导读:本文包含了红色黏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湘东地区,红壤,诊断层,诊断特性
红色黏土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宁相,张杨珠,盛浩,周清,黄运湘[1](2018)在《湘东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典型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湖南省东部地区12个由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典型土壤剖面,在对其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及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检索出了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据此确定了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剖面包含了淡薄表层、暗瘠表层、低活性富铁层、黏化层、聚铁网纹层等10个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其在中国系统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分别为:淋溶土、富铁土和雏形土3个土纲;湿润淋溶土、湿润富铁土和湿润雏形土3个亚纲;简育湿润富铁土、铝质湿润淋溶土和铝质湿润雏形土3个土类;暗红简育湿润富铁土、表蚀简育湿润富铁土、网纹简育湿润富铁土等6个亚类;按照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建立了黏质高岭石型酸性热性-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等9个土族和燕塘系(43-LY01)等12个土系。研究发现:受亚热带气候影响,许多土壤剖面发生了富铁铝化过程,且由于淋溶强烈,形成了聚铁网纹层,而现行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叁版)》还不能给出一个合适的位置,因此建议在铝质湿润淋溶土亚类中增设一个可以反映相关特性的网纹铝质湿润淋溶土亚类。(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4期)
张梦然[2](2017)在《红色星球黏土起源有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12月7日电 (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6日发表的一项行星科学研究称,美国科学家通过演化模型发现,火星黏土可能由火星岩浆海冷却期间释放的稠密水汽与火星壳反应而形成。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登陆火星前预先了解红色星球的土壤构成十分重要。在(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12-08)
刘鲁文[3](2015)在《基于LIBS技术对ISS改性红色黏土的阳离子迁移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市分布着大量由冲洪积形成的第四系网纹状红色黏土,其分布广泛,被大量用作临时公路,建筑场地,水利防渗工程等建筑材料和地基使用。其黏土矿物成分主要为高岭石和伊利石,并含有少量绿泥石,非黏土矿物主要为石英、云母和长石。这一类红色黏土具有中等孔隙性、中等含水量、高塑性、中一低压缩性,中一微弱膨胀性等特点,但是其遇水易软化,常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基础结构断裂破坏、基坑及边坡塌方、滑坡等许多工程病害。因此,对红色黏土改性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采用离子土壤固化剂(ISS)对红色黏土进行化学改性,探讨改性机理,指导工程实践。ISS是一种复合型的阴离子表而活性剂,与红色黏土充分接触后,与土颗粒表而可交换性阳离子和极性水分子进行强烈的离子交换,从而土颗粒表面电荷降低,土扩散层厚度减薄,水稳性提高,强度增加。由此可见,离子交换吸附变化是引起土体性质改变的一个首要环节,阳离子交换容量,特别是各主要阳离子交换过程的改变量,是研究ISS固化机理与评价固化效果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同行在此内容的研究中,多针对红色黏土扰动样固化的阳离子交换前后总量变化与固化效果进行比对分析,但是针对其原位静态加固研究尚未深入的开展。对红色黏土分布地区实施未扰动原位加固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通过自行研制一套基于激光击穿光谱技术(LIBS)实时在线检测的变水头渗透土柱系统,开展蒸馏水渗透红色黏土素土试验,了解素土经蒸馏水渗透后阳离子的基本变化情况;ISS水溶液渗透红色黏土素土试验,对红色黏土原位加固的实验室模拟;蒸馏水渗透ISS改性后的红色黏土试验,验证改性土保持强度的持久性,即ISS改性红色黏土的不可逆性。’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在不同交换条件下各主要阳离子迁移过程的探索中,测试方法是探索研究首要和关键要解决的技术环节。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岩土工程常用实验室测定阳离子交换总量的氯化钡缓冲液法,但其技术操作人为干扰因素太多。然后介绍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试主要阳离子和DX一120型离子色谱仪测试阴离子的试样制备,测定方法,发现该技术比传统实验室化学滴定法有很大的改进,但是预处理复杂,而且满足不了原位检测的需求。本文选取国内外先进的激光击穿光谱技术(LIBS)来探测阳离子迁移过程,该技术可以实时、在线、多元素同时检测,满足ISS固化机理研究中揭示阳离子交换过程的需求,还可以实现原位检测,具有非常显着的优势。(2)自行搭建一套基于LIBS技术的变水头渗透土柱试验系统。①对试验用土红色黏土的颗粒连结特征、粘土矿物的结晶结构、基本物化性质,以及土样制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②试验试剂是与水一定体积比的ISS水溶液,本文通过对其离子成分的测试,发现该ISS是高钠含量的离子土壤固化剂。③采用较为常用的最大气泡压力法对不同配比下ISS水溶液的表而张力进行测试,结果显示ISS溶于水后能迅速降低水的表而张力。④采用FG2梅特勒-托利多便携式pH计和FG3梅特勒-托利多便携式电导率仪对不同配比下ISS水溶液的PH值与电导率进行了测试,表明ISS水溶液偏酸性,原液具有高的电导性,并且随ISS水溶液浓度的增加,其电导率也相应增大。⑤从加入ISS后红色黏土塑性指数的最小值来确定本文选取的ISS与水的最优配比为1:150。(3)通过开展蒸馏水渗透红色黏土素土试验、ISS水溶液渗透红色黏土素土试验和蒸馏水渗透ISS改性后的红色黏土试验,得出在不同时间节点,渗出液中四种主要阳离子K+、Na+、Ca2+、Mg2+的离子浓度,从而对不同渗透条件下阳离子迁移过程进行研究,同时用相应渗出液电导率的变化情况来加以验证。①蒸馏水渗透红色黏土素土过程中,黏土矿物孔隙水中的k+、Na+、Ca2+、Mg2+等,在蒸馏水的作用下,纷纷从土柱向渗出液迁移出来,渗出液各阳离子浓度逐渐达到峰值,随着新的水化环境下土结构趋于平衡,各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少,所以整体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少。②ISS水溶液渗透红色黏土素土过程中,首先ISS水溶液中的Na+离子以其浓度的绝对优势,将黏土颗粒表而的可交换性高价阳离子Ca2+、Mg2+交换出来,其占据了土颗粒表而的位置,其渗出液中浓度很低,这一阶段是外表面平衡阶段,时间比较短;接着是内表面平衡阶段,时间比较长,ISS水溶液依靠“亲水头”与红色黏土颗粒表面所形成的化学链作用,占据了颗粒表面上的阳离子空位,并被吸附在粘土矿物的表面;ISS"疏水尾”围绕着土颗粒表而形成了一个油性层,阻止水份进入这个体系。此时离子交换渐渐缓慢,Ca2+、Mg2+离子浓度慢慢减少,而Na+离子随着ISS水溶液的渗透浓度慢慢增加。最后,新的水化环境平衡稳定后,黏土颗粒有了稳定的渗流渠道,于是后期的各离子浓度将增减到与ISS水溶液中各离子浓度趋于一致。试验结果初步推断,ISS水溶液与红色黏土完全作用的时间在1-2天左右。③蒸馏水渗透经ISS改性过的红色黏土过程中,由于改性后的红色黏土土表而发生离子交换的结合水量明显减少,离子交换程度减小,交换能力减弱,水化、膨胀和分散能力变弱,形成的结合水膜厚度减薄;土对新的水化环境的改变不敏感,土的性质不发生明显的变化,渗出液中Na+浓度先增加后减小,而K+、Ca2+、Mg2+浓度逐渐降低。④渗出液的电导率能反映其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叁种渗透方式下,测得渗出液的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均呈对数正态分布走势,先增大,后减少,最后趋于平稳值,与各主要阳离子浓度变化基本趋势是一致的。(4)对红色黏土渗透前后进行了一系列物理力学指标检测,检测以渗透方式进行静态固化土强度的持久性,比对动态固化土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检验固化效果和探索固化机理。①采用F-Sorb3400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仪,试验结果反映经ISS处理后的土颗粒比表而积减小,颗粒粒径增大。②采用快剪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直接剪切试验,蒸馏水渗透经ISS搅拌加固过的红色黏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较蒸馏水渗透红色黏土素土和ISS渗透红色黏土素土的小,而内摩擦角大。说明ISS水溶液渗透红色黏土素土,可以有效的减小黏土弱结合水,降低土的粘性,增加土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咬合阻力,使其接触摩擦力和咬合摩擦力增大,内摩擦角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有了较大的提高。③开展ISS加固红色黏土前后的胀缩性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加入ISS后,红色黏土的自由膨胀率明显减小,线缩率、体缩、缩限也有不同程度地减小,表明土颗粒之间的连结力加强,土收缩变形能力变小。④利用固结仪对蒸馏水渗透红色黏土素土和ISS渗透红色黏土素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进行了高压固结试验,结果显示经过ISS处理后,红色黏土的压缩系数减小,压缩模量增大,证明经ISS处理后,红色黏土的孔隙变小,土体变得更密实,土体骨架的坚硬性提高,承受外荷载的能力增强,抵抗变形的能力提高。⑤开展土—水特征曲线研究,发现红色黏土素土和ISS改性土样的基质吸力都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大,并且在较高的基质吸力范围内,含水量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作用有减小的趋势。(5)扫描电镜试验说明ISS渗透作用后土体的矿物粒团变大,颗粒之间的胶结更为紧密,并且排列较为整齐均匀,呈层迭状,同时孔隙减少,原来的大孔隙也被填塞和重新胶结,整个土体的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土体颗粒吸附结合水的空间减少,孔隙减少,渗透性降低,力学性质得到增强。(6)从土的微结构变化、土中水的作用、各主要阳离子运动扩散方式,再谈离子土固化剂的改性机理。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ISS静态原位固化红色黏土的一系列试验研究,充分说明红色黏土是可以通过渗透这种静态的方式进行原位加固,加固后的土体具有持久的力学强度。本文的研究为ISS固化机理的研究,为ISS原位加固红色黏土的工程实践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5-04-01)
王秀丽,张凤荣,王数,吴昊,杨黎芳[4](2014)在《北京地区红色黏土特性及成土过程和系统分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北京地区红色黏土的成土过程及其系统分类,选取6个发育在石灰岩类和花岗岩类母岩上的红色黏土剖面,研究了土壤剖面形态、理化性质、黏土矿物组成等,并分析了其成土条件和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所有土壤剖面的土壤结构体面上均有黏粒胶膜,通体无石灰反应,铁的游离度高,活化度低。石灰岩类发育的红色黏土质地更细,其土壤黏粒游离铁较多,颜色更红,结构体团聚程度更强。花岗岩发育的红色黏土因含有大量难以风化的石英,因而含有较多的砂粒,结构体团聚程度较低。这些土壤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黏化和铁质化作用,可以推断其是在古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目前土壤的pH呈微碱或中性,交换性盐基离子以Ca2+为主,盐基饱和度较高,则是受现代黄土降尘的影响,发生了复盐基过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叁版)》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确定研究剖面分属于淋溶土纲下的4个不同亚类。(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余宏明,刘勇,罗昌宏,祝艳波,刘艳敏[5](2013)在《巴东组软岩残积红色黏土物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色黏土在黏土化过程中,经历了铁、铝质矿物的累积与盐基成分的淋失,表现出高液限、高含水率、高塑性、分散性等特殊物理力学性质。对叁峡库区不同深度、高程点、风化程度的红色黏土开展了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并采用X-衍射实验、化学全分析、环境扫描电镜等微观实验手段,分析了红色黏土的物相结构特征,探讨了巴东组残积红色黏土的宏观、微观物性特征及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色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沿水平与深度方向均表现出规律性,其母岩类型、风化程度、矿物组成及结构、粒度特征是影响这一规律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3年01期)
卢雪松,项伟[6](2011)在《离子土壤固化剂加固红色黏土土—水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子土壤固化剂(ISS)对武汉红色黏土的加固进行了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并对离子土壤固化剂加固土的固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SS掺入红色黏土后,各种ISS配比下红色黏土的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都有所降低,当ISS与水的配比为1∶200时,红色黏土的塑性指数降至最低;红色黏土原样、ISS固化样的基质吸力都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降低,而且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大,红色黏土经ISS处理后,其持水能力明显比红色黏土原样强。(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1年05期)
王伟,杭小帅,张毅敏,依艳丽[7](2011)在《红色黏土对磷的吸附性能及其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采自江西鹰潭和江苏宜兴2地荒地亚层(20~40 cm)11种红色黏土的理化性质,比较了其对2种不同质量浓度(35和50 mg.L-1)磷酸二氢钾溶液中磷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11种红色黏土对35和50 mg.L-1磷标准溶液的磷吸附量分别为0.52~0.86和0.52~1.18 mg.g-1,其中采自江苏的S9土样对2种浓度磷标准溶液的磷去除率均达90%以上;红色黏土中的铁、铝氧化物是除磷的主要控制因素,溶液中的磷主要与红色黏土中铁、铝氧化物相结合形成难溶性Fe-P和Al-P,土壤氧化铝含量与除磷效果呈显着正相关。可以通过向红色黏土及其他吸附剂中加入适量的铁、铝氧化物以提高对磷的吸附性能。(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崔德山,项伟[8](2010)在《ISS加固红色黏土的孔隙分布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市汉阳区存在着大量由冲洪积所形成的网纹状红色黏土,它遇水膨胀、软化,失水收缩、开裂。为了减小红色黏土不良性质对土路、公路路基和防渗工程造成的危害,采用离子土壤固化剂(ISS)对红色黏土进行处理。对经ISS处理前后的红色黏土,调成液限状态,进行液氮冷冻真空升华干燥,分析比表面及孔隙分布,观察微结构并统计裂隙。试验结果表明:经ISS处理后,红色黏土的结合水膜减薄,土粒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从而使红色黏土的相对密度增大。减薄结合水膜的土颗粒在ISS连接力作用下,使红色黏土团聚结构和堆迭结构更加紧密,比表面积减小、累积孔隙体积和平均孔直径减小,从而提高了红色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0年10期)
王中文,袁志强,李滨,朱杰兵,汪华斌[9](2010)在《黄土地区第叁系红色黏土岩蠕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宝鸡刘家泉滑坡体内具代表性的叁门组黏土岩为研究对象,进行黏土岩物理性质分析和室内流变、快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黏土岩矿物成分以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为主,黏土岩具有成岩时间短、强度低、胶结程度差等特点,且具有明显的膨胀性。此外,室内流变剪切强度参数与快速剪切强度参数相比,摩擦因数f降低了66%,黏聚力c值降低了80%。剪切流变试验结果表明,位移随时间的增加,黏土岩表现为低应力条件下非线性黏弹性和高应力条件下线性黏塑性特性,具有良好的流变变形特征。在岩石流变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五元件广义Kelvin模型和Bingham模型串联代表黏土岩的流变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黏土岩的流变特性,且计算曲线与试验结果能较好地拟合出蠕变的衰减蠕变阶段和等速蠕变阶段,并应用遗传算法对黏土岩流变本构模型进行参数辨识,拟合结果与试验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S2期)
崔德山,项伟,曹李靖,刘清秉[10](2010)在《ISS减小红色黏土结合水膜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色黏土结合水膜的厚度对其塑性、吸附性、渗透性、膨胀性和导电性等物理性质及强度、变形等力学性质起着控制性的作用。为了分析和计算离子土壤固化剂(ISS)处理红色黏土前后其结合水膜厚度的变化,进行了阿太堡试验、Zeta电位试验、电导率试验和比表面积试验。根据扁平状黏土颗粒结合水膜形成模型,推导了结合水膜厚度计算公式。根据液限含水率、比表面积和结合水密度,计算了ISS加固前后结合水膜厚度的变化。得出ISS加固红色黏土,能够降低其塑性指数,减小Zeta电位和电导率,从而使结合水膜厚度减薄,但不会改变黏土颗粒的双电层结构,不能完全去除红色黏土中的结合水。试验与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用塑性指数的降低来表征ISS减小红色黏土结合水膜是可行的、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红色黏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日报北京12月7日电 (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6日发表的一项行星科学研究称,美国科学家通过演化模型发现,火星黏土可能由火星岩浆海冷却期间释放的稠密水汽与火星壳反应而形成。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登陆火星前预先了解红色星球的土壤构成十分重要。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色黏土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宁相,张杨珠,盛浩,周清,黄运湘.湘东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典型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J].土壤.2018
[2].张梦然.红色星球黏土起源有新解[N].科技日报.2017
[3].刘鲁文.基于LIBS技术对ISS改性红色黏土的阳离子迁移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
[4].王秀丽,张凤荣,王数,吴昊,杨黎芳.北京地区红色黏土特性及成土过程和系统分类探讨[J].土壤学报.2014
[5].余宏明,刘勇,罗昌宏,祝艳波,刘艳敏.巴东组软岩残积红色黏土物性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3
[6].卢雪松,项伟.离子土壤固化剂加固红色黏土土—水特征研究[J].人民黄河.2011
[7].王伟,杭小帅,张毅敏,依艳丽.红色黏土对磷的吸附性能及其机理初探[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
[8].崔德山,项伟.ISS加固红色黏土的孔隙分布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0
[9].王中文,袁志强,李滨,朱杰兵,汪华斌.黄土地区第叁系红色黏土岩蠕变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
[10].崔德山,项伟,曹李靖,刘清秉.ISS减小红色黏土结合水膜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