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绣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绣球》,晚清女权,西方女权,女性建构
黄绣球论文文献综述
罗尚荣,余优[1](2019)在《力不从心的抗争——论晚清小说《黄绣球》中的女权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方女权之风吹到东方,我国女权浮出水面。晚清文坛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女权小说《黄绣球》,它真实而形象地叙述了在救国图存背景下男性带领女性冲出封建牢笼,走向社会,投身革命的故事。《黄绣球》充分展现了晚清女权意识,一方面表现了对新女性的建构;另一方面又注重传统的群体观念和阶层意识,存在对男女平权思想片面理解的局限。(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黄传波[2](2019)在《《黄绣球》:晚清小说理想人格塑造的实践性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文人对小说极为推重的原因正在于看到小说对改造社会、"新民"的作用。而在"新民"方面,晚清小说中成功的理想人格形象并不多见,《黄绣球》是一个较为成功的理想人格塑造的实践性文本。黄绣球和黄通理并非晚清"新人"理念的简单图解,而是真正对现实有一定映射的理想人格形象,是晚清社会变革实践的形象化产物。(本文来源于《滨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佩如[3](2018)在《试论《黄绣球》中的近代男性启蒙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黄绣球》取材于清末社会现实,作者围绕当时最受关注的妇女解放问题,把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男女协力救国的希望借由黄绣球倡导妇女解放、创办学堂的故事表现出来。小说对近代男性启蒙思想的成因、特点、内涵及其对于女权运动的意义等问题的探讨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1期)
刘钊[4](2017)在《清末小说《黄绣球》与中西融合的女权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维新派启蒙者的代表性文本,《黄绣球》创作于西方女权概念引进之后,向来被认为是清末反映妇女问题最优秀的作品,又必然承载着20世纪初年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时代性症候。本文以《黄绣球》为蓝本,力图厘清清末女权启蒙话语中所包含的中西文化两种思想资源,为探寻西方女权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提供范例。(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吴书霞[5](2014)在《《黄绣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绣球》是晚清时期一部反映妇女解放问题的“新小说”,它的产生是晚清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创作现实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其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成就,《黄绣球》从众多同一题材的新小说中脱颖而出,被认为是晚清时期反映妇女解放问题的最好的小说作品。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一、《黄绣球》创作的历史与文学背景。《黄绣球》是一部反映妇女解放问题的政治小说,它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晚清时期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潮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为其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政治理念文学的繁荣和妇女问题小说创作的兴盛则为它的产生创造了特殊的文学语境。二、《黄绣球》的思想内容。《黄绣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蕴,主要体现在:以改良主义为主体的政治观,“英雌”话语下的女子自立和女性救国等全新的女性观,以及对晚清社会百态和官场黑幕等方面的近距透视。和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相比,《黄绣球》的思想内容更为充实而深刻。叁、《黄绣球》的艺术得失。和同期同类作品相比,《黄绣球》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特殊的时代动因,它也不可避免地落入“质胜于文”的窠臼,并且为了塑造黄绣球这一“速成英雄”形象而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失真效果,这是它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四、《黄绣球》的小说史地位。通过和晚清其他妇女问题小说的多方面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黄绣球》毋庸置疑的优秀品质,这就奠定了它在晚清小说史上的地位,阿英称它为“晚清妇女问题小说的最好作品”,这一评价是非常中肯的。课题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与理论,试图将《黄绣球》置于晚清政治理念文学和女性解放思潮的多重视野下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解读,力求把握《黄绣球》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4-03-01)
吴书霞,李淑兰[6](2014)在《《黄绣球》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绣球》是晚清新小说中反映女性解放问题的一部优秀作品,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尚少。通过分析其成书背景,并在系统梳理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其研究价值所在,为以后系统深入地研究该部作品做一基础工作。(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王引萍[7](2013)在《从《女狱花》与《黄绣球》中的新女性形象看晚清时期的女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女狱花》《黄绣球》是晚清新女性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对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塑造了许平权、黄绣球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女豪杰形象,蕴涵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了晚清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女性意识与思想观念的崭新变化。新女性形象及其意识的出现,是一定的文学传统、文化背景及其民族心理的积淀和启迪,也是作家思想观念与创作动机的集中表现。(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王引萍[8](2010)在《论《黄绣球》崭新进步的妇女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绣球》是近代妇女问题小说的代表作,本文认为其中黄绣球等女性已不单单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同男性一样干事业的女中豪杰,展现了近代新女性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女权意识和崭新进步的妇女观,并分析了其成因。(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0年15期)
王明丽[9](2010)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黄绣球》》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叙事出现在社会历史转型的危急时刻。颐琐的《黄绣球》作为政治小说,确也具有晚清新小说理想化、寓言化叙事的乌托邦性质。而从生态女性主义的叙事立场来看,女人和男人一样是血—水—土地—家所构成的生命圈里,自然的人,文化的人和社会的人。女性知识论立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的确立,预示着晚清女性对于家国同构的天人合一的社会型构,合乎女性生存利益的生态主义意味的深沉审视。黄绣球亦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蜕旧变新的新女性的形象原型。(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范紫江[10](2009)在《清末优秀长篇《黄绣球》及其作者颐琐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上篇作者颐琐生平考阿英在他的《晚清小说史》第9章"妇女解放问题"中曾盛赞颐琐所着的长篇小说《黄绣球》,他写道:当时产生的妇女问题小说,最优秀的要推颐琐的《黄绣球》,30回。这部小说初发表于光绪31年(1905)《新小说》第2卷,至26回中止。33年(1907)由新小说社印成单行本(按应为"广智书局"——引者注),续完。作者的真姓名不详。所以说这是当时妇(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辑刊)》期刊2009年02期)
黄绣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清文人对小说极为推重的原因正在于看到小说对改造社会、"新民"的作用。而在"新民"方面,晚清小说中成功的理想人格形象并不多见,《黄绣球》是一个较为成功的理想人格塑造的实践性文本。黄绣球和黄通理并非晚清"新人"理念的简单图解,而是真正对现实有一定映射的理想人格形象,是晚清社会变革实践的形象化产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绣球论文参考文献
[1].罗尚荣,余优.力不从心的抗争——论晚清小说《黄绣球》中的女权意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2].黄传波.《黄绣球》:晚清小说理想人格塑造的实践性文本[J].滨州学院学报.2019
[3].吴佩如.试论《黄绣球》中的近代男性启蒙思想[J].北方文学.2018
[4].刘钊.清末小说《黄绣球》与中西融合的女权话语[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
[5].吴书霞.《黄绣球》研究[D].宁夏大学.2014
[6].吴书霞,李淑兰.《黄绣球》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
[7].王引萍.从《女狱花》与《黄绣球》中的新女性形象看晚清时期的女性意识[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
[8].王引萍.论《黄绣球》崭新进步的妇女观[J].名作欣赏.2010
[9].王明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黄绣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范紫江.清末优秀长篇《黄绣球》及其作者颐琐考[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