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土壤水分论文-王莉,林莎,李远航,陈梦飞,贺康宁

林地土壤水分论文-王莉,林莎,李远航,陈梦飞,贺康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林地土壤水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

林地土壤水分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林莎,李远航,陈梦飞,贺康宁[1](2019)在《青海大通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青海高寒山区典型退耕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被及其相互间关系。以青海大通县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祁连圆柏林3种典型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和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及其相互间关系。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林地内土壤水分相对缺乏,林下草本多为披碱草、白莲蒿、早熟禾等旱生植物占明显优势。华北落叶松林下草本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好,青海云杉林次之,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2)不同林地类型与荒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为青海云杉林(23. 79%)、荒草地(21. 29%)、祁连圆柏林(19. 02%)、华北落叶松林(16. 93%)。3)对表层土壤(0~20 cm)而言,林地的持水能力均优于荒草地,在20~60 cm土层时青海云杉林地持水能力最好,华北落叶松林地持水能力最差。4)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其生物量和林地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显着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 <0. 05)。且其相互的影响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但其作用主要集中于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情况。综上所述,青海云杉可作为营造水源涵养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可作为在土壤水分相对缺乏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主要营林树种,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可以有效的形成林草复合结构体系;因此,可将华北落叶松和祁连圆柏作为该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同时兼顾对本地物种的引入,从而加快植被恢复的进程,有助于实现通过植树造林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宁,毕华兴,孔凌霄,侯贵荣,崔艳红[2](2019)在《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补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别选取2 400株/hm2与1 300株/hm2刺槐人工林代表研究区高、低密度刺槐林分,以裸地为对照,分别利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和翻斗式自记雨量计对0—150cm深度范围内各土层体积含水量与林外降雨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从不同降水年份来看,在干旱年和平水年,低密度刺槐生长季平均土壤储水量高于高密度刺槐,在研究年份中,低密度刺槐多年平均土壤储水量比高密度刺槐多年平均土壤储水量高6.80 mm。(2)在土壤剖面垂直方向,干旱年、平水年高密度刺槐对0—3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高于低密度刺槐,丰水年0—3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各刺槐林间差异不显着(P>0.05)。(3)综合分析降雨入渗深度、入渗量及雨季土壤水分补偿度等指标,研究区天然降雨可对低密度刺槐林分生长所消耗的土壤水分进行有效补充,不会出现人们所担心的黄土高原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会造成水分的不足而导致新的生态退化。但考虑到高密度刺槐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建议在研究区进行刺槐林植被建设过程中多考虑采用低密度刺槐林的配置方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霍嘉仪,陈丽华,及金楠,瞿文斌[3](2018)在《晋西黄土区不同林地类型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本研究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丁香林(Svzygium aromaticum)和裸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土壤入渗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丁香林的土壤水分情况优于油松林地,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最差,并且在80 cm处出现明显的土壤干层。(2)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整体趋势均表现为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基本平稳。丁香地土壤持水能力优于乔木林地,裸地土壤持水能力最差。(3)不同林分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均表现为:丁香>刺槐>油松>裸地。Kostiakov、Philip和Horton模型对黄土区土壤水分入渗拟合效果均较好。综上,不同林分土壤水分特性差异较大,灌木林地的土壤水分特性要优于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更适合黄土区的自然条件,黄土区植被建设应该重视灌木种植,合理控制乔木林的种植范围。(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左继林,秦健,孙颖,周文才,龚春[4](2018)在《保墒措施对盛果期油茶林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高产油茶成林地适宜保墒措施,调查观测不同保墒措施下油茶林地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夏季林地0~20 cm层与20~40 cm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只有春季的75.2%与83.3%,夏、秋季土壤0~20 cm层的含水量波动幅度最大;4种保墒措施中各季节均以茶壳覆盖的土壤水分含量高,比对照增加12.24%;覆盖稻草可明显提高夏季、冬季土壤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春、秋季滴灌能显着改善林地20~40 cm的土壤水分,比对照分别提高25.03%与19.12%;秋、冬季生态膜覆盖的林地20~40 cm土壤水分较高;稻草覆盖可显着提高0~20 cm层土壤水分。油茶试验区上半年降雨量占到全年的68.29%,春季降雨占近一半,降雨量季节分布不均与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化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徐勤学,李春茂,陈洪松,付智勇,吴攀[5](2018)在《喀斯特峰丛坡地灌木林地与梯田旱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喀斯特峰丛坡地土壤的入渗特性,该文测定了灌木林地和梯田旱地不同土层的入渗过程,同时分析了影响入渗的因素,并用不同入渗模型对其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梯田旱地的入渗性能低于灌木林地,其平均入渗系数约是灌木林地的78.6%,尤其在土层30~60 cm的平均初渗率、稳渗率仅为灌木林地的4.3%和4.4%,存在明显的入渗隔层,其原因是梯田旱地本身的土壤黏粒含量充足,加上人为翻耕促使较细颗粒向下移动后堆积。(2)灌木林地土壤中的砂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较高,孔隙度较大,不同土层间的性质差异较小,而梯田旱地0~30 cm与30~60 cm土层的土壤性质差异明显,表现为下层土壤容重大、土壤孔隙度小。两者入渗性能均与土壤容重、孔隙度的相关性极显着(P<0.01)。(3)Horton模型对灌木林地和梯田旱地的拟合效果较好(R2>0.9),且对梯田旱地表层和深层的拟合度比对灌木林地的拟合度更好。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差。该文为喀斯特土壤水分管理及土壤入渗模拟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蓝君,宋孝玉,夏露,符娜,孟春芳[6](2017)在《黄土沟壑区不同树龄侧柏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土沟壑区侧柏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为黄土沟壑区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以及人工侧柏林地的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方法]以黄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南小河沟流域内5,25以及35a树龄侧柏为研究对象,使用烘干法对其生长季0—100cm土层土壤水分进行观测,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土壤层次以及各层次干燥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降雨对侧柏林地土壤水分的补给深度集中在0—40cm范围内,侧柏根系吸水主要作用范围则分布在40—100cm土层中。(2)3种树龄侧柏生长季0—100cm土层中的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可以分为恢复期(5月)与消耗期(6—9月)。在恢复期,树龄对于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不大,5,25与35a侧柏0—100cm土层蓄水量分别分布在230.3~304.2mm,177.7~249.7mm以及202.2~283.6mm。在消耗期,10—40cm土层中,土壤水分分布表现为:5a侧柏>35a侧柏>25a侧柏,而在60—100cm土层中,则表现为:5a侧柏>25a侧柏>35a;3种树龄侧柏林地0—100cm土层蓄水量则分布在131.2~207.2mm,123.4~220.8mm以及109.6~204.7mm。(3)在恢复期,5a侧柏林地各垂直分层土壤水分干燥化指数(SDI)差异不大,25与35a侧柏林地SDI在活跃层与过渡层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根系作用层,25与35a侧柏林地SDI保持相对稳定。在消耗期,3种树龄侧柏林地SDI在活跃层较小,在过渡层随深度增大而增大,而在根系作用层保持相对稳定。[结论]与恢复期相比,在消耗期,3种树龄侧柏林地土壤水分变化剧烈程度均显着增大,其根系吸水能力随树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永霞,邱邦桂,杨小林[7](2017)在《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宜林地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是植被成活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探究拉萨半干旱河谷宜林地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选取了河滩地、阶地和坡麓地3种地类7个典型宜林地立地类型,通过实地调查,选择土壤性状、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叁大类环境要素10个土壤水分影响因子,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土壤水分的主导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种地类土壤水分环境影响因子关系存在一定差别,河滩地、阶地表现基本一致,土壤含水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不显着,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显着;坡麓地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显着相关,环境因子间相关性也明显。影响河滩地、阶地土壤水分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性状、其次为植被类型;影响坡麓地土壤水分因子地形地貌最强、植被类型次之、最后为土壤性状。土壤水分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种地类主成分明确,对土壤水分解释明显,地形、植被、土壤是影响拉萨半干旱河谷土壤水分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7年05期)

张敬晓[8](2017)在《黄土丘陵区林地干化土壤水分入渗及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地存在大规模的土壤干化现象,随着林草植被建设的快速发展,长期造林过程中不合理的植被选择和栽植密度致使林地土壤干化问题愈发严重。土壤干化问题的防治与修复,因此也成为生态学科与土壤学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该地区地形地貌特殊,不具备灌溉条件,加之当地地下水埋藏较深,降雨成为干化土壤水分修复的唯一来源。为了探索降雨条件下林地干化土壤的水分入渗及迁移规律,本文利用野外地下10m大型土柱模拟枣林地土壤干层,通过长期定位监测,探讨不同降雨类型、不同生育时期下的干化土壤水分入渗、迁移规律,并进一步利用Hydrus-1D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对当地枣林土壤水分的科学管理与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独立降雨与间歇降雨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迁移规律不同。独立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入渗、迁移深度除了受降雨量、气象因子等影响明显外,还与降雨强度、初始土壤含水率有关,降雨强度越大、初始土壤含水率越高,水分的入渗深度及迁移深度也越大;间歇降雨较独立降雨具有更强的入渗、迁移规律,间歇降雨中前次降雨为后次降雨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后次降雨在前次降雨的基础上发生,几次降雨交互对土壤水分的入渗、迁移产生促进作用。相同降雨量下,其入渗深度较独立降雨可提高100%~160%;迁移深度可提高91%~197%。(2)水分在土壤垂向运输中具有剖面特征,从地表向下依次表现为:蒸渗层、过渡层和入渗层。生育期内叁个土层深度分别为:0~60cm、60~120cm、120~220cm,休眠期依次为:0~100cm、100~140cm、140~240cm。其中,蒸渗层土壤水分受降水、蒸发作用影响最大,在生育期和休眠期内该层次土壤储水量均与降水量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二者呈线性变化:W生=0.2332P+81.25(R2=0.41),W休=0.7011P+133.24(R2=0.66);过渡层受蒸发作用影响有所减弱,该层土壤储水量仅呈微弱波动,在生育期内表现为土壤水分入渗大于蒸发,休眠期为蒸发大于入渗;入渗层则不受蒸发作用影响,土壤水分不断向深层入渗补给,土壤储水量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加。(3)生育期月平均蒸发耗水量为40.1mm,蒸发耗水系数基本维持在0.87左右,平均每月降水量约87.0%用以蒸发消耗,13.0%用于入渗补给土壤;休眠期月平均蒸发耗水量为24.7mm,土壤蒸发耗水系数高达5.1,该时期蒸发损失量79.4%来自降水,20.6%来自土壤储水量,因此休眠期是土壤水分损失的重要阶段。(4)黄土丘陵区并非所有降雨都能够对土壤水分有影响。2014.8.1~2016.12.31间降雨次数与降雨量的有效率分别为21.3%、62.6%;土壤水分的垂直运输具有滞后性,且分带特征明显,试验观测期间,有效降雨对干化土壤,的水分修复深度介于350~400cm。(5)Hydrus-1D模型对于模拟土柱土壤水分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程度良好。利用Hydrus-1D模型建立典型平水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移深度模拟,估算出600cm深度的土壤干层得到修复大致需要8~9年的时间,并进而拟合出土壤水分运移深度的时效性方程,证实了土壤干层的水分修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惠倩[9](2017)在《节水型修剪技术对雨养枣林地土壤水分及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大面积实施的退耕还林使该区林地土壤水分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土壤干层现象。科学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解决土壤干层问题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对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雨养条件下,对枣林地实施节水型修剪技术,通过设置4种不同的初始土壤水分状态,分析评价节水型修剪技术对枣林地水分及生长的影响,对解决黄土高原林地土壤干化有借鉴作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4种初始土壤含水率有显着性差异的小区进行自然降水条件下的观测,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作用下,随着时间延长,4种小区的土壤含水率在不断的趋向接近,且各小区之间从开始的有显着性差异变为无显着性差异。初始土壤含水率不同的土壤在自然降水环境下会趋向某一个值发展,即土壤水分存在一个稳定年值,这个相对稳定值受每年降水量有所不同,2014平水年该值为(13.83±0.22)%的水平,2015偏旱年为(9.46±0.32)%。(2)不同初始含水率对4种小区的枣吊长度、枣吊粗度影响规律相同,高初始土壤含水率都有利于枣吊长度、枣吊粗度的生长。初始土壤水分高低对果实的大小、单果重影响不显着,但对果实个数有影响且呈显着性差异,初始土壤含水率高则果实个数多。不同初始土壤水分会通过控制果实个数进而影响产量,2014年初始含水率高的1区和2区产量分别高达18753.0 kg/hm2、12434.3 kg/hm2,即使最低的4区土壤水分条件下仍然可以获得6750.0 kg/hm2产量,这个产量相当于当地大田枣林产量的1.5倍。这个结果说明采用精细化节水型修剪在当地枣树旱作增产技术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也说明在半干旱区降雨不足枣树仍有较大生产潜力。(3)2014年4种不同初始土壤含水率对生物量影响比较明显,初始土壤含水率越小,生物量越少。2015年初期土壤水分已经相近,即土壤干化程度相当,此时4种小区的生物量无显着性差异,显示出当土壤水分无差异时,降水量决定枣树的生长,并且生物量接近。2014年枣树生长差异主要由初始水分决定。说明春季土壤水分的缺少仍会影响到枣树的生长,并且会造成明显的生长差异。(4)在降水不足的黄土丘陵区,采取节水型修剪技术是提高枣树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节水型修剪枣树与大田枣树比较,2014年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5倍以上,在2015年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6倍以上,证明节水型修剪技术在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旱作枣园维持土壤水分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戚一应[10](2017)在《祁连山南坡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及其水源涵养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森林土壤含水量的多少是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森林土壤作为林木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主要蓄积库,它不仅依赖于森林植被下的特殊生物群落,而且受林木根系和枯落物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针对祁连山地区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北坡,对于青海省境内祁连山南坡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实验和数据处理对祁连山南坡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及其水源涵养特征进行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为:基本上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缓慢降低,从不同土层深度看,大致为青海云杉>金露梅>祁连圆柏,箭叶锦鸡儿介于叁者之间变化;从整体上看,表现为青海云杉>金露梅>祁连圆柏,箭叶锦鸡儿和金露梅林地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孔隙度基本上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可见土壤表层存在植被及枯落物可以增大土壤的孔隙度,从不同土层深度和整体上看,均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金露梅>箭叶锦鸡儿。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容重基本上随着土层深度递增,从不同土层深度和整体上看,均为箭叶锦鸡儿>金露梅>祁连圆柏>青海云杉。(2)研究区内土壤含水量在20-40 cm土层处由于存在毛细根,其土壤含水量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祁连圆柏由于多生长于阳坡,故而其土壤含水量明显小于其他叁种林地土壤含水量。表层土壤植被根系比深层土壤发达,土壤的孔隙度较大,容重较小;到了30cm左右,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小趋势不变,容重的增大趋势也不变。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作为乔木根系较发达与金露梅和箭叶锦鸡儿灌木林相比,孔隙度明显偏大,容重较小,可见根系发达程度以及毛细根的数量决定土壤孔隙度和容重。(3)研究区内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是林地类型,土层深度为次要因素。除祁连圆柏以外的叁种林地类型土壤孔隙度、容重与土层深度的相关性较显着,含水量与土层深度的相关性较差,孔隙度、容重与土层深度的相关性几乎一致。(4)研究区内不同林地土壤蓄水量基本上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可见表层土壤存在植被及枯落物可以提升土壤蓄水能力,从不同土层深度和整体上看,均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金露梅>箭叶锦鸡儿。不同林地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持水量为箭叶锦鸡儿>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金露梅,最大持水率为箭叶锦鸡儿>祁连圆柏>青海云杉>金露梅。不同林地土壤总蓄水量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箭叶锦鸡儿>金露梅。结果显示,土壤层贮水量占总蓄水量的百分比高达96%,土壤层涵养水源的能力比较强,表明祁连山南坡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最强的是青海云杉林。(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林地土壤水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别选取2 400株/hm2与1 300株/hm2刺槐人工林代表研究区高、低密度刺槐林分,以裸地为对照,分别利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和翻斗式自记雨量计对0—150cm深度范围内各土层体积含水量与林外降雨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从不同降水年份来看,在干旱年和平水年,低密度刺槐生长季平均土壤储水量高于高密度刺槐,在研究年份中,低密度刺槐多年平均土壤储水量比高密度刺槐多年平均土壤储水量高6.80 mm。(2)在土壤剖面垂直方向,干旱年、平水年高密度刺槐对0—3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高于低密度刺槐,丰水年0—3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各刺槐林间差异不显着(P>0.05)。(3)综合分析降雨入渗深度、入渗量及雨季土壤水分补偿度等指标,研究区天然降雨可对低密度刺槐林分生长所消耗的土壤水分进行有效补充,不会出现人们所担心的黄土高原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会造成水分的不足而导致新的生态退化。但考虑到高密度刺槐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建议在研究区进行刺槐林植被建设过程中多考虑采用低密度刺槐林的配置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地土壤水分论文参考文献

[1].王莉,林莎,李远航,陈梦飞,贺康宁.青海大通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2].王宁,毕华兴,孔凌霄,侯贵荣,崔艳红.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补偿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霍嘉仪,陈丽华,及金楠,瞿文斌.晋西黄土区不同林地类型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J].山地学报.2018

[4].左继林,秦健,孙颖,周文才,龚春.保墒措施对盛果期油茶林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8

[5].徐勤学,李春茂,陈洪松,付智勇,吴攀.喀斯特峰丛坡地灌木林地与梯田旱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8

[6].李蓝君,宋孝玉,夏露,符娜,孟春芳.黄土沟壑区不同树龄侧柏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7

[7].李永霞,邱邦桂,杨小林.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宜林地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7

[8].张敬晓.黄土丘陵区林地干化土壤水分入渗及迁移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9].惠倩.节水型修剪技术对雨养枣林地土壤水分及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10].戚一应.祁连山南坡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及其水源涵养特征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林地土壤水分论文-王莉,林莎,李远航,陈梦飞,贺康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