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5例重症基底节出血发病与手术距脑疝时间与预后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梁广[1](2021)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与治疗研究》文中指出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具有致残率、病死率搞得特点。目前,临床常规给予手术治疗,以及时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损伤。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术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不同手术及手术时机的疗效和预后也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本文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入手,综述近年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与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刘静静[2](2021)在《国家早期预警评分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应用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 Early Waring Score,NEWS)预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术后颅内再出血的发生,并研究其预测的最佳截断分值。2、通过最佳截断分值的研究,评价NEWS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1、选用诊断性试验研究的方法,选择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出院日期为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查看所选取病历的“出院小结”和“神经外科护理记录”,发生术后再出血的病历应有“对比术后第一次头颅CT的复查CT示颅内血肿较前增加”或“经CT室医生判定再出血”等的记录。根据有无发生再出血对患者进行分组。病例组调查入院时、术后再出血发生前24h内每小时的NEWS的值。对照组收集术后24h这个时间点的相关数据,并计算NEWS分值。最后根据NEWS的得分比较其差异及变化趋势,并用统计学软件绘制ROC曲线,绘制出各个时间点的ROC曲线,选择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的时间点为最佳预测时间,再利用Youden指数找出最佳临界值。2、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的方法,选择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神经外科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患者从手术后至出院期间有无发生术后再出血。记录研究对象手术后返回病房开始到术后24小时每小时NEWS评分,当分数≥7.5分时,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高危组;当24小时内分数均<7.5分时,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低危组。观察两组患者在出院之前有无发生术后再出血,如有发生再出血,记录发生再出血的时间。按诊断试验原则进行设计和分析,研究对象手术后24小时内NEWS评分≥7.5分者为阳性,手术后24小时内NEWS评分<7.5分者为阴性,并以头颅CT检查为诊断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金标准,建立诊断试验评价四格表,计算出NEWS评分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有无再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再出血前24h内每小时病例组和对照组AU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分别是0.829、0.825、0.823、0.826、0.828、0.803、0.798、0.792、0.762、0.725、0.715、0.706、0.688、0.688、0.678、0.676、0.657、0.650、0.645、0.624、0.634、0.628、0.635、0.630。再出血发生前1h AUC最大,但是与再出血发生前5h的AUC相差仅仅为0.001,从临床意义来说,再出血发生前5h是最佳的选择。再出血前5h的AUC为0.828,且>0.8,分辨度中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发生前5h可以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Youden指数为0.55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724和0.828,最佳临界值为7.5分。2、以头颅CT诊断结果为金标准,NEWS评分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5%(26/32)、85.10%(160/188)、84.55%(186/188)、48.15%(26/54)、96.39%(160/166)。其与金标准诊断的符合程度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值=0.516,位于0.41-0.60之间,P<0.05,Kappa值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EWS评分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能力与金标准的符合程度为中等。结论1、本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前5h患者的生理参数开始出现变化。2、当NEWS评分为7.5分时,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价值最高。3、当术后24小时内NEWS评分≥7.5分时,说明患者有发生再出血的危险。NEWS评分可以作为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评估工具,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术后24小时内的NEWS评分来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叶远良[3](2020)在《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对颅内动脉的解剖学进行大量的研究,使得经动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由于对颅内静脉窦解剖及组织学认识不足,经静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相比,两者有共同点,但治疗原则完全不同,早期极容易误诊。研究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窦壁及纤维索的组织学特点,探讨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比较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及原发性脑出血发病早期临床资料。研究方法: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尸头内颅内静脉窦纤维索、蛛网膜颗粒及窦壁的解剖与组织学特点;建议尸头静脉窦血栓模型,模拟经静脉窦途径介入取栓术,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介入材料对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分析CVST合并出血及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发病早期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研究结果:1.大脑大静脉-直窦连接处变异较大,解剖结构有静脉瓣样结构、窦壁连接处突起及球样小结结构,球样小结弹性纤维成分高于蛛网膜颗粒,表面有平滑肌细胞;大脑静脉分支及大脑大静脉与窦壁连接处均有平滑肌。2.岩下窦开口变异较大,位于颈静脉球部前内侧壁,在鞍背-斜坡延长线与上颚-枕骨大孔连线稍上方。3.桥静脉汇入静脉窦过程中,蛛网膜下段及静脉窦壁段长度分别为15.23±5.40mm和5.28±2.36mm。中央前沟静脉及中央沟静脉与冠状缝距离分别为 2.18±1.90cm 及 5.48±2.19cm。4.横窦窦壁连接处可见大量血管组织;直窦底壁呈分层排列,直窦底壁及板层纤维厚度最大,乙状窦壁厚度最小。5.支架对直窦内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53.4%、1级占43.20%及2级占5.40%,球囊对直窦内不同程度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73.9%、1级占17.4%及2级占9.52%,支架及球囊在直窦内反复牵拉对纤维索的损害没有显着增加;支架材料在直窦对纤维索的损伤高于上矢状窦。6.三次支架取栓过程中产生的血栓颗粒数分别为11.17±2.17、9.00±6.07及5.00±2.96;,第一次取栓产生的大颗粒数较第二、三次明显增加;第一次取栓术后残留血栓面积较第二次、第三次大。7.年龄、癫痫症状、水肿/血肿体积对早期诊断CVST合并脑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术后预后优于重症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组。研究结论:1.颅内静脉窦窦内纤维索分布不同,静脉窦窦壁呈分层改变,熟悉窦内相关解剖,有利于降低静脉窦手术的难度,改善手术质量,提高临床疗效;2.介入材料可导致窦内纤维索轻度损伤,取栓过中容易导致血栓松动,临床上需要重视术后抗凝的重要性;3.CVST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预后优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呈“治愈or死亡”现象,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早期避免误诊,尽早规范化治疗。
张桐焓[4](2020)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72h内再发出血的临床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收集围手术期引起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些因素与术后再出血的关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病残率的目的。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文山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07月收治的21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19项与术后再发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对每一项因素进行单因素的Pearson卡方分析,选出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应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这19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的Pearson卡方分析后得出,共有7项因素与术后再发出血关联紧密,分别为:术前血糖异常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入院时收缩压≥200mm Hg、入院时舒张压≥120mm Hg、发病后与手术的时间≤6h、术后血压不稳定、术后患者躁动,这7项因素经统计学分析后其P值均小于等于0.05,而其余因素经与术后再发出血对比后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7个指标再次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后得出最终的5个相关的因素指标,即为术前血糖异常升高(P<0.01)、凝血功能异常(P≤0.05)、发病距手术的时间≤6h(P≤0.05)、术后血压不稳定(P≤0.05)、术后患者躁动(P<0.01),提示这些相关指标与术后再发出血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结论:术前血糖异常升高、凝血功能的异常、发病后的超早期手术、术后血压的不稳定及术后躁动均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关联紧密。临床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术前应注意纠正相关异常指标,术后应注意维持血压平稳及予以适当镇痛镇静防止患者出现躁动,尽可能的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袁方[5](2019)在《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颅颈部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导致相关脑组织供血障碍从而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重症脑血管病是一种导致患者重度神经功能损害,并且常伴有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功能严重障碍的急性脑血管事件。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因而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护和治疗,其急性期的救治策略直接决定了病人的预后。急性脑卒中发病后,75%以上的患者伴有血压升高,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58%-81%患者在发病前有高血压史。因此,血压管理是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救治的基本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血压升高可以导致脑病、心脏并发症以及肾损伤,在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中还可引起血肿扩大、加重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引起再出血。然而,降压幅度过大可通过降低脑灌注压从而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缺血的程度,也会明显提高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再出血、死亡、致残的风险。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控一直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有的支持降压治疗,有的反对降压治疗,有的还是中性结果,并且这些研究的患者群排除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或者疾病严重程度较轻,均不能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此外,国内外指南均因临床证据的缺乏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以指导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策略,使得临床医生常常无所适从。【研究目的】1.探究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不同血压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下一步设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前期理论依据。2.比较个体化降压方案(入院水平下降10%-15%)与常规降压方案(缺血性脑卒中:收缩压超过200 mmHg启动降压;自发性脑出血:收缩压超过180 mmHg启动降压)在伴有血压升高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分析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波动特点,探究血压变异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联系。【研究方法】1.回顾性地纳入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连续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总结入院收缩压、舒张压与出院时临床结局的关系。计算入院24小时收缩压变化率,比较不同收缩压下降幅度的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和严重不良预后发生率的差异。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用于临床结局的评定。2.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联合陕西省内其他25家区域中心医院作为参与单位共同开展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Controlling Hypertension After Severe Cerebrovascular Event,CHASE)。计划纳入500例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随机分至干预组(即个体降压组)和对照组(即常规降压组)。个体化降压组的患者入院收缩压≥150 mmHg即启动降压,目标2小时内将收缩压控制于130-180 mmHg之间并且在入院水平上下降10-15%。常规降压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缩压>200 mmHg即启动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降至≤200 mmHg;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收缩压>180 mmHg,即启动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降至≤180 mmHg。本试验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发病90天时的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用改良Rankins量表进行评价(3-6分代表无法独立生活或死亡,用以定义―不良预后‖)。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出院时的不良预后、出院时的残疾程度,以及发病90天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3.基于CHASE试验数据库,将两个试验组的患者合并成一个队列,从急性期(入组24小时,acute phase)和亚急性期(入组第2天至第7天,subacute phase)两个时间阶段来研究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选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作为反映血压变异性的主要指标,还计算了平均值(mean)、最高值(maximum)、最低值(minimum)、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SV)、平均实际变异度(average real variability,ARV)。建立3种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变异度与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1.对302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入院收缩压与出院时严重不良预后的发生率(mRS评分5-6分)成―V‖型模式。入院收缩压、舒张压与出院改良Rankin评分的三维曲面模式图呈现盆地样地形,入院血压在120-140/70-80 mmHg水平左右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较好,血压过低或过高与之相比预后均较差。入院24小时收缩压据入院水平下降超过15%的重症脑血管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显着高于血压下降幅度未超过15%的患者(P=0.016)。2.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共有16029例患者在26家区域中心医院进行入组筛选,最终500例患者进入随机分组。试验过程中有5例患者要求退出研究,12例患者经质量监督与控制委员会审查不符合入组标准而剔除,最终共有483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个体化降压组242例,常规降压组241例。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接受个体化降压治疗的患者其发病90天的不良预后发生率降低2.3%,但两种血压管理方案对于预后的影响无显着差异(比值比:0.89;95%置信区间:0.47–1.19;P=0.222)。在次要终点事件中,个体化降压治疗与出院时较低的NIHSS评分显着相关(β估计:-0.13;95%置信区间:-0.2至-0.03;P=0.009)。而在其他次要终点事件中,如发病90天Barthel评分、出院时不良结局、出院GCS评分、出院Barthel评分,两组均无显着差异。在发病90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和90天死亡率方面,两组均无差异。3.入组24小时的收缩压平均值(mean)、最高值(maximal)、最低值(minimal)、SD、CV、ARV、SV均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不良结局无关。入组第2天至第7天的收缩压最低值、SD、CV、ARV、SV均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不良结局显着相关。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的死亡率随着亚急性期(入组第2天至第7天)SD水平的升高也阶梯状上升。入组24小时舒张压的变异度也与3个月不良结局无关,而入组第2天至第7天舒张压的变异度与预后显着相关。【研究结论】1.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入院血压过低和过高均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入院24小时血压下降幅度过大可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CHASE试验表明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升高的患者,在入院的水平上收缩压降低10%至15%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是安全的,可改善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但是未能显着降低发病3个月的不良结局发生率。3.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亚急性阶段保持血压平稳、减少剧烈波动是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尤其要避免血压降得过低。
周日晶[6](2019)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渗透性治疗对颅内压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控制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颅内压的效果和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福建省立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首次术后并有行颅内压监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仅接受了3%高渗盐水或20%甘露醇渗透性药物治疗的患者。手术当天至术后6天内的每日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变化以及每日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血钠水平和血浆渗透压是主要的结果测量指标。还比较了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成功脱机事件和30天格拉斯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2.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7天内每日ICP、MAP、CPP、血钠水平和渗透压的差异;关于两组间ICP下降程度的比较,以手术当天的ICP为协变量,进行校正的协方差分析,观察两组线性方程斜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血钠、渗透压值的构成比分布和AKI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和Log-rank检验法比较两组成功脱机事件的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30天GOS的差异。3.由此比较两种渗透性治疗药物对ICP、CPP、血流动力学、电解质、肾功能及机械通气支持的影响,从而反映两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患者颅内压和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3%高渗盐水组和20%甘露醇组患者在临床资料特征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ICP水平均未见明显升高,3%高渗盐水组控制的ICP更低,但两组对降低ICP程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患者的CPP和血流动力学影响相似(p>0.05);4.3%高渗盐水组血钠水平和渗透压明显高于20%甘露醇组(p<0.05),但两组肾损害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5.在成功脱机事件上,3%高渗盐水组并没有明显优势(p>0.05);6.30天GOS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患者的ICP均可起到良好的维持作用,虽然3%高渗盐水控制的ICP更低,但两者对降低ICP程度无明显差异。两种渗透性治疗药物对脑灌注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影响相似。3%高渗盐水治疗组的血钠和渗透压更高,但两组肾损害发生情况相似。3%高渗盐水控制更低的ICP并没有使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短期预后获益。关于两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还需要大的、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来比较。
袁开长,杨非,林彬[7](2017)在《高血压性脑出血重症患者急诊手术的预后与术前相关因素分析(附6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急诊手术的预后与术前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我院自2014年12月份至2017年3月份60例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进行急诊手术的术前相关资料,并追踪随访3个月,根据预后情况,分成两组:预后良好组(ADL评分I-III级)和预后不良组(ADL评分IV、V级以及死亡病人),对于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有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术前收缩压、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出血部位、术前血肿量以及血肿破入脑室这些术前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血肿破入脑室、出血部位这些因素和预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性别、年龄以及术前血肿量、术前收缩压这些因素和预后无显着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疝情况、血肿破入脑室进入回归方程,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GCS评分因素达到了边缘显着意义(P=0.069)。结论脑疝、破入脑室、术前GCS评分低这些术前因素提示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急诊手术预后不佳。
高康[8](2016)在《去骨瓣减压骨槽成形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骨槽成形术对减轻基底节区HICH患者术后脑水肿及脑梗死的疗效并加以分析,为临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减轻术后脑水肿及脑梗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50例重症基底节区HICH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挑选入院时已经脑疝或者有脑疝征象,双侧或单侧瞳孔散大,收缩压≥160mmHg, GCS4-8分,一侧基底节出血量在50ml-80ml之间的患者病例,其中27例患者入院后接受了传统DC,其中11例实施ICP监测,归为对照组;23例接受了 DC加以骨槽成形术,9例实施ICP监测,归为实验组。通过比较术后颅脑CT、GCS评分、ICP、半年GOS评分及死亡率,来判定两组不同术式的优缺点,从而判断去骨瓣减压术中脑表面回流静脉周围颅骨内板骨槽成形对减轻基底节区HICH患者术后脑水肿及脑梗死的意义。结果:在DC中加以骨槽成形术的患者,其术后1d、1w、1m复查CT低密度面积小于接受传统DC的患者(P<0.05),即脑表面回流静脉周围颅骨内板骨槽成形术可以减轻重症基底节区HICH患者DC术后脑水肿及脑梗死。术后7d内GCS评分较术前改善幅度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轻度残疾(恢复良好)者7例,中度残疾者6例,重度残疾者2例,植物状态生存者2例,死亡6例;对照组轻度残疾(恢复良好)者3例,中度残疾者2例,重度残疾者6例,植物状态生存者6例,死亡10例;实验组预后良好(56.5%,13/23)显着优于对照组(18.5%, 5/27),并且死亡率实验组(26.1%,6/23)明显低于对照组(37.0%,10/27) (P<0.05),即本实验组术式可以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结论: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基底节区HICH时加以骨槽成形术,较单纯去骨瓣减压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水肿及脑梗死,降低颅内压和死亡率,使患者的术后生存水平提高,在本研究中,其治疗效果优于传统DC。
裴裴,匡良洪,黄光辉,裴永恩,周滨音,吴星,胡胜,吕华荣,姚益群[9](2011)在《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外科疗效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总结相应的手术适应证。方法统计金谷分类Ⅳb级和Ⅴ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各100例)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采用高血压重症基底节-丘脑血肿CT分型法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治疗组总病死率为62%(62/100),低于保守治疗组的92%(92/100;χ2=23.744,P=0.000);CT分型Ⅲ~Ⅴ型患者总病死率为84.21%(32/38),高于Ⅰ~Ⅱ型的48.39%(30/62;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0);开颅手术组患者总病死率为54.41%(37/68),低于非开颅手术组的78.13%(25/32;χ2=7.920,P=0.048)。结论金谷分类Ⅳb级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应积极施行手术治疗,而Ⅴ级患者应慎行手术,需结合患者年龄(<60岁)、脑疝症状出现时间(发病时间>12h)、CT分型(Ⅰ~Ⅱ型)及是否伴有全身性疾病(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和糖尿病)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制定治疗方案。
简清[10](2006)在《110例脑疝病人救治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疝病人的救治体会。方法对110例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痊愈18例(16.36%),轻残6例(5.46%),重残12例(10.91%),植物生存5例(4.55%),恶化10例(9.09%),放弃治疗22例(20.00%),死亡37例(33.64%)。结论对脑疝病人应分秒必争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及早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及失活软化的脑组织,有效缓解颅内高压,解除脑疝压迫,尽量缩短手术距离脑疝症状时间,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二、115例重症基底节出血发病与手术距脑疝时间与预后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5例重症基底节出血发病与手术距脑疝时间与预后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与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机制 |
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证 |
3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 |
4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 |
4.1 开颅手术 |
4.1.1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
4.1.2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
4.2 微创手术 |
4.2.1 脑室穿刺引流术 |
4.2.2 CT或B超引导血肿清除术 |
4.2.3 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手术 |
4.2.4 神经导航辅助技术 |
5 总结 |
(2)国家早期预警评分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预警评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问题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操作性定义 |
7 研究理论框架 |
8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NEWS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质量控制 |
4 资料分析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二部分 验证NEWS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预测效果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质量控制 |
4 资料分析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 |
结论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 |
3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颅内静脉窦窦内结构内镜解剖学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颅内静脉窦窦壁结构组织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救治对比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颅内静脉窦解剖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救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高血压脑出血术后72h内再发出血的临床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附图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5)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与伦理 |
1.2 研究对象 |
1.2.1 入组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病例资料的收集 |
1.3.2 血压的测量 |
1.3.3 分析内容 |
1.3.4 预后评估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入院血压与临床预后 |
2.3 入院24 小时血压变化情况与临床结局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与伦理 |
1.2 病例选择 |
1.2.1 入组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随机分组 |
1.4 研究方法 |
1.4.1 降压方案 |
1.4.2 其他治疗 |
1.4.3 血压监测 |
1.4.4 病例资料的收集 |
1.4.5 结局评定 |
1.4.6 试验质量控制 |
2 统计方法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 治疗干预 |
3.3 收缩压变化情况 |
3.4 临床结局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CHASE试验数据库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血压变异度与预后关系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与伦理 |
1.2 病例选择 |
1.2.1 入组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CHASE试验研究内容简述 |
1.4 预后评估 |
2 统计方法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 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关系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CHASE试验方案 |
附录二 CHASE试验病例报告表 |
附录三 补充图表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渗透性治疗对颅内压及短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 |
2.2 20%甘露醇和3%高渗盐水两组患者ICP变化 |
2.3 脑灌注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
2.4 血钠浓度和渗透压变化 |
2.5 AKI发生率 |
2.6 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
2.7 30天GOS评分 |
3.讨论 |
3.1 ICP |
3.2 甘露醇和高渗盐水对脑灌注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3.3 血钠水平、血浆渗透压 |
3.4 AKI发生率 |
3.5 短期预后:成功脱机情况和30天GOS |
3.6 研究不足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血压性脑出血重症患者急诊手术的预后与术前相关因素分析(附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8)去骨瓣减压骨槽成形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临床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方法 |
2 数据与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后1d、1w、1m的颅脑CT中低密度部分的最大截面面积的比较 |
2.2 术前、术后GCS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3d、5d、7d ICP的比较 |
2.4 术后半年GOS评分的比较 |
3 讨论 |
3.1 HICH的发生及病理生理 |
3.1.1 基底节及基底节区的解剖及功能 |
3.1.2 HICH易发生在此区的原因 |
3.1.3 HICH病理生理变化 |
3.2 HICH引起脑水肿及脑梗死的原因 |
3.2.1 颅脑解剖学因素 |
3.2.2 脑水肿与脑血管的关系 |
3.2.3 脑水肿与脑灌注压(CPP) |
3.2.4 脑水肿与脑脊液之间的关系 |
3.2.5 脑水肿与血脑屏障(BBB) |
3.2.6 其他 |
3.3 重症HICH患者行血肿清除DC的必要性 |
3.4 传统血肿清除DC治疗重症HICH的方法及优缺点 |
3.4.1 手术方法 |
3.4.2 传统血肿清除DC的优缺点 |
3.5 血肿清除DC加以骨槽成形术的方法及优缺点 |
3.5.1 手术方法 |
3.5.2 血肿清除DC加以骨槽成形术的优点和不足 |
3.6 通过颅脑CT、术后GCS评分、术后ICP及半年GOS评分验证血肿清除DC加以骨槽成形术的优点 |
3.6.1 两种术式术颅脑CT对比分析 |
3.6.2 两种术式术后GCS、ICP及半年GOS的对比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硕士就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外科疗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表现 |
三、预后与随访 |
四、其他影响因素 |
讨论 |
四、115例重症基底节出血发病与手术距脑疝时间与预后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与治疗研究[J]. 梁广. 医学信息, 2021(13)
- [2]国家早期预警评分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研究[D]. 刘静静.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D]. 叶远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4]高血压脑出血术后72h内再发出血的临床多因素分析[D]. 张桐焓.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5]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D]. 袁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6]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渗透性治疗对颅内压及短期预后的影响[D]. 周日晶.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高血压性脑出血重症患者急诊手术的预后与术前相关因素分析(附60例临床分析)[J]. 袁开长,杨非,林彬.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7(04)
- [8]去骨瓣减压骨槽成形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的疗效分析[D]. 高康. 滨州医学院, 2016(04)
- [9]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外科疗效的比较[J]. 裴裴,匡良洪,黄光辉,裴永恩,周滨音,吴星,胡胜,吕华荣,姚益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02)
- [10]110例脑疝病人救治体会[J]. 简清.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