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硬化性血管瘤论文-张敏,黄海建

肺硬化性血管瘤论文-张敏,黄海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肺硬化性血管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脾脏肿瘤,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性转化,血管瘤,诊断

肺硬化性血管瘤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黄海建[1](2019)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5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1—2017年福建省立医院诊断的5例SANT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4~50岁(平均34.4岁),5例病例病理学特征相似,SANT的主要特征是低倍镜下富含血管的结节样结构,高倍镜下结节中央可见裂隙状或不规则扩张的血管腔,内衬内皮细胞,结节周围及结节之间可见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结节间质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结节内显示叁种不同血管:分别是CD34、CD31(+),CD8(-);CD34(-),CD31、CD8(+);CD34、CD8(-),CD31(+)。结节周围及间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不同程度表达SMA及CD68。结论 SANT是一种良性的具有相对独特病理学特征的血管性病变,确诊依靠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易误诊为脾错构瘤、血管瘤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颜春龙,马金凤,齐先龙,郑宁[2](2019)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51岁。因"发现脾脏占位1个月余"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阳性体征,腹平软,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灶,CT值约47 HU,边界欠清(图1);MRI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占位,其大小约6.3 cm×5.6 cm×6.3 cm,T1WI呈稍低信(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9年11期)

王建军,陈雅,樊祥山,牛丰南[3](2019)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8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spleen,SAN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9年本院诊断为脾脏SANT的8例患者,对其病理组织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并结合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各4例,年龄为3~67岁不等,5例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2例表现为腹痛,1例左上腹部扪及一包块。B超检查提示脾脏占位;进一步行CT检查,发现脾脏内存在类圆形低密度肿块,且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手术中可见肿块最大径为1.5~11.0 cm,边界尚清,无包膜。肿块切面呈灰褐色,实性,近中央区可见灰白色纤维条索分隔形成星芒状瘢痕。病理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镜下可见纤维增生硬化背景中散在多个大小不一的血管瘤样结节,结节内血管腔不规则扩张,腔内可见多量红细胞;结节间为纤维性分隔或排列成同心圆状的梭形细胞包绕。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结节病变区血管内皮细胞的CD31、CD34、CD8表达有所差异,周围梭形细胞CD68、SMA表达灶状阳性。8例患者随访2~10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脾脏SANT属于良性增生性瘤样病变,本研究中男女患者比例无差异,且大部分患者无明确的临床症状,少部分可表现为腹痛,增强CT图像上其多显示为低密度、无明显强化的肿块。脾脏SANT通过行脾脏切除手术即可治愈,术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是确诊该病的重要方法。(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5期)

赵玮,牟爽,种静,姜彩云,于宁[4](2019)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50岁,因查体发现脾占位性病变,于2019年2月15日入住我院。患者无明显不适。常规超声检查脾脏下极探及一4.2cm×4.4cm×4.6cm大小的不均质低回声团,外突,中央可见星芒状高回声(图1A),CDFI:内见点状血流信号(图1B)。CT增强扫描脾内见团块状异常强化影,边界欠清,呈分叶状,大小约4.0cm×4.3cm,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图1C),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稍不均匀强化,密度低于脾实质(图1D)。手术探查示:脾脏稍增大,形态欠规(本文来源于《精准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艳丽,朱晓平[5](2019)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响诊断的价值。方法以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40名疑似肺内硬化性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CT平扫与动态增强CT扫描,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确诊率。结果动态增强CT扫描的确诊率高于CT平扫描的确诊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的诊断效果较为理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14期)

张秀娟,陈志奎,钱清富,陈卉品,童林燕[6](2019)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超声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超声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SANT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血流分布等情况,并与大体及镜下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8例脾脏SANT,共观察9个病灶,其中7个呈外生性生长;病灶多呈类圆形,平均最大径(5.48±1.69)cm,边界尚清晰。病灶呈等或偏低回声,内部可见数量不等的条状或小片状高回声,多乏血供,未见明显囊性变或钙化。脾脏SANT病理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病灶,内可见纤维硬化组织包绕、分隔血管瘤样结节。结论脾脏SANT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侯炳武,张志伟,朱鹏,周江敏,胡新升[7](2019)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报道1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诊治过程,以提高对SANT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对1例SANT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ANT是一种近年来报道的罕见疾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容易引起误诊,确诊主要依赖其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预后良好,行脾切除术可治愈。(本文来源于《腹部外科》期刊2019年03期)

吴琼,苏俊,华正宇,黄玺瑞,石怀银[8](2019)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8例SANT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其中6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8~57岁,中位年龄48岁。大体检查:病变呈结节状,灰白色、灰红色至灰黄色,边界清楚或稍模糊。最大直径介于3~6 cm,平均4.8 cm。镜下,病变由多个血管瘤样结节构成,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和窦样血管腔,管壁显着增厚,结节周围可见呈向心性分布的纤维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病变结节内小血管CD34(+),网格状血管内皮细胞CD31(+),部分窦状腔隙细胞CD8(+)。结论 SANT比较少见,是原发于脾脏的良性血管瘤样病变,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确诊需手术病理,应注意与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尤其是恶性肿瘤的鉴别。脾切除可治愈,预后良好。(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守乾,杨阳,李良涛,管清春,王英超[9](2019)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1岁,因"间断性左上腹痛3 d"于2018年1月15日入本院。既往体健。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肝胆脾胰多排CT平扫示:脾不大,实质内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大小约4. 3cm×3. 7 cm,CT值约39 HU(图1)。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均正常。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后,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提示肿瘤为良性病变,切缘为正常脾组织。(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进涛,苏丹,张志[10](2019)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肺内硬化性血管瘤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CT平扫检测方法和增强CT扫描方法,对比结果。结果:观察组37例确诊患者中,检出36例,检出率为97.30%,与对照组比差异显着(P <0.05)。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方法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临床诊断,可提高诊断精准度,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1期)

肺硬化性血管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患者女,51岁。因"发现脾脏占位1个月余"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阳性体征,腹平软,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灶,CT值约47 HU,边界欠清(图1);MRI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占位,其大小约6.3 cm×5.6 cm×6.3 cm,T1WI呈稍低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肺硬化性血管瘤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黄海建.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5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2].颜春龙,马金凤,齐先龙,郑宁.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J].磁共振成像.2019

[3].王建军,陈雅,樊祥山,牛丰南.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8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9

[4].赵玮,牟爽,种静,姜彩云,于宁.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J].精准医学杂志.2019

[5].王艳丽,朱晓平.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J].心理月刊.2019

[6].张秀娟,陈志奎,钱清富,陈卉品,童林燕.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超声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7].侯炳武,张志伟,朱鹏,周江敏,胡新升.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腹部外科.2019

[8].吴琼,苏俊,华正宇,黄玺瑞,石怀银.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9].王守乾,杨阳,李良涛,管清春,王英超.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10].李进涛,苏丹,张志.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标签:;  ;  ;  ;  

肺硬化性血管瘤论文-张敏,黄海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