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论文-买文选,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张波,曾凡江,田长彦

不同栽培模式论文-买文选,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张波,曾凡江,田长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栽培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直播,干物质量,产量

不同栽培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买文选,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张波,曾凡江,田长彦[1](2019)在《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3个处理:插秧、撒播和条播,对其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测定,就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插秧水稻的产量(10390 kg/hm~2)要高于撒播(7790.7 kg/hm~2)和条播(9105.2 kg/hm~2),撒播、条播和插秧的收获指数分别为56.5、54.7、53.9,而插秧水稻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明显高于撒播和条播,更高的地上部干物质量使插秧水稻形成了更大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特别是后者较撒播和条播分别高39.0%和26.9%,其与水稻产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95)。3种栽培模式相比,条播水稻的效益成本比最高,达到了2.52。总之,与直播(撒播、条播)相比,插秧水稻获得高产的根本原因是其具有更大的穗粒数,但考虑到成本投入,在实际生产中,条播水稻的收益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6期)

金宇宁,路文鹏,侯淑丽[2](2019)在《不同栽培模式、区域及树龄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和酒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葡萄酒的需求量逐渐增多,酿酒葡萄的果实及酒的品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综述了不同栽培模式、不同生产区域及不同栽植年份3类因素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与酒质的影响,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这3类影响因素与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酒质关系的研究进展,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建议。(本文来源于《特产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家洋,蔺芳,詹乃才,任敏[3](2019)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组成及有机碳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豫北地区6 a定位试验,以撂荒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后,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改善较为明显;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以5.00~3.00和3.00~2.00 mm粒径为主(比例为35.55%~57.1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0.25 mm和3.00~1.00mm为主(比例为53.47%~74.47%);无论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还是水稳性团聚体,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团聚体质量分形维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撂荒地、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腐殖质碳质量分数均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各栽培模式下0~4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撂荒地;Pearson双侧检验结果显示: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腐殖质碳质量分数两两之间均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均与小粒径团聚体(<0.25 mm)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相对于撂荒地,人工建植草地后能够显着改变土壤团聚体的分布,促进土壤固碳,其中又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为最佳栽培模式。图3表4参30(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晓炜,冉成,张巳奇,朱晶,刘丽新[4](2019)在《苏打盐碱稻区不同栽培模式水稻产量构成及物质生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稻区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构成和物质生产差异,以提高当地水稻产量。【方法】以‘吉粳8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基础)、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和超高产栽培4种栽培模式,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和物质生产特性。【结果】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均显着提高了水稻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2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0.34和12.15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8.44%和27.45%;有效穗数分别提高3.03%和34.10%;每穗粒数分别提高4.06%和9.37%。【结论】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促进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转运,优化穗部结构,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从而大幅度提高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稻区的水稻产量。(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婷,宋庆科,赵林,李刚波,樊继德[5](2019)在《苏翠1号梨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光能利用及果实品质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苏翠1号为试材,对其在3种栽培模式(棚架栽培、避雨栽培、露地栽培)下的光能利用率和果实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叶幕光环境来看,树冠外围的相对光照高于内膛;在树冠内膛,在相对光照>30%的高光照区域,棚架最高,露地次之,避雨模式最差,分别为73.28%、69.01%、62.24%;相对强度日变化可知,棚架模式>露地模式>避雨模式;在棚架模式下的单果重、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均高于其他栽培模式,避雨模式和露地模式下的果实品质差异不显着。因此,从苏翠1号在果园的光环境和果实品质综合考虑,棚架模式优于其他。(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赵霖霞,罗健科[6](2019)在《会宁县山旱地荞麦不同栽培模式试验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会宁县新庄镇巩昌村开展了旱地荞麦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会宁县山旱地残旧地膜上穴播种植荞麦既高效利用了塑料地膜,又提高了荞麦等杂粮作物的产量,应进行示范推广;辅施保水剂对提高山旱地荞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考虑辅施保水剂来提高产量;在旱山塬区的沟坝地种植荞麦时,可以选择大垄双行的条播种植模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常思佳,任跃英,李嘉丰,许嘉,杨录军[7](2019)在《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不同人参的生理指标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6种人参的SOD、POD、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叶绿素含量,并进行种源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6种人参中2种日光温室栽培的人参品系间差异较大,2种野参品系活性最高,种质较统一,但标准差较大;2种林下参品系活性较高,种质统一,标准差较小;园参品系活性最低,种质较多样,且标准差小。可见,日光温室栽参的生理指标差异显着,野参品系各项酶活性指标均超越其他种质品系,即该地区较适宜推进日光温室栽培人参的模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冯梅,陈小花,李丰先[8](2019)在《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着;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着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崔金丽,白苇,杨素梅,胡杨[9](2019)在《不同栽培模式对冀北食葵农艺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食葵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为农民种植食葵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等行距、大小行、食葵间种大豆、食葵套种西葫芦4种栽培模式,研究对食葵11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小行种植模式便于人工管理,较传统的等行距种植可提高产量12.4%;食葵大豆间种模式,合理利用空间,有利于通风采光;食葵套种葫芦模式,是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栽培模式,此叁项模式可因地制宜推广。(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邵霞玲,王德强,蒋瑞芳[10](2019)在《甘谷县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比较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谷县大石乡进行了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操作简便易行,且植株生长和产量均表现良好;黑色全膜垄作穴播、全膜微垄集水种植播种时需要借助机械起微垄,植株生长和产量表现尚可,但比起全膜覆土穴播时操作较繁琐;膜侧沟播需要借助机械起垄,且整体种植密度偏小,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微垄种植局部密植导致植株个体生长偏弱,植株生长和产量表现不佳,也不适宜大面积推广。(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6期)

不同栽培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们对葡萄酒的需求量逐渐增多,酿酒葡萄的果实及酒的品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综述了不同栽培模式、不同生产区域及不同栽植年份3类因素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与酒质的影响,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这3类影响因素与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酒质关系的研究进展,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栽培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买文选,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张波,曾凡江,田长彦.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金宇宁,路文鹏,侯淑丽.不同栽培模式、区域及树龄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和酒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19

[3].张家洋,蔺芳,詹乃才,任敏.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组成及有机碳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4].王晓炜,冉成,张巳奇,朱晶,刘丽新.苏打盐碱稻区不同栽培模式水稻产量构成及物质生产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5].张婷,宋庆科,赵林,李刚波,樊继德.苏翠1号梨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光能利用及果实品质的比较[J].江西农业学报.2019

[6].赵霖霞,罗健科.会宁县山旱地荞麦不同栽培模式试验报告[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7].常思佳,任跃英,李嘉丰,许嘉,杨录军.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不同人参的生理指标差异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8].冯梅,陈小花,李丰先.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9].崔金丽,白苇,杨素梅,胡杨.不同栽培模式对冀北食葵农艺性状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9

[10].邵霞玲,王德强,蒋瑞芳.甘谷县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标签:;  ;  ;  ;  

不同栽培模式论文-买文选,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张波,曾凡江,田长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