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迁移论文-王翠萍,林远靖,卢勇,魏振帮,张晏清

扩散迁移论文-王翠萍,林远靖,卢勇,魏振帮,张晏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扩散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i-Nb-Ti合金,原子迁移率,互扩散系数,扩散偶

扩散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王翠萍,林远靖,卢勇,魏振帮,张晏清[1](2019)在《Ni-Nb-Ti叁元系富Ni侧fcc相的互扩散及原子迁移率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PMA技术测定了Ni-Nb-Ti叁元系富Ni侧合金在1273K下的扩散数据,并使用Whittle和Green方法计算了Ni-Nb-Ti叁元系在1273 K下的互扩散系数。通过DICTRA软件优化得到Ni-Nb-Ti叁元系的fcc相的原子迁移率,运用优化得到的的原子迁移率计算出的互扩散系数与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所得的原子迁移率的可靠性。同时通过运用原子迁移率拟合各扩散偶的的浓度-距离曲线和扩散路径,进一步验证了原子迁移率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李江,田宁,陈华,肖仕臣[2](2019)在《一种定向凝固镍基合金在高温蠕变过程中的组织演化及元素扩散迁移率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一种定向凝固合金进行蠕变性能测试,并对计算蠕变后该合金各元素的扩散迁移率,研究该合金在较高温度变条件下蠕变的组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高温蠕变期间,合金中γ′相沿(001)晶面形成N-型筛网状筏形结构,这可以使合金可以保证高塑性。并且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在1030℃/147MPa实验条件下经过5h合金γ′相可以完全转化为筏状结构,并且这种筏状结构转化时间随着应力降低而增加。这是因为应力越高Al、Ta扩散迁移率越大所致。(本文来源于《信息记录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张琳,王家生,杨启红,闵凤阳[3](2019)在《水中钉螺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分布范围最广的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钉螺作为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其迁移扩散对血吸虫病的蔓延起了根本性的作用。研究水中钉螺的迁移扩散对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极为重要。通过大量收集和充分理解前人的工作成果,对钉螺的生存环境及影响因素、迁移扩散方式、水利工程对钉螺及血吸虫病扩散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就水中钉螺迁移扩散尚存的一些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该工作的完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钉螺及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1期)

廖炜鹏,周裕雯[4](2018)在《基于CALINE4模型的机动车尾气一氧化碳扩散迁移机理研究——以某工业园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工业园区黄阁大道中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源扩散模型(CALINE4),对机动车尾气一氧化碳(CO)扩散迁移机理进行研究。采集车流量、模拟道路几何参数、气象参数等指标,分别根据模型排放因子(COPERT5)和现行排放因子得到道路各个时段、不同位置的CO浓度。测量表明:两者CO浓度扩散规律为道路中心向外围不断递减,最远扩散距离为12 m,但前者CO综合排放因子偏低。对CALINE4模型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得出风向为最敏感因素,车流量、综合排放因子和风速为较敏感因素,而环境温度、大气混合层高度、大气稳定度、空气动力学粗糙系数和海拔高度为非敏感因素。(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06期)

张策,胡长鹰,石玉杰,姜紫薇[5](2019)在《纳米金属/金属氧化物-聚烯烃食品包装膜中纳米成分迁移的扩散系数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Fick第二定律是否符合聚烯烃食品包装膜中纳米成分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规律,根据已有实验数据,基于Crank模型进行拟合,估算纳米金属/金属氧化物-聚烯烃食品包装膜中纳米成分的扩散系数,并分析温度、聚烯烃、纳米成分和食品模拟物对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成分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符合Fick第二定律。温度升高促进纳米成分的迁移,且温度与纳米成分扩散系数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公式。不同聚烯烃结构对扩散系数的影响不同;聚丙烯3种结构中,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锌在均聚共聚聚丙烯中的扩散系数最大。不同纳米成分质量分数对其扩散系数的影响不同。纳米成分与食品模拟物、聚烯烃之间的溶解度差异也会影响其向食品模拟物迁移。(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濮琦[6](2018)在《大气PM2.5中可溶性离子在混凝土内扩散迁移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M2.5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PM2.5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不仅影响气候和空气质量、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混凝土作为城市建筑的主要构成物,尤其是多孔混凝土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PM2.5颗粒作为凝结核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形成含尘液滴被混凝土吸收,进而达到吸收PM2.5颗粒。国内外专门针对混凝土孔结构特性吸附PM2.5的相关研究比较少,急需展开符合混凝土结构实际情况的相关研究。围绕PM2.5吸附扩散这一主题,在建立PM2.5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展开混凝土孔结构对PM2.5在混凝土中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建立了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之间的关系,并制备了高效吸附PM2.5的混凝土。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1)PM2.5模拟系统的建立。设计并建立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特点的PM2.5模拟系统。建立的模拟系统不仅能够较大体积的混凝土试件,还能够调整湿度、PM2.5浓度、PM2.5成分、温度等实际参数,满足试验研究需求。(2)混凝土内部孔结构特性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改变混凝土水灰比、掺矿物掺合料手段改变混凝土孔结构,在模拟系统中,展开混凝土孔结构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研究混凝土孔结构吸附大气PM2.5机理。(3)外部环境因素特性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改变PM2.5中可溶性离子成分、PM2.5浓度、湿度等影响因数,在模拟系统中,展开外部环境因素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4)混凝土吸水性和PM2.5吸附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研究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间的相关特征,建立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间的联系,进而达到通过混凝土吸水性评价PM2.5吸附性的目的。(5)制备具有良好吸附PM2.5特性的混凝土。研究混凝土龄期、吸附时长、干燥程度对混凝土吸附PM2.5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期刊2018-12-01)

汤笑之,俎群,郭雅芳[7](2018)在《孪晶界迁移机制的扩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计算晶格转换的最小势能反应路径及反应的激活势能垒对应力的敏感性,镁中{10■2}孪晶共格孪晶界迁移所致的晶格孪晶转换被证明具有较小的激活体积。不同于大多数应力诱导的孪晶过程,较小的激活体积及低于热力学能k_BT的激活势能垒使得{10■2}孪晶共格孪晶界在迁移时具有扩散机制的特征。此特征非常有助于解释{10■2}孪晶较低的临界迁移应力、偏离几何孪晶对称面的晶界结构,及较弱的孪晶-析出相交互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刘兴军,余涌,卢勇,杨应来,王翠萍[8](2018)在《Co-Cr-V叁元系富Co侧fcc相的互扩散及原子迁移率参数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制备了一系列Co-Cr-V合金,在1200℃下扩散处理259 200 s。利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技术测定了各扩散偶的浓度-距离曲线,并根据测得的浓度-距离曲线用Whittle and Green方法计算了Co-Cr-V叁元系在1200℃下的互扩散系数。基于本研究的实验数据和文献报道的热力学信息和相关子二元系的动力学参数,利用DICTRA软件优化得到Co-Cr-V体系fcc相的原子迁移率参数。运用优化得到的原子迁移率参数计算互扩散系数,并与实验数据比对,取得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所得迁移率参数的可靠性。同时运用该迁移率参数计算了各扩散偶的浓度-距离曲线和扩散路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均符合良好,进一步验证了参数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雷沛,张洪,王超,潘科[9](2018)在《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扩散对研究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评估水生态系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关于沉积物-水界面的基本研究历程,重点介绍沉积物-水界面的垂向结构以及扩散边界层(DBL)的作用,展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多维度分布(一维垂向、二维平面和叁维立体)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过程,详细总结影响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扩散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溶解氧或氧化还原条件、pH值、离子强度或盐度、沉积物组成、共存污染物、溶解性有机质、水动力条件、生物扰动、微生物以及其他因素),讨论当前关于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扩散通量估算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扩散研究在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任强,张世红[10](2018)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演化对热河生物群演变、迁移和扩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是由西伯利亚与蒙古-华北地块碰撞形成,其最终演化完成与欧亚大陆东部基本构造格局形成密切相关。为了更好的约束该缝合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对蒙古南部地区Sharilyn组(~155 Ma)砂岩和Tsagantsav组(~130 Ma)玄武岩,以及华北地块北缘燕山地区土城子组(~140 Ma)砂岩和大店子组/义县组(~130 Ma)沉积岩和玄武岩展开了系统的古地磁学研究,共布置100个采点,采集719块样品。所有样品都经过系统的热退磁实验,在清洗掉低温现代磁场的粘滞剩磁之后,获得一组稳定的高温分量方向。结合岩石磁学实验分析,表明所有沉积岩样品的载磁矿物是由磁铁矿和赤铁矿共存,而火山岩样品则是以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每一个地层岩石单元的高温分量都能通过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表明其为原生剩磁。Sharilyn组和土城子组的砂岩经过Fisher分布和E/I矫正分析,证明它们的古地磁结果没有受到倾角浅化影响;Tsagantsav组和大店子组/义县组玄武岩也分别通过了地磁场长期变化模型的检验。因此,根据它们采点VGP的平均分别获得蒙古地块~155 Ma和~130 Ma的古地磁极,以及华北地块~140 Ma和~130 Ma的古地磁极。结合已发表的古地磁数据和系统的数据质量判别标准,修订蒙古地块和华北地块155-100 Ma时期的视极移曲线,证明这两个地块在该段时期已经是一个相互一致的整体(蒙古-华北地块)。同时对比西伯利亚的视极移曲线表明在~155 Ma之后西伯利亚和蒙古-华北地块之间还存在14.3°±6.9°(约1587±766 km)的纬向汇聚作用和~19°的相对旋转运动。这样大规模的纬向汇聚运动可能直到~130Ma才完全停止,然而其间伴随一定程度的旋转运动可能要到~100 Ma才结束。结合地质等相关证据表明~155 Ma之后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演化过程伴随着西伯利亚与蒙古-华北地块之间的一条大型左行走滑系统;并且该构造域在~130 Ma时期已经开始由挤压变为广泛的伸展作用,此后起源于燕山地区的热河生物群开始大面积辐射演化并穿越蒙古-鄂霍茨克缝合线到达外贝加尔地区。(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五)——专题72:地球生物学、专题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专题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期刊2018-10-21)

扩散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一种定向凝固合金进行蠕变性能测试,并对计算蠕变后该合金各元素的扩散迁移率,研究该合金在较高温度变条件下蠕变的组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高温蠕变期间,合金中γ′相沿(001)晶面形成N-型筛网状筏形结构,这可以使合金可以保证高塑性。并且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在1030℃/147MPa实验条件下经过5h合金γ′相可以完全转化为筏状结构,并且这种筏状结构转化时间随着应力降低而增加。这是因为应力越高Al、Ta扩散迁移率越大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扩散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王翠萍,林远靖,卢勇,魏振帮,张晏清.Ni-Nb-Ti叁元系富Ni侧fcc相的互扩散及原子迁移率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2].李江,田宁,陈华,肖仕臣.一种定向凝固镍基合金在高温蠕变过程中的组织演化及元素扩散迁移率计算[J].信息记录材料.2019

[3].张琳,王家生,杨启红,闵凤阳.水中钉螺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4].廖炜鹏,周裕雯.基于CALINE4模型的机动车尾气一氧化碳扩散迁移机理研究——以某工业园区为例[J].工业技术创新.2018

[5].张策,胡长鹰,石玉杰,姜紫薇.纳米金属/金属氧化物-聚烯烃食品包装膜中纳米成分迁移的扩散系数估算[J].食品科学.2019

[6].濮琦.大气PM2.5中可溶性离子在混凝土内扩散迁移行为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8

[7].汤笑之,俎群,郭雅芳.孪晶界迁移机制的扩散特征[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8].刘兴军,余涌,卢勇,杨应来,王翠萍.Co-Cr-V叁元系富Co侧fcc相的互扩散及原子迁移率参数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9].雷沛,张洪,王超,潘科.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18

[10].任强,张世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演化对热河生物群演变、迁移和扩散的影响[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五)——专题72:地球生物学、专题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专题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2018

标签:;  ;  ;  ;  

扩散迁移论文-王翠萍,林远靖,卢勇,魏振帮,张晏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