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方法论论文-胡婉茹

结构主义方法论论文-胡婉茹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主义方法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构主义,方法论,城市设计,整体性

结构主义方法论论文文献综述

胡婉茹[1](2018)在《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城市设计特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主义的核心在于系统地看问题,即深层结构可以解释表面现象。其主要贡献——结构主义方法论是人们了解世间万物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文章首先介绍了结构主义的源起、发展与演变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领军人物及其贡献,其次着重诠释了结构主义方法论中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节性叁种特性,然后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城市设计中的结构主义观点的源起、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和探讨。最后,结合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语境,将方法论中的两大主要特性——整体性和自我调节性映射到城市设计领域后,对应的是城市设计中的时空整体性和设计弹性,且分别运用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的时间维度的整体性、日本博多运河城项目的空间整体性、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的城市设计项目的设计弹性进行了例证。(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8-11-24)

邹昊阳[2](2018)在《文化中心空间的介入性建构逻辑——从结构主义方法论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文化中心建筑为研究载体,梳理以建筑为主体的结构体系空间介入逻辑,尝试从形态元层面整合结构主义理论下的文化中心空间体系介入性建构方法与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7期)

李玟[3](2018)在《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佐恩水彩人物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结构主义视域下的每一种人类文化都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都存在着一个内在相互联系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整体。本文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对佐恩水彩人物画进行研究,从佐恩的成长经历和外部环境出发,着眼于佐恩水彩人物画中的题材、光感、色彩等元素的运用,得出佐恩水彩人物画的艺术主旨即情感,由此完成对佐恩水彩人物画的系统整体研究,启发水彩人物画自我的学习与研究。(本文来源于《美术文献》期刊2018年03期)

周元[4](2017)在《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获得2016年普利茨克建筑奖的背景下,对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思想与实践源流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其设计体系,并结合当前背景与趋势对建筑可变性设计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这类建筑设计思路在结构主义哲学广泛流行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集中涌现,包括以阿尔多·凡·艾克与赫曼·赫茨伯格为代表的荷兰结构主义建筑,以约纳·弗里德曼、建筑电讯集团和新陈代谢运动为代表的技术乌托邦式建筑理论实践,以及以约翰·哈布拉肯的SAR体系支撑体住宅、开放建筑运动为代表的反乌托邦式的建筑理论实践等方面。与阿拉维纳的住房项目相似,它们均展现了以结构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预留建筑可变性的特征,可被一同纳入到“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这一统一框架下进行研究与比较。同时,基于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和可变性设计意图,它们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可变性设计方法模式,使我们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分析,总结其设计体系与思路,并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予以再定位。本文试图通过“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这一共同的体系框架对上述各类实践进行研究与辨析,找出这类建筑在设计操作层面的基本模式,在共时与历时的基础上总结其设计体系,为当前背景下进行建筑可变性设计提供更为全面的参照与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第1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框架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第2章至第4章)从结构主义方法论和建筑可变性两个层面检视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各类建筑思想与实践,提出统一的研究框架与范畴,并在此范畴内对所涉及的典型建筑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分析、对比与总结。以历时的对比研究为基础,归纳结构主义方法论与建筑可变性设计目标对应到建筑体系下的设计方法论,指出建筑可变性设计的基本观念开放性基础结构在建筑物质体系与功能体系下的构成方式。第叁部分(第5章)基于上述研究,对应到当前的数字化建筑设计背景下对未来的可能性作出预期和展望。最后,第6章作为结语,总结了全文的结论与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7-06-01)

夏玉珍,卜清平[5](2016)在《风险理论方法论的回顾与思考:从个体主义到结构主义的对立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系统性地研究风险理论与实践问题是从2004年贝克的经典着作《风险社会——通往另一种现代性的路上》的翻译出版开始的,此后学术界对风险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解读的分析,并为国内现实风险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然而目前国内的风险理论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进行较多的阐释,但在风险研究的方法论层面上少有论述。本文拟从方法论层面对围绕风险理论研究中的个体主义方法论与结构主义方法论进行适切性的分析和回应。(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6年07期)

唐晓琳[6](2016)在《阿尔都塞解读马克思的结构主义方法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1945年的解放,巴黎取代了伦敦成为欧洲的知识抵抗中心,并在批判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复兴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是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着作。阿尔都塞在这两部代表作中,不仅从科学史的认识论角度提出了重构马克思哲学的概念,还提出了变革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结构主义方法论,合而称之为文本学的解释理论。对此,论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循序渐进地分析。第一章总结了结构主义的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简要陈述了阿尔都塞文本解释学产生的西方文论背景。结构主义发轫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兴起于俄国的形式主义文学,命名于捷克的布拉格学派,革命于法国的人文科学领域。当结构主义方法论最终在人类学领域确立时,便具备了整体性、共时性和批判性的基本特征,在为阿尔都塞阐释总问题、结构性因果关系等哲学概念提供方法论的同时,也促使其在批判精神的感召下引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第二章回顾了阿尔都塞解读马克思的历史语境,简要陈述了阿尔都塞文本解释学产生的国内外环境。通过对教条主义的反思和对人道主义的批判,阿尔都塞努力涤除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还原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侵蚀,破中有立地指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存在一个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断裂,并在着作分期中将马克思哲学定性为“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进而形成了在理论上独树一帜的阿尔都塞学派,而且该学派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矛头转向了资产阶级文化。第叁章概括了阿尔都塞文本解释学的阅读理论,这是阿尔都塞科学解读马克思的结构主义方法论前提。在阿尔都塞看来,任何由文字组成的文本都可以划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作为文字结构,可以通过直接阅读就能够理解语言间的逻辑关系,深层结构作为思维结构则需要通过征候阅读来理解理论间的结构关系。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的方法论基础也因此得以阐明,即教条主义的错误根源在于人们无法摆脱阅读拜物教的束缚,而人道主义的错误根源则在于知识分子因接受资产阶级的教育而被意识形态蒙住了双眼,所以对于解读《资本论》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理论因素。第四章分析了阿尔都塞文本解释学的认识理论,这是阿尔都塞科学解读马克思的结构主义方法论基石。阿尔都塞认为,基于文本表层结构的直接阅读只能产生虚幻认识,而基于深层结构的征候阅读才能产生科学认识。虽然海德格尔尝试过打破意识形态圆圈的封闭认识,但欧洲自近代以来形成的笛卡尔圆圈和目的论圆圈却使经验主义和还原主义的束缚根深蒂固,这是因为觉醒的主体(sujet)中蕴含了“自主/臣服”两个相互否定的语义。由于海德格尔在解构“看”的同时,式微的主体也日益被物化为先行存在的大写他者(Him);而为了批判人道主义这个主体论的哲学思想,阿尔都塞归隐了主体,从而使抽象的人回到社会结构中并成为具体的人,现实对象与认识对象、同时性与历时性、历史与逻辑也因此不再混淆,这就为科学认识的产生确立了前提。通过廓清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科学的边界,以复杂结构为基础剖析了理论实践,并提出认识论断裂、多元决定论和结构性因果关系,从而为科学认识的产生创设了条件。在认识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分析理论实践,阿尔都塞得出了区分叁种“一般”的结论,即一般甲作为具体科学理论实践的原材料是最初的抽象,一般乙作为具体科学理论实践加工的产物和成果是思维的具体,一般丙作为一般乙对一般甲的加工结果是新的认识。这个新认识作为一种“再把握”(reprise)不仅产生了概念,而且这个概念还是指导和支配理论家思考的总问题,理论实践也因此具有作为真理标准的内在性质,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此拥有了“理论实践”和“真理性标准”这两个标志。第五章指出了阿尔都塞文本解释学的理论创新,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科学解读马克思的理论成果。由于文本结构在功能上能够进行转换,阿尔都塞因此以“意识形态”的单复数区分为前提对其进行了场所转换,把复数形式的“意识形态”从单数形式与科学对立的范畴中剥离出来,从此成为没有历史的物质性存在。由于复数形式的意识形态在结构上与功能上都具有永恒性,个体也因其质询而成为复数形式意识形态的属民。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解答马克思哲学再生产悖论难题时,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作为阶级斗争最激烈的场所,即便是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也不能随意地发号施令,所以在意识形态这个战场上,科学与哲学的赌注是理论实践,哲学赢得理论实践便为科学,否则就是意识形态;哲学与政治的赌注是主导权,由于这是现代社会的阶级斗争一种形式,所以必须对政治进行理论干预。总之,文本学的解释理论实际上就是经典着作的诠释方法论,阿尔都塞借鉴结构主义的范式,以文本双重结构为起点建构了双重阅读理论和双重认识理论,并在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解读马克思的过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由于这个概念的原创性,阿尔都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杨丽茹[7](2015)在《后结构主义视域下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转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已有30多年的时间,在近年来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散见于各个比较教育专刊和教育类刊物中,比较教育理论研究者们对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局面,他们在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中思索、判断着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但是却很少有人去系统地反思这种影响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产生的内在发展脉络及其与传统研究碰撞后的转型过程,本博士论文关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后结构主义转型研究应该是此项探索的一种尝试。本研究是以个别学者的理论倡导和实践指引为标志的,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方法论一族,后结构主义在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中的运用与发展一直是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的渗透,是一种游离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博弈。因此,本研究是一种反省性的元研究,即研究的研究,在比较教育理论及方法论研究的细枝末节处做一点一滴的微观考察。本文选择“后结构主义”视域作为论文的切入点,文本分析是基于改革开放叁十年(1983至2013年)以来《比较教育研究》这本比较教育学科的C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及相关期刊和着作为案例,通过对这本学术期刊近叁十年来所刊载的有关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论文,以及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探析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情况,进而指出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后结构主义转型的原因及其特质。第一章,从本论文的研究缘起谈起,探讨了后结构主义视域下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本章在厘清比较教育学科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探询后结构主义视域下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理论视角和价值判断的可行性,并建构起整个研究的逻辑思路。第二章,主要是阐释比较教育研究中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表征及特质。首先阐述比较教育研究中文献综述法运用的现状,并对其“现代性”的问题提出质疑。然而,文献综述法的基础性作用功不可没,但比较教育研究作为跨文化研究承担着评价和探索不同文化间差异性意义的任务,这促使研究者应对比较教育研究的理据性进行探索,进而探寻比较教育研究的初衷及其复杂化的时代趋向;从本质上讲是现代比较教育学是教育现代性的一部分,其结构主义方法论中“确定性”特质的确立,以及后结构主义方法论中“不确定性”的开启,是转型的内生力的结果;其次,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选取四位在结构功能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者,探讨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有助于比较教育研究的若干理论分析框架和核心命题,主要是阐释比较教育研究中结构主义方法论的特质。第叁章,探索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特质的转换。结构主义方法论吸收了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并以之为基础建构起自身的方法论体系。从语言学和符号系统的视角对社会和文化进行总体性的理解,其构成性成分之间的相互性关系被赋予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后结构主义同样注重上述总体性理解和相互性关系。后结构主义思想也发展了自己的方法论系列,其运思逻辑往往更强调历史、差异和多元、无限生成以及解构的观念。社会科学哲学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换,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外推力量,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其特质变现为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基于此,本章阐释比较教育走向复杂化的理论与实践趋向,梳理复杂理论与后结构主义视域下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以埃德加·莫兰的复杂理论及其方法论旨趣(分形理论)为例;探析比较教育研究的复杂性以及比较教育研究的无限循环。本文通过对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后结构主义特征及其分析,将关系思维引入比较教育研究之中;并分析比较教育方法论演变过程中后结构主义倾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第四章,主要对比较教育研究中后结构主义方法论进行理论阐释。首先探讨霍姆斯比较教育理论中的理性批判意识;然后阐释施瑞尔的系统功能主义及其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此部分着重梳理施瑞尔的比较教育思想中的后结构主义倾向,综述其对于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阐释,并基于此从比较教育学自身发展的内部来深入挖掘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从后结构主义视域去审视施瑞尔的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框架可以看出,它主要阐述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目的的确立等方面的问题。尽管施瑞尔整个理论分析体系还有待完善,但是其后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也促使比较教育研究者在关注事实本身的同时,更要关注事实背后的意义生成机制。第五章,阐释后结构主义视域下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主旨。“后结构主义”对比较教育研究者意味着什么?它对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又有何启示呢?即比较教育研究内容的转向:“开放性”的话语和文本体系;比较教育研究中复杂性的因果关系:非连续性和断裂性;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反思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比较教育研究的诉求:尊重差异性,寻求意义的对等性。最后结语部分,指出后结构主义方法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是与非;为救赎现代性寻找出路的后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元叙事,还需我们秉持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眼光来理性对待其理论的前瞻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杨丽茹,孙启林[8](2015)在《后结构主义视域下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后结构主义以其批判和解构的姿态进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并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价值判断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比较教育研究的危机与挑战,后结构主义以外推机制和内生力的双重效力作用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而从理论基础及实践走向上引导比较教育研究向学术研究纵深转型。(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10期)

兰孝国,吴永存,崔忠洲,韩新君,李萍[9](2013)在《“真义体育观”与“Sport(s)大体育观”之争的方法论意义:一种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真义体育观"和"Sport(s)大体育观"是体育学界讨论最为热烈、迄今为止也尚未有定论的关于体育本义的观点。二者的相争,在结构主义方法论看来,其一,前者如"语言",是静态的,后者更贴近"言语",是动态的;其二,作为能指的汉语词汇"体育"与英语中的Physical Education以及Sport(s),其所指与其词源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叁,现时的用法要优于历时的原义。研究认为,在实践上,用汉语的"体育"作为一级概念,对应于国际上越来越流行的Sports概念,而将"体质教育"与"休闲体育"、"竞技体育"等并列为二级概念,可以解决二者之争。(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齐艳红[10](2013)在《“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叁种路径——历史主义、结构主义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其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都肯定辩证法对于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性和重要性。新近崛起的英美马克思主义中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不仅拒斥辩证法,而且拒斥与辩证思维相关的整体主义和结构主义,最终将矛头指向黑格尔式辩证法,从而确立了一种以分析思维为基础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基于对辩证法的不同态度,以上叁种路径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黑格尔化"与"去黑格尔化"的重构。然而,无论是卢卡奇的历史主义路径,还是结构主义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一致以实证主义对抗历史主义的努力,均未能从根本上区分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原则和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原则。(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结构主义方法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文化中心建筑为研究载体,梳理以建筑为主体的结构体系空间介入逻辑,尝试从形态元层面整合结构主义理论下的文化中心空间体系介入性建构方法与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主义方法论论文参考文献

[1].胡婉茹.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城市设计特性探析[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8

[2].邹昊阳.文化中心空间的介入性建构逻辑——从结构主义方法论出发[J].城市建筑.2018

[3].李玟.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佐恩水彩人物画研究[J].美术文献.2018

[4].周元.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

[5].夏玉珍,卜清平.风险理论方法论的回顾与思考:从个体主义到结构主义的对立与融合[J].学习与实践.2016

[6].唐晓琳.阿尔都塞解读马克思的结构主义方法论探究[D].吉林大学.2016

[7].杨丽茹.后结构主义视域下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转型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

[8].杨丽茹,孙启林.后结构主义视域下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9].兰孝国,吴永存,崔忠洲,韩新君,李萍.“真义体育观”与“Sport(s)大体育观”之争的方法论意义:一种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

[10].齐艳红.“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叁种路径——历史主义、结构主义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其局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

标签:;  ;  ;  ;  

结构主义方法论论文-胡婉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