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语境论文-黄德锋

民间信仰语境论文-黄德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间信仰语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易》智慧,古代民间信仰,和谐语境

民间信仰语境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锋[1](2019)在《古代民间信仰的和谐语境:基于借鉴《周易》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和智慧经典,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民间信仰作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传统文化的智慧,不可避免地受到《周易》和谐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以《周易》智慧来审视古代民间信仰的和谐语境,这是我们了解古代民众生活状态的重要途径,是古代民众和谐生存的精神家园。(本文来源于《中州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兰晔[2](2019)在《“非遗”语境下乡村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与重塑——基于福建南平樟湖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遗"语境下,乡村民间信仰文化趋向于作为民俗特色和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重塑,总体呈现多元繁荣的态势。以福建南平樟湖为例,目前多种信仰崇拜作为民间信仰项目被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遗"也放大了现代性对乡村民间信仰文化的冲击,如锐化了樟湖民间信仰信众代际断裂、信仰竞争力减弱、主动参与热情降低、参与需求多样化和文化软治理能力下降等问题。需要从处理好传承传统与学习先进的关系入手,站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立场,站在历史客观的角度与民众的身边,重塑"非遗"语境下的民间信仰文化,使其成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震[3](2018)在《民间信仰、文化商品与生活政治——消费时代语境中的巫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巫术不仅仅是古老的文化现象,还是当代的文化景观。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构成了巫术当代存在的基本社会与文化语境。在消费时代语境中,巫术既作为传统民间信仰而得到延续,又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费文化及其逻辑改写为文化商品,表现出景观化、符号化、娱乐化等特征。在当代巫术的实用主义信仰流行与享乐主义消费迷狂的背后,仍然隐藏着某些严肃的意义,体现出追求自我实现的生活政治意涵。(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吴薇[4](2017)在《多民族语境下纳木依民间信仰及其社会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广泛而庞大的信众群体。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着他们独特的信仰文化,这种信仰约束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社会价值功能进行探究能凸显民间信仰对民族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和意义。纳木依民间信仰有一般民间信仰的普遍性,即以原始宗教崇拜、婚丧祭祀仪式形成的象征体系;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其历史渊源而融合了蒙古族、纳西族、羌族、彝族等民族的信仰元素,有多教合一、多神并崇等特点。受封闭的生活地域环境的限制,纳木依民间信仰氛围十分浓郁,且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在多民族语境下发挥着生态保护、蕴藉补偿、道德教化、族群维系、民族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袁瑾[5](2017)在《非遗语境下当代民间信仰的生存策略与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化是当下民间信仰合法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非遗名录以权威的姿态将民间信仰事象纳入文化遗产的范畴,拓宽了民间信仰的社会生存空间。在申报过程中,民间信仰通过对自身文化要素的解释、取舍、重组等方式有意识地向主流话语靠拢,其本身所具有的民俗性、传承性等特征得以彰显。然而诸多人为规则的介入也为民间信仰带来了"碎片化"的危险,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信仰变迁。(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黄平芳[6](2016)在《旅游语境下的客家民间信仰重构——以粤东灵村的惭愧祖师信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粤东灵村惭愧祖师信仰的人类学考察,深描旅游语境下的客家民间信仰重构实践,以揭示客家乡村社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面向和深微变迁。旅游语境下客家乡村居民在宗教仪式与现实生活中,既充满伴有地方依恋的宗教情感,也秉承基于旅游利益的经济理性,由此构筑了一个神圣与世俗迭合的民间信仰空间,展示了客家乡村丰富的、动态的社会生活实践。(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夏闯[7](2016)在《“农转商特区”语境下民间信仰的变迁与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信仰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在民间广泛存在(尤以农村最为普遍),并不是官方定位而是具有自发性的一种精神寄托、思想崇拜,信仰在传播和自我“进化”的过程中也生发出多样化的行为习惯和仪礼程式。本文希望通过对作为经济特区条件下的X村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意义的“农转商”、“旧转新”的北方汉民族村落,民间信仰所经历的一段从面临困境到日渐修复的曲折发展历程,进而为引导当代新农村精神层面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整体可划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正文以及第叁部分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又分成四个章节来表述。绪论部分,文章详细介绍关于研究的缘起和意义以及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和采取的研究方法,此外还对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佟二堡镇X村民间信仰概述。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搜集所获得的关于佟二堡镇和X村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资料,分析该地区民间信仰多元样态产生的背景与能够持续存在的条件。第二章,区域社会背景下X村的民间信仰渴求。商品经济发展对以农耕为主要经营方式的传统村落造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强烈冲击,通过对村落社会空间信仰根源的探究,重点分析民间信仰样态与村落社会角色建构。第叁章,X村民间信仰的困境。从代际传承面临失效,无力操办与无意操办民间信仰仪式到民间信仰在过度娱乐化下的势微,最后分析现代性语境下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第四章,民间信仰在独特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修复。民间信仰沉寂后的再活跃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民间信仰的复兴从外部条件来说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修复、政治与权力话语对传统文化的召唤以及新媒体对传统民间信仰形式的丰富,从内在来说是民间信仰自身的现代价值转换。结语部分,以X村为典型性的“农转商特区”,在现代性语境下生存的民间信仰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功利性目的导致村落信仰呈现出零散且简易的现状。但是在民间信仰的场域中,权力话语、商品经济和新媒体叁者的合力又赋予了民间信仰强劲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4-01)

黄韧[8](2015)在《中国民间信仰在都市化语境中纠纷解决功能——以广州增埗的拆迁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广州增埗曹主娘娘庙具有广州地区的地方管理和传统司法权力的"集庙"性质。当地蔡氏宗族通过掌握曹主娘娘神诞的组织权,进而掌握地方话语权。由此可见增埗精英通过对村神庙(曹主娘娘庙)的占有为当地宗族和居民谋取利益。当地宗族精英还通过与同宗和同义的政治、经济,甚至是武力的同盟以捍卫宗族的利益和巩固其在地方的话语权。参考曹主信仰发源地宗族精英如何通过"大传统"以及信仰仪式和经文取得国家对其宗教事务乃至法律地位的认可,可以把握增埗的宗族精英如何将村庙变成集庙。同时,通过增埗的"拆迁"案例分析地方宗族利用传统的民间信仰仪式将各个分散的社区力量集中起来,掌握地方话语权并通过仪式对内、对外进行宣示,并利用此话语权与权力和商业力量互动博弈,从而达到保护地方居民利益的目的。本文旨在讨论如何通过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现代语境中去把握宗族和民间信仰在地方事务中的角色及其所能发挥的特殊功能。(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潘阳力[9](2014)在《城镇化语境下以民间信仰为依托的温州农村社区文化存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乡格局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大量城郊农村社区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消失,被新建的城镇社区所取代。这其中,由于农村社区实体的消亡,使得农村保留和传承的传统民俗文化因被迫与其生长土壤剥离而走向末路。然而作为同样受城镇化影响的温州市鹿城区南塘叁村,却在其农村社区实体瓦解后,依然保持着其独具特色的村落社区文化。在其背后,由于有了民间信仰为依托,促成了村民的重新聚合,在村落实体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延续了其村落文化,保持了村落的群体认同。本论文以南塘叁村这一特殊的温州城郊农村社区为例,在分析该村历史文化背景和其经历的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描述当地独具特色的信仰仪式、端午龙舟竞渡、民间传说等村落民俗文化。并透过分析民间信仰在这些村落民俗文化现象背后的作用的基础上,尝试寻找该村以民间信仰为依托保持文化存续和乡土认同的规律。整篇论文分为七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探讨民俗学视域下研究城镇化中农村社区文化存续规律的意义,并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一个梳理和回顾。第二章主要概述温州、南塘街和南塘叁村城镇化经历。第叁章介绍南塘叁村的宗教信仰场所,并简要叙述其中包含的信仰活动。第四章详述南塘叁村目前保留的最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端午龙舟竞渡,及其相关的组织结构、信仰仪式等。第五章以南塘叁村中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为切入点,分析民间信仰支撑下的民间传说对村民群体认同和村落文化传承的作用。第六章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借鉴宗教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概念对叁村的民间信仰的影响作出分析;第二部分阐述非民间信仰群体与当地村民群体认同间的关系;第叁部分阐述了民间信仰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的积极意义。第七部分为结语。(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4-03-12)

覃琮[10](2012)在《人类学语境中的“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学的语境中,民间信仰的概念界定虽具动态性,但却有约定俗成的研究范畴。基于此,关于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叁个相关议题:民间信仰与现代化,民间信仰领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学者们在不断拓展民间信仰研究内容的同时,也在寻求研究范式的转换,这表明在人类学语境中,民间信仰研究已有共同的问题、方法和学术取向,初具学术范式的意义。但是,在"非遗"之后的民间信仰研究要获得进一步学术推进,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分析框架,深化问题意识。(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民间信仰语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遗"语境下,乡村民间信仰文化趋向于作为民俗特色和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重塑,总体呈现多元繁荣的态势。以福建南平樟湖为例,目前多种信仰崇拜作为民间信仰项目被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遗"也放大了现代性对乡村民间信仰文化的冲击,如锐化了樟湖民间信仰信众代际断裂、信仰竞争力减弱、主动参与热情降低、参与需求多样化和文化软治理能力下降等问题。需要从处理好传承传统与学习先进的关系入手,站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立场,站在历史客观的角度与民众的身边,重塑"非遗"语境下的民间信仰文化,使其成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公共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间信仰语境论文参考文献

[1].黄德锋.古代民间信仰的和谐语境:基于借鉴《周易》智慧[J].中州大学学报.2019

[2].兰晔.“非遗”语境下乡村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与重塑——基于福建南平樟湖的田野调查[J].河池学院学报.2019

[3].张震.民间信仰、文化商品与生活政治——消费时代语境中的巫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吴薇.多民族语境下纳木依民间信仰及其社会功能[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袁瑾.非遗语境下当代民间信仰的生存策略与变迁[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黄平芳.旅游语境下的客家民间信仰重构——以粤东灵村的惭愧祖师信仰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

[7].夏闯.“农转商特区”语境下民间信仰的变迁与修复[D].辽宁大学.2016

[8].黄韧.中国民间信仰在都市化语境中纠纷解决功能——以广州增埗的拆迁事件为例[J].地方文化研究.2015

[9].潘阳力.城镇化语境下以民间信仰为依托的温州农村社区文化存续[D].温州大学.2014

[10].覃琮.人类学语境中的“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J].民俗研究.2012

标签:;  ;  ;  

民间信仰语境论文-黄德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