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游戏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浅析游戏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宣汉县清溪宏文学校宣汉636150)

【内容提要】:游戏式教学是指把握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游戏式教学”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是一种全新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中适时穿插一些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式教学兴趣智力习惯

一、游戏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而游戏式教学则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优势,在课堂上让他们“动”起来。如“时间的认识”一节课,新课之前先做一个猜谜语游戏,老师出示谜面:“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这样上课一开始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精神饱满时,脑垂体就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血液中肾上腺素比重加大,血管扩张,血糖增加,新陈代谢加快,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学习,其效果较好。相反则学习效率不高。教学中若适当安排数学游戏,以多变的形式,多彩的内容让学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游戏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游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动手操作、演示、学习的交互活动。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插入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不但能促进学生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中凡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都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次数学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4米的绳子,分给甲、乙两人扎包用,甲包裹大,应多分2米,问甲、乙两人各分得几米?我要求学生先分组讨论,看怎么分好。再根据讨论意见,把各组准备的绳子拿出来分分看。这时学生中拉的拉、量的量、剪的剪,都十分感兴趣。从各组汇报情况来看,基本上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意见是把绳子一端先卷起2米,后将余下的部分对折,再从对折处剪断,列式为:乙分得:(14-2)&pide;2=6(米),甲分得6+2=8(米);第二种意见是:先把绳子对折,然后从对折处的一端退后一米剪断,列式为:甲分得14&pide;2+2&pide;2=8(米),乙分得14-8=6(米)。这种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不仅形象易懂,而且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始终处于活跃之中。

三、游戏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方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是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游戏助学,使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1~10”各数的认识后,我组织同桌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活动,先让一位学生从自备的1~10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让同桌的另一位同学猜“我拿的是几?”猜数的同学如果说出的数比卡片上的数大,手持卡片的同学就说:“大了”;猜小了,就说:“小了”,直到猜对为止,然后再交换进行。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1~10各数之间相对的大小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四、游戏式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结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一些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我组织学生开展套圈游戏活动,我先在地上依次放5个玻璃瓶(相邻两个玻璃瓶之间隔一定距离),要求学生任意套哪一个,但是所套玻璃瓶的远近不一样,得分也不一样,从前往后套中第一个得一分,套中第二个得二分,套中第三个得三分,套中第四个得四分,套中第五个得五分。然后请学生来套三个圈,接着提问:“这位小朋友一共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有位小朋友一共得了9分,他的3个圈可能套在哪里?”让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由于有了亲身的活动经历,学生的思维像打开了闸门一样,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他可能都套住了第三个玻璃瓶。”有的说:“他可能一个套住了第五个玻璃瓶,两个套住了第二个玻璃瓶。”有的说:“他可能分别套住了第五、第三、第一个玻璃瓶。”还有的说:“他可能分别套住了第二、第三、第四个玻璃瓶。”……答案真是丰富多彩。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当发展,并能积极地进行观察、试验和探索,从而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游戏式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我组织小学生看魔术表演,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学生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他们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其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此启发,在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大小物体排排队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种图片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学生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六、游戏式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

数学反映了客观事物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形式,生活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如:吃点心的时候,小学生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小学生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开始是大的,一会儿变成方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椭圆形,慢慢地就变小了。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动脑筋的习惯。

七、游戏式教学要善于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有的游戏是百玩不厌。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我创设游戏环境,让小朋友以角色的身分给生活用品进行匹配,如茶杯和牙刷、桌子和椅子等等,小朋友在游戏中进行匹配玩得非常开心,同时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如:“猜猜我卡片上的数是几?”“找朋友”等游戏,都符合孩子天真活泼、好动、好玩的天性。教学时,我让学生手持数字卡片找朋友,进行数的组成的游戏;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猜数游戏,这样把“学习”与“玩耍”紧密结合,让孩子在玩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游戏式教学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其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发展。

标签:;  ;  ;  

浅析游戏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