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构机制论文-谭伟贞

互构机制论文-谭伟贞

导读:本文包含了互构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真实性,互构机制

互构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谭伟贞[1](2017)在《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真实性互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真伪和归属一直存在争议。从"大众记忆"入手,对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真实性进行研究,发现: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参与者之间、口述校史档案与文本档案之间、口述校史档案与实物档案之间的相互建构,对于提高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学术地位,实现其历史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先知[2](2017)在《结构二重性:微博空间中行为与结构的互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组织化实践模式的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社会的各个结构维度(1)。网络已经嵌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社会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存在明显张力,而两者的结构性意涵及其对网络行为的影响则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一、议题与视角行动与结构关系的问题是研究社会的本体论问题,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日益扩大,关于网络行动和网络结构的研究受(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张熙[3](2016)在《大学组织与制度环境的互构机制分析——新制度主义视域下建设“双一流”的制度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围绕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展开了诸多探讨,相关领域的组织发展与制度变革始终是讨论的核心所在。运用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理论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组织与制度问题,除了关注制度环境影响大学组织行为的合法性机制以外,还需要引入制度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建构性制度主义,重视观念和话语对场域中制度变迁的影响,进而构建新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大学组织与制度环境之间的互构机制,以期为我国大学的组织与制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6年07期)

王海娟[4](2016)在《社会互构论视角下“半工半耕”的微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半工半耕"成为农民最普遍的家庭经济模式。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分析农民家庭经济行为和社会文化结构的互构关系,探讨形成"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的微观机制。在家本位的伦理价值影响下,农民家庭经济行为目标是兼顾务工和务农收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农民调整家庭结构形成"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农民家庭的"半工半耕"经济行为反过来型构了新型社会文化结构——新"叁代家庭",其具有名实分离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郑严,王尚银,庞梦媛[5](2015)在《“互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的防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借贷关系中隐藏着较高的社会风险,传统路径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主要依靠"政策-法律"的调控和监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故应研究新的防控路径。"二维空间"视域中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新路径是探寻"政策-法律"与市场和民间社会之间的整合、互构,以利于形成高效防控民间借贷社会风险的机制,架构系统性的防控对策。(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10期)

李丹[6](2015)在《转型期农村老年人的贫困生成机制——基于社会互构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是一种集实践与理论于一体的复杂社会现象。然而,不管是实际扶贫政策还是理论研究都受到"个体与结构二元研究范式"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是转型期社会结构与农村老年人个体行动相互建塑与型构出来的失范问题。社会结构的变迁增大了农村老年人贫困的风险,老年人个体的特质强化了这种风险,二者共同构建了贫困。老年人个体与社会结构间的良性沟通、共同参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郑严,庞梦媛,王尚银[7](2015)在《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的“互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借贷中隐藏着较高的社会风险,传统路径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主要依靠"政策-法律"的调控和监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故应研究新的防控路径。"二维空间"视域中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新路径是探寻"政策-法律"与市场与民间社会之间的整合、互构,以利于形成高效防控民间借贷社会风险的机制,构架防控体系,形成系统化的防控对策。(本文来源于《荆楚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张俊瑶[8](2015)在《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互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社会学意义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空间规模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罗伯特2008)。其次,城市空间的设置,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特征,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可以有效利用城区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反之,较差的空间布局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空间性的拥挤带来的种种问题(魏立华2006)。再次,城空间布局的变迁,在整体上反应了城市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城中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方式(马丽2010)。本文主要采取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利用个案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结构式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来收集材料,然后对所得的资料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调查地选取为陈仓区主城区,该陈仓区主城区位于宝鸡市区东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区域的主城区,2010年陈仓区刚刚从副市区定位转变为主城区,城区从最原始的市镇发展而来,从商业活动的中心区逐步向四周的村庄蔓延扩展,处于小城镇往中小城市转型的时期,在这里既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和街道,又可以见到农村的乡村式建筑,主城区的四周包裹着东西南北四个村子,在城区内部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互相渗透,城区发展所处的阶段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对城区的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的分析可以有效总结出两者之间的互构机制。研究共计完成访谈35份,结构式观察85次,有效问卷100份,综合这些资料详细描述城区的空间布局及历史发展。由此展开讨论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的互构机制,采用比较的方法,重点分析城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空间布局现象,包括城市空间内的功能区的聚集,陈仓苑娱乐区的新修,由此来考察空间布局对生活方式的构建机制,也包括商业区域西移,休闲区的衰落的现象,由此来分析生活方式反过来如何再构空间布局,得出了生活方式和空间布局的互构机制。利用互构机制可以来分析和探讨城市发展容易产生的叁种空间分化,根据调查地情况针对这叁种分化:即生活内容分化、生活方式分化、及社会分层分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的探讨,详细探讨了在城市化过程中这叁种空间分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文章结尾总结了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之间的互构机制,同时结合实地资料总结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的叁种空间分化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郑杭生,尹雷[9](2015)在《“社会互构论”视阈下社会复合主体参与及互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社会互构论"为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形塑社区文化形态最重要的叁股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这叁者的关系结构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中形成,又在相互选择的结果中不断调整。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已然形成了复合主体,这一主体功能的发挥需要各主体行为的良性互动和关系的合理调整。(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王玉龙,谢兰玉[10](2014)在《口述历史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互构机制探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多元化、民主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社会记忆的建构有赖于口述历史档案与其他记忆媒介进行互构,因此口述历史档案建构社会记忆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重要的互构机制。本文分析了这一互构机制的研究背景,并重点探讨了口述历史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互构形态、互构功能和互构特点,以望进一步深化口述历史档案与社会记忆理论研究。(本文来源于《档案学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互构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组织化实践模式的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社会的各个结构维度(1)。网络已经嵌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社会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存在明显张力,而两者的结构性意涵及其对网络行为的影响则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一、议题与视角行动与结构关系的问题是研究社会的本体论问题,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日益扩大,关于网络行动和网络结构的研究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构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谭伟贞.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真实性互构机制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

[2].李先知.结构二重性:微博空间中行为与结构的互构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

[3].张熙.大学组织与制度环境的互构机制分析——新制度主义视域下建设“双一流”的制度过程[J].高教探索.2016

[4].王海娟.社会互构论视角下“半工半耕”的微观机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

[5].郑严,王尚银,庞梦媛.“互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的防控机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李丹.转型期农村老年人的贫困生成机制——基于社会互构视角的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

[7].郑严,庞梦媛,王尚银.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的“互构”机制研究[J].荆楚学刊.2015

[8].张俊瑶.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互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9].郑杭生,尹雷.“社会互构论”视阈下社会复合主体参与及互构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5

[10].王玉龙,谢兰玉.口述历史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互构机制探论[J].档案学研究.2014

标签:;  ;  ;  ;  

互构机制论文-谭伟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