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戊烯基黄酮论文-伍宇娟,张刘强,李医明

异戊烯基黄酮论文-伍宇娟,张刘强,李医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戊烯基黄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草属,异戊烯基黄酮,药理作用

异戊烯基黄酮论文文献综述

伍宇娟,张刘强,李医明[1](2019)在《甘草属植物中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是天然产物中一类极其重要的化合物,黄酮的异戊烯基化使其脂溶性和对生物膜的亲和力增加,肠道吸收能力增加继而提高生物利用度。通过查阅1968至2018年的文献,发现甘草属植物中的至少有105个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异戊烯基取代,并在7种常见基本黄酮母核的A、B环均有分布。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其中尤以抗微生物活性更为显着。课题组对甘草属中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活性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中草药的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06期)

李蔚,宿亮,汪秋安,李高阳,单杨[2](2019)在《8-异戊烯基黄酮类天然产物的微波促进Claisen重排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8-异戊烯基黄酮是一类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以2,4,6-叁羟基苯乙酮和3,4-二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用氯甲基甲醚保护羟基,经羟醛缩合、碘催化环合、过氧丙酮(DMDO)氧化、O-异戊烯基化、微波促进的Claisen重排、脱甲氧甲基保护基、O-甲基化和异戊烯基侧链环合等反应步骤,完成了8-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1)、8-异戊烯基槲皮素-3,7,3',4'-四甲醚(2)和ArtochaminC(3)这3种8-异戊烯基黄酮类天然产物的合成.并对由微波促进的由5-O-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合成8-C-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Claisen重排反应的关键步骤进行了探讨.所有合成的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MS等结构确证.(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祝娇娇,李正辉,刘吉开,王国凯,冯涛[3](2018)在《枳中异戊烯基化的黄酮及香豆素类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枳(Poncirus trifoliata)地上部份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12个异戊烯基化的酚性成分,包括4个异戊烯基化的黄酮(1~4)和8个异戊烯基化的香豆素(5~12),其结构通过NMR和MS等波谱数据以及文献数据对照确证为:3'',4''-dihydroxy-atalantoflavone(1),alatanoflavone(2),7,8-(2'',2''-dimethylpyrano)-5,3',4'-trihydroxy-3-methoxylflavone(3),citflavanone (4),seselin(5),xanthyletin (6),isoangenomalin (7),nordentatin(8),clausarin(9),3-(1,1-dimethylallyl)-8-hydroxy-7-methoxycoumarin(10),anisocoumarin B(11),auraptene(12)。化合物2和4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一氧化氮生成作用,其IC50分别为17. 3和22. 8μM,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10期)

肖川云,李文艳,翟晓晓,朱灵芝,周燕飞[4](2018)在《波罗蜜根中的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ODS、MCI、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波罗蜜(桑科波罗蜜属)根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为artoheteroid E(1)、cycloheterophyllin(2)、artelastoxanthone(3)、artoindonesianin Q(4)、柘树黄酮C(5)、8-(γ,γ-dimethylallyl)-5,2',4'-trihydroxy-7-methoxyflavone(6)、桑皮酮T(7)、6-(3-methylbut-2-enyl)apigenin(8)、5,7,2',4'-四羟基-6-异戊烯基黄酮(9)和albanin A(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抑制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at K)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3~5、7和10对Cat K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0.9、1.6、4.5、24.5、63.5μmol·。(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信,秦阳,李卫民[5](2017)在《桑白皮药材和黄酮提取物中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的鉴别与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桑白皮药材和黄酮提取物中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的鉴别和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采用硅胶G薄层板,叁氯甲烷-甲酸-甲醇(5∶1∶0.3)为展开剂,紫外灯(365 nm)检视;以桑根酮C为对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根酮C、D和桑辛素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鉴别,可见供试品色谱中与桑根酮D相应的荧光斑点;总黄酮测定,桑根酮C在0.0391~0.1564 mg·mL~(-1)浓度范围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桑白皮药材平均回收率为97.4%,RSD=2.10%(n=5),黄酮提取物平均回收率为96.7%,RSD为1.49%(n=5);高效液相色谱法,桑根酮C、D及桑辛素分别在0.185~1.48μg、0.086~0.43μg、0.233~2.097μg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值呈良好线性关系,桑白皮药材中桑根酮C的回收率为98.8%,桑根酮D为98.6%,桑辛素为97.8%。RSD分别为2.61%、2.24%、2.06%(n=6)。黄酮提取物中桑根酮C的回收率为97.1%,桑根酮D为98.2%,桑辛素为97.3%;RSD分别为1.85%、2.32%、1.55%(n=6)。结论:该方法简单有效,可准确鉴别和测定桑白皮药材和黄酮提取物中的专属性成分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品标准》期刊2017年06期)

闫莉莉[6](2017)在《异戊烯基黄酮和黄酮胺烷基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具有广谱的药理活性和较低的毒性,但是其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不高,这是其在新药开发中的一大障碍。异戊烯基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戊烯基侧链的存在不仅增加了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的亲和力及亲脂性,使其更易于透过细胞膜到达作用目标,而且可以显着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因此,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做为新药开发的重要源泉。然而,天然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来源有限,在自然界中含量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利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经济易得的原料对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化学合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含氮基团是重要的药理活性基团,通过Hofmann N-烷基化反应在黄酮类化合物中引入含氮基团,既可以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又能增加其水溶性。由此可见,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胺烷基化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易得的黄酮苷类化合物柚皮苷、橙皮苷以及多羟基黄酮醇类化合物槲皮素和杨梅素为原料,以较低的成本、相对简单的方法半合成了一系列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及黄酮胺烷基衍生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讨论。1、从价格低廉、丰富易得的黄酮苷类化合物柚皮苷和橙皮苷出发,经碘/吡啶脱氢、糖苷水解、选择性甲基化得到天然产物4',7-二甲氧基-5-羟基黄酮(1)、3',4',7-叁甲氧基-5-羟基黄酮(2)、4'-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11)。再以化合物1和2为母体,经过O-异戊烯基化反应、Claisen重排、硫酸二甲脂甲基化得到8-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5、6、7和8及6-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9和10。2、从来源广泛丰富的黄酮醇类化合物槲皮素和杨梅素出发,经硫酸二甲酯选择性甲基化,得到多甲氧基黄酮3,3',4',7-四甲氧基-5-羟基黄酮(15)和天然产物3,3',4',5',7-五甲氧基-5-羟基黄酮(16)。以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15和16为母体,经过O-异戊烯基化反应、Claisen重排、硫酸二甲酯甲基化得8-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19、20和23及6-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21和22。3、以天然产物4',7-二甲氧基-5-羟基黄酮(1)为底物,分别与1,2-二溴乙烷、1,4-二溴丁烷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获得中间体5-(2-溴乙氧基)-4',7-二甲氧基黄酮(4a)和5-(2-溴丁氧基)-4',7-二甲氧基黄酮(5a)。最后化合物4a和5a与一系列二级胺发生Hofmann-烷基化反应合成了 16种黄酮胺烷基衍生物2a-h,3a-h。4、使用CCK-8的方法,以叁种人体癌症细胞Hela(人宫颈癌细胞),SK-OV-3(人卵巢癌细胞)以及HCC1954(人乳腺癌细胞)为对象,顺铂、紫杉醇和星形孢菌素为阳性对照物,测试所合成的化合物2a-h、3a-h对此叁种癌症细胞的抗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绝大多数化合物对这叁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抗细胞增殖活性。除了化合物2f,2g和3e,所有合成的化合物对于HCC1954(人乳腺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以及化合物2d,3b及3d对于SK-OV-3(人卵巢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物顺铂。5、本文共合成异戊烯基黄酮以及黄酮胺烷基碱衍生物等共38个,其中有33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对合成的化合物结构均已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质谱(MS、HRMS)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19)

孙彦君,高美玲,付露,陈辉,郝志友[7](2016)在《小叶莲中异戊烯基化双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小叶莲(Sinopodophyllum emodi)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技术(ESI-MS、~1H-NMR、~(13)C-NMR、HSQC、HMBC、CD)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叶莲药材中分离得到了异戊烯基化双黄酮类,podoverine B和podoverine C。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小叶莲药材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叁册)》期刊2016-09-25)

薛永,曹浪,苏丽花,刘丹,李蓉涛[8](2016)在《七指蕨中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发现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inflammatory)是机体对异己成分做出的免疫应答,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临床常表现为风湿热(关节炎)、神经炎、哮喘和炎性肠疾病等,在我国具有发病率高、影响广泛等特点,其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近年来,随(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册)》期刊2016-09-25)

孙彦君,高美玲,付露,陈辉,郝志友[9](2016)在《小叶莲中异戊烯基化双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小叶莲(Sinopodophyllum emodi)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技术(ESI-MS、~1H-NMR、~(13)C-NMR、HSQC、HMBC、CD)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叶莲药材中分离得到了异戊烯基化双黄酮类,podoverine B和podoverine C。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小叶莲药材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五册)》期刊2016-09-25)

余心哲[10](2016)在《黄酮类异戊烯基化全合成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戊烯基是存在于药用植物黄酮的C6-C3-C6母核结构中,被誉为是自然界植物的天然防卫素,在植物抵御外界影响因素时起着很好的生理调节作用。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是典型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用植物中分布较广泛。现代理论对异戊烯基的定义是黄酮化合物的母核上连接单或多异戊烯基取代和苯骈二甲基呋喃的黄酮类化合物。异戊烯基侧链的存在会大大加强化合物的亲脂性,使得化合物能够更容易地穿过脂溶性的细胞膜与靶蛋白相结合,常常起到了一定的生物活性作用。异戊烯基的存在会增大黄酮类化合物本身可能所带有的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功能活性。很多学者是通过在天然药用植物中提取分离出异戊烯基类黄酮进行生物活性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为了满足人类对此类化合物的研究需求和开发需求,人工合成出异戊烯基类黄酮的工作也得到了开展。本课题旨在开发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操作简易,原料廉价,收率良好,应用性广泛而且有望进入工艺放大的黄酮类异戊烯基化合成路线。我们以2位带羟基的多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经过付克烷基化反应引入异戊烯基侧链,苯酚羟基用氯甲基甲醚进行选择性地保护,然后与苯甲醛羟醛缩合得到查尔酮中间体,经迈克尔加成、脱保护基得到目标化合物异戊烯基二氢黄酮。运用这个路线我们成功合成出了6个异戊烯基二氢黄酮。以2,4,6叁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引入异戊烯基侧链,酸性闭环,和羟基选择性保护后,经阿尔格-弗林-大山田AFO反应一锅法、最后脱保护基成功合成出2个异戊烯基黄酮醇。这个路线操作简易、收率良好而且适用范围广。在这个路线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在引入异戊烯基侧链后酸性闭环成二甲基色满酮,最后经过此路线成功合成出2个二甲基苯骈吡喃异戊烯基黄酮醇。本课题还合成了一个多羟基异戊烯基查尔酮和一个异戊烯基醚蒽类查尔酮。为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作对照,我们还另外合成了两个多羟基二氢黄酮。我们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初筛试验。测定了两组目标化合物的细胞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其中4个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 G2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的3个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个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不含异戊烯基)无明显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本研究课题通过4条全合成路线成功合成出15个黄酮类化合物和39个中间体化合物(见附录),结构经~1H-NMR,~(13)C-NMR和MS(ESI)等方法表征。肿瘤细胞模型试验表明异戊烯基的引入使得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表征。本课题研究意义在于开发黄酮类化合物异戊烯基化合成的合成方法,为后期的生物活性研究作基础,也为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异戊烯基黄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8-异戊烯基黄酮是一类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以2,4,6-叁羟基苯乙酮和3,4-二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用氯甲基甲醚保护羟基,经羟醛缩合、碘催化环合、过氧丙酮(DMDO)氧化、O-异戊烯基化、微波促进的Claisen重排、脱甲氧甲基保护基、O-甲基化和异戊烯基侧链环合等反应步骤,完成了8-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1)、8-异戊烯基槲皮素-3,7,3',4'-四甲醚(2)和ArtochaminC(3)这3种8-异戊烯基黄酮类天然产物的合成.并对由微波促进的由5-O-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合成8-C-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Claisen重排反应的关键步骤进行了探讨.所有合成的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MS等结构确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戊烯基黄酮论文参考文献

[1].伍宇娟,张刘强,李医明.甘草属植物中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9

[2].李蔚,宿亮,汪秋安,李高阳,单杨.8-异戊烯基黄酮类天然产物的微波促进Claisen重排合成[J].有机化学.2019

[3].祝娇娇,李正辉,刘吉开,王国凯,冯涛.枳中异戊烯基化的黄酮及香豆素类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

[4].肖川云,李文艳,翟晓晓,朱灵芝,周燕飞.波罗蜜根中的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J].药学学报.2018

[5].王信,秦阳,李卫民.桑白皮药材和黄酮提取物中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的鉴别与含量测定[J].中国药品标准.2017

[6].闫莉莉.异戊烯基黄酮和黄酮胺烷基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7

[7].孙彦君,高美玲,付露,陈辉,郝志友.小叶莲中异戊烯基化双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叁册).2016

[8].薛永,曹浪,苏丽花,刘丹,李蓉涛.七指蕨中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发现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册).2016

[9].孙彦君,高美玲,付露,陈辉,郝志友.小叶莲中异戊烯基化双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五册).2016

[10].余心哲.黄酮类异戊烯基化全合成及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6

标签:;  ;  ;  

异戊烯基黄酮论文-伍宇娟,张刘强,李医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