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梢斑螟论文-闫敦梁,焦书山,李文艳

樟子松梢斑螟论文-闫敦梁,焦书山,李文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樟子松梢斑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樟子松稍斑螟,众数龄数,生活史

樟子松梢斑螟论文文献综述

闫敦梁,焦书山,李文艳[1](2018)在《樟子松梢斑螟幼虫众数龄数及生活史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樟子松梢斑螟幼虫众数龄数及生活史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梢斑螟幼虫众数龄期为6龄,幼虫头宽值分别为:1龄0.2~0.5mm,2龄0.5~0.8mm,3龄0.8~1.1mm,4龄1.1~1.4mm,5龄1.4~1.8mm,6龄1.8~2.3mm。以各龄期幼虫混合越冬,蛹期从5月中旬至8月下旬,羽化期从5月末至9月初,蛹期和成虫期达3个月以上。(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闫敦梁,李文艳,卢旭弘[2](2018)在《樟子松梢斑螟为害症状及其分布与扩散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樟子松梢斑螟是最初发现于樟子松原始林中的一种钻蛀性害虫,随着樟子松的推广,该虫也逐步扩散到了推广地区。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主干和侧枝风折,对樟子松具有缓慢的毁灭性危害。文章阐述了该病的为害方式及症状,原始分布及扩散情况,分析了其潜在的危险性,对今后的防治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杨春阳[3](2017)在《樟子松梢斑螟的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 Litv.)是常绿乔木,树干通直,材质良好,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是东北地区优良的防护、用材、固沙及绿化树种。但随着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和种群数量的增加,樟子松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也在增多,樟子松梢斑螟就是其中的一种。是危害樟子松的蛀干害虫,其主要危害6年生以上樟子松,严重时可导致树木头部折断、死亡,对经济效益和生态安全可造成严重影(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7年23期)

闫敦梁,郑洪生[4](2017)在《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赴齐齐哈尔调研樟子松梢斑螟危害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6月14日,由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副站长严峻、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防治处处长赵宇翔、东北林业大学教授迟德福、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宗世祥等专家组成的调研组赴齐齐哈尔市调研樟子松梢斑螟发生情况。黑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李淳、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剑斌及相关市、县林业局局长陪同。研调组先后到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富裕县、新江实验林场等地,实地考察了(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7年07期)

张秋爽,张国珍,李大波,张国财[5](2014)在《棘梢斑螟危害对樟子松球果象甲SOD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棘梢斑螟是樟子松的重要种实害虫,严重危害樟子松的球果。受害后的球果SOD活性发生明显变化,随危害等级的增加,总SOD活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危害等级为2级时总SOD活力最高,危害等级为3级时总SOD活力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0级。还对黄嘌呤氧化酶法测樟子松球果总SOD活力的最佳取样量、显色稳定性及可重复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取样量为80μL,该方法显色稳定,可重复性强。为树种选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4年02期)

冷凤忱,李思雯[6](2014)在《樟子松梢斑螟的危害及其发生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樟子松具有树干通直,材质良好,耐旱耐瘠薄等特点。因此,自从上世纪60年代人工栽培成功以来,已从原产地推广到了广大的"叁北"地区,广泛用作防护林、用材林、固沙及绿化树种。引种栽培较早的地区,树龄有的已达50年以上,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引种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和种群数量的增加,樟子松的病虫害种类也在增多,樟子松梢斑螟即是其中的一种。该虫原发生于樟子松原始林区,但近几年在引种栽培(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4年07期)

徐明海[7](2008)在《冷杉梢斑螟与樟子松梢斑螟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珍贵乡土树种之一,该树种材质极佳,是木制品的上等原料。其种子具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国内木材日益紧缺、红松种实价格持续上扬,愈显出红松的珍贵价值。目前,吉林省东部山区为了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寻找更大的投资回报,均加强了已有红松林的经营管理并大力种植培育新的红松人工林。随着林区生产条件的改变和林分组成面积的改变,红松害虫的危害也日趋严重。个别地区的红松林分遭受害虫的危害可高达80%以上,以至红松球果绝收,严重影响了红松的材积生长和种实的产量和质量。在为害红松枝干、球果害虫中,冷杉梢斑螟和樟子松梢斑螟在吉林省东部山区为害红松呈加重趋势。笔者于2007年5月中旬至9月下旬,在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林业局金沟林场和额穆林场观察了冷杉梢斑螟和樟子松梢斑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对其进行了防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冷杉梢斑螟1a发生1代。以3~4龄幼虫在2a生的球果、果痕处及嫩梢内虫道内作丝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随温度升高,逐渐出蛰并开始活动。5月下旬幼虫老熟开始化蛹,此虫生活史及不整齐,由于越冬场所分散,故出蛰时间较长,6月中旬至7月下旬可见各龄期幼虫、蛹、成虫、卵。樟子松梢斑螟1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在被害部位越冬。次年4月下旬幼虫开始活动。6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7月中下旬成虫羽化。8月上旬新幼虫由枝干伤口等部位侵入围绕枝干蛀食韧皮部,并引起大量流脂。化学防治上,应用1.2%苦参碱乳油、48%乐斯本乳油和20%克百威乳油的室内药效试验,杀虫率可达到75%以上,由此确定了这叁种农药可在成虫羽化盛期进行喷雾防治,从生态和环境来考虑,建议使用1.2%苦参碱乳油防治;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10倍,10ml/20cm胸径注干防治,防治效果达到70%左右,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考虑到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问题,长时间使用某种药剂,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化学防治仅作为应急防治或与其它的防治方法配合使用。物理机械防治方面,通过杀虫灯对虫情的预测预报结合成虫的生活习性更准确的掌握了成虫的羽化时期和活动时间,为防治时间选择提供依据。并且利用杀虫灯可以兼防其他害虫,对天敌比较安全;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降低人畜中毒,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显着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天敌防治方面,释放赤眼蜂防治效果为45%左右。放蜂时间和方法对赤眼蜂的防治效果有一定影响;山区由于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且松树通常较高大,对赤眼蜂的防治效果也存在一定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高文韬[8](1988)在《红松新害虫——樟子松梢斑螟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樟子松梢斑螟(Dloryctria mongolicella Wang et sung)是国内近年来新发现的蛀干害虫,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地区,国内仅知为害樟子松(Pinus syvestris)。1984年在吉林林学院实验林场(吉林省蛟河县)的红松人工林内首次发现此虫为害,受害率达11%。该虫一年一代,以幼虫在树干或侧枝韧皮部蛀食为害,侵入途径与红松疱锈病、整枝、虫害等各种伤口有密切的关系。受害部位大量流脂,致使树势衰弱,易披风折、枯死。天敌有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 (Nees)]、寄蝇(学名待定)等。(本文来源于《吉林林学院学报》期刊1988年01期)

高文韬[9](1987)在《一种新的红松蛀干害虫樟子松梢斑螟》一文中研究指出樟子松梢斑螟Dioryctria mongolicellaw-ang,et,sung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樟子松人工林及天然林。1984年笔者在吉林省蛟河县吉林林学院实验林场发现红松人工林被该虫为害。鉴于该虫为害红松在国内尚无记述,现将叁年来的调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本文来源于《森林病虫通讯》期刊1987年04期)

高文韬[10](1987)在《一种值得重视的林木蛀干害虫——樟子松梢斑螟》一文中研究指出1987年7月在吉林林学院蛟河实验林场苇塘沟经营区的红松人工林内,发现一种新的蛀干害虫。经吉林林学院阎明真先生鉴定,隶属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种樟子松梢斑螟(joryctrja mongolicella Sunδ),为吉林省新纪录。其形态特征为: 成虫:体长16毫米左右,翅展29毫米。头部黑褐色,触角灰褐色,胸部深褐色,腹部褐黑色。前翅光滑背面无竖鳞,底色深黑。后翅膀暗褐色,沿外缘略里翅面有少数黑(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1987年03期)

樟子松梢斑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樟子松梢斑螟是最初发现于樟子松原始林中的一种钻蛀性害虫,随着樟子松的推广,该虫也逐步扩散到了推广地区。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主干和侧枝风折,对樟子松具有缓慢的毁灭性危害。文章阐述了该病的为害方式及症状,原始分布及扩散情况,分析了其潜在的危险性,对今后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樟子松梢斑螟论文参考文献

[1].闫敦梁,焦书山,李文艳.樟子松梢斑螟幼虫众数龄数及生活史的初步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8

[2].闫敦梁,李文艳,卢旭弘.樟子松梢斑螟为害症状及其分布与扩散趋势[J].防护林科技.2018

[3].杨春阳.樟子松梢斑螟的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7

[4].闫敦梁,郑洪生.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赴齐齐哈尔调研樟子松梢斑螟危害情况[J].防护林科技.2017

[5].张秋爽,张国珍,李大波,张国财.棘梢斑螟危害对樟子松球果象甲SOD活性的影响[J].中国林副特产.2014

[6].冷凤忱,李思雯.樟子松梢斑螟的危害及其发生规律[J].现代农村科技.2014

[7].徐明海.冷杉梢斑螟与樟子松梢斑螟防治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

[8].高文韬.红松新害虫——樟子松梢斑螟的初步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88

[9].高文韬.一种新的红松蛀干害虫樟子松梢斑螟[J].森林病虫通讯.1987

[10].高文韬.一种值得重视的林木蛀干害虫——樟子松梢斑螟[J].吉林林业科技.1987

标签:;  ;  ;  

樟子松梢斑螟论文-闫敦梁,焦书山,李文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