垩白粒率论文-朱爱科

垩白粒率论文-朱爱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垩白粒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垩白,数量性状位点,外观品质

垩白粒率论文文献综述

朱爱科[1](2018)在《水稻垩白粒率QTL qPGWC-1的遗传分析及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垩白是指稻米胚乳中由于淀粉颗粒等排列疏松而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的部分,包括心白、腹白和背白。垩白作为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的主要指标,同时也影响水稻理化特性以及加工品质。水稻垩白包括垩白粒率、垩白度等指标,属于数量性状,受核基因控制,也受母体效应影响,受环境影响较大。本研究在海南陵水和浙江富阳种植以中恢9308为轮回亲本,与协青早B多次回交及自交得到的BC_4F_3剩余杂合体家系及其衍生群体,开展垩白粒率QTL定位及相关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经初步检测,发现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物理位置26-43Mbp处存在控制水稻垩白粒率的QTL。为进一步验证该结果,在目标区间筛选出3株剩余杂合体单株发展群体,分别名为P1、P2、P3。在富阳与陵水连续两季种植3套群体。采用WinQTL Cart 2.5的区间作图法在目标区间进行稻米垩白粒率QTL分析。结果表明,3套群体在富阳均能检测到垩白粒率QTL,群体P1和P2在陵水能检测到垩白粒率QTL,但群体P3在陵水未能检测到垩白粒率QTL。该QTL贡献率最低6.8%,最高21.9%,在影响垩白粒率的同时,也改变垩白度。中恢9308携带的等位基因起降低垩白粒率的作用。2.应用梯形剩余杂合体方法,在群体P1中筛选出4个剩余杂合体单株,分别命名为RH1-4,4个单株自交获得4套近等基因系,比较4套近等基因系两两之间垩白粒率是否存在差异,并根据不同单株杂合区间的位置,将目标QTL定位在分子标记RM212-RM11872的区间内,物理距离约3.3Mb;进一步在RH3剩余杂合体单株后代群体里筛选出8个新的剩余杂合体单株,分别命名为RH5-12,比较8套近等基因系两两之间垩白粒率是否存在差异,并根据不同单株杂合区间的位置,将目标QTL定位在分子标记Z345-Z383的区间内,物理距离1,251kb。因目标QTL主要控制垩白粒率,将其命名为qPGWC-1。3.垩白受灌浆期环境温度影响大,本研究发现抽穗后20d前后的温度影响尤为明显。通过在陵水和富阳两地垩白粒率表型考察发现,在中恢9308遗传背景下,灌浆期高温环境下垩白粒率更高。4.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垩白部分与透明部分淀粉颗粒在形态、结构、排列等多个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垩白部分的淀粉颗粒多呈无规则多边形或球形椭球形,表面有不规则凸起,形状大小各异,颗粒之间排列疏松,具有较多的空隙,这也是导致垩白产生的物理学原因。5.本研究发现,携带协青早B片段的近等基因系直链淀粉含量低于携带中恢9308片段的近等基因系,而两者糊化温度差异不明显。6.考察NIL~(XB)和NIL~(9308)的一些主要农艺性状发现,两者在抽穗期、株高、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等多个重要农艺性状上无明显差异。初步说明qPGWC-1对其它重要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推测其可以用于水稻育种,在降低垩白粒率的同时不会对水稻产量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12-01)

韩笑,赵海成,滕汶志,李红宇,潘喜鹏[2](2018)在《利用AMMI模型评价苏打盐碱土对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品种和盐碱程度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5份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16、13G028、13G030、13G040、长白9)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以期为苏打盐碱地水稻外观品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品种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不同,环境对垩白性状的影响也不同;垩白性状的总变异呈基因型(G)>环境(E)>基因型×环境(G×E),垩白粒率和垩白度PCA1、PCA2和PCA3平方和分别累计解释基因型×盐碱互作平方和的99.65%和99.80%;参试材料在不同盐碱梯度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以龙稻16最强,其次为13G030,再次为13G028和长白9,13G040的稳定性最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8年04期)

马孟莉,刘艳红,江玲,雷恩,卢丙越[3](2015)在《利用BIL群体定位水稻垩白粒率QTL》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粳稻品种南粳35和籼稻品种N22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为研究材料,于不同年份对控制水稻垩白粒率的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BIL群体中,垩白粒率在不同年份均为偏向高垩白亲本的连续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利用Win QTLcart 2.5软件共检测到6个控制垩白粒率的QTL,分别位于第2、2、3、6、8和12染色体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介于8.96%~12.51%,加性效应值介于8.38%~14.36%,除qPGWC-6增加垩白粒率的基因来自N22外,其余QTL增效基因均来自南粳35。利用QTLNetwork 2.0软件2a共检测到3个QTL,分别位于第5、6和8染色体上,其中qPGWC-6和qPGWC-8与Win QTLcart2.5检测的位点相同,没有检测到上位性QTL对垩白粒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谢必武,张凤龙,晏承兴,张甲,邹永翠[4](2015)在《氮、磷、硅肥对特种稻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粒率、整精米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优质特种稻‘瑞市9号’为材料,采用叁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磷、硅肥施用对瑞市9号米质的影响,建立了稻米品质与3种肥料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氮、磷、硅3种肥料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的大小为P主效>N主效>Si主效,对垩白粒率影响的大小为P主效>N主效>Si主效,对整精米率影响的大小为P主效>Si主效>N主效,磷肥是影响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粒率、整精米率的主要因素;磷—硅之间对垩白粒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氮、磷、硅肥组合方案为:氮肥156.3~217.5 kg/hm2、磷肥221.25~323.7 kg/hm2、硅肥108.0~144.15 kg/hm2;按此肥料运筹,有95%的把握可达到直链淀粉含量在16.64%以上、垩白粒率低于9.04%、整精米率在61.43%以上的瑞市9号稻米品质。此研究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优化氮、磷、硅肥的施用和获得优质稻米提供了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边建民,贺浩华,石桓,朱昌兰,彭小松[5](2014)在《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及其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粒重和垩白粒率是水稻重要的产量和品质性状。本研究以粳稻Sasanishiki为受体、籼稻品种Habataki为供体构建的染色体片段渗入系群体(Introgression Lines,ILs)为材料,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进行了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相关分析表明,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群体千粒重和垩白粒率之间相关性不显着。两个环境共检测到9个稻谷千粒重QTL、5个糙米千粒重QTL和6个垩白粒率QTL,分布在水稻的10条染色体上。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重复检测到其中的5个QTL,即影响稻谷千粒重的qPTGW3、qPTGW8.2和qPTGW11.1及控制垩白粒率qPGWC1.1和qPGWC1.2。其所对应染色体片段渗入系的相应性状与背景亲本Sasanishiki的表现型差异在连续两个环境中均达到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水平。这些材料为优良粒重和垩白粒率QTL的克隆及水稻产量和外观品质的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利用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陈红[6](2013)在《水稻苗期黄绿叶基因YGL2的功能研究和垩白粒率QTL qPGWC-7候选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水稻苗期黄绿叶基因YGL2(YELLOW-GREEN LEAF2)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第二部分为水稻垩白粒率QTL qPGWC-7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第一部分:在高等植物中,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 HO)是血红素分解代谢的限速酶,它能够催化血红素的降解,从而合成光敏色素前体。之前已经有研究报道了水稻中血红素加氧酶在控制光周期,调节水稻开花中的作用。但是,其在调节水稻叶绿素合成中的作用仍然没有研究。本文中,我们从60Co辐射诱变的冈46B突变体中发现了一个苗期表现为黄绿叶的突变体,命名为ygl2。在自然条件下,大田中生长的ygl2突变体在苗期,叶片呈现黄绿色表型,3叶期时突变体黄化表型最为明显;随着植株的生长,突变体褪绿叶片逐渐转绿,到抽穗期基本恢复到野生型的正常绿叶表型。通过测定叶绿素的含量发现,叁叶期突变体中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着降低,而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例明显增加,随着植株的生长,这种差异逐渐缩小。对叶片叶绿体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中叶绿体基粒填充不完整,每个类囊体片层的数目显着减少,导致叶片中叶绿体发育不完全,因此叶片出现黄化表型。为研究引起叶片黄化的突变基因,我们构建了ygl2和日本晴的F2群体,遗传分析表明黄叶表型是由一个单隐性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两Indel标记In44和In39之间约66.8kb的区间内。测序分析发现,在该区间内的一个编码血红素加氧酶的基因的第1外显子插入了约7kb的片段,导致突变体中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并且引起该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降;转基因互补实验和RNAi结果均表明该基因的突变导致了黄叶表型的产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血红素加氧酶1亚家族,该基因的突变使蛋白的二级和叁级结构发生了轻微改变,但是水稻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发现ygl2中该基因的突变并没有影响其编码蛋白在细胞叶绿体中的定位;GUS染色和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水稻各组织中组成型表达,但是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并且苗期该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分蘖期;不同温度处理后,YGL2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并且与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均受到影响,表明YGL2在水稻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YGL2的克隆为进一步阐明血红素加氧酶在调节植物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水稻籽粒垩白的产生严重影响稻米品质,垩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量性状,精细定位和克隆控制垩白的QTL不仅有助于阐明水稻垩白形成的分子机制,同时还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中的C-51是一个以9311为轮回亲本,PA64S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置换系材料,在不同环境下其垩白粒率均显着高于背景亲本9311,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51垩白部分淀粉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排列疏松,大小不一,而9311透明部分淀粉颗粒呈现多角形多面体状,棱角分明,淀粉粒相互嵌合紧密排列在一起,但是9311和C-51的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无显着差异。本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的验证和进一步精细定位,最终将控制该垩白粒率的QTL qPGWC-7定位在第7染色体Indel18和Indel3两标记之间,区间大小约17.1kb。经过预测分析发现,该区间包含3个ORFs,其中C-51中ORF1的表达量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均高于9311,在开花后第18天表达量达到最大,并且C-51和9311在氨基酸序列的保守结构域存在一个氨基酸的改变,因此将该ORF1作为候选基因进行功能分析。体外酶活测定证明在高垩白粒率的C-51中qPGWC-7的酶活与低垩白粒率的9311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垩白粒率的差异可能和该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有关;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则证明该基因主要在水稻各个组织中的维管组织中表达,在幼稳中表达量最高,并且该基因受低温诱导;拟南芥和水稻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将蛋白定位于细胞的高尔基体上。上述研究结果为qPGWC-7的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12-01)

隗华军,王楚桃[7](2012)在《杂交水稻库源关系和穗型对稻米垩白粒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50个杂交水稻组合库源关系与稻米垩白粒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穗型品种总的看来与垩白粒率无相关性,但不同穗型品种的垩白粒率与库源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大穗型品种库源关系与稻米垩白粒率成正相关,小穗型品种库源关系与稻米垩白粒率成负相关,而中穗型品种库源关系与稻米垩白粒率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2年10期)

张霞,杨军,安丽春[8](2011)在《关于垩白粒率检验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GB/T17891-1999《优质稻谷》标准中垩白粒率的高低是评定优质稻谷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准确检验稻谷的垩白粒率是正确反映稻谷品质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GB/T17891-1999《优质稻谷》6.2条款垩白粒率检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准确、方便的垩白粒率质量检验法。(本文来源于《粮油仓储科技通讯》期刊2011年06期)

李文林,柳德书,吴国权,史纪明,李祥[9](2011)在《水稻哲稻2号垩白粒率、垩白度达标的选育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对哲稻2号进行审定时,由于垩白粒率、垩白度超标没有通过。本人认为本品种经过2001-2002年内蒙古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瘟性鉴定、稻谷米质检验,在生产示范时,农户普遍反映增产,且(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2011年03期)

詹瞻,王术,王伯伦,贾宝艳,黄元财[10](2011)在《‘辽粳326’ב莎莎妮’粳稻杂交后代垩白粒率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个垩白粒率差异较大的粳稻品种‘莎莎妮’(垩白粒率为2.5%)和‘辽粳326’(垩白粒率为72.3%)的杂交后代F1、F2群体为试材,利用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方法,研究北方粳稻垩白粒率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垩白粒率的遗传受母体植株的影响较大,在F2米粒间(着生在F1植株上的米粒)没有发生分离。(2)着生在F2植株上的米粒的垩白粒率的变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其遗传模型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低垩白表现为显性。(3)主基因遗传力h2mg很大,达到了90.38%,多基因遗传力h2pg只占0.11%,并且存在1对效应很大的主效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09期)

垩白粒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品种和盐碱程度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5份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16、13G028、13G030、13G040、长白9)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以期为苏打盐碱地水稻外观品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品种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不同,环境对垩白性状的影响也不同;垩白性状的总变异呈基因型(G)>环境(E)>基因型×环境(G×E),垩白粒率和垩白度PCA1、PCA2和PCA3平方和分别累计解释基因型×盐碱互作平方和的99.65%和99.80%;参试材料在不同盐碱梯度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以龙稻16最强,其次为13G030,再次为13G028和长白9,13G040的稳定性最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垩白粒率论文参考文献

[1].朱爱科.水稻垩白粒率QTLqPGWC-1的遗传分析及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2].韩笑,赵海成,滕汶志,李红宇,潘喜鹏.利用AMMI模型评价苏打盐碱土对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8

[3].马孟莉,刘艳红,江玲,雷恩,卢丙越.利用BIL群体定位水稻垩白粒率QTL[J].西北农业学报.2015

[4].谢必武,张凤龙,晏承兴,张甲,邹永翠.氮、磷、硅肥对特种稻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粒率、整精米率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5

[5].边建民,贺浩华,石桓,朱昌兰,彭小松.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及其QTL定位[J].核农学报.2014

[6].陈红.水稻苗期黄绿叶基因YGL2的功能研究和垩白粒率QTLqPGWC-7候选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3

[7].隗华军,王楚桃.杂交水稻库源关系和穗型对稻米垩白粒率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2

[8].张霞,杨军,安丽春.关于垩白粒率检验方法的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1

[9].李文林,柳德书,吴国权,史纪明,李祥.水稻哲稻2号垩白粒率、垩白度达标的选育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

[10].詹瞻,王术,王伯伦,贾宝艳,黄元财.‘辽粳326’ב莎莎妮’粳稻杂交后代垩白粒率的遗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

标签:;  ;  ;  ;  

垩白粒率论文-朱爱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