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祖先记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灌阳,卫所军户,移民,祖先记忆
祖先记忆论文文献综述
胡小安,汪桂芳[1](2019)在《广西灌阳的历史与卫所移民的祖先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明清以来灌阳方志中提到的卫所遗留村落为基础,通过考察族谱、传说和地方志史料,了解明朝廷为了防范瑶人,在今全州、灌阳一带设置了一些卫所。这些卫所的屯田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以卫所军户命名的村落,并与当地民户以及傜人发生了一系列矛盾纠纷。今天自称为军户后裔的姓氏在叙述自己祖先来源之时,添加了不同元素,显示部分姓氏的祖先有可能是傜人,至少受到当地傜人习俗的影响。为研究祖先历史建构过程提供一个新的个案,对卫所军户身份的变化和明代各地卫所的运行状况有进一步认识。(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雷文彪,唐骋帆[2](2019)在《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的祖先记忆与文化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瑶族具有强烈的"同源共祖"的祖先崇拜意识。在不同叙事场域和时空场域中,瑶族的祖先崇拜意识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形态。瑶族民间叙事文本《评皇券牒》和"华夏"文献典籍共同建构了瑶族盘瓠祖先崇拜的各种神奇传说;而在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叙事中,蚩尤被认为是瑶族各支系共同的祖先。在广西金秀大瑶山五大瑶族支系中,瑶族虔诚的祖先崇拜意识表现出杂糅多样的文化表征形态,既具有瑶族共通的"同源共祖"的祖先崇拜记忆,又具有各自特色鲜明的"家族祖先"崇拜观念。这种复杂的祖先崇拜既是大瑶山瑶族自我认同的身份表征,也是自觉融入瑶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表征,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彰显。(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吴刚[3](2017)在《达斡尔迁徙、口头叙事与祖先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口头叙事是民众记忆历史的工具之一,对于没有文字的达斡尔人来说,尤为重要。17世纪前后,关于达斡尔迁徙的文献记载并不是很清晰,如果转换一个视角,从达斡尔口头叙事出发,则会有另外的收获。从达斡尔"地名""抗俄""驻防"口头叙事资料中,我们发现,达斡尔人记忆指向重要事件,且赋予神性。这些口头叙事历经世代,不断迭加了讲述者所阐释的历史,成为具有历史感的文本。(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邢稞[4](2017)在《山河之间:清水江流域苗族的祖先记忆与族群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他们的祖先记忆和族群认同是在迁徙中不断形成、强化。在历史空间的不断变化中,他们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族群认同,是因为他们有一套以祖先记忆为内核的认识周围生存空间和认识自我的观念体系。在空间不断变化中,他们在以姻亲、血缘为纽带的地域空间中形成了对自我的认识,并在与其他族群的交往中突出了自我的概念。本文以空间入手,从社会和个人两条脉络对苗族人的族群认同进行论述。在社会层面,空间分为现实的物理空间和人们观念上的认知空间。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地域空间是他们祖先记忆的载体,是他们族群认同的基础,而祖先记忆则是族群认同的核心。苗族人迁徙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后,会把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名,祖先名以及历史事件,当做祖先记忆的符号投放到新迁入的地区。祖先记忆在族群空间中是一个不断迭加的过程。物理空间不断变化,而在空间中建立的地域认同背后的祖先记忆是稳定的。地域空间承载了祖先记忆,而地域空间秩序则需要通过姻亲网络来维系。这套维系苗族地域社会的婚姻秩序,是苗族人独立于其他族群的社会运行机制。苗族的姑舅表婚系统形成以女人为中心的婚姻交换,女人最理想的婚姻交换地就是嫁回母亲的娘家。在这样的婚姻规则保证了苗族的婚姻网络固定在一个稳定的地域空间之内,同时也排斥其他族群进入该网络之内。族群在地域空间内的稳定和发展,塑造了稳定的空间秩序。在个人方面,作为族群中的个体,将其置于苗族的灵魂观与宇宙观之中,去探寻苗族人在时空层面如何认识自我,以及人与神灵、祖先的关系。苗族人对于自我的认识体现在他们的灵魂观上。在以一生为周期的生命历程中,灵魂来自于祖先地,不同时期的灵魂与村寨内的水井、桥、坟墓以及家屋中的神龛等这些物质实体紧密联系,这些物质实体成为他们观念中灵魂空间的载体,即苗族人灵魂观中的对自我认识是建立在地域空间和祖先记忆的基础上。在以一年为周期的农业生活中,节日仪式本身就是人与祖先、神灵对话的节点,一年年周而复始的节日仪式强化了他们的祖先记忆。通过对节日传说、带有象征意义的物的解析,探寻苗族人共同的祖先记忆,以及他们对于本族群的认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进行了族群之间的对比研究,讨论了苗族人眼中的“他者”。探讨清水江流域苗族与亻革家人、汉人、汉变苗的关系。通过对比研究能够发现,苗族人与其它族群交往中有意的突出自身带有祖先记忆、自我认同族等族群特征的因素,以此来区别“自我”与“他者”。在与他者的对比中,突出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形成的“苗族人”。本文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对仪式的解读和对族群交往过程中的对比研究,从空间、时间的角度,结合历史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族群互动层面研究清水江流域与苗族祖先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内在联系。以期对“何为苗族人”的问题做出回应。(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邱运胜[5](2016)在《滇南地方社会、彝族祖先记忆与文化认同——基于地方志和彝汉文碑记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藏缅语族、壮侗语族族群先民曾是历史上滇南的人群分布主体。元代以降,滇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辖,儒学随之兴起。地方志显示,明清两代,滇南儒家文化一度繁盛,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涵化影响较为显着。清乾隆年间,彝族尼苏人当中的一支,在族群精英的操持下,由普姓"恢复"为孔姓。《族谱明辨纪略》、《孔卓墓志铭》、《则旧孔氏汉彝文碑记》等彝汉文碑记成为孔姓彝族人建构孔子祖先记忆的重要资源。通过分析以上碑记资料,描述该族群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维系彝族族群认同的努力。孔姓彝族人的个案是滇南地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真实反映。(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李鹏为,陈汾霞[6](2016)在《洪洞“大槐树”的祖先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山西洪洞“大槐树”,几乎海内皆知,基本上已经到了一提起洪洞,人们就会想起“大槐树”,影响很大。每年很多人认祖归宗,都要来到“大槐树”祭祖。在明初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规模(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6-05-17)
邱运胜[7](2016)在《文化融合与祖先记忆——滇南孔姓彝族人的个案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滇南地方社会儒家文化兴盛,与各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融合,并对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动产生影响。代表中央王权的临安府与彝族纳楼土司的政治角力亦相伴始终。清乾隆年间,彝族尼苏人中的一支由普姓"恢复"为孔姓,建构孔子祖先记忆。文章依据口述记忆、碑刻墓志铭及田野调查资料,简要勾勒出孔姓彝族人孔氏祖先记忆的社会历史脉络,分析其改姓的行动逻辑,指出这一现象与滇南地方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相关,是文化多样性交融的具体体现。(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6年03期)
周晓雯[8](2014)在《豫南桐柏山区盘古神话中的祖先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盘古神话是华夏大地最古老的神话的之一,它流传于中原、华北、西南、中南等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自从盘古开天地,叁皇五帝到如今",这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中妇孺皆知的民谣,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盘古神话可以说是超越民族的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记忆。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祖先的记忆机制大体可分两种:(本文来源于《躬耕》期刊2014年09期)
游欢孙[9](2013)在《祖先记忆与文献传播:“瓦屑坝”叁考的来龙去脉》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曾广泛流传于明清以后湖北黄州府与安徽安庆府两地。清代康熙以后,在江淮之间的广阔区域内,敬宗收族、寻根问祖成为一时之风尚。以张希良、靖道谟、史珥为代表的湖北、江西两地文化精英,更孜孜于"瓦屑坝"确切地点的考证求索,于是便产生了"瓦屑坝"前后叁考这一移民传说的精英文本,并进一步规范和影响了地方宗族关于始迁祖的历史记忆。"瓦屑坝"叁考文字的产生与流传,既充分体现了地方士大夫在移民传说由口头传述向文字书写转变当中的文化创造作用,也深刻揭示了移民传说流传背后地方宗族发展的区域历史文化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13年04期)
范恩实[10](2013)在《高句丽祖先记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句丽祖先朱蒙(邹牟)记忆并非一段真实历史的记录,而是大祖大王以后,进入高句丽的夫余人(掾那部)通过与桂娄部的联姻掌控了国家政治权力的情况下,为了隐喻自身的政治地位创作出来的。6世纪中期以后,高句丽政治领域发生了新老贵族间的权力更迭,新兴贵族领袖、世袭东部大人的泉氏家族主导了高句丽祖先记忆的再创作,通过加入朱蒙与东夫余水神间关系的新情节,拉近"自云生水中"的泉氏家族与王族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北史地》期刊2013年05期)
祖先记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瑶族具有强烈的"同源共祖"的祖先崇拜意识。在不同叙事场域和时空场域中,瑶族的祖先崇拜意识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形态。瑶族民间叙事文本《评皇券牒》和"华夏"文献典籍共同建构了瑶族盘瓠祖先崇拜的各种神奇传说;而在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叙事中,蚩尤被认为是瑶族各支系共同的祖先。在广西金秀大瑶山五大瑶族支系中,瑶族虔诚的祖先崇拜意识表现出杂糅多样的文化表征形态,既具有瑶族共通的"同源共祖"的祖先崇拜记忆,又具有各自特色鲜明的"家族祖先"崇拜观念。这种复杂的祖先崇拜既是大瑶山瑶族自我认同的身份表征,也是自觉融入瑶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表征,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彰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祖先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1].胡小安,汪桂芳.广西灌阳的历史与卫所移民的祖先记忆[J].文山学院学报.2019
[2].雷文彪,唐骋帆.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的祖先记忆与文化表征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吴刚.达斡尔迁徙、口头叙事与祖先记忆[J].地域文化研究.2017
[4].邢稞.山河之间:清水江流域苗族的祖先记忆与族群认同[D].贵州大学.2017
[5].邱运胜.滇南地方社会、彝族祖先记忆与文化认同——基于地方志和彝汉文碑记的考察[J].地方文化研究.2016
[6].李鹏为,陈汾霞.洪洞“大槐树”的祖先记忆[N].中国文物报.2016
[7].邱运胜.文化融合与祖先记忆——滇南孔姓彝族人的个案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8].周晓雯.豫南桐柏山区盘古神话中的祖先记忆[J].躬耕.2014
[9].游欢孙.祖先记忆与文献传播:“瓦屑坝”叁考的来龙去脉[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
[10].范恩实.高句丽祖先记忆解析[J].东北史地.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