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导流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元水流,二次水跃,导流墙,数值模拟
导流墙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郄志红,吴鑫淼,冉彦立[1](2018)在《导流墙对闸后叁元水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或减轻多孔水闸少数孔开启时产生的突扩式叁元水跃及次生二次水跃对闸后防冲设施及河道的冲刷破坏,针对平板闸门单孔开启和连续3孔开启情况,在消力池中分别设置4种不同长度导流墙,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叁维数值模拟研究了相应水跃特性及流速、流态特征。模型比尺采用1∶100,数值模拟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和VOF方法。结果表明:在连续3孔闸门开启,闸门开度为1 m的试验条件下,导流墙长度为消力池长度的50%,60%,75%和100%时与未加导流墙情况相比,跃后水深分别降低了4.16%,1.66%,1.94%和2.22%;二次水跃距离分别缩短了17.14%,14.29%,2.86%和1.43%。导流墙长度为消力池长度的50%时跃后水深与二次水跃距离降幅最大,海漫上流速分布更加均匀。试验结果可为闸下消能设计和工程运行管理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小欢[2](2018)在《氧化沟断面及导流墙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在诸多环境问题中又以水污染最为严峻。在城镇污水处理的众多工艺当中,氧化沟工艺因为流程简单、出水水质较好、抗负荷能力强等优点被大多数污水处理厂所青睐。氧化沟中混合液的水力学特征对污水处理效率和运转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而CFD是研究沟内流态特征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首先,本文采用前人的试验资料对本研究所选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确保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针对传统的矩形断面氧化沟,提出了叁种新的断面形式,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法分别对这四种断面形式氧化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这四种断面氧化沟的流场结构、断面流速分布、流速沿垂向分布、液层平均流速大小等水力特性,从而得到最优断面形式氧化沟。最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模拟了导流墙半径及偏心距对氧化沟内水力流态的影响,确定了最合适的导流墙半径及偏心距大小。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测点流速和断面平均流速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这说明所选数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氧化沟内的水力特性。由于曝气转刷安装在水面附近,使得水面附近的水流速度要明显大于中下部水流速度;离曝气转刷越远的断面,测线上的流速大小在接近水面处沿垂向分布越均匀。(2)对四种断面形式氧化沟的模拟结果表明,叁种新型断面形式氧化沟的流场结构和流速等水力特性有所改善。其中“U”型断面形式氧化沟内的流场结构和流速改善效果最好,水平面上回流区范围明显减小,横断面上表现出多漩涡结构,提高了曝气转盘的曝气充氧能力,有利于氧化沟的运行;测线上流速和各液层平均流速、横断面平均流速都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对氧化沟底部流速的改善,底部流速的提升能够有效地减少氧化沟内的污泥沉积现象。这一研究结论对实际工程中氧化沟的体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3)增设导流墙能有效改善氧化沟内直道和弯道上的水流流态,有效提升底部流速,但导流墙半径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太大或太小都会使得弯道上水流流速分布不够均匀,出现低流速区;r=2m的沟内流场结构、流速分布等都要优于r=1m或3m,更加有利于氧化沟的运行。(4)当半宽导流墙的偏心距d=0.2m时,沟内流场结构和整体流速分布有一定的改善,当偏心距达到0.4m以后,对沟内流场结构和流速分布起到相反的效果,建议实际中半宽导流墙的偏心距设置在0.2m左右。(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王田田[3](2018)在《导流墙条件下溢洪道泄槽弯道水动力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弯道轴线设置导流墙来改善弯道水流条件是近些年来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有效的减少弯道横断面水面差,使弯道水流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边墙高度,而且投资省,施工方便,因此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进行了不同的弯道半径(R=1200、1600、2000mm)、底坡(i=0.005、0.01、0.02)及流量(Q=50、100、150m~3/h)共27个方案的水力学实验。利用模型实验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设置导流墙后的弯道水深、流速及动水压强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分析了设置导流墙后,底坡、半径、流量对凹、凸岸水深及横断面最大水面差的影响,得出其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并经分析表明弯道水流为缓流时,最大水面差主要发生在弯道中间前后相邻断面,弯道水流为急流时最大水面差主要发生在弯道尾段。通过对最大水面差校正系数影响因素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了导流墙条件下弯道横断面最大水面差校正系数计算公式。(2)分析弯道叁维流速数据,得到了纵向流速、横向流速、紊动强度分别在缓流与急流、有导流墙与无导流墙条件下的沿程、横断面、垂线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底坡、半径对纵向流速和横向流速的影响发现,随着半径的增大或底坡的减小,纵向流速减小,横向流速重分布促进了水流从凹岸流向凸岸的趋势,减弱了水流从凸岸流向凹岸的趋势。因此,增大弯道半径、减小底坡可以平稳水流,减小弯道环流的影响。(3)通过动水压强分析发现,时均压强垂线分布遵循静水压强的分布规律,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计算水压力时,为了保证墙体结构安全,经综合考虑,凹、凸岸边墙及导流墙左、右两侧底端的时均压强宜分别取其静水压强的110%、120%、115%、115%。从脉动压强波形、强度、频域方面分析弯道边墙及底板的脉动压强特性发现,水流脉动过程属于平稳各态历经的随机过程,脉动压强及强度较小,水流脉动优势频率较小,属于低频振动,不会产生共振破坏。(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4)
周晓林[4](2018)在《汤河水库溢洪道导流墙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汤河水库溢洪道陡槽弯道段续建工程设计方案为依据,通过在实验室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首先分别对无导流墙溢洪道和有导流墙溢洪道进行了泄水能力以及水流形态研究;其次,对两种工程设计段的水流流态、流速分布以及底板压强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提出对溢洪道弯道段加导流墙的优点,进一步分析其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1期)
王庆[5](2017)在《圆弧分水导流墙除险加固设计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详细阐述了圆弧分水导流墙除险加固的设计要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7年12期)
王田田,常倩,张庆华,李树宁,翟兴涛[6](2016)在《导流墙对弯道横断面水面差影响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导流墙对溢洪道泄槽弯道段水流改善的效果,进行了不同水力条件下溢洪道泄槽弯道设置导流墙水工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设置导流墙后,弯道横断面凹凸岸水面差比无导流墙条件下有明显的下降,但水面差仍然存在;弯道横断面凹凸岸水面差的变化规律与无导流墙时相同,即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底坡的增大而增大、随弯道轴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导流墙的设置,使弯道横断面凹凸岸最大水面差发生的位置产生变化,有导流墙情况下,大多发生在弯道中间上下游相邻断面,无导流墙情况下,大多发生在弯道中间之前的上游断面。(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曹玉敏[7](2016)在《清河水库溢洪道进口导流墙施工破坏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溢洪道进水渠导流墙爆破施工中,对需要保留的导流墙产生了破坏,依据边墩爆破拆除时,爆破拆除监测结果,分析导致破坏的原因,是边墩拆除爆破造成的;施工缝和变截面处是结构抗力的薄弱部位;设计要求挡墙部位允许质点震动速度值7cm/s应当严格限制。建议采取静态爆破方法拆除建筑物。(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3期)
杨校礼,方文超,吴龙华,李昱[8](2016)在《侧向引水工程导流墙体型对取水口防沙效果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沙河流取水口泥沙淤积问题一直困扰着引水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以我国西北地区某火电厂引水工程为例,针对导流墙体型参数对取水口前冲沙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水工实体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潜没式、露顶式以及复合式3种不同型式的导流墙,观测了不同型式导流墙在多种流量下的冲沙效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取水口防沙方面的导流墙体型选择建议。(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6年03期)
桂重,段波[9](2015)在《盘龙江滇池入口设置导流墙对滇池水质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盘龙江滇池入口设置导流墙方案为例,采用水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设置导流墙对滇池水体水质的影响,并对工程后的水体流场、密度及温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5年32期)
张文静,李树宁,王春梅,张庆华[10](2015)在《溢洪道泄槽弯道段导流墙动水压力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导流墙是改善溢洪道泄槽弯道段水流条件的工程措施之一。通过实际工程水工模型试验,对溢洪道泄槽弯道段导流墙两侧动水压力进行了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弯道开始及结束断面,导流墙均出现负压力。而在弯道中间断面,导流墙不出现负压;导流墙负压的出现与导流墙两侧的水深有关,一般情况下,水深小于导流墙高度时,导流墙有可能出现负压;在弯道开始段断面,导流墙最大负压力出现在导流墙底部,而在弯道结束断面,导流墙右侧最大负压出现在导流墙约1/2高度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5年10期)
导流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在诸多环境问题中又以水污染最为严峻。在城镇污水处理的众多工艺当中,氧化沟工艺因为流程简单、出水水质较好、抗负荷能力强等优点被大多数污水处理厂所青睐。氧化沟中混合液的水力学特征对污水处理效率和运转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而CFD是研究沟内流态特征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首先,本文采用前人的试验资料对本研究所选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确保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针对传统的矩形断面氧化沟,提出了叁种新的断面形式,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法分别对这四种断面形式氧化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这四种断面氧化沟的流场结构、断面流速分布、流速沿垂向分布、液层平均流速大小等水力特性,从而得到最优断面形式氧化沟。最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模拟了导流墙半径及偏心距对氧化沟内水力流态的影响,确定了最合适的导流墙半径及偏心距大小。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测点流速和断面平均流速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这说明所选数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氧化沟内的水力特性。由于曝气转刷安装在水面附近,使得水面附近的水流速度要明显大于中下部水流速度;离曝气转刷越远的断面,测线上的流速大小在接近水面处沿垂向分布越均匀。(2)对四种断面形式氧化沟的模拟结果表明,叁种新型断面形式氧化沟的流场结构和流速等水力特性有所改善。其中“U”型断面形式氧化沟内的流场结构和流速改善效果最好,水平面上回流区范围明显减小,横断面上表现出多漩涡结构,提高了曝气转盘的曝气充氧能力,有利于氧化沟的运行;测线上流速和各液层平均流速、横断面平均流速都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对氧化沟底部流速的改善,底部流速的提升能够有效地减少氧化沟内的污泥沉积现象。这一研究结论对实际工程中氧化沟的体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3)增设导流墙能有效改善氧化沟内直道和弯道上的水流流态,有效提升底部流速,但导流墙半径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太大或太小都会使得弯道上水流流速分布不够均匀,出现低流速区;r=2m的沟内流场结构、流速分布等都要优于r=1m或3m,更加有利于氧化沟的运行。(4)当半宽导流墙的偏心距d=0.2m时,沟内流场结构和整体流速分布有一定的改善,当偏心距达到0.4m以后,对沟内流场结构和流速分布起到相反的效果,建议实际中半宽导流墙的偏心距设置在0.2m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流墙论文参考文献
[1].梁晓,郄志红,吴鑫淼,冉彦立.导流墙对闸后叁元水流特性的影响[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8
[2].李小欢.氧化沟断面及导流墙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3].王田田.导流墙条件下溢洪道泄槽弯道水动力特性实验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4].周晓林.汤河水库溢洪道导流墙模型试验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8
[5].王庆.圆弧分水导流墙除险加固设计要点[J].内蒙古水利.2017
[6].王田田,常倩,张庆华,李树宁,翟兴涛.导流墙对弯道横断面水面差影响实验[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
[7].曹玉敏.清河水库溢洪道进口导流墙施工破坏原因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6
[8].杨校礼,方文超,吴龙华,李昱.侧向引水工程导流墙体型对取水口防沙效果影响[J].人民长江.2016
[9].桂重,段波.盘龙江滇池入口设置导流墙对滇池水质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5
[10].张文静,李树宁,王春梅,张庆华.溢洪道泄槽弯道段导流墙动水压力试验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