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周血论文-李飞,潘妍,张建平

人外周血论文-李飞,潘妍,张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外周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离心力,密度梯度离心法

人外周血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潘妍,张建平[1](2019)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优化的条件,提高细胞的分离率与收集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分离时间和原料,提高细胞获得率与纯度,从而满足工艺化、市场化研发免疫产品的要求,本实验从分离离心方面和洗涤离心方面列出正交表探索实验找出最佳条件。分离离心时,转速为主要影响因素,600 g为最佳离心转速;洗涤离心时,分离液体积为主要影响因素,2倍分离液体积为最佳分离液体积。洗涤缓冲液的选材中,0.9%的生理盐水获得活细胞的浓度最高。基于实验结论,可通过调整优化来满足实验需求来适应实验室各条件,分离出更有活力、更多的PBMC。(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李朝文,杨富成,申相,马腾飞,耿家新[2](2019)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应对突发核事故、核恐怖袭击时大量核辐射暴露人员生物剂量快速、高通量准确估算的难题。为解决我国大量放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时微核和染色体畸变显微图像检查的巨大工作量,快速客观评价暴露程度。为减少人工镜下计数误差,能够科学、准确评价各种环境诱变剂对人体遗传毒性的危害。课题组研制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图像自动分析系统。方法:开发高通量的自动进样系统、显微镜自动化模组和显微扫描控制软件,解决目前各类阅片方式普遍存在的速度慢、精度差、通量小等问题,搭建全自动阅片显微扫描平台。建立表征染色体、微核细胞各种畸变类型的几何形态特征的识别模型,结合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开发具有智能化和高速处理能力的分析软件,实现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图像高识别率、高准确率的自动化分析。结果:高通量全自动玻片进样系统,载物台一次性可放置玻片≥8片,进样系统一次性可放置玻片≥120片。全自动玻片自动聚焦扫描拍照系统:配置10倍、20倍、40倍、60倍、100倍物镜,具有自动切换物镜,自动滴油功能;扫描速度:40倍镜,自动拍照,每张玻片≥3000张图像,时间≤20min。染色体畸变/微核自动分析模块,染色体着丝点识别率≥95%,双着丝粒(多着丝粒)识别率≥95%,着丝粒环识别率≥95%;识别结果智能排序,复杂的图像经人机交互后,染色体畸变的识别准确率≥99%。自动计算、生成生物剂量评价参数和曲线。单核淋巴细胞、双核淋巴细胞识别率≥95%,微核识别率≥95%,识别结果智能排序,复杂的图像经人机交互后,微核识别准确率≥99%。自动得出微核细胞率、微核率等指标。结论:研发的微核、染色体畸变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进样系统一次性可放置玻片≥120片,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识别率≥95%,具有人工智能识别功能,可以不断提高识别准确率,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国外产品,填补国内在微核、染色体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空白。(本文来源于《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董娟聪,原雅艺,王超,任越,王婧洁[3](2019)在《人外周血miRNA作为辐射损伤评估指标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核能和核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人们受到电离辐射暴露的几率增加,对辐射损伤及时有效的评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个体辐射损伤的评估往往依赖于个体的辐射时间和恶心、呕吐,淋巴细胞减少,细胞遗传学分析等的严重程度。但这些指标易受到如心理因素、炎症等影响,而且这些方法分析非常费时,常常难以满足大批量辐射损伤评估的需求,另外不利于辐射损伤的早发现。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基因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人类体液中miRNA耐酸、耐碱、物理性状非常稳定,很适合作为一种检测指标。本研究采用测序技术检测60coγ射线照射引起人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为miRNA分子作为辐射损伤评估指标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取16名健康成年男性外周血,给予2.0 Gy的γ射线照射,通过染色畸变分析技术,筛选出对辐射敏感性较均一者进行miRNA差异分析。辐射敏感性较均一者接受0.2 Gy和2.0 Gy的γ射线照射,照射后6 h提取外周血mi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照射组分别与假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的miRNA分子;采用miRDB和TargetScan2个软件对差异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进一步分析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显示,在16名男性中有7名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较一致。进一步分析0.2 Gy和2.0Gy照射后7名受试者外周血mi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假照组相比,0.2 Gy组有10个差异表达(上调2个,下调8个),2.0 Gy有21个(上调9个,下调12个)。其中2个剂量组共同变化的miRNA有6个,且变化趋势一致(miR hsamiR-23c,hsa-miR-1287-5表达在照射后均显着上调;hsa-miR-219a-2-3p,hsa-miR-6511b-3p等表达则均显着下降)。通过对差异miRNA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靶基因主要富集在Ras、MARK、P53等信号通路。结论:辐射敏感性较均一者受到不同剂量电离辐射作用后,外周血miRNA表达变化是不同的,这些差异的miRNA可能参与了电离辐射后细胞的增殖凋亡等过程,共同变化的miRNA分子可作为辐射损伤评估的潜在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期刊2019-10-24)

欧榕琼,李莎,谌亚星,吴琼丽,康双朋[4](2019)在《托法替尼对人外周血T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不同免疫调节作用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托法替尼(tofacitinib)对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BMCs)和纯化CD14+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集健康志愿者或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肝素抗凝静脉血,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并纯化CD14+单核细胞,应用抗CD3抗体联合CD28抗体、LPS或CPG进行刺激,加或不加入托法替尼培养,检测IFN-γ、IL-1β和IL-6的产生。结果在健康志愿者和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中,托法替尼都可以抑制PBMCs产生IFN-γ,但促进PBMCs产生IL-1β和IL-6;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托法替尼促进纯化CD14+单核细胞分泌IL-1β和IL-6。结论托法替尼抑制T细胞IFN-γ的产生,但促进单核细胞IL-1β和IL-6的分泌,提示托法替尼对T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存在相反作用。不同类型JIA的发病机制涉及不同的免疫细胞,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托法替尼对各型JIA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托法替尼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卢铨,陈浩,沙卫红,王启仪[5](2019)在《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高纯度的CD3~-CD56~+CD16~+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IL-2/IL-15/SCF诱导的CD3~-CD56~+CD16~+ NK细胞体外扩增能力、NKG2D表达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法(MACS)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高纯度的CD3~-CD56~+CD16~+ NK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和CCK-8等方法比较IL-2/IL-15/SCF对NK细胞扩增倍数、NKG2D表达及对HepG2、SMMC-7721肝癌细胞株杀伤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封闭NKG2D受体对CD3~-CD56~+CD16~+ 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 IL-2/IL-15/SCF培养14 d后,CD3~-CD56~+CD16~+ NK细胞扩增倍数、NKG2D表达以及对HepG2和SMMC-7721的杀伤活性显着增强,与对照组、IL-2组和IL-15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KG2D单抗可以下调其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应,但对SMMC-7721的杀伤无明显影响。结论 IL-2/IL-15/SCF诱导后CD3~-CD56~+CD16~+ 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NKG2D途径是NK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朝文,杨富成,申相,马腾飞,耿家新[6](2019)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应对突发核事故、核恐怖袭击时大量核辐射暴露人员生物剂量快速、高通量准确估算的难题。为解决我国大量放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时微核和染色体畸变显微图像检查的巨大工作量,快速客观评价暴露程度。为减少人工镜下计数误差,能够科学、准确评价各种环境诱变剂对人体遗传毒性的危害。课题组研制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图像自动分析系统。方法开发高通量的自动进样系统、显微镜自动化模组和显微扫描控制软件,解决目前各类阅片方式普遍存在的速度慢、精度差、通量小等问题,搭建全自动阅片显微扫描平台。建立表征染色体、微核细胞各种畸变类型的几何形态特征的识别模型,结合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开发具有智能化和高速处理能力的分析软件,实现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图像高识别率、高准确率的自动化分析。结果高通量全自动玻片进样系统,载物台一次性可放置玻片≥8片,进样系统一次性可放置玻片≥120片。全自动玻片自动聚焦扫描拍照系统:配置10倍、20倍、40倍、60倍、100倍物镜,具有自动切换物镜,自动滴油功能;扫描速度:40倍镜,自动拍照,每张玻片≥3000张图像,时间≤20min。染色体畸变/微核自动分析模块,染色体着丝点识别率≥95%,双着丝粒(多着丝粒)识别率≥95%,着丝粒环识别率≥95%;识别结果智能排序,复杂的图像经人机交互后,染色体畸变的识别准确率≥99%。自动计算、生成生物剂量评价参数和曲线。单核淋巴细胞、双核淋巴细胞识别率≥95%,微核识别率≥95%,识别结果智能排序,复杂的图像经人机交互后,微核识别准确率≥99%。自动得出微核细胞率、微核率等指标。结论研发的微核、染色体畸变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进样系统一次性可放置玻片≥120片,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识别率≥95%,具有人工智能识别功能,可以不断提高识别准确率,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国外产品,填补国内在微核、染色体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空白。(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陈慧峰,谭斯文,闫雪华,王恰,杨宇华[7](2019)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应答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明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DNA损伤修复相关应答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抽取志愿者外周静脉血约50 ml,分置于7支肝素锂抗凝管中,以剂量率为0.38 mGy·min~(-1)的~(60)Coγ射线(剂量分别为0、0.1、0.2、0.4、0.8、1.6和3.2Gy)对人外周血照射12h后,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并进行定量和纯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的方法分析低剂量电离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相关应答基因人8-羟基脱氧鸟嘌呤DNA糖苷酶-1(human 8-hydroxydeoxyguanine DNA glycosidase,h OGG1)基因、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蛋白磷酸酶2A-Aα亚基(Protein phosphatase 2A,subunit A,alpha isoform,PPP2R1A)基因和蛋白磷酸酶2A-Bδ亚基(Protein phosphatase 2A,subunit A,alpha isoform,PPP2R2D)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本研究经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供血志愿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结果 hOGG1基因和MGMT基因的mRNA转录均在0.1Gy时达到峰值。hOGG1基因转录水平在0.1Gy、0.2Gy和0.8Gy剂量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GMT基因转录水平在0.1Gy、0.2Gy、0.4Gy、0.8Gy和1.6Gy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PP2R1A基因和PPP2R2D基因的mRNA转录均在0.2Gy剂量时达到峰值。PPP2R1A基因转录水平在0.2Gy和0.8Gy剂量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PP2R2D基因转录水平在0.1Gy、0.2Gy、0.4Gy、0.8Gy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均可诱导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应答基因hOGG1、MGMT、PPP2R1A和PPP2R2D的转录水平改变,适宜剂量的电离辐射(0.1~0.2Gy)可诱导细胞产生辐射兴奋效应和适应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邵安良,穆钰峰,屈树新,陈亮,徐丽明[8](2019)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优化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条件;考察动物源材料的Gal抗原含量与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的相关性;并比较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对动物源材料的敏感性差异。方法:从细胞接种量,阳性对照(刀豆球蛋白A,Con A)的工作浓度与细胞培养时间,优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最佳条件;利用优化的试验方法,通过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动物源性材料的(牛跟腱或由牛跟腱纯化的胶原蛋白海绵)匀浆液或浸提液共培养,考察材料的不同前处理方式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参考标准YY/T 1561-2017,检测材料匀浆液或浸提液的Gal抗原含量,分析其抗原含量与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的相关性;同时参考标准YY/T 1465.1-2016,考察材料匀浆液与浸提液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对动物源材料的敏感性差异。结果: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最佳反应条件经优化确定为:细胞接种量为1×10~5,阳性对照(Con A)的终浓度选择5~10μg·mL~(-1),培养时间为4 d。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胶原蛋白海绵(匀浆组与浸提液组)共培养后,样品组与正常细胞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异;与牛跟腱匀浆液共培养后,与正常细胞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胶原蛋白海绵(匀浆组与浸提液组)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均无明显增殖效应。牛跟腱匀浆液在5倍稀释与50倍稀释后,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均有明显增殖效应(增殖率为143.20%和128.71%)。牛跟腱匀浆液的Gal抗原含量为(3.98±1.06)×10~(13)个·mg~(-1)、胶原蛋白海绵匀浆液为(2.24±0.60)×10~(13)个·mg~(-1)、胶原蛋白海绵浸提液为(1.89±0.64)×10~(13)个·mg~(-1)。结论:淋巴细胞增殖效应与动物源性生物材料中残留Gal抗原含量的正向相关性不强。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相比,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价含Gal抗原的动物源性生物材料细胞免疫的敏感性未见优势。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是评价动物源生物材料细胞免疫的可用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龙艳喜,王卫良,唐莉,杨琴,莫晖[9](2019)在《人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制备改良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人外周血染色体细胞培养和制备条件对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的影响。方法在传统方法基础上,通过细胞培养阶段延长外周血细胞培养时间,细胞收获阶段增加秋水仙碱浓度和减少秋水仙碱作用时间来改良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制备技术,对改良前和改良后不同方法对各200例标本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改良方法对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的影响。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改良前200份样本获得的分裂相总数(25 371个)明显少于改良后获得的分裂相总数(61810个),且可用于分析的优质核型数(1 038个)要显着低于改良后的优质核型数(2 210个),上述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通过在细胞培养阶段增加外周血细胞培养时间,在细胞收获阶段增加秋水仙碱浓度,并同时缩短秋水仙碱的作用时间可有效获得更多显带清晰、结果稳定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并改进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核型质量,且改进方法可以节约细胞收获和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时间。改良方法具有质量稳定、操作简便、可推广应用等特点。(本文来源于《云南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杨柳,楼敏铭,刘微微,冯郸,程腾[10](2019)在《体外扩增人外周血来源免疫细胞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DC-CI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对人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含红色荧光蛋白标签(RFP)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Luc)的慢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MDA-MB-231细胞感染率。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获得CIK细胞、 DC-CIK细胞、 NK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的扩增效果及表型,并检测体外扩增的人外周血来源免疫细胞在不同效靶比下对MDA-MB-231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DC-CIK细胞、 NK细胞及CIK细胞对MDA-MB-231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随效靶比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共培养72 h后,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均达到90%以上。结论体外扩增的CIK细胞、 DC-CIK细胞、 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人外周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应对突发核事故、核恐怖袭击时大量核辐射暴露人员生物剂量快速、高通量准确估算的难题。为解决我国大量放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时微核和染色体畸变显微图像检查的巨大工作量,快速客观评价暴露程度。为减少人工镜下计数误差,能够科学、准确评价各种环境诱变剂对人体遗传毒性的危害。课题组研制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图像自动分析系统。方法:开发高通量的自动进样系统、显微镜自动化模组和显微扫描控制软件,解决目前各类阅片方式普遍存在的速度慢、精度差、通量小等问题,搭建全自动阅片显微扫描平台。建立表征染色体、微核细胞各种畸变类型的几何形态特征的识别模型,结合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开发具有智能化和高速处理能力的分析软件,实现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图像高识别率、高准确率的自动化分析。结果:高通量全自动玻片进样系统,载物台一次性可放置玻片≥8片,进样系统一次性可放置玻片≥120片。全自动玻片自动聚焦扫描拍照系统:配置10倍、20倍、40倍、60倍、100倍物镜,具有自动切换物镜,自动滴油功能;扫描速度:40倍镜,自动拍照,每张玻片≥3000张图像,时间≤20min。染色体畸变/微核自动分析模块,染色体着丝点识别率≥95%,双着丝粒(多着丝粒)识别率≥95%,着丝粒环识别率≥95%;识别结果智能排序,复杂的图像经人机交互后,染色体畸变的识别准确率≥99%。自动计算、生成生物剂量评价参数和曲线。单核淋巴细胞、双核淋巴细胞识别率≥95%,微核识别率≥95%,识别结果智能排序,复杂的图像经人机交互后,微核识别准确率≥99%。自动得出微核细胞率、微核率等指标。结论:研发的微核、染色体畸变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进样系统一次性可放置玻片≥120片,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识别率≥95%,具有人工智能识别功能,可以不断提高识别准确率,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国外产品,填补国内在微核、染色体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空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外周血论文参考文献

[1].李飞,潘妍,张建平.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优化[J].生物化工.2019

[2].李朝文,杨富成,申相,马腾飞,耿家新.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研制[C].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董娟聪,原雅艺,王超,任越,王婧洁.人外周血miRNA作为辐射损伤评估指标的初步研究[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9年全国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2019

[4].欧榕琼,李莎,谌亚星,吴琼丽,康双朋.托法替尼对人外周血T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不同免疫调节作用的体外研究[J].免疫学杂志.2019

[5].卢铨,陈浩,沙卫红,王启仪.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高纯度的CD3~-CD56~+CD16~+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

[6].李朝文,杨富成,申相,马腾飞,耿家新.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研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7].陈慧峰,谭斯文,闫雪华,王恰,杨宇华.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应答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8].邵安良,穆钰峰,屈树新,陈亮,徐丽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优化及其应用[J].药物分析杂志.2019

[9].龙艳喜,王卫良,唐莉,杨琴,莫晖.人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制备改良方法探讨[J].云南医药.2019

[10].杨柳,楼敏铭,刘微微,冯郸,程腾.体外扩增人外周血来源免疫细胞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9

标签:;  ;  ;  

人外周血论文-李飞,潘妍,张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