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供给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供给,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市场,叁线城市
土地供给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彭扬[1](2016)在《徐高:应构建更有弹性的土地供给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专访时表示,今年房价涨幅较快的城市,明年或继续采取较严的限购措施。同时,在土地供给方面也应加大力度,以此来平抑房价。另外,需尽力使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一方面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另一方面要稳定住开发商的投(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6-12-20)
周连义[2](2014)在《变规模最大化为效益最大化——对土地征收和供给制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消化现有"库存",改善征地多、供地少的不良局面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和土地供给制度是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获得农民集体土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建没用地的重要手段,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提供了主要的来源。近年来,围绕征地和供地这对矛盾共同体的话题越来越多。初步统计,辽宁省大连市2010~2013年批准土地面积17109公顷,供地面积9345公顷,批而未供面(本文来源于《中国地产市场》期刊2014年07期)
王昉,缪德刚[3](2013)在《近代化转型时期农村土地金融供给: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思想与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金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构思和建设是试图消解一定历史条件下农村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探索工具之一。20世纪30、40年代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思想的形成和土地金融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关系的微观视角。文章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农村土地金融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了土地金融思想对于土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动态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近代土地金融制度思想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陈苏锦[4](2012)在《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是一种制度效果的综合评价,能够对制度目标和制度功能的实现提供有效的考评基础,能够为土地供给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的目标要体现土地资源供给公平与合理性,具体的绩效评价效应目标应包括结构配置效应、经济利益效应、社会利益效应和环境利益效应.拟从内涵、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分析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杨璐璐[5](2012)在《中国土地供给制度演进轨迹:文献综述及其引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土地供给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其实际操作表现为政府管制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在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伴随土地制度变迁的背景下,以土地供给制度的演进轨迹为主线,呈现学术界对土地供给制度认识的差异性,并梳理政策脉络和基本法律框架,给出或然走向,藉此厘清土地供给的制度现状,揭示现阶段土地供给制度研究的共性、分歧及其改革难点。继而就种种表征进行评述,并简要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改革》期刊2012年01期)
李萍[6](2011)在《论城市的土地供给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加大。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土地以有偿出让方式和划拨用地方式并存的双轨制的土地供给方式为特征。围绕着城市接壤区域的农村土地,具有取得相对容易、价格比较低廉的特点,也就使得增量土地的供给加剧了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在城市土地的供给使用过程当中,存在着土地供给来源单一、土地供给方式不合理的现象,造成了城市土地供给失控。城市土地供给,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能够使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土地效率,实现城市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城市土地供给涉及到多项制度安排。如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出让制度、规划制度、储备制度、土地用途管制等等。多项制度组合实施,使整个城市土地供给的运行机制有效运行。同时,我们还要看制度安排以后的实施机制的健全与否,来达到制度有效运行的目的。目前来说,大体上的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在土地来源、土地供给方式和渠道凸显出来的和隐藏的问题,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城市土地的高地价和城市房产的畸高现象,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原因既有制度安排本身存在不合理性,又有制度实施机制的设计不合理性。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以下结构和思路对该问题进行渐进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框架。第二章是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主要内容。文中详细的介绍了我国城市土地供给中的土地的来源及其出让方式、渠道。第叁章是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形成原因。通过对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历史考察,介绍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历程,对比分析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土地供给制度的特点、土地出让方式的特点。第四章是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文中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实际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弊病,针对城市土地的协议和“招拍挂”的土地出让方式,分析了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城市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完善与优化。对于现有的土地供给制度进行了详尽、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可以改革农地的直接入市、取消无偿行政划拨土地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等等。从这些方面提出了优化城市土地供给机制的思路和建议。第六章结束语。总结了文中所提出的有关城市土地供给的创新性的观点和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1-05-01)
张晓玲[7](2011)在《新拆迁条例难产背后:土地供给制度亟待破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因集体土地被征收、强拆而造成的公共事件,并非孤例。按照规定,农村集体用地必须要经国有部门征收才能上市交易,这一制度设计,造成了土地供应的垄断,因拆迁补偿不公等问题,引发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 此前数年,房地产业界对土地供应不足造成楼(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1-01-06)
梁华,马小刚[8](2010)在《土地供给制度、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基于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我国土地供给制度具有更多的政策目的,如促进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等。现有研究表明,在解释我国土地供给和经济增长方面,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与我国的实践存在较大缺陷。文章基于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结论,从土地和资本的关系角度分析了土地供给制度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较多学者所持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观点,指出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失败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学术版)》期刊2010年01期)
梁华,马小刚[9](2009)在《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变迁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土地供给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进行评价,以避免因不同的土地资源禀赋和不同的制度环境导致的制度选择目标不一致。以北京市为例,对土地供给指标进行优化选择和整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进行定量评价,从土地供给制度变迁的角度对影响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建筑经济》期刊2009年09期)
马小刚[10](2009)在《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制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土地供应基础上。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土地的需求不断加大。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后,土地具有了资源、资产、财产叁大属性,城市土地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用地成为地方政府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土地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土地供给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在土地管理中的反映。在我国土地供需关系中,存在着多个利益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讨价还价交易、上下级行政管理、资产委托代理等多个博弈关系,建立在土地国有产权基础之上的土地供给制度,政府既是制度的制订者又是土地的供给者,政府既作为“经济人”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又作为“社会人”协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实现社会产出的最大化。土地供给制度不应仅关注政府土地收益问题,也应关注土地供给效率和效益、宏观调控、政府收益分配、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本文围绕土地供给制度——利益主体行为——制度绩效这一主线,以地方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分析为核心,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对我国土地供给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制度绩效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改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1、现状研究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等。2、理论研究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的基本概念做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制度—行为—绩效的理论框架,然后对制度分析的主要理论工具如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制度变迁理论等进行了理论综述。3、土地供给制度体系和土地产权制度分析论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土地供给的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实施机制在内的完整土地供给制度体系。土地供给制度体系的实质是产权制度,其功能在于约束和激励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提出四种产权界定模式,通过建立讨价还价模型对各种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4、政府垄断制度分析和市场出让制度分析政府垄断制度主要考察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对绩效的影响。政府垄断土地供给,政府行为的企业化和市场化,必然存在着“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目标冲突,地方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与中央政府之间、其他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目标。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和寻租行为将导致政府失灵,降低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使得社会福利降低和社会公平程度下降。市场出让制度研究政府行为对拍卖收益的影响,分析对比招标、拍卖、挂牌、协议等不同出让方式下的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然后重点研究招拍挂制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将土地招拍挂制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影响分为叁类,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实证分析。5、制度变迁和制度评价通过研究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变迁阶段、变迁特点、变迁动力、路径依赖,认为我国制度变迁难以实现帕累托改进。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主成分因素进行了专项评价。6、经验借鉴和制度改进基于类似的土地产权制度,香港的土地供给制度对完善我国的土地供给制度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香港土地供给制度分析,认为受资源禀赋的约束,香港土地供给制度与低税率经济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会造成高地价、高福利、股地拉扯等制度绩效。最后,论文从制度兼容、制度关联、制度互补等叁个方面就完善我国的土地供给制度提出了具体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9-09-01)
土地供给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消化现有"库存",改善征地多、供地少的不良局面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和土地供给制度是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获得农民集体土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建没用地的重要手段,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提供了主要的来源。近年来,围绕征地和供地这对矛盾共同体的话题越来越多。初步统计,辽宁省大连市2010~2013年批准土地面积17109公顷,供地面积9345公顷,批而未供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供给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彭扬.徐高:应构建更有弹性的土地供给制度[N].中国证券报.2016
[2].周连义.变规模最大化为效益最大化——对土地征收和供给制度的思考[J].中国地产市场.2014
[3].王昉,缪德刚.近代化转型时期农村土地金融供给: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思想与借鉴[J].财经研究.2013
[4].陈苏锦.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问题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杨璐璐.中国土地供给制度演进轨迹: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改革.2012
[6].李萍.论城市的土地供给制度[D].郑州大学.2011
[7].张晓玲.新拆迁条例难产背后:土地供给制度亟待破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
[8].梁华,马小刚.土地供给制度、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基于文献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
[9].梁华,马小刚.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变迁视角[J].建筑经济.2009
[10].马小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制度分析[D].重庆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