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动静脉分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乙烯醇,阿帕替尼,肝癌,动静分流
颈动静脉分流论文文献综述
曾云建,毛颖民,史自立,周煜奇,张玲芳[1](2019)在《聚乙烯醇化疗栓塞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乙烯醇(PVA)化疗栓塞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86例晚期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PVA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观察组于每次TACE治疗的3~7 d后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学指标,不良反应和累积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65.1%比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4,P=0.031)。治疗3个月后,两组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期(OS)大于对照组(13.2个月比7.3个月,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大于对照组(6.1个月比4.7个月,P<0.05)。观察组6、12个月累积生存率(79.3%、46.4%)明显高于对照组(63.6%、 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VA 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并动静分流是有效的,可改善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庞伟明,覃孟怡,郑泽荣[2](2018)在《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巨块型肝癌及癌栓和动静脉分流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照研究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巨块型肝癌及癌栓和动静脉分流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39例确诊的巨块型肝癌患者情况,患者均在1周内行多层螺旋CT与DSA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与DSA对动静脉分流、静脉癌栓、血管形态及血流丰富程度显示的敏感性和一致性。结果 CT与DSA均检出病灶39个,检出率为100%,CT检查富血供、中等血供、少血供的构成比例分别为17.95%、79.49%、2.56%,DSA为20.51%、76.92%、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癌栓22例,其中门静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分别占43.59%、7.69%、5.13%,DSA检出癌栓20例,分别占41.03%、5.13%、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肝动脉-门静脉分流8例,中央型、混合型分别占12.82%、7.69%,DSA检出肝动脉-门静脉分流10例,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分别占2.56%、15.38%、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3例患者DSA检查显示肿块累及整个左肝,1例患者肿块累及整个右肝。而CT增加扫描显示肿块只累及部分肝叶。结论多层螺旋CT与DSA均可准确诊断巨块型肝癌及伴发病变,在血流丰富程度的诊断上一致性极高。但CT癌栓检出率略高于DSA,对肿瘤累及范围的显示优于DSA。在动静脉分流的显示略低于DSA。(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8年13期)
翟亚楠,李爱莉,任雁宏[3](2017)在《右心声学造影诊断及随访妊娠相关肺动静脉分流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性,39岁,主因"活动后气促4个月余,加重2周"来我院就诊。患者4个多月前妊娠期间出现活动后气促,休息5~10 min可缓解,夜间可平卧入睡,未引起足够重视,半个月前于某医院产检时,诊断为妊娠合并心功能不全,当日急行剖宫产。产后患者仍诉活动后气促,吸氧2 L/min,指尖血氧饱和度96%~99%,停止吸氧后指尖血氧饱和度降至90%~94%。遂行CT肺动脉造影、超声(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12期)
耿悦,曾蒙苏,王剑[4](2017)在《CTPa成像对颅内动静脉分流性疾病的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320排容积CT灌注检查的动态血管成像(CTPa)对颅内动静脉分流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CTP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静脉分流性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时间为序列进行多时相动态观察,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血管构筑特点。其中17例患者行DSA检查,CTPa与DSA结果对照,分析两者诊断一致性。结果:26例患者包括动静脉畸形18例、动静脉瘘8例。CTPa能够明确病灶血管巢及瘘口的特点,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解剖细节及血流动力学情况。17例患者的CTPa与DSA诊断结果一致,但CTPa漏诊3例动静脉畸形病灶的1根供血动脉(1/21)及3根引流静脉(3/23)。结论 :CTPa能够准确诊断颅内动静脉分流性疾病,并反映其动静脉短路的病理特点,但对于细小结构的显示不及DSA。CTPa对颅内动静脉分流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M.A.Fischer,H.P.Marquez,S.Gordic,B.Leidner,E.Klotz[5](2017)在《肝硬化中动静脉分流:CT灌注区分假性动脉化病灶和肝细胞肝癌》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确定肝硬化中假性动脉化病灶(APL)同肝细胞肝癌(HCC)的CT灌注(P-CT)表现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在肝动脉灌注化学栓塞术前(9例)和术后(11例)行PCT以评估HCC的肝硬化病人,其中男15例,(65±10)岁的共32个APL及21个HCC病灶被纳入CT随访,以作标准对照。对所有53个病灶根据其形状(边界、不规则、结节状),部位(非邻近或邻近瘘管),肝动脉灌注(ALP),肝门静脉灌注(PLP),肝脏灌注指数(HPI)进行定性(目测)和定量(灌注参数)分析。诊断HCC的准确度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薛兴存,武学伟[6](2017)在《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实施单纯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使用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行腹部扫描。结果在治疗后3月,观察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分别为(36.8±3.1)U/L和(40.8±3.5)U/L,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9.6±5.8)U/L和(63.5±6.1)U/L,P<0.05】;甲胎蛋白为(349.6±31.6)μg/L,显着低于对照组【(826.5±127.5)μg/L,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肿瘤大小为(3.5±0.3)cm~3,显着小于对照组【(9.8±0.7)cm~3】,P<0.05】;观察组1年死亡7例,33例(82.5%)生存,2年死亡11例,29例(72.5%)生存,对照组1年死亡12例,28例(70.0%)生存,2年死亡24例,16例生存(40.0)%,观察组1 a和2 a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能显着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甲胎蛋白水平,缩小肿瘤病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张博,孙庆峰,刘鑫禹,姚野,苑超[7](2016)在《冠状动脉分流栓及Fogarty取栓导管在上肢动静脉瘘成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复杂上肢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成型术中应用冠状动脉分流栓和Fogarty取栓导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7月至2016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尿毒症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冠状动脉分流栓和Fogarty取栓导管技术,行上肢AVF成形术。结果 160例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平均术后4周启用动静脉内瘘。术后内瘘成熟率为98.1%(157/160),使用后出现失功率为1.9%(3/160);除1例出现AVF瘤样扩张并且需要行AVF修复术外,其余病例内瘘使用效果满意,无血肿、急性血栓形成、窃血综合征、手掌末梢缺血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将冠状动脉分流栓和Fogarty取栓导管技术应用于上肢AVF成型术,临床效果明显,尤其对头静脉直径比较细的复杂的手术,亦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本文来源于《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刘秋松[8](2016)在《聚乙烯醇微粒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肝动—静脉分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 聚乙烯醇微粒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肝动-静脉分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背景进展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常合并肝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s, HAVS),文献报道发生率31.2%,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s, A-PVS)、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rterio-hepatic vein shunts, A-HVS)和混合型,其中A-PVS类型所占比例较高(约为76.0%~92.3%),A-PVS在HCC中的发生率约为28.8%~63.2%。HCC合并HAVS常提示预后不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除肿瘤本身外,一方面因分流引发或加重门静脉高压,导致顽固性腹水、消化道出血、门脉高压胃肠病、盗血性肝功能减退及促进肺转移等,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另一方面严重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疗效及安全性,出现碘油化疗乳剂顺行性误栓门静脉、肺动脉正常组织。采用合适的栓塞剂行分流动脉末梢性栓塞是有效消除动静脉分流的基础。短效或主干栓塞剂如明胶海绵颗粒、弹簧钢圈,因栓塞剂吸收导致分流再通或未能达到末梢血管栓塞,侧支循环迅速建立导致分流再通,其疗效均相对较差。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微粒、无水乙醇、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cyanoacrylate, NBCA)胶因可达到末梢栓塞、不可吸收或对末梢血管栓塞破坏,其疗效相对较好。PVA微粒具有不可吸收性、血管再通率低、不同规格大小及操控性较好等优点,可达到末梢性栓塞。目的评价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南方医院应用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栓塞治疗的133例HCC合并HAVS。其中男121例,女12例;年龄25-77岁,中位年龄51岁;快速型39例(29.3%),中速型58例(43.6%),慢速型36例(27.1%);3种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诊断符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的肝癌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如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行为状态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PS)>2分、肝功能Child-Pugh C级、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门静脉主干被癌栓完全阻塞且侧支血管形成少等。HAVS分为3型,即在行肝动脉造影时,经动脉注入造影剂到门静脉或者肝静脉显影时间(A-V):慢速型(A-V显影时间>3 s);中速型(A-V显影时间1.6-3 s);快速型(A-V显影时间0.5-1.5 s)。3型分流相对应的分别应用300-500 μm、500~710 μm及710~1000 μm PVA微粒栓塞。慢、中速型分流先用PVA化疗药物混悬剂(由0.5-1瓶的PVA微粒、吡柔比星10 mg、奥沙利铂50 mg及适量对比剂混合制成)栓塞,再用碘油化疗乳剂(由碘油5-15 ml、吡柔比星10~20 mg、奥沙利铂50-100 mg、丝裂霉素10mg及适量对比剂混合制成)栓塞;快速型分流原则上仅用PVA化疗药物混悬剂栓塞。1 33例中有17例在PVA-TACE的基础上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索拉非尼给药方案:索拉非尼400 mg,2次/d。TACE术后3-7 d内开始服用索拉非尼,再次TACE时当日停药,术后恢复用药。对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 (A组,17例)和PVA-TACE (B组,116例)患者资料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法予以匹配(1:1),均衡组间各协变量影响,并对匹配前后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以评估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对生存期的影响。本研究疗效评估首要指标为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生存期计算方法为患者首次接受分流栓塞治疗至末次随访或死亡,研究终止时间为2015年6月。次要观察指标包括:(1)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2)肿瘤反应;(3)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4)分流栓塞程度;(5)栓塞治疗前后的基线指标的变化情况;(6)术后并发症。本研究肿瘤反应疗效评价采用2010年AASLD颁布的针对肝癌疗效评估的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mRECIST)。分流栓塞程度是依据栓塞后即刻造影复查,将栓塞程度分为3级:完全栓塞,即分流完全闭塞,造影复查未见静脉显影;次全栓塞,造影复查示少许分流残留,静脉显影明显延迟;不完全栓塞,造影复查示分流明显减少,但流速仅降低1级。对患者栓塞前后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蛆)表述,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ANOVA analysis),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多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行差异显着性检验。采用SPSS 22.0软件及Stata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VA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13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9.1 m,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3.7%、36.2%、10.2%。快、中、慢速型中位OS分别为7.3 m、9.1 m、10.8 m,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9.2%、19.0%,72.4%、39.2%,77.8%、42.7%;不同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5,P=-0.239)。113例可评价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 m,快速型(29例)、中速型(48例)、慢速型(36例)的中位PFS分别为4.0 m、3.7 m、3.6m;快、中、慢速型的3、6、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58.3%、30.6%、2.8%,58.3%、31.2%、8.3%,51.7%、31.0%、6.9%;不同分流类型间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26,P=0.629)。133例患者共行268例次栓塞治疗,分流栓塞为214例次。完全栓塞率为65.4%(140/214),次全栓塞率为18.7%(40/214),不完全栓塞率为15.9%(34/214)。不同分流速度类型的分流栓塞程度有显着性差异(χ2=29.096,P<0.001)。133例中93例可评价疗效,客观缓解率(ORR)为17.2%(16/93),各分流速度类型间的客观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348,P=0.840)。肿瘤缓解组(16例)与肿瘤未控组(77例)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6.601,P=0.010)。2、索拉非尼联合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匹配后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组(A组)和PVA-TACE组(B组)中位OS分别为12.8 m、6.0 m,6、12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5.5%、43.2%,47.1%、13.7%,两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0,P=0.019)。3、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并发症133例患者栓塞前与栓塞后1周内基线指标对比发现Child-Pugh分级变差、总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及PS评分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术后出现Child-Pugh C级16例次(6.0%),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次(0.4%),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3例次(1.1%)。术后30 d患者病死率为3.8%(5/133),其中3例死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结论1、依据A-V显影时间,选择合适大小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药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索拉非尼联合PVA-TACE较PVA-TACE能更好改善HCC合并HAVS患者生存预后。3、临床上对肝脏功能储备较差患者,尤其合并重度肝硬化、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等多种出血危险因素患者,在追求疗效同时需慎重考虑治疗风险,权衡利弊,分次栓塞为宜。第二章聚乙烯醇微粒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肝动-静脉分流的生存预后因素分析背景与目的进展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常合并肝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s, HAVS),文献报道发生率31.2%。采用合适的栓塞剂行分流动脉末梢性栓塞是有效栓堵动静脉分流的基础。短效或主干栓塞剂如明胶海绵颗粒、弹簧钢圈,因栓塞剂吸收导致分流再通或未能达到末梢血管栓塞,侧支循环迅速建立导致分流再通,其疗效均相对较差。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微粒、无水乙醇、NBCA胶因可达到末梢栓塞、不可吸收或对末梢血管栓塞破坏,其疗效相对较好。PVA微粒具有不可吸收性、血管再通率低、不同规格大小及操控性较好等优点,可达到末梢性栓塞。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PVA微粒联合碘油化疗药乳剂(或化疗药物)末梢性化疗栓塞HCC合并HAVS的生存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南方医院应用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栓塞治疗的133例HCC合并HAVS。其中男121例,女12例;年龄25-77岁,中位年龄51岁;快速型39例(29.3%),中速型58例(43.6%),慢速型36例(27.1%);3种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如终末期肝癌、门静脉主干被癌栓完全阻塞且侧支血管形成少等。HAVS的分型方法及化疗栓塞治疗方法同第一部分。本研究疗效评估指标包括:(1)生存期(OS);(2)肿瘤反应;(3)客观缓解率(ORR);(4)分流栓塞程度。生存期计算方法为患者首次接受分流栓塞治疗至末次随访或死亡,研究终止时间为2015年6月。本研究肿瘤反应疗效评价采用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肿瘤缓解包括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分流栓塞程度是依据栓塞后即刻造影复查,将栓塞程度分为3级: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及不完全栓塞。累计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log-rank检验行差异显着性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1为列入标准,自变量筛选采用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Forward:LR)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VA微粒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的临床疗效13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9.1 m,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3.7%、36.2%、10.2%。快、中、慢速型中位OS分别为7.3 m、9.1 m、10.8 m,6、1 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9.2%、1 9.0%,72.4%、39.2%,77.8%、42.7%;不同分流速度类型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5,P=0.239)。2、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栓塞前AFP表达水平、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腹水、门静脉癌栓、多次栓塞、奥沙利铂总量、吡柔比星总量、综合治疗及肿瘤缓解情况均与预后相关(均P<0.05)。而年龄、栓塞前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PS评分、凝血酶原时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硬化、肝静脉癌栓、分流类型、分流速度、碘油及丝裂霉素总量与患者预后无关(均P>0.05)。3、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栓塞前AFP≥400ng/ml (HR=2.105,P=0.006)为独立危险因素,而多次栓塞(HR=0.482,P=0.011)、肿瘤缓解(HR=0.431,P=0.041)及综合治疗(HR=0.416,P=0.004)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依据A-V显影时间,选择合适大小PVA联合化疗药物(或碘油化疗药乳剂)化疗栓塞治疗HCC合并HAVS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多次栓塞治疗、肿瘤缓解、采用综合治疗及术前AFP高表达(≥400ng/ml)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多次栓塞治疗、肿瘤缓解及采用综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而术前AFP高表达(≥400ng/ml)的患者预后不良。(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6-03-10)
D.Fritzsch,M.Reiss-Zimmermann,D.Lobsien,U.Quschling,K.T.Hoffmann[9](2015)在《动静脉分流和毛细血管闪耀标志着脑卒中早期基底节梗死后成功机械动脉取栓》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近期研究显示对早期梗死评估多采用后介入灌注成像。本研究在成功机械动脉取栓后立即对基底节梗死预测2个特定的造影表现进行评估。方法在这项回顾性(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吴宇,光雪峰,戴海龙[10](2015)在《大鼠及家兔颈动静脉分流的建立与肺动脉高压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20只SD大鼠,分为分流组(n1=10,用动脉套管法建立分流)和对照组(n2=10,仅结扎同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选用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分流组(n1=12,采用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颈外静脉端侧吻合的方式建立分流)和假手术组(n2=12,处理同大鼠对照组).大鼠组和家兔组分别在术后饲养10周后观察肺动脉高压评估指标.结果大鼠组:术后1月即发现分流均闭塞.肺动脉压测量失败,右心室肥厚指数2组之间无差异.但WT%和WA%之间有差异(P<0.05).家兔组:术后10周仅有1只存在分流,2组之间其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肥厚指数、WT%及WA%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家兔模型进行进一步改进后较适合建立分流型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颈动静脉分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照研究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巨块型肝癌及癌栓和动静脉分流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39例确诊的巨块型肝癌患者情况,患者均在1周内行多层螺旋CT与DSA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与DSA对动静脉分流、静脉癌栓、血管形态及血流丰富程度显示的敏感性和一致性。结果 CT与DSA均检出病灶39个,检出率为100%,CT检查富血供、中等血供、少血供的构成比例分别为17.95%、79.49%、2.56%,DSA为20.51%、76.92%、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癌栓22例,其中门静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分别占43.59%、7.69%、5.13%,DSA检出癌栓20例,分别占41.03%、5.13%、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肝动脉-门静脉分流8例,中央型、混合型分别占12.82%、7.69%,DSA检出肝动脉-门静脉分流10例,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分别占2.56%、15.38%、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3例患者DSA检查显示肿块累及整个左肝,1例患者肿块累及整个右肝。而CT增加扫描显示肿块只累及部分肝叶。结论多层螺旋CT与DSA均可准确诊断巨块型肝癌及伴发病变,在血流丰富程度的诊断上一致性极高。但CT癌栓检出率略高于DSA,对肿瘤累及范围的显示优于DSA。在动静脉分流的显示略低于DS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动静脉分流论文参考文献
[1].曾云建,毛颖民,史自立,周煜奇,张玲芳.聚乙烯醇化疗栓塞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的效果[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
[2].庞伟明,覃孟怡,郑泽荣.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巨块型肝癌及癌栓和动静脉分流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8
[3].翟亚楠,李爱莉,任雁宏.右心声学造影诊断及随访妊娠相关肺动静脉分流一例[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7
[4].耿悦,曾蒙苏,王剑.CTPa成像对颅内动静脉分流性疾病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7
[5].M.A.Fischer,H.P.Marquez,S.Gordic,B.Leidner,E.Klotz.肝硬化中动静脉分流:CT灌注区分假性动脉化病灶和肝细胞肝癌[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
[6].薛兴存,武学伟.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效果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
[7].张博,孙庆峰,刘鑫禹,姚野,苑超.冠状动脉分流栓及Fogarty取栓导管在上肢动静脉瘘成型术中的应用[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
[8].刘秋松.聚乙烯醇微粒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并肝动—静脉分流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9].D.Fritzsch,M.Reiss-Zimmermann,D.Lobsien,U.Quschling,K.T.Hoffmann.动静脉分流和毛细血管闪耀标志着脑卒中早期基底节梗死后成功机械动脉取栓[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
[10].吴宇,光雪峰,戴海龙.大鼠及家兔颈动静脉分流的建立与肺动脉高压的观察[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