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等熵位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寒潮,位涡,等熵面,极端天气
等熵位涡论文文献综述
谢瑞青,刘宇迪,朱金双,孟他[1](2019)在《一次极端寒潮天气过程等熵位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6年1月1日至31日的FNL资料,对一次极端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高位涡主体由极涡分裂而来,前面低位涡区的阻挡与后侧低位涡大气的北上加强了位涡的经向交换,高位涡空气不断由极地向南输送,使得高位涡主体不断加强维持。高位涡在由北向南移动的同时,也由对流层顶向下输送。此次寒潮过程主要有3股冷空气由上而下发展,位置均在高空急流轴的北侧,最南端的一股下沉气流最旺盛,这是其与高空急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强盛的冷空气下沉使得寒潮影响范围触及我国华南地区。随着高位涡的向南向下传输,一方面引起对流层中高层低涡系统迅速发展,当它移到中国东部地区时,东亚大槽迅速加深,使槽后强冷空气迅速向南爆发;另一方面,在高位涡输送的过程中,其后侧有强烈的下沉运动,使得地面冷高压快速发展,导致强寒潮天气的爆发。(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胡亮帆,胡文东,谷思雨,王蕾,王金兰[2](2019)在《宁夏一次春季突发寒潮极值暴雪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站逐时观测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0.125°×0.125°逐6 h再分析资料,从天气系统演变、冷空气路径、灾害性天气预报指标等方面,利用315 K等熵位涡对2016年4月2~3日宁夏突发寒潮极值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属于高空小槽东移合并型,地面有冷高压分裂且主体快速南下,并有锋面相配合,导致强冷空气入侵和锋后降雪。(2)前期环流形势稳定,后期天气系统突变,常规气象资料难以预报,315 K等熵位涡图可作为短时、局地的春季寒潮降雪过程的有效分析和预报工具。(3)等熵位涡清楚地示踪冷空气的来源和传播路径:咸海区域对流层顶冷空气东移南扩与青藏高原对流层中层冷空气合并加强,且新地岛平流层下部的冷空气在前期缓慢东移后,自贝加尔湖加速南下对其补充引发寒潮。(4)等熵位涡异常大值可定量、清晰地表述关键影响系统西风带小槽的演变,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5)等熵位涡高值区随时间变化与寒潮演变一致,可提前6 h指示冷空气活动,且等熵位涡大于1.0 PVU区域与寒潮及降雪落区一致,大于0.8 PVU区域与强降温区域一致,可作为精细定量预报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2期)
洪潇宇[3](2019)在《赤峰市一次大暴雨过程等熵位涡分析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应用等熵位涡理论,对赤峰市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等熵面上,低层高位涡中心与气旋顶部和低层暖切对应较好,同时高层伴有位涡低值区,低层气旋性环流和高层反气旋性环流配合,有利于形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利于上升气流的维持和加强,从而促进系统的发展,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低层位涡高值中心出现、维持的时间和区域与降水大值区相吻合,对于强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05期)
黄卓禹,吴艳林,李伟国,陈铁军,吴欣昱[4](2019)在《2016年湖南两次寒潮事件等熵位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全球2.5°×2.5°逐日和FNL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冬末春初湖南出现的两次寒潮过程进行等熵位涡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度的高位涡区可以用来追踪影响湖南寒潮过程中强冷空气的来源和水平移动,西伯利亚冷高压陡增和与湖南地面气温的急剧下降预示着湖南寒潮天气爆发;(2)两次寒潮爆发过程中均伴随有中高纬度高位涡区向南传播的特征,且高位涡主体移动路径与地面冷空气南下路径一致,此外也表现出高位涡强烈向下伸展的特征;(3)等熵面上的高位涡中心与气旋性环流相对应,位涡中心区的变化可看出高空横槽的发展变化,而高位涡中心向南向下的传播导致强的下沉运动促进地面冷高压迅速发展,导致寒潮爆发。(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周秋林,曾令建[5](2018)在《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等熵面上的位涡演变反映了低涡切变的移动及西南急流的发展。大风区主要位于位涡高值中心的南侧,对应西南急流发展最强处。经向位涡梯度和经向位涡输送分析表明,大风出现时浙北地区处于气旋式位涡异常中,有利于出现雷暴大风等天气,而正的经向位涡输送逐渐发展东移,有利于高位涡向长江下游地区移动。垂直剖面图显示,影响浙北地区大风过程的高位涡区域主要位于335K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其中心位于315K附近。同时,逆向的Ferrel环流圈的形成,为30°N附近上升运动的加强及雷暴大风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8年10期)
黎惠金,黄明策,覃昌柳[6](2016)在《台风“尤特”的等熵位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等熵位涡理论对2013年严重影响华南的"尤特"台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尤特"活动期间,其环流中心上空高层有随台风移动的高位涡大值中心下传,且高层位涡下传的强弱与下传区相对台风的位置与台风强度和移向变化关系密切,表现为台风一般沿着台风上空等熵位涡分布的长轴方向移动,高层位涡增加后,台风中心气压下降,强度加强。高层高位涡的下传,导致动力对流层顶下降,在高位涡异常区前方低层激发气旋性环流,形成低涡或气旋,从而影响台风移动,而低涡或气旋生成后对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又有正反馈作用,促使台风加强。由于高层高位涡下传对台风强度产生的正影响,及周边高位涡空气的输送、后期冷空气的南移和孟加拉湾、台湾以东洋面热带气旋的发展带来的东、西、北叁支高位涡空气的注入,台风"尤特"生成后强度快速增强、移入南海再次发展及登陆后期低压环流得以长期维持(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6年03期)
陆春晖,丁一汇[7](2015)在《平流层异常和我国冬季降温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欧洲中心等熵面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冬季平流层极涡异常和我国东部地区降温过程的联系.对2009/2010年冬季个例的分析表明:大西洋-东亚型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后,来自平流层的高位涡气团携带着冷空气向下发展,并向南、向东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气团会在垂直方向上拉伸,对应的正涡度增强会使得低层大气中冷低涡系统发展壮大,导致我国东部地区降温事件的爆发.对位涡距平场的统计分析表明:第一模态的位涡分布和时间序列可以很好地反映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冷空气活动的平流层极涡扰动特征;并且反映出发生在2000~2011年期间的全部4次大西洋-东亚型爆发性增温,在这4次平流层极涡的强扰动后,我国东部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温过程,且降温至少持续1周.(本文来源于《Science Bulletin》期刊2015年07期)
田秀霞,何丽华,陈笑娟[8](2014)在《一次西南涡暴雨的等熵位涡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资料和0.5°×0.5°的GFS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河北、山东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产生的条件及其等熵位涡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及高、低空急流、地面低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等熵位涡的演变和形态对冷空气活动有较好的示踪作用;等熵位涡中心两侧气流辐合,有利于地面低压发展;高位涡下传,导致了大暴雨产生;等熵位涡大值区及移动方向与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任荣彩,吴国雄,CAI,Ming,孙舒悦,刘新[9](2014)在《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等熵位涡理论的应用及青藏高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应用等熵位涡理论研究平流层-对流层动力相互作用所发现的一些新的事实和机理,包括平流层冬季极涡振荡过程中平流层、对流层环流异常的时空传播特征,以及等熵质量理论框架下的平流层-对流层动力耦合机理,还介绍了影响平流层环流年际尺度异常的因子及影响过程。回顾了夏季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所激发的负位涡强迫源对东亚及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并基于对夏季高原周边等熵位涡经向输送垂直分布的诊断进一步说明,夏季青藏高原的存在使高原东缘及东亚地区成为平流层和对流层物质交换的独特区域,探讨了夏季青藏高原影响平流层-对流层动力耦合的一种重要途径及其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周小刚,王秀明,陶祖钰[10](2014)在《“等熵思维”到“等熵位涡思维”回顾与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熵位涡守恒与中纬度斜压扰动发展之间的诊断关系可用于对气旋发生发展的预报,并作为理解水汽图像的动力学场而在业务上使用。"等熵位涡思维"建立在等熵面分析的"等熵思维"基础上。本文首先依据基础的动力学理论,对等熵面上物理量场的动力学解释和业务应用作回顾和讨论,内容包括:等熵面随高度分布特征、等熵坐标中的垂直速度场、等熵面上水汽输送解释、等熵面上高空急流和锋区的特征等。其次,通过与等熵面物理量场分析和斜压二层模式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的比较,着重回顾和讨论等熵位涡面上的物理量场和业务应用,内容包括:对流层顶定义及其温压湿分布特征、对流层顶等熵位涡面上急流和锋区的特征、对流层顶等熵位涡面上的垂直速度场、"等熵位涡思维"与气旋发展及位涡、水汽图像在改进数值预报模式中的作用等。(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4年05期)
等熵位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站逐时观测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0.125°×0.125°逐6 h再分析资料,从天气系统演变、冷空气路径、灾害性天气预报指标等方面,利用315 K等熵位涡对2016年4月2~3日宁夏突发寒潮极值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属于高空小槽东移合并型,地面有冷高压分裂且主体快速南下,并有锋面相配合,导致强冷空气入侵和锋后降雪。(2)前期环流形势稳定,后期天气系统突变,常规气象资料难以预报,315 K等熵位涡图可作为短时、局地的春季寒潮降雪过程的有效分析和预报工具。(3)等熵位涡清楚地示踪冷空气的来源和传播路径:咸海区域对流层顶冷空气东移南扩与青藏高原对流层中层冷空气合并加强,且新地岛平流层下部的冷空气在前期缓慢东移后,自贝加尔湖加速南下对其补充引发寒潮。(4)等熵位涡异常大值可定量、清晰地表述关键影响系统西风带小槽的演变,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5)等熵位涡高值区随时间变化与寒潮演变一致,可提前6 h指示冷空气活动,且等熵位涡大于1.0 PVU区域与寒潮及降雪落区一致,大于0.8 PVU区域与强降温区域一致,可作为精细定量预报的重要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熵位涡论文参考文献
[1].谢瑞青,刘宇迪,朱金双,孟他.一次极端寒潮天气过程等熵位涡分析[J].气象科技.2019
[2].胡亮帆,胡文东,谷思雨,王蕾,王金兰.宁夏一次春季突发寒潮极值暴雪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9
[3].洪潇宇.赤峰市一次大暴雨过程等熵位涡分析初探[J].农家参谋.2019
[4].黄卓禹,吴艳林,李伟国,陈铁军,吴欣昱.2016年湖南两次寒潮事件等熵位涡分析[J].陕西气象.2019
[5].周秋林,曾令建.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J].科技通报.2018
[6].黎惠金,黄明策,覃昌柳.台风“尤特”的等熵位涡分析[J].高原气象.2016
[7].陆春晖,丁一汇.平流层异常和我国冬季降温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英文)[J].ScienceBulletin.2015
[8].田秀霞,何丽华,陈笑娟.一次西南涡暴雨的等熵位涡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
[9].任荣彩,吴国雄,CAI,Ming,孙舒悦,刘新.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等熵位涡理论的应用及青藏高原影响[J].气象学报.2014
[10].周小刚,王秀明,陶祖钰.“等熵思维”到“等熵位涡思维”回顾与讨论[J].气象.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