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意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翻译,语言变异,语用意图,连贯
翻译意图论文文献综述
熊建闽[1](2018)在《文学翻译中语言变异的语用意图与篇章连贯》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变异是文学创作中作者有意识的陌生化语言手段,语言变异常常蕴涵作者深层的语用意图,具有重要的诗学功能。同时,变异语言的行文方式体现了语篇语用连贯的特征。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重视原文语篇中变异语言的形式特征和既定连贯模式,在译文中准确反映出作者的诗学意图。(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徐一鸣[2](2018)在《会计翻译中作者意图的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财政局出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最新译本,标志着IFRS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的进一步趋同。这让会计翻译相关的研究有了价值。国内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都还停留在文本层面,均未涉及译者的主体性。作者发现会计文本实际属于法律文本的一种,因此可以运用法律翻译相关的研究去探讨会计翻译。然而,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于译者应当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发挥主体性,而未能涉及译者应当发挥其主体性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探讨译者为何应当在法律翻译中发挥其主体性的根本原因,有助于为会计翻译提供一些思路。苏珊·沙切维奇所着的《法律翻译新探》是研究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代表作。她认为法律翻译的译者应当最终转变为共同起草人。作者通过研究其得出这一结论的思路,发现她的根本目的是在译本中达到对等的法律效果,体现相同的作者意图。考虑到(1)在多数情况下译者要处理的是一份已完成的译本,无法成为共同起草人;(2)这一结论在实际运用中可能过于抽象,作者引入了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学,来帮助译者达到对等的法律效果,体现相同的作者意图。这是因为(1)切斯特曼的理论可以适用于非共同起草人的大多数译者;(2)翻译伦理学可以实际指导如何平衡译者主体性和“专门用途语言”文本的冲突。在运用切斯特曼的专业承诺伦理来调和不同的伦理观后,作者总结出(1)IFRS的译者应当是会计从业者;(2)译者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再现作者的意图,并以此为指导发挥译者主体性。基于这个结论,作者重新修改了IFRS 2010已译本的语言和内容,力求在译本中再现作者的意图。(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胡安江,彭红艳[3](2017)在《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论《一朵红红的玫瑰》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各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质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译者意图来决定的,而其理论预设则是功能翻译理论所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经典论述。(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7年06期)
胡曼[4](2017)在《食人巴西意欲何为?——食人主义翻译意图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的翻译领域免不了套上"食人理论""翻译暴力"等花枪,称庞德等人是"violence on the foreign text",林纾之流为翻译暴徒(摘自曹明伦)。然食人非暴力,翻译无暴力。该文认为"食人主义"无外乎两种意图:彰显译者主体性和自我内化的改写活动。通过暴力手段抢夺话语权的意图不再被讨论,重点则是关注翻译如何像食东西一样地内化和改写。希望借助此文,能帮助读者辩证地看待"食人主义"。(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7年23期)
刘志[5](2017)在《互文意图在翻译中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文本都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任何文本都需要引用和转换其它文本,同时也需要被引用和转换,从而和其它文本建立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这些彼此相互关联就称为互文性。翻译是一种互文性的语言转换过程,它是对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进行的语言转换活动。互文意图是一个特定的普遍符号描述,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要以实现互文意图作为翻译的首要目标。(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7年22期)
彭玉[6](2017)在《从“翻译意图”的角度谈英汉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翻译材料原文选自利奥·希基教授主编的《语用学与翻译》一书的第十至十二章。这叁章主要讨论和分析了明示、省略、模糊语、韵律等语用学概念在实现翻译目的过程中的差异,并提出解决由语言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的方法,进一步论证了语用学原则在各类文本互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笔者今后的翻译工作了提供了帮助和借鉴。利奥·希基教授在《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编录了大量的论文论述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其在翻译活动中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要实现文本的语用意图,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译者需处理好不同语言互译之间的内容、形式差异。笔者结合翻译材料的文本内容以及文本特点,选用“翻译意图”理论为指导,旨在分析文本意图、译者意图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并通过大量案例和比较分析论证了“翻译意图”理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0)
刘玉婷[7](2015)在《互文意图在翻译中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理论由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互文性主要阐释了文本之间固有的相互关系,文本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与其他互文文本和整个社会文化体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互文符号是解读互文性的重要依据。要深入全面地理解互文符号,就需要在社会文化的整体框架内找出相对应的互文指涉。无论是语言层面的互文符号还是文化层面的互文意图都是对翻译的巨大挑战。互文意图是一个特定指涉的普遍符号描述,因此译者应以实现互文意图作为翻译的首要任务。哈蒂姆和梅森首次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为之后的互文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以莫言的《丰乳肥臀》及葛浩文的英译本为研究语料,采用内互文性和外互文性的分类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葛浩文的英译本是否完成了互文指涉的转换以及是否再现了原文本的互文意图。分析表明,葛浩文的译本以原文本为导向,主要采用语义翻译结合交际翻译的翻译方法,最大程度地再现和传递了原文的互文意图和文化内涵。在翻译中,葛浩文通过删减文化负载词的方式降低目标文本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受阻性。(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5-10-10)
刘般若[8](2015)在《翻译语境模式中的交际意图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图性指语篇生产者运用语篇表达和完成他们意图的所有方式,是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所关注的论题。在翻译语境理论框架下,对功能语旨和描写的观察可以推知语篇的交际意图。(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赵丹[9](2015)在《试论语用意图观的翻译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翻译标准的再审视,在分析了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二种具有争议性的译学范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及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运用语用意图翻译观来解决二者矛盾,探究翻译过程中语用意图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以及最终对文本的表达与接受。(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肖安斌[10](2015)在《互文意图在汉英翻译中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由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它旨在解释文本之间固有的相互关系,强调文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源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的基本特性。罗兰·巴特打破了传统的文本概念,将其扩展到社会文化语境之中。要全面地理解互文符号,就需要把互文符号放到社会文化的框架内,找出相应的互文指涉。随着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此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互文性已经形成了相对健全的理论体系。哈蒂姆和梅森首次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翻译的文本性和翻译研究的共时与历史层面和互文性有理论的重合,从而把翻译研究引入新的领域。本文首先从内互文性和外互文性两个方面对英汉互文性的翻译进行归类研究,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和翻译研究结合的过程。本文以葛浩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互文指涉的转换以及互文意图的实现角度对《生死疲劳》中互文性的翻译进行对比评析,以期发掘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分析表明,译者应以保留源语意图为准则,通过在目的语构建相应互文语境,充分把握文化差异,实现汉英翻译的互文意图再现。(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5-01-10)
翻译意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6年,财政局出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最新译本,标志着IFRS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的进一步趋同。这让会计翻译相关的研究有了价值。国内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都还停留在文本层面,均未涉及译者的主体性。作者发现会计文本实际属于法律文本的一种,因此可以运用法律翻译相关的研究去探讨会计翻译。然而,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于译者应当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发挥主体性,而未能涉及译者应当发挥其主体性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探讨译者为何应当在法律翻译中发挥其主体性的根本原因,有助于为会计翻译提供一些思路。苏珊·沙切维奇所着的《法律翻译新探》是研究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代表作。她认为法律翻译的译者应当最终转变为共同起草人。作者通过研究其得出这一结论的思路,发现她的根本目的是在译本中达到对等的法律效果,体现相同的作者意图。考虑到(1)在多数情况下译者要处理的是一份已完成的译本,无法成为共同起草人;(2)这一结论在实际运用中可能过于抽象,作者引入了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学,来帮助译者达到对等的法律效果,体现相同的作者意图。这是因为(1)切斯特曼的理论可以适用于非共同起草人的大多数译者;(2)翻译伦理学可以实际指导如何平衡译者主体性和“专门用途语言”文本的冲突。在运用切斯特曼的专业承诺伦理来调和不同的伦理观后,作者总结出(1)IFRS的译者应当是会计从业者;(2)译者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再现作者的意图,并以此为指导发挥译者主体性。基于这个结论,作者重新修改了IFRS 2010已译本的语言和内容,力求在译本中再现作者的意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意图论文参考文献
[1].熊建闽.文学翻译中语言变异的语用意图与篇章连贯[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徐一鸣.会计翻译中作者意图的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3].胡安江,彭红艳.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论《一朵红红的玫瑰》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J].外国语文.2017
[4].胡曼.食人巴西意欲何为?——食人主义翻译意图探究[J].海外英语.2017
[5].刘志.互文意图在翻译中的实现[J].祖国.2017
[6].彭玉.从“翻译意图”的角度谈英汉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7
[7].刘玉婷.互文意图在翻译中的实现[D].华东理工大学.2015
[8].刘般若.翻译语境模式中的交际意图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9].赵丹.试论语用意图观的翻译标准[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肖安斌.互文意图在汉英翻译中的实现[D].华东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