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伪满时期日本对无籍朝鲜人的就籍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古悦[1](2021)在《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作为跨境民族,朝鲜人民既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反动政权的统治下遭遇过压迫与屈辱,也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保卫中国领土完整,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辽宁地区作为东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亦是东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许多朝鲜人在此地定居生活,同时辽宁地区也是东三省的政治枢纽,为各类朝鲜人团体提供了活动空间。目前关于国内朝鲜人的研究成果仍然以吉林、延边地区为主,而以辽宁地区为研究范围的学术成果仍然较少。本文利用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档案馆、韩国历史数据中心、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及新宾、本溪、抚顺等辽宁省地方图书馆所藏朝鲜人原始档案、新闻报纸、各类着作等资料,将民族史与地区史相结合,阐述辽宁地区朝鲜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此外,本文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至1948年辽宁解放为时间范围,以当代辽宁省行政区划为地理界线。从宏观角度考察清政府、奉系军阀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及伪满洲国、国民党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对辽宁地区朝鲜人政策。并寻找其政策实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辽宁地区朝鲜人最终获得解放的过程。本文还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口变化、地域分布、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整理,力求从微观角度对朝鲜人在辽宁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叙述,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历史进行补充。第一章主要内容为1910年以前,由于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日本在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压迫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朝鲜人小规模迁往辽宁地区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因长期受到朝鲜王朝的剥削,朝鲜半岛特别是北部地区的朝鲜人生活状态极为恶劣,为了维持生计,朝鲜人开始越境进入辽宁地区进行农业活动。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侵占了朝鲜半岛,通过“土地调查事业”为代表的殖民经济体系掠夺了大量土地,导致更多的朝鲜人迁往辽宁地区。由于清朝政府无法阻止移民越境,开始实施吸纳朝鲜人入籍的政策,同时颁布“剃发易服令”并通过扶持中国地主加强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而日本当局为实现其侵略扩张阴谋,利用领事馆与日本农业资本向辽宁地区进行渗透,使朝鲜人的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考察了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至1919年三一运动前,大批朝鲜人因政治与经济因素迁往辽宁地区后,清政府、民国官宪、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围绕朝鲜人实施的不同政策对朝鲜人的政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由于大量朝鲜人的到来,令辽宁地区呈现出多样的民族关系,但相继而来的日本干涉问题也令清政府颇为头痛。因此,辽宁地区的清朝官宪制定了“清源截流”的方针政策,吸引朝鲜人入籍的同时对即将入境的朝鲜人进行限制。其政策精神一直延续至1915年《南满东蒙条约》的签订。在《南满东蒙条约》签订后,日本利用朝鲜人“日本臣民”身份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因此,民国初期的辽宁官宪为减少外交交涉,不得不将政策转变为以“监视控制”为主。在政策逐渐严格的影响下,一部分朝鲜人开始向吉林地区转移。辽宁地区的朝鲜人中绝大部分为贫苦的农民,而即使进入城市,其收入仍处于社会底层。因此,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在辽宁各地设立朝鲜人会,以提供经济援助为幌子笼络朝鲜人.同时,还设立朝鲜人学校,以“朝鲜教育令”为基础,向朝鲜人子弟传达效忠天皇的腐朽观念,对朝鲜人的文化教育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第三章主要阐述了1919年三一运动后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奉系军阀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针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政策以及对朝鲜人生活的影响。三一运动将东北朝鲜人反日运动推向高潮,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击日本军警。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朝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为防止反日运动影响,除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朝鲜人会外,还组建亲日朝鲜人武装团体,对朝鲜人反日运动进行镇压,以达成控制朝鲜人的根本目的。日本帝国主义当局还以“保护”朝鲜人为借口横行于辽宁地区,导致奉天当局认定朝鲜人是引起内政、外交困境的主要原因。1925年中、日签署《三矢协定》后,奉天当局对朝鲜人采取了排斥驱逐政策,《田中奏折》的出现更是激化了民族矛盾,令辽宁地区一部分当地百姓加入到排斥朝鲜人的行列。排斥驱逐政策的实施不仅使辽宁地区朝鲜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也使朝鲜人的经济生活状况更为恶劣。同时,奉系军阀政府为了抵御日本的教育侵略,以强制手段关闭所有朝鲜人学校,命令辽宁各地朝鲜人子弟进入中国人学校。日本背景的教育机构却借机在日本势力的庇护下发展壮大,向更多的朝鲜人子弟灌输“亲日”思想,对朝鲜人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伪满洲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奴役与经济掠夺政策,使朝鲜人的经济、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的侵略引发了辽宁地区朝鲜人的两次避难潮,为解决难民问题,日本当局将朝鲜人集中于“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之中,以安置为名对朝鲜人进行监视管制,并利用其进行农业种植能力以方便经济掠夺。同时,日伪政权还对朝鲜人移民实施“放任”政策,并刻意提高民族等级笼络朝鲜人,引起严重的民族矛盾。此后,日伪当局为缓解日本国内就业压力,以“新规入殖”政策代替“放任政策”,使辽宁地区朝鲜人成为日本农业殖民者的“廉价劳动力”。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鼓惑下,东北沦陷时期的辽宁地区朝鲜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粮食产量也在逐年上升,然而朝鲜人却在日伪政权的盘剥下生活极为艰苦。在日伪政权灭亡前,为增加粮食产量,日伪当局在不切实际的增加移民数量、种植面积与产量目标的同时,还对中、朝人民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特别是“粮谷出荷”政策,强制掠夺了中国以及朝鲜农民的农作物及口粮,在辽宁城乡地区均造成了巨大的粮食恐慌,导致辽宁地区中朝百姓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境遇之中。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侵略与经济掠夺,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辽宁地区的中、朝人民不论派别纷纷加入抗日斗争之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第五章主要阐述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与国民党的掠夺政策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生活的影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令朝鲜义勇军挺进东北,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共产党员们也迅速行动,在保护当地朝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同时,号召朝鲜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在国民党占领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积极进行游击战争以保卫革命果实,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令饱受欺凌的辽宁地区朝鲜人真正获得了自由与解放,而广大朝鲜人民也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不同的方式支援前线,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民族的平等政策与土地政策相比,国民党政府进入辽宁地区后却以清算为借口对朝鲜人资产进行掠夺,导致许多朝鲜农民丧失土地,而城市内朝鲜人也纷纷失业,大量的朝鲜人又一次沦为难民,其中一部分不得不返回朝鲜半岛或进入解放区,导致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口数量急速下降。而国民党政府为减少难民带来的经济压力,制定了朝鲜人遣送计划,但遣送行动只进行了一次便宣告搁浅。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韩侨事务处开始敦促朝鲜人进行农业耕种以补充军粮,但绝大多数朝鲜人因之前的经济掠夺早已无力从事农业活动,甚至许多朝鲜农民沦为难民,流落街头,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滞留于辽宁地区,直至辽宁解放才重获希望。纵观1910年至1948年朝鲜人迁移至辽宁地区的历史,在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人怀着寻求容身之所的希望前往辽宁地区,利用熟练的农业技术,在一片荒芜之中开拓出万亩良田。而日本当局不仅对朝鲜人实施“统制利用”政策以干涉中国内政与经济掠夺,还以民族挑拨政策令其受到奉天当局的排斥,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垮台后,其贻害还导致朝鲜人遭受国民党政府的劫掠。辽宁地区朝鲜人屡屡遭到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与帝国主义的迫害,陷入流离失所的痛苦之中。但即使如此,朝鲜人民仍未放弃民族解放的希望,不仅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民族主义反日团体,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国人民携手共同对抗封建地主、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国民党反动政权,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最终成为了光荣的中华民族一员。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历史既是一段开拓、建设新家园的移民史,也是一段在歧视与压迫政策下充满艰辛与苦难的血泪史,更是一段通过坚韧建设与顽强奋斗,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光荣历程。
翟俊杰[2](2019)在《伪满洲国时期日帝对东北朝鲜人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殖民主义者大肆宣称,日本民族是中国东北最“高等”、最“优秀”的民族,具有“高等民”的社会地位。而朝鲜人作为日本的“臣民”,日本借此赋予其“准高等民”的社会地位,对其进行拉拢同化。以此来稳定日本殖民统治中国东北的社会秩序,便于实施“大陆政策”。为此,日本对朝鲜人推行了一系列的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统治政策,不仅阻碍了东北朝鲜人的正常发展,而且导致了东北地区民众对朝鲜人的误解。为此,通过分析日本在伪满洲国时期对东北朝鲜人实施的统治政策,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险狡诈之本质。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各个阶段其对东北朝鲜人的殖民统治政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日本对朝鲜人进行利用和拉拢政策,进而达到欺瞒利用朝鲜人实施其对伪满洲国的侵略。朝鲜人是通过跨境来到当时的东北地区,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的迁入东北,在东北地区与其他民族一起建设边疆和开发边疆的过程中逐渐相互融合。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后,不断制造朝鲜人与其他民族的矛盾,使朝鲜人在日本的“保护”下获得“特殊利益”。日本对朝鲜人实施欺瞒的统治政策,进而达到拉拢统治朝鲜人为其服务。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不同时期对朝鲜人实施的殖民统治,来进一步分析日本侵略者对伪满洲国的朝鲜人的侵害以及对东北地区其他民族造成的影响。主要叙述日本对朝鲜人实施“准高等民”笼络政策;颁布“在满朝鲜人指导纲要”政策,把朝鲜人的各项管控进行准则化,进一步统治;推行“皇国臣民”政策、“创氏改名”政策等侵犯民族文化,抹杀民族意识的统治政策,进行阐述。虽然表面上看似把朝鲜人保护在日本的羽翼之下,私底下是通过欺骗的手段利用朝鲜人达到“满鲜统一”的目的。通过分析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朝鲜人的殖民统治政策,进一步阐述朝鲜人在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后直到日本战败,受到的侵害与影响。
梁月华[3](2014)在《试论中国东北地区朝鲜人入中国国籍与朝鲜民族独立运动 ——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10年日帝强占朝鲜后,在朝鲜实行残酷的法西斯统治,政治上剥夺朝鲜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上大肆掠夺农民土地及耕作权。为谋生计,大批朝鲜人带着家人背井离乡,纷纷迁入中国东北。移居至东北地区的朝鲜人,除破产农民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朝鲜革命者。这些爱国志士在东北地区开展的反日斗争,曾将朝鲜民族反日运动推向最高潮。在一个异国地域里,朝鲜人的民族运动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局面,除中国当局对独立运动者采取同情外,主要还是因为他们都加入了中国国籍。朝鲜人是否入籍直接关系到中国扞卫主权的大事,考虑到需长期在中国境内开展独立运动,独立运动者便带头入籍,且此举得到中国地方当局莫大的友善和信任。中国地方当局也想方设法抵制日帝企图利用中国军警镇压朝鲜独立运动的种种阴谋,在各方面为朝鲜民族独立运动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可是进入20年代后半期,日帝屡次三番以东北地区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为借口,侵犯中国主权。自身难保的中国当局也无力与日对抗,在日方种种压迫下,同朝鲜总督府签订“三矢协定”,在对独立运动者实行驱逐、逮捕的同时,还加强朝鲜人入籍规定,限制朝鲜人入籍,导致许多想要入籍的朝鲜人未能如愿。总体来讲,朝鲜人入籍对独立运动者在东北地区开展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独立运动者带头入籍,又掀起朝鲜人入籍的高潮,尽管在推进入籍的同时,也成为阻碍朝鲜人入籍的一部分消极因素,但还是积极面较大。
郭奎焕[4](2013)在《伪满时期在长春的朝鲜人社会分析 ——以统计、文学、回忆的立体性分析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立体分析伪满洲国时期长春朝鲜人社会为目的。为此对当代的统计数据,长春背景的文学,以及伪满洲国时期在长春居住的朝鲜人的记忆进行了整理。伪满洲国时期的朝鲜人社会是由移居形成的。随着伪满洲国的成立和长春城市空间的发展,朝鲜人从朝鲜半岛等地区移居到这里。如此形成的长春朝鲜人社会虽然没有形成自身的聚集区,但也形成了几处人口集中地,并且以长春教育机构为中心呈现出多种面貌。在外部的朝鲜人对长春和长春内朝鲜人的认识形式主要是通过对长春的感叹和对朝鲜人社会的忧虑。这说明在当时,外部朝鲜人能够一些部分长春及长春朝鲜人社会的信息。另外,根据移居目的和经济状况,其生活的空间背景和对长春空间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异。大体上有反日情绪,但其程度、表现和应对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在长春很难看到明确地反日活动。日满“五族协和”口号下隐藏的是把朝鲜人视为次等人的政策,朝鲜人在被排斥的同时,又被利用。文学与记忆史料显示出,长春朝鲜人社会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确实存在着相互排斥和有矛盾的现象。如此复杂多样的长春朝鲜人社会表现出了伪满洲国时期在城市居住的朝鲜人的实际状况。
许银珠[5](2010)在《日本侵略朝鲜半岛时期(1910-1945)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移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东北亚地区,关于中国朝鲜族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朝鲜人移民。朝鲜人移民向中国东北地区始于17世纪。朝鲜半岛北部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农耕为主的朝鲜人难以在朝鲜半岛维持生计。随着清朝政府的衰退和朝鲜封建统治者的没落促使朝鲜北部的农民逃避苛酷的封建统治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朝鲜人开始陆续越过中朝边界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私垦土地。19世纪末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介入,中朝边界的危机日益严重。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间岛”等地区,捏造“间岛问题”等舆论。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半岛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半岛阴险地推进“日本人移到朝鲜半岛,朝鲜人移到东北地区”的“换位移民政策”。以“保护”朝鲜人移民的借口,在东北地区扩大帝国主义的势力。而且,在朝鲜半岛扭曲报道“万宝山事件”激发中朝民族矛盾。日本帝国主义自行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沟的“满铁”路轨,称中国军队所为,引发“9·18”事变。之后,对朝鲜人移民拟定对策《满洲移民政策纲要——朝鲜人部分》,对朝鲜人进行分类移民。本论文主要研究日本吞并朝鲜(1910)至日本投降(1945)期间,从朝鲜半岛移居到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移民。这一时期的朝鲜人移民,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日本吞并朝鲜(1910)至伪满洲国成立时期(1931);第二时期为伪满洲国时期(1932-1945),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实施了有计划移民。
朴婷姬[6](2008)在《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社会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历史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朝鲜族社会与在日朝鲜人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阐明研究对象、论文结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意义等。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以朝鲜人移居中国和日本的历史背景为前提,对战前中国朝鲜人社会和在日朝鲜人社会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比较:第二章对战前中国朝鲜人与在日朝鲜人的政治法律地位、社会经济生活及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文化教育、社会运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比较;第三章对日本战败后中国东北朝鲜人和在日朝鲜人的归国与滞留的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探讨了中国朝鲜族社会的确立与在日朝鲜人社会的重组及内在动因;第四章对确立和重组后的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第五章提出了当前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全文的结论。本文的主要观点有:第一,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形成始于20世纪10-20年代。朝鲜人这种同源异流局面的形成,是朝鲜内部的推力与来自中国东北及日本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日本侵略朝鲜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就推力而言,日本吞并朝鲜以后所实施的一系列殖民统治措施,导致朝鲜农民纷纷破产,而朝鲜国内劳动力市场难以吸纳这些农民。从拉力上看,一方面,中国东北有广阔而肥沃的闲置土地和中国政府的开禁政策,足以吸引朝鲜人,且两国国土相连的条件又驱使朝鲜人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已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的日本资本家需要廉价的劳动力,一无所有的朝鲜人自然被种种诱惑所吸引。因此内外原因,失去土地的朝鲜农民首选移居中国和日本,中国和日本两个海外最大的朝鲜移民社会就此应运而生。第二,无论是中国朝鲜族还是在日朝鲜人,移居之前绝大多数都是朝鲜的贫困农民。由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尚有大量未开垦的耕地,所以朝鲜人移居东北后广开水田,并围绕水田形成许许多多的民族聚集区,营造了典型的农村型社会。这些村民从阶级属性上看仍属于农民阶级。移居日本的朝鲜人,由于当时的日本已经走上近代化道路,自然被纳入到日本各地的近代化工业体系中,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由原来的农民转化为了雇佣工人。在日朝鲜人多在海港和工业矿山区附近居住,与日本人的杂居程度也较高,具有都市型社会的特点。第三,无论是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还是移居日本的朝鲜人,都是离开母国到异国居住的同一民族,由于经济生活所迫或不甘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前者选择了日本影响力相对薄弱的中国,并在东北开展了反日民族教育和武装斗争,为朝鲜的光复和中国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后者则选择了殖民地宗主国日本,大多数人为维护生存权益开展了经济斗争,少数人投身到社会主义运动之中。第四,日本战败以后,居住在中国东北解放区的绝大多数朝鲜人同其他民族一样,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得到了平等待遇,特别是平等地分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他们以法定的朝鲜族身份成为中国的一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下,建立了朝鲜族自治州和自治县,行使民族自治权利,发展了民族文化教育。而日本战后对在日朝鲜人实施了“送还”的基本政策,对滞留于日本的朝鲜人一次性解除了日本国籍,从此他们以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身份生活在日本资本主义体制下,并长期受到日本社会的歧视、排斥和差别待遇。第五,中国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国家、民族、文化多层面关系上,逐步确立了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朝鲜族族群认同等多重认同,而且各层次认同并存不悖,协调统一,在国际国内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比重和意义。而在日朝鲜人的民族性格具有多重性,民族认同也存在着混乱和危机。要么是“日本人”、要么是“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使他们在处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朝鲜半岛的分裂又使在日朝鲜人内部实际上也存在着“三八线”,更造成了他们选择国籍及身心归属问题上的心理混乱和痛苦。第六,朝鲜人移居他乡后,由于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别是国籍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差异,两国朝鲜族(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朝鲜民族自然发展的轨道,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仍具有相同的血族认同和起源认同,同时都与母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坚持发展民族教育,在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呈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从而使两国朝鲜族(人)社会具有同质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背负着共同苦难历史的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已经率先成为了地球村人,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经验、他们的胸怀和他们的意识等,都将成为构筑未来的东北亚乃至地球村的宝贵财富。我们期待着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在中朝韩日等多边关系和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中,更好地展现自身的魅力和活力,创造性地发展独具特色的族群文化和普适性价值,为维护和促进东亚各国的和平共处、为东亚区域的健康发展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严海玉[7](2007)在《中国朝鲜族入籍的历史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朝鲜族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以后,在入籍问题上几经波折。新中国成立后,朝鲜移民终于得到了中国国籍法的明确承认,开始享有了公民的权利,而且取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孙春日,沈英淑[8](2006)在《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文中指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始于清代,经民国、伪满、解放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后成为我国公民。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在开发东北边疆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患难与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和不可分割的关系。朝鲜族人民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56个民族之一。
刘丽[9](2002)在《2001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文中认为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10](2002)在《2001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论伪满时期日本对无籍朝鲜人的就籍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伪满时期日本对无籍朝鲜人的就籍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与拓展突破 |
四、主要内容 |
第一章 朝鲜人迁入辽宁地区的肇始 |
1.1 鸭绿江沿岸生活的早期朝鲜移民 |
1.1.1 东北封禁时期的朝鲜移民 |
1.1.2 东北解禁后的朝鲜移民 |
1.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与掠夺 |
1.2.1 朝鲜半岛殖民地体系的设立 |
1.2.2 残酷殖民统治导致朝鲜人流离失所 |
1.3 小结 |
第二章 清末民初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10年8月—1919年3月) |
2.1 中日两国对辽宁地区朝鲜移民的管理政策 |
2.1.1 朝鲜移民的人口数量与地域分布 |
2.1.2 清朝末期辽宁官宪的“清源截流”政策 |
2.1.3 民国初期辽宁官宪的“监视管理”政策 |
2.1.4 日本领事馆的统制政策 |
2.2 清末民初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
2.2.1 极度依赖农业生存的朝鲜移民 |
2.2.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开始推行殖民教育 |
2.2.3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兴起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三一运动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19年3月—1931年9月) |
3.1 中日对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
3.1.1 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的朝鲜移民 |
3.1.2 奉天军阀政府的“驱逐排斥”政策 |
3.1.3 日本领事馆对朝鲜人的“统制利用”政策 |
3.2 辽宁地区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大潮 |
3.2.1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高峰 |
3.2.2 朝鲜人民族主义反日团体的联合 |
3.2.3 活跃于辽宁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运动者 |
3.2.4 朝共满洲总局的解散及其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
3.3 三一运动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
3.3.1 以农为主兼顾工商的职业构成 |
3.3.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极力推行教育侵略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31年9月—1945年8月) |
4.1 日伪政权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
4.1.1 朝鲜人避难潮 |
4.1.2 “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 |
4.1.2.1 “铁岭安全农村” |
4.1.2.2 “营口安全农村” |
4.1.2.3 “集团部落” |
4.1.3 日伪强制移民政策导致朝鲜移民数量激增 |
4.1.4 “五族协和”的谎言 |
4.2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
4.2.1 遭受日伪政权极度剥削压迫的朝鲜人 |
4.2.2 日伪政权对朝鲜人的奴化教育 |
4.3 辽宁地区朝鲜人抗日斗争 |
4.3.1 辽宁民众自卫军与朝鲜革命军 |
4.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朝抗日武装力量 |
4.4 小结 |
第五章 抗战胜利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45年8月—1948年11月) |
5.1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平等”政策下的辽宁地区朝鲜人 |
5.1.1 朝鲜青年踊跃加入朝鲜义勇军 |
5.1.2 东北朝鲜人民民主联盟与土地改革 |
5.2 国民党政府对辽宁“收复区”内的朝鲜人管理政策 |
5.2.1 设置朝鲜人事务处理机构 |
5.2.2 遣散朝鲜人计划 |
5.2.3 对朝鲜人资产的掠夺与返还 |
5.2.4 救济朝鲜农民 |
5.3 抗战胜利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
5.3.1 掠夺政策影响下的朝鲜人口数量与经济生活 |
5.3.2 国民党政府扶持监管下的朝鲜人教育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类 |
二、新闻报纸 |
三、着作类 |
四、论文类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伪满洲国时期日帝对东北朝鲜人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伪满洲国建立与在伪满朝鲜人状况 |
2.1 伪满洲国的建立 |
2.1.1 伪满洲国建立背景 |
2.1.2 伪满洲国的成立 |
2.2 伪满朝鲜人的状况 |
2.2.1 朝鲜人大批移居伪满 |
2.2.2 伪满朝鲜人状况 |
第三章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政策 |
3.1 伪满洲国初期对朝鲜人的政策 |
3.1.1 “准高等民”笼络政策 |
3.1.2 “满鲜一如”论 |
3.1.3 1936年《在满朝鲜人指导要纲》 |
3.2 1937年-1941年对朝鲜人的政策 |
3.2.1 “皇国臣民”政策 |
3.2.2 “创氏改名”政策 |
3.2.3 强化劳动政策 |
3.3 1941年-1945年对朝鲜人的政策 |
3.3.1 躬行实践政策 |
3.3.2 “配给”政策 |
3.3.3 “国民皆劳”政策 |
第四章 伪满洲国日本对东北朝鲜人实施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
4.1 对朝鲜人实施政策的原因 |
4.2 对朝鲜人实施政策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试论中国东北地区朝鲜人入中国国籍与朝鲜民族独立运动 ——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朝鲜人迁入东北地区与入中国籍 |
2.1 朝鲜人向中国东北地区的迁入 |
2.2 朝鲜人入中国籍的原因 |
2.3 朝鲜人入中国籍的过程及特点 |
第三章 朝鲜人入中国籍对朝鲜民族反日独立运动的作用 |
3.1 朝鲜人入中国籍对私立学校反日教育运动的作用 |
3.2 朝鲜人入中国籍对朝鲜反日武装斗争的作用 |
3.3 朝鲜人入中国籍对军费筹备工作的作用 |
第四章 朝鲜民族反日独立运动对朝鲜人入中国籍的反作用 |
4.1 朝鲜民族反日独立运动对朝鲜人入中国籍的推动作用 |
4.2 朝鲜民族反日独立运动对朝鲜人入中国籍的消极作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 |
(4)伪满时期在长春的朝鲜人社会分析 ——以统计、文学、回忆的立体性分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范围和方法 |
三、 以往研究成果 |
四、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长春朝鲜人社会概况 |
一、 长春的城市化以及长春朝鲜人社会的形成 |
二、 长春朝鲜人社会概况 |
1、 朝鲜人社会人口学特征 |
2、 长春朝鲜人职业结构 |
3、 教育 |
4、 朝鲜人团体 |
5、 其他(金融,医疗,言论,宗教,共同体体验) |
三、 小结 |
第二章 对长春朝鲜人的认识-以文学为中心 |
一、 作家及作品介绍 |
1、 作家介绍 |
2、 作品介绍 |
二、 《新京》的长春认识 |
1、 空间认识 |
2、 民族认识 |
三、 小结 |
第三章 长春朝鲜人社会的真相—以记忆为中心 |
一、 长春记忆 |
1、 移居背景 |
2、 长春印象和生活 |
3、 长春朝鲜人社会和教育 |
二、 民族意识 |
1、 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关系 |
2、 与中国人的民族关系 |
三、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日本侵略朝鲜半岛时期(1910-1945)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移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5 资料来源 |
第2章 关于中国东北地区朝鲜人移民的研究综述 |
2.1 中国的研究 |
2.2 韩国的研究 |
2.3 日本的研究 |
第3章 日本吞并朝鲜至伪满期间(1910-1931)的朝鲜人移民 |
3.1 日本侵略朝鲜半岛以后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状况 |
3.2 朝鲜人向中国东北地区迁移的原因 |
3.3 朝鲜人移民在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
第4章 伪满时期(1932-1945)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移民 |
4.1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概述 |
4.2 朝鲜人移民的类型及数量 |
4.3 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与朝鲜人移民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6)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社会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念界定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动态 |
1.4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东北朝鲜人与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形成 |
2.1 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和日本的历史背景 |
2.2 朝鲜人向中国东北与日本的移居及两国朝鲜人社会的形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东北朝鲜人社会与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变迁 |
3.1 中国东北朝鲜人和在日朝鲜人的劳动生活状况及其与主 流社会的关系 |
3.2.中国东北朝鲜人与在日朝鲜人的教育状况 |
3.3 中国东北朝鲜人与在日朝鲜人的各种斗争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朝鲜族社会的确立与在日朝鲜人社会的重组 |
4.1 中国东北朝鲜人及在日朝鲜人的归国与滞留 |
4.2 中国东北朝鲜人及在日朝鲜人法定身份的变化 |
4.3 朝鲜半岛的分裂对中国朝鲜族及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朝鲜族社会的发展与在日朝鲜人社会的萎缩 |
5.1 中日两国的民族政策与中国朝鲜族及在日朝鲜人 |
5.2 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社会状况 |
5.3 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民族文化教育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朝鲜族社会与在日朝鲜人社会的转型 |
6.1 中国朝鲜族社会与在日朝鲜人社会的新变化 |
6.2 中围朝鲜族的多重认同与在日朝鲜人的认同危机 |
6.3 中国朝鲜族社会与在日朝鲜人社会的主要问题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朝鲜族入籍的历史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旧中国朝鲜移民的国籍问题 |
(一) 朝鲜移民与“中国国籍法” |
(二) 拥有“双重国籍”的朝鲜移民 |
(三) 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族移民的国籍政策 |
二、新中国对朝鲜族国籍的法律规定 |
(一) 宪法和国籍法的制定 |
(二) 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治条例的制定 |
四、论伪满时期日本对无籍朝鲜人的就籍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D]. 张古悦. 延边大学, 2021
- [2]伪满洲国时期日帝对东北朝鲜人的政策研究[D]. 翟俊杰. 延边大学, 2019(01)
- [3]试论中国东北地区朝鲜人入中国国籍与朝鲜民族独立运动 ——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D]. 梁月华. 延边大学, 2014(02)
- [4]伪满时期在长春的朝鲜人社会分析 ——以统计、文学、回忆的立体性分析为中心[D]. 郭奎焕. 吉林大学, 2013(04)
- [5]日本侵略朝鲜半岛时期(1910-1945)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移民研究[D]. 许银珠. 吉林大学, 2010(09)
- [6]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社会比较研究[D]. 朴婷姬. 延边大学, 2008(11)
- [7]中国朝鲜族入籍的历史过程[J]. 严海玉.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04)
- [8]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J]. 孙春日,沈英淑. 东疆学刊, 2006(04)
- [9]2001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J]. 刘丽. 抗日战争研究, 2002(04)
- [10]2001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近代史研究,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