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区,外环境设计,中西文化元素,碰撞融合
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贺玮[1](2017)在《当代商业步行街区中西文化元素碰撞与融合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步行街近年来紧跟时代步伐迅猛发展。它向来都是展现人民生活品质、城市风貌的指示灯。中国的商业步行街经历了由早期的里坊制到新中国成立后受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下的仿古热潮再到后来商业步行街力求在保持原有的风貌基础上再创新的新发展,从不断的更新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业步行街在逐步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当代商业步行街在业态比例、外环境设计、功能地位、规模大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健全、功能构成丰富、业态组织多样、设计风格独特、外部环境宜人、新科学技术引入的综合性的商业步行街区。商业步行街区并不在是简单的购物,它更关注的是人们在精神和身体上的体验,是一种“游”大于“购”的新型模式。由于一些沿海城市早期受到西方殖民侵略,因此在这些城市中的商业步行街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有中西文化元素的双重特征,中西方文化元素经历了排斥、碰撞、摩擦、融合、求同存异的发展过程。从而呈现了我们今天所闻所见具有特色风格的商业步行街区。而内陆城市由于受到地理条件、文化历史的某些限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展现城市商业空间方面不言而喻的透漏着地域性特色即传统元素的应用,与西方具有很大不同。无论中国的城市经历了如何的变迁。我国对于商业步行街区的改造、修复、重建、以及展现城市商业空间时应该把地域性与时代性应该紧密的结合起来~([14])。中西方文化元素在当代商业步行街区中的辨别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本文通过对商业步行街区外部空间着手,分析中西方文化元素遇见与表现应用,通过大量阅读文本、实地考察来分析中西文化元素的形成的差异及原因,以及列表说明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在当代商业步行街区中如何接轨。并对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预估。力求把研究结论应用于景观设计实践中。(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刘丽娜[2](2016)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天长地久》》一文中研究指出越剧作为中国"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将戏剧性与抒情性、表现性、哲理性与音舞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越剧《天长地久》实现了越剧与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互文性。通过这种互文性和改写实现了形式的替换与转型,同时也诠释了莎剧的人文主义精神主题。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越剧《天长地久》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碰撞与融合。(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6年11期)
赵维婷[3](2016)在《中医药海外传播要培养预备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奥地利-欧盟”暑期交流项目由欧亚太平洋学术网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中国学生中心联合举办。2012~2015年,有45名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参加了该项目。他们表示,走出国门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对中医药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有了(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6-10-10)
姜寿田[4](2016)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转型与中西学碰撞融合背景下的现当代书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九〇六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建立新式学堂为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开启转型。这个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因,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挑战与逼迫,西方学者将其表述为"冲击—回应模式"(impact-responsemodel)。"此模式认为,在十九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解释这段历史可采用「西方冲击—中国回应」这一公(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6年16期)
刘小蓉[5](2016)在《由碰撞到融合——以《功夫熊猫》为例剖析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中西文化融合全球化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加快了向全球各个国家渗透的步伐。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其本质是经济的全球化,这一点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点中尤为明显。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很难独善其身,不管我们有意躲避也好或是无意错过也罢,最终我们要被这股经济大潮所裹挟,要么主动、要么被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全球化最早(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6年04期)
彭继春[6](2016)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当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李安电影《推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各民族文化要取得良好发展,就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求同存异。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正是向观众展现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思考当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6年02期)
张燕[7](2015)在《高等教育中的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以我国近代教会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机构,它通过对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活动促进文化的更新。具有鲜明西方文化色彩的近代教会大学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校类型,其内部所发生的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活动过程及其特点,还揭示了在其中所发生的文化更新的实质就是顺应和同化。(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5年10期)
李俊兰[8](2015)在《跨文化视野下中西文化价值碰撞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基础,而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不断碰撞交融。这种交融表现在:一是礼治与法治的交融,二是科举与选举的交融,叁是五权分立,四是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交融,五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交融。(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5年08期)
周燕[9](2015)在《兖煤澳大利亚公司融合发展启示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第一家“走出去”的煤炭企业,山东兖矿集团进入澳大利亚开发建设10年来,坎坷起伏、一波叁折。特别是2013年,面对国际煤价的悬崖式跳水,兖煤澳大利亚公司运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如何给外国人当老板”成为摆在兖矿集团新领导班子面前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报》期刊2015-01-19)
高琰[10](2014)在《从电影中文化差异看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产物的综合表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可避免地要呈现出各个国家和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彼此间文化的碰撞。文化定势是指某一群体的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群体的人普遍概括的看法。文化定势的形成对于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文化定势不断地解构并重建,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在电影中也展现出丰富的文化面貌。(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4年20期)
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越剧作为中国"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将戏剧性与抒情性、表现性、哲理性与音舞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越剧《天长地久》实现了越剧与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互文性。通过这种互文性和改写实现了形式的替换与转型,同时也诠释了莎剧的人文主义精神主题。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越剧《天长地久》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碰撞与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贺玮.当代商业步行街区中西文化元素碰撞与融合现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7
[2].刘丽娜.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天长地久》[J].文学教育(上).2016
[3].赵维婷.中医药海外传播要培养预备军[N].中国中医药报.2016
[4].姜寿田.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转型与中西学碰撞融合背景下的现当代书学[J].中国书法.2016
[5].刘小蓉.由碰撞到融合——以《功夫熊猫》为例剖析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文化[J].电影评介.2016
[6].彭继春.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当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李安电影《推手》为例[J].视听.2016
[7].张燕.高等教育中的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以我国近代教会大学为例[J].亚太教育.2015
[8].李俊兰.跨文化视野下中西文化价值碰撞与融合[J].人民论坛.2015
[9].周燕.兖煤澳大利亚公司融合发展启示录[N].中国煤炭报.2015
[10].高琰.从电影中文化差异看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J].电影文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