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利益与风险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铭阳[1](2021)在《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及其风险防控研究 ——以S寿险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寿险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被几家大型寿险公司占有,寿险行业呈现出少强多弱的竞争格局,中小寿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安全、高效地运用寿险资金,成为中小寿险公司在竞争中能否获取利润并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而,对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为中小寿险公司提升资金运用管理水平、改进资金应用的风险管控等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在对寿险资金运用及其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现实层面分析我国中小寿险公司及其资金运用方面的特点与问题;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研究了中小型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投资结构、收益和风险等问题,并利用VaR模型测算其保险资金运用各渠道的风险,并提出相关对策。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第1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内容及框架、创新与不足之处等。第2章是保险资金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阐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和在险价值理论等内容,就寿险资金运用、风险类型以及风险管控等内容进行论述。第3章分析了我国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认为我国中小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呈现出固收投资占比较小和基金占比逐年提高的特征,并存在可用投资资金不足、资金运用水平较低以及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第4章对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发现案例公司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收益率不稳定且大多年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对比分析表明,该公司存在收益率过低、投资结构中权益性资产比重过大、资产负债期限错位等问题。运用VaR风险管理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资金运用于股票可能产生的损失额最大,其它依次分别是基金、债券和银行存款;从各资产边际VaR结果可知,股票资产和基金资产的边际VaR值最大。因此,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是S寿险资金运用市场风险控制的关键所在。第5章是研究结论与建议,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并从中小寿险公司内部和外部监管两个角度提出了建议,主要包括:大力发展承保业务以增加可运用资金规模,更新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理念与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运用投资组合,建立改进公司内部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
黎璐[2](2020)在《中国证券业逆周期监管研究 ——2015年股灾后逆周期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危机的发生会造成各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引发的经济持续下行趋势需要金融监管机构采取相应的逆周期监管措施。股灾发生后,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都在加强金融逆周期监管,用于缓解因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效应而可能逐渐积累的系统性风险。这对金融业的平稳增长,维护行业的稳定局面以及有效避免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金融行业三大支柱之一,证券业不同于银行业、保险业,它作为一个资本投资市场,顺周期效应更加明显以及对投资者的冲击更大。因此对证券行业的逆周期监管研究是值得去探究且要足够重视的。本文首先以概念和理论为基础对周期包括经济周期、股市周期、顺周期效应逆周期监管进行阐述,并分析证券业的顺周期效应形成因素;其次整理我国证券业的逆周期历程及现状、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2016年证监会修订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对股灾后的证券市场下行行情所产生的逆周期监管作用从而得出证券业逆周期监管下风险控制指标变化趋势即逆周期监管作用机制;之后实证分析逆周期监管下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再验证证券业逆周期监管作用机制有利于提升证券业逆周期监管的有效性并得出逆周期监管下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理想状态;最后结合本文的实证分析对我国证券业实行逆周期监管提出建议。为应对股灾后证券业的萧条行情,逆周期监管政策相应而出,证监会通过修订《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降低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标准,下调净资本扣减比例以及提升优质资产计算比例等措施促进证券业扩大业务规模,改善证券市场环境,走出萧条行情。然而虽有证监会明确表示对净资本计算标准、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标准及计算要求进行“动态调整”,建立动态风险控制指标监管和“资本补足机制”。但是,这些实施逆周期监管的调整依据以及具体计算方式却未有提及,并且目前无论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国证监会还是中国证券业协会都尚未有完全符合这一要求的逆周期监管制度。经过阅读文献资料以及实证分析,本文经分析得出证监会颁布的新版风险监控体系对当时的证券市场下行行情的逆周期监管体现在释放净资本规模、风险资本准备标准下降、以及增加优质资产规模还有流动性监管标准降低等措施都是促进证券业扩大业务规模;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资本杠杆率以及流动性覆盖率对证券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有显着正向关系。此外还与GDP增长率、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显着相关,然而证券业的风险覆盖率以及净稳定资金率对证券业的总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并不显着。然后再用因子模型对31家上市证券公司的风险监控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券商进行分类对比分析逆周期监管正常水平并得出应加强对评分在-0.35以下的券商逆周期监管。本文的创新体现在补充证券业逆周期监管中对风险控制指标“动态调整”的调整依据并建立逆周期监管传导机制引导证券业提升逆周期监管有效程度;分析2016年修订的现行证券业监管体系中逆周期监管的内容;以及实证分析2015年股灾以后证券业逆周期监管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最后根据得出的逆周期传导机制通过因子模型分析确定逆周期监管标准水平并验证有利于提升逆周期监管的有效性。
胡鹏[3](2019)在《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和分散,其意义乃在汇集个人力量,成立危险共同团体,于成员发生事故需要补偿时提供经济支助。在保险制度的运作中,保单持有人所缴交的保费累积形成保险基金,此一基金的规模甚巨且必须进行投资以确保其保值增值。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领域,不仅能够提升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更影响到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我国保险机构自2004年获准直接入市投资股票以来,保险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系与互动日益密切,保险机构挟庞大的资金已成为股票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保险机构未如主管机关所希冀的那样成为股票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也并未发挥长期稳定价值投资者的正面作用。反而在2015年下半年,保险机构在股票市场上激进投资股票,频繁大量举牌上市公司,甚至介入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异化引发了资本市场的震动和社会公众对保险资金运用妥适性的广泛质疑。申言之,保险机构是股票市场上重要的法人机构,不仅在股票市场上投资以获取报酬,而且能够对上市公司经营决策行使投票权。如若保险机构挟庞大的资金优势控制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决策,大举介入经营一般产业,将引发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及潜在的利益冲突。因此,如何规制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扼止保险业经济权力的滥用非常必要。第一章从保险机构股票投资的基础理论入手,剖析保险机构投资股票所蕴含的保险学原理,并界定保险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法律规制的目标。具体而言,保险共同体吸纳保费转嫁风险的同时,也汇聚了大量资金,使保险业成为保单持有人财富的管理者,保险机构必须确保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再者,单纯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商品逐步发展成投资型保险,愈来愈具有金融理财和投资属性。因此,保险机构资金运用是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也是投资型保险金融属性的现实吁求。我国保险机构并非一开始就被允许直接投资股票,而是在政策法规上经历了禁止、放松,直至完全放开的过程。2004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机关在政策法规上允许保险机构直接入市,使得保险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互动更加紧密。但我国保险业直接入市投资股票,其意义不仅在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我国金融监管机关更希望保险机构发挥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充当股票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但长期的市场实践表明:作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典范的保险机构投资者并没有成为稳定股票市场的重要力量,甚至在2015年大量举牌上市公司,引发上市公司的恐慌。保险机构股票投资链接到保险与股票两大市场,牵涉面广,产生的风险大,必须确保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充足,最大限度地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并防止保险机构滥用庞大的资金优势。第二章以2015年我国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举牌上市公司事件作为分析对象,指出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异化所衍生的风险点。具体而言,保险机构挟庞大的保险基金是股票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及股票市场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在历次改革资本市场与发展保险业的政策规划中,我国主管机关也希望保险机构发挥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成为股票市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然而,长期的市场实践表明:保险机构并未达成主管机关所设定的目标,反倒成为追涨杀跌的炒作者。特别是2015年以来,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大量举牌上市公司,使整个资本市场为之震动。保险机构颠覆长期价值投资的形象,成为舆论所指摘的“野蛮人”。我国保险机构之所以提升风险偏好,激进投资股票虽是多方因素叠加下的行为选择,但其可能衍生的风险不容小觑。例如,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偏离了保险风险保障的主业,使保险机构沦为大股东控制权争夺的融资平台,并挟庞大资金优势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第三章指出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异化的根源在于利益冲突,并借助资本结构理论进行分析,描绘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利益冲突的发生机制,并提出化解利益冲突的具体路径。具体而言,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的利益冲突有内外两个层面。内部冲突是由保险机构股东与保单持有人股票投资偏好的异质性所致,表现为保险机构股东竭力规避监管规则,试图集中持有保险机构股权,实施高风险的股票投资行为。而在现行法下,保单持有人无法对保险机构实施有效地监控,其权益有受损之虞。外部冲突是在金融集团架构之下保险业与其他金融行业进行组织上的结合,导致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受金融集团的操纵和控制,而非基于自身利益进行的独立决策。透过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所衍生的乱象,其实利益冲突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制度原因和发生进路。针对内部冲突,以资本结构理论为分析工具,保险机构是高负债和高杠杆运作,保险机构股东因而存在比一般公司更高的代理风险。在自利性驱动之下,股东极易以保险资金进行豪赌从而投资股票。并且在保险机构发生财务危机时,股东也倾向于拖延增资,甚至掏空公司资产。为此,有必要保险股东与保单持有人利益冲突的平衡路径。其一,围绕“控制权转移”这一核心,构建对实际控制人的监管规则;其二,加强保险公司大股东适格性监管,维持保险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其三,强化保险公司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而针对外部冲突,在金融控股集团的组织架构中保险子公司的公司治理容易失灵,衍生出与整个集团及其他子公司的利益冲突问题,使得保险子公司投资股票的自主决策机制失灵,而沦为金融控股集团的附庸。为此,有必要构建金融控股集团中保险子公司的“内部防火墙”,以期维持保险机构股票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行为的独立性,阻绝或限制金融控股集团对保险子公司行为的不当影响和控制。第四章通过导入我国台湾地区早已出现的保险机构肆意介入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事件,介绍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的两度修改,并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金融与商业分离”的基本法理,以此为借鉴界定我国大陆地区保险机构股票投资的合理边界。具体而言,鉴于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安全性特征,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应作为长期价值投资者,并以财务投资为主,战略投资为辅。但是分析我国保险机构在股票市场上的行为表现,其在现实中存在消极炒作与积极介入两种倾向,导致其偏离长期价值投资的轨道,严重背离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两重角色。保险机构股东和保单持有人的风险偏好差异,以及保险机构普通账户中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混合运用更加剧了利益冲突行为。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也曾出现保险机构不当投资股票,并帮助一致行动人介入上市公司经营的事件。也引发了理论和实务界对保险资金运用妥适性的广泛争议,同时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两度进行修改以规制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申言之,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一百四十六条之一第三项通过剥夺保险机构对被投资公司股东权的方式,来强化保险机构短期财务投资属性。但这一规定严重违背股东平等的基本法理,实有矫枉过正之嫌。纵观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法规,限制或剥夺金融机构对被投资公司股东权的规定广泛存在。这表明我国台湾地区在法规上推动金融混业的同时,仍严格限制金融机构参与被投资公司经营,以贯彻“金融与商业分离”的价值导向。“金融与商业分离”的立法精神也应统一落实到大陆地区保险机构股票投资和股权投资的监管规则当中。其次,对保险机构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保险机构战略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应出台“保险相关事业”清单,并着重加强对保险机构财务投资行使表决权的制度引导。第五章着重论证投资型保险在保险机构投资股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剖析投资型保险的基础法律关系,引入金融法中的“信义义务”,以此规制保险机构不当投资股票行为。具体而言,传统保障型保险的法律关系十分简单,保单持有人与保险人之间通过保险契约进行连结,基础法律关系属于保险契约法的调整范围。而广大保单持有人所缴交保费所累积形成的保险资金之运用行为则由保险业法进行监管,其主要目标为确保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充足。而保单持有人与保险机构投资行为、投资目标两者间不产生任何法律上的联系。但从私法关系的视阈分析,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是保险机构受广大保单持有人的委托,将缴交的巨额保费投资于股票市场,进而获取利润的行为。前端的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与后端的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规制,此二者的连结点便是投资型保险。因此,保险机构股票投资除应置于公法监管之中,还应当受私法关系的规制。通过剖析投资型保险的基础法律关系,保险机构对保单持有人应负有信义义务。由此建立起保险机构股票投资的信义义务规则。包括保险机构事前应慎重选择所投资的股票种类,遵循谨慎投资原则,禁止不公平对待保单持有人,也不得利用股票投资从事利益输送行为。
李安琪[4](2018)在《我国养老金入市运营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每个人的梦想。而由于个体收入差异、寿命的不确定性、物价变动差异以及消费偏好不同等原因,养老金仅仅依靠个人运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由国家统一入市运营。通过入市运营对我国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十分重要,而投资股市离不开对股市风险的有效分析与防范。我国养老金入市时间短、金融市场不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更需要建立合理的风险防范监督体系,及时化解风险达到养老金安全性与收益性双丰收。论文以我国养老金为研究对象,聚焦其入市运营中面临的风险,在梳理相关专家文献研究后,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探究了我国养老金投资股票市场面临的风险识别与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及最终给出建设性对策的一系列过程。首先,基于委托代理风险理论,分析了入市风险类型、风险成因,且由于养老金与社保基金投资收益风险偏好相似,所以从全国社保基金发展投资状况的角度去估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状况,探讨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范化机制。第二,建立我国养老金入市风险预警指标,基于贝叶斯模型和时间网络图,针对我国股市面临的各种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设置完整的预警规避计划。第三,运用风险控制理论,指出养老金入市面临的风险,运用Va R模型对社保基金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第四,针对我国养老金入市面临的风险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借鉴典型国家(美国、智利、澳大利亚和OECD国家)风险防范的经验,如美国着名的401K与QDIA计划,智利和澳大利亚等国风险预防模式,让我们更加注重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归纳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适应性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为:全国社会保基金理事会对股票入市投资监管的力度越大,股票均衡数量增加额与进入股票市场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比例就越大。为此建议健全风险监管体系,大力提高统筹层次,提出建立财政分级补贴机制、实现全国统筹,完善金融资本市场,建立良性的入市投资运营机制,进一步放开企业年金投资范围;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养老基金产品发展;推进职业化建设和法律制约。
苗雨露[5](2017)在《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引发的风险及法律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直接关系到被保险人的根本利益以及保险行业的稳定发展,自1999年保监会允许我国保险资金间接进行股票投资以来,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的程度逐年加深。但随着我国保险行业和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所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近两年部分保险机构过于激进的投资行为引发了社会公众的一系列非议,我国现有的法律监管制度中存在的诸多不完善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尝试从法学的视角来剖析现有的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的法律监管制度,对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所引发的风险、相关法律监管的演变以及现有的法律监管制度进行分析,涉及到众多法律规则的实质内容,结合了法学、金融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文章始终围绕风险为中心阐释现有法律监管制度中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并最终落实到如何更加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通过对保险资金的来源、特点、投资于股市的方式以及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的行为,致使保险公司面临着市场风险、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内部风险等综合导致的投资风险,被投资上市公司面临着股权斗争风险以及股价波动风险,股票市场面临着市场动荡风险。在对监管部门历年来颁布的政策法规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我国监管部门为了防范上述风险的发生,自保险资金被允许投资于股市以来,在法律监管制度上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现有的法律监管体系中,为了防范市场风险和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监管部门建立了从部分到整体,从普通到特殊的多层次的投资比例限制制度;为防范保险机构内部风险,保监会从内部资金运用和内部风险控制两方面着手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为防范上市公司股权斗争风险,保监会建立了内容逐级增多、难度逐级增大的信息披露制度。在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监管制度的过程中,发现还存在着监管权限过于集中和分业监管现状导致的监管越位或缺位、相关政策法规立法层级较低、对违规股票投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对保险机构短线操作的监管存在缺失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我国监管部门通过推进落实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属地监管工作,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来弥补监管主体方面的缺陷;尽快出台保险投资法来提高监管法规的立法层级;从处罚内容和处罚程度两方面着手完善处罚措施,加大处罚力度;在政策法规中加强对投资类保险的监管、逐步放开保险公司省级分支机构的资金运用权限,从而在制度上杜绝保险机构的短线操作行为。
朱敏昌[6](2017)在《QH公司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金融市场日益活跃。作为金融活动的重要载体,股市的入市管控也逐步放开,使得股市交易的资金来源日趋广泛。但由于股市风险高企,之前受限进入股市的资金突然解禁,这些资金怎样根据自己的特性制定风险控制体系应该得到学界和金融界更多关注。不同资金进入股市的风险及应对机制亟待研究,但目前我国现有研究集中在对国外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消化阶段,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的案例分析还不够丰富。以保险资金为例,我国直到2004年才从政策上允许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13年来经过数次调整,保险资金投资股市占总资产的比例上限才达到30%,这足以看出监管层对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谨慎。保险资金相比其他投资资金而言,抗风险能力弱,而且保险资金一旦大额亏损造成的关联影响会很严重。可见,从实践角度出发,在投资组合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为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极具意义。因此,为了研究保险资金在股市准入放宽的背景下采取较为激进的投资策略可能产生的风险,本文以QH公司为例,从资金特点、收益要求、决策者个性等角度,对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建议,促进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活动的稳健发展。本研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QH公司经营特点与其投资风险之间的关系,探究了投资回报要求与投资风险偏好的相关性,并讨论了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通过研究QH公司的股票投资案例,发现该公司投资的股票具有股权分散、价值低估、高现金流等特点。这些特点让QH公司可以进行快进快出的短期套利操作,但同样也面临来自自身操作、股市表现、政府监管以及被投资公司等方面的风险。在应对这些风险时稍有不慎便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风险,QH公司可以从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加强守法自觉性等方面进行防控。同时,投资风险的防范光靠保险公司的自觉性难以达成,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更加细化对保险资金投资的管控,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提出对应的监管措施。
吴奇[7](2015)在《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养老金股市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股市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控制,鉴于养老金对风险的敏感性以及股市风险的复杂性,必须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才能达到养老金既增值又安全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养老金投资股市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相关问题,系统的构建了包括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的我国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整体层面,本文对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明晰整个体系的基本原理、构建原则和目标规划等,有助于对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对投资的直接风险控制,本文采用对传统风控模型的修正使其符合我国养老金风险控制的需要,对VG方法和GARCH方法分别进行了实证前测,对最终的VG-GARCH-c VAR模型的风险控制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本文提出将压力测试与VG-GARCH-c VAR模型相结合以弥补VAR无法计量尾部风险的弱点,形成双行风险控制模型。对对投资的直接风险控制,本文给出了风险预警和规避的逻辑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对间接风险的有效控制。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通过顶层设计系统的设计了针对养老金投资股市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体系,强调了风险控制设计的系统性,完整的反映了股市投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的范围和主要内容。第二,改进直接风险的控制技术。结合养老金股市投资对风险控制的要求高、对安全性的敏感度强等特征,深入分析了传统VAR模型的不足,在更多维度上挖掘VAR模型和养老金特性的匹配性问题,对传统VAR模型进行调整和发展,使之更适合我国股市的特点。同时使用实证数据对改进后的风控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第三,提出将压力测试和修正后的VG-GARCH-c VAR模型相结合构成双行风险控制体系,对压力测试方法在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第四,构建了间接风险预警和规避的逻辑框架。本研究通过构建间接风险预警和规避的逻辑框架,为控制间接风险提供了操作性强的预警规避思路和方法。
李佳峰[8](2013)在《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QDⅡ (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人)制度最早是由香港的财政部门所提出,和QFⅡ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及CDR (China Depository Share,中国存托凭证)类似,是在目前大陆实行的外汇兑换管制政策下,方便大陆资本市场对外投资的政策。即本国投资人在资本账户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之下,对海外的资本市场实行投资。虽然这两年为了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政府主动放缓了经济增速,但总体上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收支上不断出现的顺差,产生外汇存底累计额度逐年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QDII制度的正式推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对开放资本账户更跨出一大步,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外汇需求,使人民币与国际汇率相较之下更加稳定、更加市场化与平衡,同时鼓励国内更多公司能够跨出国门,以进-步减少贸易顺差以及资本项目的盈余。其中最直接的优点便是让国内投资人方便透过这样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外的资本市场,进而可以获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这几年来,大量的外汇存底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期待持续性地增大,造成对中国资本流出带来巨大的压力。政府有必要建立一种主动管理的投资管道的制度来引导这部分的资金对外流出。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投资外汇市场的需求上扬,资本账户的开放也自然成为必要的趋势,QDI工制度从这些角度都有一定的正面意义。本文以资本市场开放的理论以及实践为出发点,深入地阐述了QDII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背景和意义,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了QDII投资境外市场的各种面临风险及相应的风险衡量与评估方法,从市场关联度、资产配置、风险监测、避险策略等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QDII投资中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而通过资产的国际配置以及衍生品投资,在平稳投资风险的同时,获得相对优良的投资业绩,同时对风险内部机制、外部监管和法律防范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按照理论、案例和对策研究的逻辑,分为八大部分,研究架构如下:第一章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QDII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其风险机制及管理的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背景及实践的国际比较,包括QDII制度的运作原理及其影响、实施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包括QDII政策发展历史、QDII制度发展历程、QDII发展的现状、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以及不同国家及地区实施QDII制度的比较等。第四章主要通过分析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实际案例来说明目前QDII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对策研究。第五章主要结合风险管理中的理论研究,分别从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角度全面阐明在国际投资中如何识别不同的风险暴露,以及运用风险模型控制不同类别的风险。第六章介绍了在国际资产配置下,运用改进的资产组合构建方式详细说明了分散化投资能够显着地起到分散风险,提高组合收益的结果,同时基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QDII持有人投资者收益的影响,针对国内基金公司在QDII海外投资中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提出了利用衍生品来进行风险对冲的方法。第七章主要对QDII风险内控机制和外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些思路,为国内QDII管理人进行海外投资管理以及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借鉴。第八章主要是总结和展望,QDI工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由于其一系列优点,必将成为我国投资海外的未来趋势。为了更好地提高QDII在海外市场的风险管理和投资收益能力,本文认为在其市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方面需要准确识别各类市场风险,并建立风险监控和预测系统,合理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并择时进行国际资产配置,分散风险并获得全球收益,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
龚纪纲[9](2010)在《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QD11(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人)制度最原始是由香港的政府部门所提出,它与CDR(China Depository Share,中国存托凭证)和QF11(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类似,是在实行的外汇管制下方便大陆地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便宜之计。令本国大陆投资人在资本账户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之下,对海外的资本市场实行投资。这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有逐渐加快的现象,对外贸易在国际收支上不断的出现顺差,因而产生我们的外汇存底积累额增长加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QDII制度的正式上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对开放资本账户更跨出一大步,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外汇需求,使人民币与国际汇率相较之下更加稳定、更加市场化与平衡,同时鼓励国内更多公司能够跨出国门,以进一步减少贸易顺差以及资本项目的盈余。其中最直接的优点便是让国内投资人方便透过这样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外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可以获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报酬率。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在人民币不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以专用基金的模式投资到香港的资本市场。为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后持续停留在低潮的股市注入一笔新的资金.重新振作香港的经济。这几年来,大量的外汇存底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期待不断地增大,造成对中国资本流出带来巨大的压力。政府有必要开设一种积极管理的投资渠道的制度来引导这部分的资金对外流出。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投资外汇市场的需求上扬,资本帐户的开放也自然成为必要的趋势,QDII制度在这些角度都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实际上QDII的思路可以追溯到1983年,台湾在针对岛内资本市场进行逐步开放的时后,为了防止形成比较大的冲击,于是对外资机构投资人实行了QFII,相对的,有一些机融学者觉得可以参考台湾的QFII机制,另外提出了QDII的想法。中国台湾、印度、智利、巴西、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的1990年代初期就设立以及实施过QFII和QDII的双“Q”制度,也从而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很多的非常有价值的经验与成果。本文以资本市场开放的理论以及实践为出发点,深入的阐述了QDII(即合格的境内投资者投资国外资本市场)这样的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背景和意义,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论述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及H市场价格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国内首批QDII基金净值表现并不好看,QDII基金净值折损创下中国基金业发展十年来的最高纪录,基金QDII首发规模越发越小。迄今有24家基金公司获得QDII资格,但已发行QDII基金的只有10家,持观望态度的不在少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一批大基金公司对出海仍然执着,申报相当积极。在金融风暴中频频受挫,QDII基金选择一再收缩“战线”,将港股作为绝对主战场。偏爱在家门口炒股的QDII基金,离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期望却越来越远,投资者也开始质疑QDII全球配置分散风险的能力。本文研究的QDII制度是中国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做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一个方法,也同步是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有效的政策与手段,其策略十分重要。所以研究QDII市场的现象、影响力以及QDII制度正式实施以后,H股对A股折价等种种的问题,对于学术与实务的研究,具备了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过由于QDII在国际上的研究并不多,况且国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也还处于探讨的阶段,缺乏比较权威性或是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中国现在相关的经济资料结合相关的模型进行研究和交叉比对分析,进而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推行QDII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所发生的变化,更进一步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同时就QDII对中国现在实际上可能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冲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此外,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和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等理论对QDII制度的实施对我国证券市场H股折价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这些研究将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的价值。QDII制度是我国在外汇管制状况下大陆地区的一种临时性的资本运作模式,曾造成过国内A股及B股和香港H股的几番波动。QDII制度作为一种调节外汇存底,稳定汇率的方式被提到议程并已经在过去几年的时间内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的QDII被当作是中国大陆地区在稳定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加强型作法,地位十分显着。但由于QDII制度在国际上的研究很少,而且国内对QDII的研究也还处于很初步探讨的状况,缺乏比较权威或成熟的研究结果。所以本文在资料收集和撰写成文的过程中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很难找到国内外与QDII制度直接相关的专着或研究成果以作为参考和借鉴,可运用的数据也较为有限。所以因为这种状况,本文只能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中国目前相的关经济数据结合相关模型进行研究和对照分析,从而更清晰地探讨出中国推行QDII制度之后我国资本市场产生的变化。本文试图综合性的运用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便获得科学性较准确的研究结论。主要来说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互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互结合的模式:1、采用事件分析方法分析在中国实施QDII制度这个事件点的前后中国A股市场收益和风险的变化,从而量化QDII制度对A股市场收益和风险的影响。2、基于双重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日交易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对H股折价的现象进行了描述,进一步结合模型,系统地检验我国证券市场H股相对A股折价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一是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等协整检验方法验证两地市场的互动关系,二是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造成价差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和分析。本文实证部分主要是基于QDII推出前后的沪深300指数与恒生指数等等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大陆境内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相关系数的变化,进一步而得出QDII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国内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的相关性的结论。可以由此得出,QDII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国内投资人将资产投资到海外的目的以及资金分流的愿望。本文根据与遵照理论、实证、对策研究的基本概念,一共分为七大部分,研究架构与思考模式如下:第一章主要包括QDII制度的研究主题、相关的背景以及其积极的意义,与文献综和叙述、研究方法和文章的结构安排及创新。第二章,QDII制度概述,包括QDII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实施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资本市场引入QDII制度的背景,台湾、韩国、智利等国实施QDII制度的国际比较。第三章主要包括国内QDII政策里程碑记录、QDII制度发展历经的过程、QDII发展的现状、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以及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等。第四章主要包括对QDII制度对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影响的探讨、QDII制度对我国国内股票市场的影响、QDII制度对我国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影响、QDII制度对外汇市场的影响、QDII制度对金融监管体系及金融安全的影响等的定性分析。第五章主要包括QDII制度对A股市场收益的定量分析及QDII制度对A股市场风险的定量分析。第六章包括市场分割与多重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差异,A股、H股的市场分割及基本情况介绍,以及QDII制度对市场分割及A股H股价差的影响。文章最终,透过总结QDII制度在国内实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列争议与问题,提出了可能可以建立与更进一步完善我国QDII制度的政策和建议,并对中国大陆地区未来在QDII制度的发展未来前景上提出了展望。对于中国大陆地区金融市场的角度来说,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时间点、开放的速度以及开放的程度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说,由于政治与经济体制都不同于其他国家,如何保证经济能够有秩序的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采用哪一种模式与策略来放开资本市场,是非常重要的。QDII制度不单纯只是一种创新,那更是一种可能可以实现我国大陆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明智选择。不过在QDII制度的施行甚至到整个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都必须必须始终能够贯穿谨慎的、坚定的以及积极的执行原则。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以后的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带来实证研究和理论这方面的价值。
李薇[10](2009)在《中国寿险业经营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寿险业的经营风险为考察对象,以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为研究背景,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中国金融风险问题。寿险业在经营上具有金融行业特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客观环境变化、决策失误、经营不善等原因,均有可能使其资产、信誉遭受损失。20世纪90年代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韩国的寿险公司破产案不胜枚举,给保险经营敲响了警钟。21世纪初缘自美国银行业的次贷危机犹如一根导火索,迅速波及证券和保险业,现在演变为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开展寿险、财险、事故险以及飞机租赁等业务,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拥有雇员11万余名的全球保险巨头AIG,在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后顷刻之间濒临倒塌,更让人触目儆心。寿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承担着社会稳定器、资金聚集与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等重要职能,对一国的社会稳定、金融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选择寿险业经营风险这一课题进行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深入剖析产生风险的主要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揭示中国寿险业当前所面临的风险程度,既为政府监管部门制订化解政策、化解实际存在的潜在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保险机构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参考意见,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考察了寿险经营的风险要素。剖析寿险经营的特征、寿险费率厘定、利润来源等寿险经营的基本原理;从寿险公司的经营流程上分析影响寿险经营的风险源;从而明确寿险经营风险与财险经营风险所不同的本质特性;总结并比较国际和国内学者对寿险经营风险的分类方法。由于寿险具有保险期限的长期性、会计核算的预测性等特征,使寿险经营风险较财险经营风险更为复杂,潜在的风险在短期内常常不会暴露。本文全方位、多角度解析寿险经营风险的成因。从利率、寿险资金运用、偿付能力、寿险资产负债匹配、产品的定价与设计、寿险市场发展等六个方面全方位解析寿险经营风险的成因,从而为制定化解和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利率波动始终是寿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大风险因素,寿险公司从保单中承诺了保证最低投资收益率的那一刻起,利率风险就如影随形了。本文从寿险产品定价、寿险产品需求、寿险公司负债、寿险公司现金流及寿险公司偿付能力角度分析利率波动对寿险经营的影响;介绍几种国外常见的寿险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并测算我国寿险业利差损的规模,得出我国寿险业旧利差损还没有彻底化解,由于全球金融海啸引发的我国利率波动、投资环境恶化导致形成我国寿险业新利差损的结论。并借鉴发达国家规避利率风险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化解和防范寿险利率风险的五项措施:产品转型期培养健康的寿险消费观念;提高资金运用管理能力;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实行弹性预定利率和建立专项准备金。寿险业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日益受到重视是当前国际寿险业风险因素的一个演变轨迹。本文阐述寿险资产负债管理的起源、特征、及其在寿险经营中的应用;介绍几种国外寿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检测方法;并通过剖析美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经验教训,从模式、组织体系、管理技术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我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美国金融危机造成金融市场投资环境急剧恶化,投资风险彰显无疑。本文详尽剖析了美国金融危机演化路径及对我国寿险投资的直接负面影响,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间接影响还可能出现。从长期看,如果经济陷入深度且长期的衰退,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保险业的投资回报将大幅度降低,理财型产品的销售将受到一定影响。介绍国际和国内对投资风险测度的研究及测算方法,指出在目前的研究现状下,国内保险业面临两难选择,要么直接使用国外的风险测度方法,必然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要么将风险管理直接置于一般的经验管理模式,在没有经验或者经验较少的情况下来推行以经验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模式本身面临更大的风险。呼吁通过风险测度方法的研究来推动我国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效率的提高。并提出应对金融危机防控我国寿险资金运用风险的对策。本文认为对寿险经营风险的衡量及监控一般从评价其财务报告入手。本文研究了美国、欧盟和中国的监管模式、方法和指标体系,结合保险信用评级机构对寿险公司的财务测试比率,全面阐述了寿险经营的财务评价内容。在此基础上评述中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模式特点及偿付能力监管额度的调整和改进,并采用定量方法对我国寿险企业的偿付能力进行测算,得出中国寿险业的偿付能力呈下降趋势的结论。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和结论,本文提出了化解和防范我国寿险业经营风险的微观和宏观对策。寿险业经营风险的化解和防范主要依赖寿险公司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强化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但作为一个有关国计民生并且关乎国家金融安全的幼稚产业,国家政策也应当给予扶持,出台支持我国寿险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同时寿险业也是一个需要监管的行业,强化保险监管体系将成为世界各国保险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我国也不例外;鉴于混业经营在金融危机中暴露的严重问题,今后我国对金融创新业务要隔离经营;保险业作为开放力度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行业,必须继续密切关注金融危机蔓延可能给保险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保险业的传导也将成为提高我国寿险业经营能力应对经营风险的政策选择。
二、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利益与风险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利益与风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及其风险防控研究 ——以S寿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优化 |
1.2.2 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1.2.3 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及其管理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寿险公司资金运用及其风险的相关理论 |
2.1 理论基础 |
2.1.1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2.1.2 投资组合管理理论 |
2.1.3 在险价值理论 |
2.2 寿险资金运用 |
2.2.1 寿险资金的特点 |
2.2.2 寿险资金运用的原则 |
2.2.3 寿险资金运用的形式 |
2.3 寿险资金运用风险 |
2.3.1 风险及其分类 |
2.3.2 中国偿二代的风险划分 |
2.3.3 寿险资金运用风险监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现状 |
3.1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总体情况 |
3.1.1 保险资金运用的相关政策 |
3.1.2 保险资金运用规模 |
3.1.3 资金运用结构 |
3.1.4 资金运用收益 |
3.2 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情况 |
3.2.1 中小寿险公司的范围及特点 |
3.2.2 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概况与特点 |
3.2.3 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及其风险的典型案例分析 |
4.1 案例寿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情况 |
4.1.1 案例公司选取的依据及公司简介 |
4.1.2 案例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情况 |
4.2 案例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 |
4.2.1 投资收益风险分析 |
4.2.2 投资结构风险分析 |
4.2.3 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分析 |
4.3 案例寿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风险估测 |
4.3.1 VaR方法模型 |
4.3.2 资金运用的市场风险测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大力发展承保业务以增加可运用资金规模 |
5.2.2 更新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理念与方式 |
5.2.3 确定合理的资金运用投资组合 |
5.2.4 建立改进公司内部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 |
5.2.5 完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证券业逆周期监管研究 ——2015年股灾后逆周期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实施逆周期监管的原因 |
二、逆周期监管的措施和效果 |
三、逆周期监管相关研究与不足之处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周期 |
一、经济周期 |
二、股市周期 |
三、顺周期 |
四、周期理论 |
第二节 逆周期监管 |
一、逆周期监管概念 |
二、逆周期监管理论基础 |
三、逆周期监管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我国证券业逆周期监管的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证券业逆周期监管历程 |
一、逆周期监管初试阶段(2006-2015年) |
二、证券业逆周期强监管时代(2016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证券业风险现状 |
一、我国证券业内部风险现状分析 |
二、我国证券业外部风险现状分析 |
三、证券业逆周期监管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我国证券业逆周期监管现状 |
一、2016年修订的《证券公司风险监控指标管理办法》 |
二、2020年修订的《证券公司风险监控指标管理办法》 |
三、我国证券业逆周期监管方向 |
四、我国证券业逆周期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逆周期监管作用机制 |
一、逆周期监管作用机制分析原则 |
二、逆周期监管主要风险控制变量选取 |
第四章 我国证券业逆周期监管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证券业逆周期监管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选取说明 |
三、变量说明 |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五、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证券公司逆周期监管水平实证分析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说明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问题及建议 |
一、问题 |
二、建议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一、实证结论 |
二、创新性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 第一章 保险机构股票投资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保险机构资金运用行为的正当性基础 |
一、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业资金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 |
二、保险资金运用是投资型保险金融属性的现实吁求 |
第二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法律定位 |
一、我国保险机构入市投资股票的政策法规沿革 |
二、我国股票市场中保险机构投资者的角色定位 |
三、对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角色定位的反思 |
第三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法律规制的目标 |
一、确保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充足 |
二、最大限度地保护保单持有人 |
三、防止保险机构滥用资金优势 第二章 我国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衍生的风险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事件概述 |
一、2015 年我国保险机构举牌上市公司事件 |
二、我国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的行为动因 |
第二节 我国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衍生的风险 |
一、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偏离风险保障的主业 |
二、保险机构成为大股东控制权争夺的融资平台 |
三、保险机构挟庞大资金优势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第三章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 |
第一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利益冲突的具体表现 |
一、内部冲突:股东与保单持有人股票投资偏好的异质性 |
二、外部冲突:金融集团中保险机构股票投资受不当操控 |
第二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利益冲突的产生原因 |
一、资本结构理论下保险机构股东的代理问题 |
二、金融集团架构中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失灵 |
第三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 |
一、我国保险监管规则对利益冲突防控力度不足 |
二、保险股东与保单持有人利益冲突的平衡路径 |
三、金融集团中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自主性 第四章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法律边界——以“金融与商业分离原则”为视角 |
第一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市场的角色错位及法制根源 |
一、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 |
二、我国保险机构财务投资与战略投资角色的背离 |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性与收益性的矛盾冲突 |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对保险机构滥用股票投资权限的争议 |
一、案例导入:我国台湾地区“中信入主开发金控”案例 |
二、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一百四十六条之一的修改 |
三、我国台湾地区理论和实务界对“保险法”修改的论争 |
第三节 金融与商业分离原则下保险机构投资股票的法律边界 |
一、金融与商业分离的法理基础及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践 |
二、金融与商业分离原则下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矫正 第五章 我国保险机构不当投资股票的法律规制——以投资型保险为中心 |
第一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的投资型保险问题 |
一、投资型保险的特点及其对现行保险法的挑战 |
二、投资型保险与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异化 |
第二节 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基础法律关系的界定 |
一、我国投资型保险的主要类型及运作原理概述 |
二、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基础法律关系的界定 |
第三节 我国保险机构不当投资股票行为的法律规制 |
一、投资型保险视阈中保险机构的信义义务 |
二、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信义义务的具体进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
(4)我国养老金入市运营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3 技术线路图 |
1.4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4.1 文献综述 |
1.4.2 基础理论 |
第二章 养老金入市现状及必要性 |
2.1 我国养老金运营发展回溯 |
2.1.1 政策梳理 |
2.1.2 发展规模 |
2.2 养老金入市必要性 |
2.2.1 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 |
2.2.2 养老金运营模式单一 |
2.2.3 财政补贴结构不合理 |
2.3 社保基金入市分析 |
2.3.1 可待投资的基金规模预测 |
2.3.2 社保基金入市投资概况 |
第三章 我国养老金入市运营面临的风险 |
3.1 养老金入市直接风险 |
3.1.1 操作风险 |
3.1.2 金融市场风险 |
3.2 养老金入市间接风险 |
3.2.1 委托代理风险 |
3.2.2 管理风险 |
3.3 养老金入市风险的成因 |
3.3.1 经济发展不稳定 |
3.3.2 金融市场不完善 |
3.3.3 区域发展差距大 |
3.3.4 从业人员非职业化 |
第四章 养老金入市运营风险评估模型及仿真分析 |
4.1 我国养老金入市风险识别 |
4.1.1 养老金入市风险的内涵 |
4.1.2 养老金入市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 |
4.2 养老金入市风险预警与规避 |
4.2.1 资源指派型风险预警流程 |
4.2.2 贝叶斯理论 |
4.3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评估 |
4.3.1 运用VaR模型的社保基金投资组合风险评估 |
4.3.2 对我国养老金入市投资的策略评估 |
第五章 国外养老金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
5.1 典型国家养老金风险防范借鉴 |
5.1.1 美国风险防范借鉴 |
5.1.2 智利防范借鉴 |
5.1.3 澳大利亚防范借鉴 |
5.1.4 OECD国家养老金防范借鉴 |
5.2 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具体借鉴 |
5.2.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模式 |
5.2.2 培育良好的金融市场运行环境 |
5.2.3 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防范风险手段 |
第六章 针对养老金入市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6.1 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
6.1.1 加强风险监控 |
6.1.2 加强法律监督 |
6.2 大力提高统筹层次 |
6.2.1 建立财政分级补贴机制 |
6.2.2 实现全国统筹 |
6.3 完善金融资本市场 |
6.3.1 建立良性的入市投资运营机制 |
6.3.2 进一步放开企业年金投资范围 |
6.4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6.4.1 促进养老基金产品发展 |
6.4.2 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 |
6.5 推进职业化建设和法律制约 |
6.5.1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
6.5.2 完善代理人激励制度 |
第七章 启示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引发的风险及法律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 主要文献综述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的基本问题 |
(一) 保险资金的定义与来源 |
(二) 保险资金的特点 |
(三) 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的方式 |
二、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引发的风险及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
(一) 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引发的风险 |
(二) 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
三、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法律监管制度的演变与现状 |
(一) 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法律监管的界定 |
(二) 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法律监管的历史追溯 |
(三) 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法律监管制度现状分析 |
四、完善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法律监管制度的建议 |
(一) 弥补监管主体方面的缺陷 |
(二) 提高监管法规的立法层级 |
(三) 加大处罚力度 |
(四) 从制度上杜绝保险机构的短线操作行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QH公司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风险理论 |
2.2 投资组合理论 |
2.3 行为金融理论 |
2.4 文献综述 |
2.5 研究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QH公司股票投资概况 |
3.1 QH公司基本状况 |
3.1.1 QH公司发展历程 |
3.1.2 QH公司经营特点 |
3.2 QH公司的监管环境 |
3.3 QH公司投资分析 |
3.3.1 投资资金来源分析 |
3.3.2 股票投资对象分析 |
3.3.3 投资收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QH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分析 |
4.1 投资策略方面的风险 |
4.1.1 保险资金构成与股市环境 |
4.1.2 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风险 |
4.2 股票市场方面的风险 |
4.3 社会法律方面的风险 |
4.3.1 行业股票投资情况 |
4.3.2 QH公司的违法违规风险 |
4.3.3 QH公司的社会道德风险 |
4.4 被投资公司方面的风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QH公司股票投资风险防范及研究启示 |
5.1 QH公司的操作建议 |
5.1.1 制定投资战略以规范投资流程 |
5.1.2 设定投资比例以建立风险预警 |
5.1.3 转变投资风格以降低风险系数 |
5.1.4 完善投资团队以防范并发风险 |
5.2 从监管角度提出的建议 |
5.3 启示 |
5.3.1 万能险的创新使用要有度 |
5.3.2 投资不可触碰法律的红线 |
5.3.3 企业经营要兼顾社会责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我国养老金改革背景 |
1.1.2 我国养老金的发展历程 |
1.1.3 我国养老金管理的问题 |
1.1.4 研究目的 |
1.1.5 研究意义 |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研究综述 |
2.1.1 投资风险理论 |
2.1.2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相关研究 |
2.2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方法研究综述 |
2.2.1 直接风险防范控制方法综述 |
2.2.2 间接风险控制与防范综述 |
2.3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研究现状评述 |
2.4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框架的确立 |
第3章养老金股市投资概况与风险识别 |
3.1 养老金股市投资概况 |
3.1.1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原则 |
3.1.2 发达国家养老金股市投资经验 |
3.1.3 我国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基本状况 |
3.1.4 我国养老金投资股市的核心问题 |
3.2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识别 |
3.2.1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内涵 |
3.2.2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特征及成因 |
3.2.3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界定和分类 |
第4章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的构建 |
4.1 顶层设计在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
4.2 顶层设计的基本原理 |
4.3 顶层设计应用于养老金风险防范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
4.3.1 顶层设计适合我国的养老金管理体制 |
4.3.2 养老金风险防范控制顶层设计的目标 |
4.3.3 养老金风险防范控制顶层设计的原则 |
4.4 针对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顶层设计方案 |
4.4.1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目标体系 |
4.4.2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基本手段 |
4.4.3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基本步骤 |
第5章养老金股市投资直接风险控制模型的修正和改进 |
5.1 基于VAR模型的直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
5.1.1 VAR风险控制模型概述 |
5.1.2 VAR风险控制模型的内涵和原理 |
5.1.3 原始VAR模型的不足 |
5.1.4 使用cVAR模型修正VAR模型 |
5.2 对传统VAR的技术性修正:VG-GARCH-cVAR模型 |
5.2.1 使用GARCH模型进行基于残差假设的技术性修正 |
5.2.2 使用GARCH模型进行技术性修正的前测实证研究 |
5.2.3 使用VG分布进行基于分布假设的技术性修正 |
5.2.4 使用VG分布进行技术性修正的前测实证研究 |
5.3 对传统VAR的非技术性修正:与压力测试相结合 |
5.3.1 压力测试基本理论研究 |
5.3.2 压力测试程序与方法 |
5.3.3 压力测试与VG-GARCH-cVAR模型的整合 |
第6章VG-GARCH-c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
6.1 VG-GARCH-cVAR模型的理论基础 |
6.2 VG-GARCH-cVAR模型的构建 |
6.3 数据选取和研究设计 |
6.3.1 数据选取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研究设计 |
6.4 回溯测试和实证检验 |
6.5 实证分析小结 |
第7章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的预警与规避 |
7.1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预警与规避的逻辑框架 |
7.2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的预警 |
7.2.1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
7.2.2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评估 |
7.2.3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预警流程 |
7.3 我国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的规避 |
7.3.1 风险规避的基本原则 |
7.3.2 风险规避的具体措施 |
第8章我国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制度保障 |
8.1 完善养老金股市投资管理的相关法律 |
8.1.1 完善相关法律的必要性 |
8.1.2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立法应包含的内容 |
8.2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养老金股市投资的监管 |
8.2.1 通过政府法规监管 |
8.2.2 加强养老金股市投资的日常监管 |
8.2.3 为养老金股市投资提供周到服务 |
8.3 增强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
8.3.1 加强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意识 |
8.3.2 完善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 |
8.3.3 不断改进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技术手段 |
8.4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
8.4.1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养老金股市投资的意义 |
8.4.2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
8.4.3 加快股市信用系统建设,防范控制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 |
第9章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学术贡献 |
9.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和将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8)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
二、 基本概念和范畴 |
(一) QDⅡ制度的界定 |
(二) QDⅡ制度风险机制及其管理的界定 |
三、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国外QDⅡ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
(二) 国内QDⅡ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
(三) 国际资产配置文献回顾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
五、 主要贡献及创新 |
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QDⅡ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 QDⅡ制度的运作原理及影响 |
二、 QDⅡ制度的风险管理理论 |
(一)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二) 金融深化理论 |
(三)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
(四) 资产组合理论 |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QDⅡ发展历程及国际比较 |
一、 QDⅡ的发展历程 |
(一) 筹划阶段 |
(二) 试点扩大阶段 |
(三) 加速发展阶段 |
二、 QDⅡ的发展状况 |
(一) 发行量呈倒“V”形 |
(二) 多数产品跌破净值 |
(三) 海内外夹缝中难发展 |
(四) 销售海外基金成主流 |
(五) QDⅡ产品发行规模与现存规模情况 |
三、 QDⅡ投资风格分析 |
(一) 分类以股票型基金为主 |
(二) 基金系QDⅡ重仓港股且偏好金融 |
(三) 银行系QDⅡ投向以感熟市场为主 |
四、 QDⅡ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 |
(一) 海内外投资文化和体制的相互包容性差 |
(二) 投资过于集中,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 |
(三) “次贷”危机引致全球性的经济疲软 |
五、 QDⅡ制度实践的国际比较 |
(一) 韩国QDⅡ制度的实践 |
(二) 中国台湾QDⅡ制度的实践 |
(三) 智利QDⅡ制度的实践 |
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QDⅡ海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民生银行QDⅡ产品的突然清盘引起重大社会影响 |
(一) 民生银行QDⅡ产品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
(二) 民生银仃QDⅡ严品冲击汲的严生及存在问题 |
二、 东亚银行“利财通”投资产品系列1浮亏过半引起强烈反响 |
(一) 东亚银行QDⅡ产品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
(二) 东亚银行QDⅡ产品投资运作情况及存在问题 |
三、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业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一)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
(二)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运作情况及面临问题 |
四、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业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一)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
(二)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运作情况及投资绩效分析 |
(三)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存在的问题 |
五、 本草小结 第五章 QDⅡ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一、 QDⅡ制度的一般风险 |
(一) 市场风险 |
(二) 汇率风险 |
(三) 主权风险 |
(四) 信用风险 |
(五) 跨国监管风险 |
二、 QDⅡ制度的特殊风险 |
(一) 外汇管理风险 |
(二) 机构投资者风险 |
(三) 有效监管风险 |
三、 QDⅡ制度风险的衡量 |
(一) 波动率方法 |
(二) VaR方法 |
四、 QDⅡ制度风险管理的手段 |
(一) 规避与预防风险 |
(二) 分散风险 |
(三) 对冲风险 |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QDⅡ海外资严配置的有效分散风险策略 |
一、 资产配置是一种风险管理手段 |
二、 资产配置理论简介—资产组合理论 |
(一) Markowitz方法 |
(二) 对Markowitz方法的改进 |
(三) 重复抽样 |
三、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最新进展 |
(一) 考虑市场摩擦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
(二) 考虑流动性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
(三) 贝叶斯投资组合理论 |
(四) 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
四、 QDⅡ海外资产配置的意义 |
(一) 通过国际化投资对冲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
(二) 国际化投资体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推动力 |
(三) 金融资产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五、 QDⅡ海外资产配置中的市场分散化与行业分散化策略 |
(一) 资严配置的分类和基本框架 |
(二) 国别效应和行业效应及其对资产配置策略的影响 |
(三)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行业的国际相关性 |
六、 本章小结 第七章 QDⅡ海外投资风险的管理控制机制 |
一、 QDⅡ风险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
(一) 前台交易与后台管理分离原则 |
(二) 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和策略体系 |
(三) 内部审计与独立风险管理原则 |
(四) 互动原则 |
二、 QDⅡ风险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 |
(一) 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指引 |
(二) 投资风险检测制度 |
(三) 内部估值体系 |
(四) 内部管理控制 |
(五) 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 |
三、 ODⅡ风险外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 国际监管合作机制的缺陷 |
(二) 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 |
(三) 我国QDⅡ监管制度的缺陷 |
(四) 我国QDⅡ制度法律体系存在缺陷 |
四、 加强QDⅡ风险外部监管的政策建议 |
(一) 加强QDⅡ监管的国际合作 |
(二)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三) 改变监管理念,完善我国监管模式 |
五、 完善ODⅡ制度风险的法律防范制度 |
(一) 严格挑选QDII主体 |
(二) 完善QDⅡ运营规则 |
(三) 推进QDⅡ制度下的监管合作 |
六、 本草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
(9)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QDII制度相关文献综合述述 |
1.2.2 国内QDII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
1.2.3 A股H股价差的国外文献综述 |
1.2.4 A股H股价差的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 |
1.3.1 本文结构安排 |
1.3.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背景及国际比较 |
第一节 QDII制度的运作原理 |
第二节 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 |
2.2.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2.2.2 资产组合理论 |
2.2.3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
2.2.4 金融深化理论 |
第三节 中国资本市场引入QDII制度的背景 |
2.3.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造就了大批富裕阶层和理财需求 |
2.3.2 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人民币存在较大升值压力 |
2.3.3 汇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
2.3.4 繁荣香港市场的要求 |
第四节 QDII制度实践的国际比较 |
2.4.1 韩国QDII制度的实践 |
2.4.2 台湾QDII制度的实践 |
2.4.3 智利QDII制度的实践 第三章 QDII发展现状及治理措施 |
第一节 QDII政策大事记 |
第二节 QDII的发展历经程 |
第三节 QDII的发展现状 |
第四节 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 |
3.4.1 分类以股票型基金为主 |
3.4.2 基金系QDII重仓港股且偏好金融 |
3.4.3 银行系QDII投向以成熟市场为主,区域相对分散 |
第五节 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六节 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 第四章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影响的定性分析 |
第一节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积极影响 |
4.1.1 有利于优化国内市场的投资路径,降低投机行为发生率 |
4.1.2 有利于国内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接轨 |
4.1.3 为我国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带来全方位的投资机会 |
4.1.4 有助于培养国际级投资者队伍,推动投资理念与模式的逐步成熟 |
第二节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消极影响 |
4.2.1 导致国际游资跨境频繁流动 |
4.2.2 引起市场萎靡 |
4.2.3 证券市场的资金分流,可能导致股市动荡 第五章 QDII制度对A股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施QDII制度前各地股市风险溢价比较分析 |
第二节 QDII对A股市场风险收益的实证分析 |
5.2.1 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的计量方法 |
5.2.2 各地股市间相关系数的计算 第六章 QDII制度对市场分割及A、B、H股价差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A股、H股的市场分割及基本情况介绍 |
6.1.1 影响H股和A股价格差异的因素分析 |
6.1.2 QDII制度和A股、H股市场分割的消除 |
第二节 A股和B股市场波动性、有效性比较及其整合研究 |
6.2.1 研究方法 |
6.2.2 实证研究结果 |
6.2.3 基本结论与评论 |
第三节 QDII制度对A股、H股价差影响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6.3.1 资料与研究方法 |
6.3.2 最优滞后步长P的确定 |
6.3.3 平稳性检验 |
6.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回归拟合 |
6.3.5 实证结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7.1.1 资本项目和证券市场应逐步开放 |
7.1.2 投资者确立合理的风险和收益预期 |
7.1.3 培育专业人士和服务机构 |
7.1.4 对进出资金严格监控 |
第二节 论文的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
附录一 QDII开放投资台湾之规定 |
附录二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
附录三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实行办法 |
附录四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
附录五 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
(10)中国寿险业经营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中国寿险业经营风险问题的提出 |
0.2 研究概念的界定 |
0.3 相关研究的回顾 |
0.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0.5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0.6 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
1 寿险经营风险要素分析 |
1.1 寿险经营基本原理 |
1.1.1 寿险经营的特征 |
1.1.2 寿险经营的原理 |
1.2 寿险经营风险的来源和特性 |
1.2.1 寿险经营风险的来源 |
1.2.2 寿险经营风险的特性 |
1.2.3 寿险经营风险的种类 |
2 中国寿险经营风险的成因解析 |
2.1 利率变动与寿险利差损风险 |
2.1.1 寿险业利率风险的成因 |
2.1.2 寿险利差损与利率风险的关系 |
2.2 保险资金运用与寿险投资风险 |
2.2.1 寿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种类 |
2.2.2 保险投资渠道的演变对中国寿险经营的影响 |
2.3 保险监管与偿付能力风险 |
2.3.1 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风险因素 |
2.3.2 中国寿险业偿付能力面临的风险因素 |
2.4 寿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
2.4.1 寿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的涵义及影响 |
2.4.2 寿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类型与诱因 |
2.5 寿险业产品的定价风险与设计风险 |
2.5.1 中国寿险产品的定价风险分析 |
2.5.2 中国寿险产品的设计风险分析 |
2.6 寿险市场发展对寿险经营风险的影响 |
2.6.1 产品创新与寿险经营风险的防范 |
2.6.2 市场潜力对寿险经营风险的缓冲 |
2.6.3 市场开放对中国寿险经营的挑战 |
3 中国寿险业利率风险的评估 |
3.1 利率变动对中国寿险经营的影响 |
3.1.1 市场利率变化对寿险公司经营的影响分析 |
3.1.2 中国寿险产品实行预订利率市场化的预期 |
3.2 寿险利率风险的度量 |
3.2.1 资产负债缺口分析模型 |
3.2.2 持续期模型 |
3.2.3 情景分析模型 |
3.2.4 风险价值模型(VAR) |
3.3 中国寿险业利率风险和利差损的评估 |
3.3.1 对中国寿险利差损风险的评估 |
3.3.2 中国寿险利率风险与利差损风险的防范 |
4 中国寿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评价 |
4.1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在寿险经营中的应用 |
4.1.1 寿险资产负债管理的起源和特征 |
4.1.2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在寿险经营中的应用 |
4.2 寿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检测方法 |
4.2.1 弹性检测 |
4.2.2 现金流检测(CFT)和动态偿付能力检测(DST) |
4.2.3 风险资本(Risk Based Capital,RBC) |
4.2.4 随机资产负债模型 |
4.2.5 财务状况报告(Financial Condition Report,FCR) |
4.3 中国寿险业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评价 |
4.3.1 美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经验教训的借鉴 |
4.3.2 中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构建 |
5 中国寿险业投资风险的评述 |
5.1 中国寿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的现状 |
5.1.1 中国保监会的政策规定及各家公司的做法 |
5.1.2 中国寿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
5.2 寿险资金运用风险的度量 |
5.2.1 国际上风险测度的相关研究 |
5.2.2 中国学者对风险测度的研究 |
5.3 金融危机风暴下中国寿险业资金运用风险分析 |
5.3.1 美国金融危机演化路径及对保险业的冲击 |
5.3.2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及保险投资的影响 |
5.3.3 应对金融危机防控中国寿险资金运用风险的对策 |
6 中国寿险业偿付能力风险分析 |
6.1 监管部门对偿付能力评估原则与方法 |
6.1.1 美国偿付能力评估原则与方法 |
6.1.2 欧盟保险偿付能力评估方法 |
6.2 保险信用评级机构的财务评价体系 |
6.2.1 保险信用评级的方法和内容 |
6.3 中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体系 |
6.3.1 中国偿付能力监管模式的选择 |
6.3.2 中国偿付能力额度监管规定调整及改进 |
6.4 中国寿险业偿付能力风险的分析 |
6.4.1 偿付能力额度的法定计算方法 |
6.4.2 对中国寿险业偿付能力额度的估算 |
6.4.3 对中国寿险业偿付能力的分析 |
7 防范寿险经营风险的对策 |
7.1 强化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
7.1.1 中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7.1.2 完善中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
7.2 支持中国寿险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 |
7.2.1 减轻税赋是中国寿险业抵御金融风暴的重要举措 |
7.2.2 提升中国寿险产业竞争力的金融支持政策 |
7.3 强化中国保险监管体系 |
7.3.1 金融海啸对中国保险监管体系的启示 |
7.3.2 中国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
7.4 隔离经营金融创新业务 |
7.4.1 混业模式在全球金融海啸中暴露的问题 |
7.4.2 对金融创新业务进行隔离经营 |
7.5 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对保险业的传导 |
7.5.1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业的警示 |
7.5.2 境外金融市场的风险向中国保险业的传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利益与风险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及其风险防控研究 ——以S寿险公司为例[D]. 王铭阳.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中国证券业逆周期监管研究 ——2015年股灾后逆周期监管研究[D]. 黎璐.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3]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法律规制研究[D]. 胡鹏.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4]我国养老金入市运营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安琪.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5]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引发的风险及法律监管研究[D]. 苗雨露. 山东大学, 2017(09)
- [6]QH公司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 朱敏昌. 广东工业大学, 2017(02)
- [7]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研究[D]. 吴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8]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李佳峰. 武汉大学, 2013(12)
- [9]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D]. 龚纪纲. 南开大学, 2010(08)
- [10]中国寿险业经营风险研究[D]. 李薇. 辽宁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