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地震论文-王晶

邢台地震论文-王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邢台地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世说新语,档案百年》,河北省档案馆,宁晋县,世说新语

邢台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世说新语 档案百年》第四十叁集 邢台大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1966年3月8日早上5点29分,邢台隆尧县突然电光闪闪,地声隆隆,随后大地颠簸,张合起伏,急剧抖动……瞬间,房屋夷为平地,一场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瞬间打破了宁静的生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生在我国平原人口稠密地区持续时间长、造成严重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灾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本文来源于《档案天地》期刊2019年10期)

章阳,陈婷,刘立申,王利兵[2](2018)在《2010年-2017年邢台及周边地区中小地震的精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差定位法,根据邢台及周边地区(36. 3°-38. 5°N,113°-116°E) 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发生的1 559个ML≥1. 0的地震P波和S波到时资料,进行重定位研究。精定位后,改进了初始定位精度,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深度剖面图像,获得更加准确的1515个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信息。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中小地震主要集中在隆尧地区,而且震中分布集中在新河断裂带上,呈现出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从地震震源深度分布来看,地震主要集中在6 km~15 km深度范围内,中小震发震层为上地壳;新河断裂带上的小震集中在西南段,且震源深度由西南向东北呈现出逐渐变浅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王晶[3](2018)在《突出政治:1966年邢台地震新闻报道的时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民日报》《河北日报》为基础资料,结合地震亲历者口述资料,邢台地震新闻报道具有重视思想政治宣传、时效性差、回避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视察消息等特点,共同反映出当时新闻报道"突出政治"的时代特色。(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5期)

吕国军,张合,李皓,孙丽娜[4](2017)在《邢台地区设定地震事件烈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邢台地区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分析,得到该地区烈度—频率灾害曲线及地震风险。以地震地质资料理论为基础,结合河北省城市活断层探测成果、地壳结构等资料,确定2个设定地震事件。采用复合震源模型,模拟合成强地面运动,并基于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分析邢台地区地震影响烈度,为今后该地区建筑物抗震设防、避难场所选址、震后救援以及地震保险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林邦慧[5](2017)在《1966年邢台地震考察队分析组现场地震监测预报回忆》一文中研究指出1966年3月6日,邢台地区发生MS5.2强震,震撼了宁静多年的华北大地,揭开了邢台大地震震群活动的序幕。M_S5.2强震刚一发生,我便强烈要求随地震考察队奔赴地震现场。在3月7日,即地震后的第二天,我们就到达地震现场参加邢台地震的监测、预测、预报工作,历时长达3年之久。在极震区,亲历了所有包括M_S7.2大地震及4次M_S≥6.0强烈地震的一次又一次的袭击。作为邢台地震现场考察队分析组负责人之一,(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7年05期)

郭慧,王鑫[6](2017)在《河北隆尧现今地裂缝与1966年邢台地震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隆尧现今地裂缝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时的地裂缝、余震、等震线、地形变等资料进行对比,证明了隆尧地裂缝的形成与1966年邢台地震有关。隆尧地裂缝的再次出露,对1966年邢台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王晓山,陈婷,冯向东,刘双庆[7](2017)在《邢台地震序列的应力释放调整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邢台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邢台老震区分时段应力场,并对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邢台老震区的震源错动类型以走滑类型为主,遍布整个震源区;序列整体和3个时段的应力场反演结果基本一致,且与华北地区其他强震的应力方向相同,表明邢台地震的发生受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应力场反演得到的邢台地震序列现今的摩擦系数显示处于拜尔利摩擦系数的范围,区域应力方向有利于断层活动,而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偏低,推断目前震源区处于某种平衡状态,需要进一步研究震源区深浅应力状态的耦合关系。(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李钦祖[8](2017)在《我拿什么献给你,邢台地震五十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回顾了邢台地震50年来自己对地震预测的深刻认识,总结出我国板内地震不同于板缘地震的研究特色,指出应尽快建立板内地震学,以期提炼出板内地震的本质特征,为我国的地震预测研究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林邦慧[9](2017)在《运用“密集—平静—大震”特点成功预测1966年邢台M_S 6.2强余震——纪念1966年邢台地震50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1966年邢台地震考察队分析组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地震预报是个科学难题,要抓住邢台地震现场不放,去突破这个科学难关"的指示,在地震现场努力探索地震预报之路,采用边探索、边研究、边预报、边总结的方法,总结出大震前中小地震"密集—平静—大震"等特征,并成功运用于1966年3月26日M_S 6.2强余震预测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李守勇,邹立晔,孙晴,赵爱平[10](2016)在《1966年邢台地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1966年邢台5次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情况发现,前2次地震对后面的地震有较好的触发,而M_S7.2以后地震的触发不理想。从而认为,随着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的增加,岩浆活动对地壳介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壳介质弹性性能越来越弱,即该区域浅部可以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而深部在岩浆等因素的影响下,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存在较大的误差,不适合用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地震的触发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岩浆活动的剧烈性和超壳断层存在的客观性。(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6年10期)

邢台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双差定位法,根据邢台及周边地区(36. 3°-38. 5°N,113°-116°E) 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发生的1 559个ML≥1. 0的地震P波和S波到时资料,进行重定位研究。精定位后,改进了初始定位精度,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深度剖面图像,获得更加准确的1515个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信息。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中小地震主要集中在隆尧地区,而且震中分布集中在新河断裂带上,呈现出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从地震震源深度分布来看,地震主要集中在6 km~15 km深度范围内,中小震发震层为上地壳;新河断裂带上的小震集中在西南段,且震源深度由西南向东北呈现出逐渐变浅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邢台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1]..《世说新语档案百年》第四十叁集邢台大地震[J].档案天地.2019

[2].章阳,陈婷,刘立申,王利兵.2010年-2017年邢台及周边地区中小地震的精定位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8

[3].王晶.突出政治:1966年邢台地震新闻报道的时代特征[J].新闻研究导刊.2018

[4].吕国军,张合,李皓,孙丽娜.邢台地区设定地震事件烈度影响[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7

[5].林邦慧.1966年邢台地震考察队分析组现场地震监测预报回忆[J].国际地震动态.2017

[6].郭慧,王鑫.河北隆尧现今地裂缝与1966年邢台地震关系[J].华北地震科学.2017

[7].王晓山,陈婷,冯向东,刘双庆.邢台地震序列的应力释放调整过程[J].华北地震科学.2017

[8].李钦祖.我拿什么献给你,邢台地震五十年?[J].华北地震科学.2017

[9].林邦慧.运用“密集—平静—大震”特点成功预测1966年邢台M_S6.2强余震——纪念1966年邢台地震50周年[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7

[10].李守勇,邹立晔,孙晴,赵爱平.1966年邢台地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6

标签:;  ;  ;  ;  ;  

邢台地震论文-王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