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转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钙,隐性失血,InterTan
分子转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杜文波[1](2019)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an系统固定围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钙应用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an系统固定围术期对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收集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行InterTan系统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88例,依据围术期选用抗凝药分为利伐沙班组(50例)和低分子肝素钙组(38例),统计分析两组在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前Hct、Hb、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Hb下降值指标。结果两组围术期在显性失血量、术前、术后第1天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术后第3天、第7天隐性失血量少于低分子肝素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较低分子肝素钙组Hb在术后第1天、第3天下降明显(P<0.05);术后第7天两组Hb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Hb下降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nterTan系统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围术期应用利伐沙班抗凝隐性失血量较低分子肝素钙低,特别是减少术后3~7 d的隐性失血,术后Hb下降程度并不能真实反映隐性失血量,应格外关注。(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马艳[2](2019)在《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术治疗的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APTT、PT低于观察组,FIB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26%(10/43)高于观察组的6.98%(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效果较佳。(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9年07期)
杨勇,肖长青,李恩,周恒,冉旭秋[3](2019)在《低分子肝素钙与利法沙班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骨二科住院的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病人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围手术期显性失血量、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出血事件。结果术后两组病人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预防DVT疗效相当,对凝血功能干扰较小,不增加出血量;但利法沙班口服给药方便使用,患者依从性好,不良反应更少,更易于老年病人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8期)
牟雪璐尔[4](2019)在《近红外比率型荧光分子转子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细胞内黏度和蛋白变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系统中,细胞内黏度的变化与疾病息息相关,细胞黏度异常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因此对细胞内黏度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分子转子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黏度的机理是:分子转子的旋转是非黏性介质中的有效荧光猝灭途径,会导致与转子部分偶联的荧光化合物较弱的荧光。分子转子旋转受阻机理同样适用于对变性蛋白的检测。许多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II型糖尿病等)皆由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转变而产生的,因此关于蛋白变性检测的这项研究具有应用价值。本论文中设计的荧光探针是一个可以监测细胞黏度和蛋白变性的基于七甲川菁的近红外比率型分子转子。第一部分工作为近红外比率型荧光分子转子的制备。我们选用七甲川菁作为荧光团,在七甲川菁共轭链上引入六元环增加其光稳定性,六元环中位被氯原子取代,增加一个活性位点,七甲川菁共轭链两端分别以苯并吲哚和吲哚封端以增强其稳定性。吲哚中的氮原子上的电子会进攻六元环上的氯原子,进行进一步关环反应以制得最终产物Mu1分子转子。该分子转子用苯并吲哚作为强电子受体基团,并且新的螺吡咯-喹啉衍生物用作电子供体基团以设计转子,具有“D-π-A”分子构型。通过一步关环反应制备得到一个分子转子,赋予其黏度响应性和检测蛋白变性能力。第二部分工作为近红外比率型荧光分子转子在检测细胞内黏度中的表征。首先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光谱分别测试其在不同黏度溶液中的光学性能。其次通过模拟计算论证分子转子的黏度灵敏度产生于分子旋转以降低能垒。最后进行细胞内黏度定量检测实验。通过在细胞中加入制霉菌素改变细胞内黏度来监测分子转子荧光变化情况。实验表明,分子转子对黏度敏感,且可应用于检测细胞内黏度。第叁部分工作为近红外比率型荧光分子转子在检测蛋白变性中的表征。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分别测试其在不同浓度变性/非变性胰岛素和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的光学性能。实验表明,分子转子对变性蛋白敏感,与变性蛋白结合常数大,可用于检测胰岛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的变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8)
孙凯[5](2019)在《半金属表面上分子转子与马达的制备及其转动性质的STM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指的是在叁个维度空间中有一个或多个维度的尺寸处于纳米级别材料。因其具有与宏观体材料不同的一些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在这些纳米材料中,在分子尺度上能够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分子机器”尤其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兴趣。虽然尺寸很小,但是它能够实现与传统机器同样的功能。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制造出了微型电梯、微缩分子肌肉、分子马达、分子汽车、分子钳等一系列微型分子机器。分子马达(motor)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是一种能够将外界能量如电能、光能及化学能等转换为分子的定向运动或转动的分子机器。扫描隧道显微镜非常适合研究固体表面的分子马达的结构和转动性质,它不但能够监测单个分子的转动,而且还能研究分子转动随温度、外场、隧穿电子的能量的变化关系,以及近邻分子对转动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固体表面上分子马达的报道大多数都是单分子马达,鲜有关于固体表面上超分子马达的制备和性质相关研究的报道。水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质,也是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物质,因此深入研究水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能够解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若干重大问题。近年来,水化电子在水结构中的溶解机制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一个热点课题。水化电子化学活性强,在处理水污染和大气防治中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它也是辐射生物体系中重要的中间产物,在高能辐射过程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关于水化电子的研究将为物理化学、辐射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带来深刻影响。目前科学家们在研究水化电子在不同水结构的溶解机制上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功,但利用STM直接观察并测量到的水化电子结构目前还很少,尚没有利用水化电子团簇诱导分子链转动形成分子马达的相关报道。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利用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对酞菁铜(CuPc)在半金属Bi(111)表面上的偏心转动与吸附取向转变、乙醇分子在石墨表面上基于氢键和充电态诱导的超分子马达以及水在石墨表面上基于水化电子诱导下的超分子马达的性质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CuPc分子在半金属Bi(111)上的偏心转动与吸附取向转变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向半金属Bi(111)表面上制备了CuPc分子的自组装结构。在液氮温度下,单个CuPc分子在衬底Bi(111)表面上做偏心转动,当它陷入衬底表面的缺陷或遇到另一个CuPc分子停止转动。在亚单层薄膜中,非手性CuPc分子以“平躺”的方式吸附,并呈现了一定的手性特征。这可归因于分子-衬底间非对称的电荷转移和分子-分子间范德华相互作用的联合作用。在多层薄膜中,CuPc分子采取了“直立”的吸附方式。同时,随着覆盖度的增加,分子的吸附取向发生了由亚单层结构中的“平躺”到多层结构中“直立”的取向转变。2.石墨表面上乙醇分子在氢键和充电态作用下形成的超分子马达乙醇分子在石墨表面上能够形成不同尺寸和分子构型的团簇。利用STM针尖对单个团簇施加电压脉冲,团簇会被隧穿电子充电成为一个负电性团簇。带电团簇能够捕捉具有永久偶极矩的分子链,乙醇分子链围绕其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随机转动形成一个超分子转子。通过在分子链中引入手性分支可以抑制分子链的手性翻转,从而实现安装在固体表面上的具有顺时针手性特征的超分子马达。3.石墨表面上基于水化电子诱导下的水超分子马达利用变温沉积法在石墨表面制备了不同构型的水团簇和分子链。通过STM针尖施加电压脉冲的方法向水团簇中注入隧穿电子,水团簇接受一个水化电子后由电中性转变成负电性,能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引拥有偶极矩的水分子链。水分子链可以围绕负电水团簇做随机转动,形成一个表面安装的超分子转子。通过改变分子链的手性以增加分子链在某一转动方向上的转动势垒,可以实现方向性转动的分子马达。超分子马达的手性特征表明,水分子链的构型是实现方向性旋转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15)
郑世强,陈诚,刘刚,杨景裕[6](2018)在《磁悬浮分子泵高速转子章动相位裕度跟踪补偿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磁悬浮分子泵转子在高速运转时章动模态造成的失稳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交叉反馈的章动相位裕度跟踪补偿控制方法。利用磁悬浮转子系统的复系数建模方法,定量分析闭环控制作用下扁平转子的阻尼章动频率,确立章动频率与控制系统参数及转速间的解析关系,设计自适应滤波器跟踪提取章动频率信号,应用于交叉反馈的章动控制通道,实现全转速范围内对章动相位裕度的跟踪补偿控制。仿真结果表明,章动频率解算精确,基于交叉反馈的章动模态控制方法可有效解决磁悬浮高速转子全转速范围内的章动模态稳定控制问题。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于所研制的大抽速磁悬浮分子泵控制系统,章动模态振动幅值被抑制在-60 d B以下,消除了章动模态对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确保了磁悬浮分子泵长期可靠运行。(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7期)
何莉[7](2018)在《转子型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线粒体黏度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是细胞中提供能量的结构,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当人体患有一些疾病(如帕金森病)时,这些疾病会造成线粒体膜黏度的改变。线粒体黏度与叁羧酸循环相关,呼吸作用产生的分子可以诱导线粒体的黏度变化,反过来线粒体黏度的变化也可以调节呼吸过程中的代谢物扩散。此外,黏度的变化可以降低膜流动性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因此,原位实时监测线粒体黏度,对于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由于荧光探针在用于生物样品成像时具有无创,易操作,以及原位和实时观察细胞微环境的能力,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检测工具。通常,荧光探针可以分为单荧光峰强度变化的turn-on型探针和双通道强度变化的比率型探针。turn-on型探针通常容易受其他较差量化或可变因素影响,如浓度,激发强度和染料周围环境(pH,极性,温度等)。相对而言,比例探针可以通过双峰比值消除背景干扰,提供更精确的定量检测,避免染料浓度和光漂白的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与细胞内离子和溶酶体等实体的成像相比,比率型探针的优势在成像细胞内的物理参数如pH值,温度,黏度等等。借助于比例型探针,通过双峰的荧光强度比可以得到靶标的相关测量参数的标尺的荧光图像,使得精确测量靶标的相关参数成为可能。正因为如此,比例型荧光探针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在最近的文献报道的各种比率测定探针中,对细胞内整体pH值和特定细胞器pH值(如溶酶体)以及整个细胞黏度的黏度已经有所报道,而靶标细胞器的黏度的比例型荧光探针还有待开发。同时,适用于共焦显微镜的线粒体黏度的比率探针有待挑战。我们将芘和吡啶盐结合,设计出了一种可以比例成像线粒体黏度改变的荧光探针PP-1。根据我们组之前的一系列工作,我们确定吡啶盐可以靶标线粒体。同时,PP-1中还存在一个内旋转键,这使得PP-1在低黏度环境下只有芘部分被激发,而在高黏度环境中整个分子都被激发。根据刘等人的工作,除亚硝酸盐之外,其他的众多离子和分子(如F-,Cl-,Br-和Cys)都对PP-1的荧光强度的变化毫无影响。但是除非细胞被污染,否则细胞内的亚硝酸盐含量非常低,通常是无法检测到细胞内的亚硝酸盐的。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探针PP-1可以被405 nm激发获得470 nm和550 nm两个激发光,并且这两个光强度的比值的对数值与环境黏度对数值呈线性关系。因此,PP-1可以在共聚焦显微镜下用于追踪线粒体黏度。分子转子对黏度十分敏感,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转子分子来监测细胞内黏度的变化。并且,这些荧光染料可以以高信噪比(SNR)成像高黏度目标。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叁种具有D-π-A结构的分子转子,TPA-1,TPA-2和PP-2。这些探针可以响应黏度,并在低黏度溶剂(如水)中呈现弱荧光,并且随着高黏度溶剂(如甘油)用量的增加,荧光大大增强。这所有叁种探针都靶向活细胞中的线粒体。这些结果表明,TPA-1,TPA-2和PP-2可用于监测线粒体中的黏度变化。红光探针在活细胞和组织中的成像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红光探针与细胞吸收和自发荧光具有更好的光谱分离,双光子荧光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例如活性生物样品的强力渗透,以及对样品的损害较小。另外,两个光子荧光只能在焦点附近用强激光激发,这会使光漂白,光损伤效应降低。双光子荧光在生物成像应用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设计具有大双光子吸收截面,长波长发射的染料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红光探针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我们设计的叁种发射红色荧光的探针,它们可以清晰地描绘线粒体并具有成像组织的潜力。综上所述,我们合成了一系列线粒体探针。利用跨能级跃迁设计出了比例型黏度线粒体探针;利用D-π-A结构设计出了单峰值黏度线粒体探针;利用扩大分子的共振面积,设计出了红光探针,其中几个探针还具有不错的双光子性能。这些探针对进一步研究线粒体的结构及黏度的影响可以做出一些贡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31)
谢正波[8](2018)在《有单分子转子填充的酞菁钴(CoPc)-空缺阵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应力在有机薄膜的外延生长过程中,对薄膜的结构和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关于应力释放机制的研究逐渐被研究,比如台阶捆绑,小面化,失配位错等。此外,还有一个不寻常的释放机制(不公度),即通过形成周期性的畴界来释放应力。比如,生长在Si(111)表面的Cu-5.5×5.5在畴界通过形成“火山洞”来释放应力。事实上,当吸附物-吸附物之间的作用力和吸附物-衬底之间的作用力相互竞争时就会出现不共度现象。当前者的作用力比较强时,吸附物表现出非共度相。当后者的作用力比较强时,吸附物表现出共度相。不共度结构既不是共度的也不是非共度的,因为它有周期性的畴壁存在。引力就是在畴壁这里产生和释放。如果吸附物在畴壁区域相互挤压,就会形成扩张的畴壁区域;反之会形成收缩的畴壁区域。然而,所有不共度结构总是出现在无机吸附物里,比如生长在Si(111)和Ge(111)表面的Cu,In,和Ga膜。据我们所了解,至今没有关于有机分子不共度薄膜的报道。那么有机分子是否能够形成不共度的结构至今不清楚。如果可以的话,有机分子薄膜将会出现怎样的新特征呢?有机薄膜的晶胞和分子自由度又是怎么样的呢?金属酞菁分子是一个研究固体衬底和金属-有机混合物之间作用力的模型系统。目前关于金属酞菁分子在不同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自组织研究有很多,比如在Au,Ag,Cu,Pb,Bi,石墨烯或NaCl等固体衬底。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LT-STM)是一项重要表征技术,能够对样品材料表面进行原子尺度下的纳米结构形貌的表征,同时联合扫描隧道谱(STS)功能,可深入地探索电子构造方面的内容。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LT-STM研究了酞菁钴(CoPc)分子在Cd(0001)上的生长过程,我们发现了高度有序的CoPc空位阵列和空位内的单分子转子。当CoPc分子在低温下沉积在Cd(0001)上时,有叁种类型的分子空位随机出现在CoPc单层中。将样品退火到更高的温度会导致温度升高自发相分离和自组织安排空位。高度有序的阵列的两分子空位和单分子空位已被获得。特别是有一个在每个单分子空位内旋转CoPc分子,构成单分子转子阵列。这些结果为大规模制造纳米机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1)
卢文欣[9](2017)在《基于双卟啉的手性超分子体系及叁明治型分子转子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是一类典型的刚性共面型共轭大环分子,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能,同时拥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以及易于裁剪修饰等特点,使其在化学、材料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卟啉类化合物一直是超分子化学和立体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由于卟啉对结构变化、环境变化及外部刺激具有灵敏的电子和光学响应,所以经常被作为手性光学探针单元用于立体选择性分子识别体系的构筑。尤其是共价连接的双卟啉体系,其中预置的半刚性空腔不但有利于增强主-客体作用的选择性,同时使客体诱导的变构效应表达为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取向变化,从而显着提高(手性)光学响应的灵敏度。另外,叁明治型卟啉酞菁类金属配合物具有独特的叁维共轭结构体系,其在分子半导体、非线性光学及分子磁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此类分子中,“夹心”配位的金属离子通过多重配位作用连接两个或多个刚性共轭配体,配体能够以金属离子为轴进行相对转动,构成一类新颖的分子转子体系。本论文主要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联二萘连接的手性双卟啉分子,研究其分子内手性传递、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和对手性二胺的超分子识别作用。另一方面,设计合成了含有共价链连接双卟啉的叁明治型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转子,研究了叁层配合物分子中处在两个卟啉环之间的酞菁环的相对转动行为;通过配位金属离子的选择和连接基团的变化对其转动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调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列联二萘酚桥联双卟啉分子内的手性诱导和分子间手性调控研究了一系列手性双卟啉主体(H1-H3)的分子内手性诱导和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叁对对映异构体分别由锌卟啉和纯手性的(R)-或(S)-1,1'-联-2-萘酚(BINOL)通过醚键或酯基连接构成。所有双卟啉主体的CD光谱都呈现裂分的科顿效应,而且其CD信号符号与所用BINOL的立体结构一致。从H1到H3,随着BINOL和卟啉之间连接基团的长度和柔性的增加,其CD信号强度逐渐减弱。表明BINOL的手性被表达为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扭转排列,而且这种分子内手性诱导效应可以通过连接基团的长度和刚性进行调控。通过UV-Vis,1HNMR和CD光谱滴定研究了手性双卟啉主体(H1-H3)与非手性客体(BiPy)及手性客体[(S)-/(R)-DACH]之间的分子间手性调控现象。光谱滴定结果表明:1)BiPy和上述叁对双卟啉主体均形成1:1配位的叁明治型超分子络合物,其CD信号强度都有所减弱,而CD信号符号都没有变化;2)H1和(S)-/(R)-DACH形成1:2配位的开环结构,CD信号强度减弱而CD符号不变;3)H2和H3与(S)-/(R)-DACH都形成1:1配位的叁明治型超分子结构,当主体与客体同手性时CD信号强度增强而符号不变,当主体与客体异手性时CD信号强度增强而且CD符号反转。此外,DFT量子化学理论模拟得到的优化分子构型与光谱滴定指认的配位模式一致,而且主客体络合前后两个卟啉单元之间距离和扭转角的变化趋势与其CD光谱的变化趋势相符合。2.联二萘桥联的双卟啉对二胺的手性识别在上一章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结构优化设计了一对新的手性双卟啉主体[(R)-/(S)-H1]用于二胺类客体[(R)-/(S)-DACH,(R)-/(S)-PPDA 和(R)-/(S)-DPEA]的手性识别。UV-Vis,CD和1HNMR光谱滴定表明,(R)-/(S)-DACH和(R)-/(S)-PPDA可以被包夹在该双卟啉主体的空腔内,通过双重Zn-N配位相互作用形成叁明治型1:1络合物。该络合过程对手性二胺的立体构型有明显的CD光谱响应。(R)-/(S)-H1的手性识别作用也可以通过NMR滴定的方法检测到,其中对(R)-/(S)-DACH的不等价化学位移(△△δ)可以达到0.57ppm,手性识别能(△△G°)达到-4.02kJ mol-1。然而由于较大的位阻效应,另一对手性客体((R)-/(S)-DPEA)不能被包夹在手性双卟啉的空腔内形成叁明治型配合物,因此(R)-/(S)-DPEA不能够被(R)-/(S)-H1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该手性双卟啉主体同时拥有优异的CD和NMR手性识别能力,而且其手性识别能力对配位模式具有依赖性。3.联二萘酚桥联的手性双卟啉铈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合成了叁明治性手性双卟啉铈配合物(R)-/(S)-1和(R>/(S)-2,其中两个卟啉环分别通过(R)-(+)-或(S)-(-)-1,1'-二-2-萘酚(BINOL)桥联。对(R)-/(S)-1和(R)-/(S)-2进行了光谱学和电化学表征。对映异构体之间呈现相互对称的CD光谱,在Soret带(R)-型异构体的CD信号为负而(S)-型异构体的CD信号为正;而且(R)-/(S)-1的CD信号强度比(R)-/(S)-2强。结果表明BINOL基团的C2-手性被传递到了双层配合物结构,表现为两个卟啉单元之间具有确定方向的扭转排列,而且其手性传递效率可以通过改变连接基团的长度进行调节。4.联二萘酚桥联的卟啉酞菁混杂叁层稀土叁明治型分子转子的构筑合成了联二萘酚连接的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叁明治型配合物(R)-/(S)-1和(R)-/(S)-2作为新型分子转子模型,处于中间的酞菁配体作为转子,而两侧由BINOL连接的两个卟啉单元作为定子。通过变温核磁(VT-NMR)实验研究酞菁配体的转动行为。通过对VT-NMR谱图的线型分析得到(R)-1在氘代甲苯和氘代叁氯甲烷中的转动能垒分别为57.8 kJmol-1和60.2kJmol-1,(R)-2在氘代甲苯和氘代叁氯甲烷中的转动能垒分别为50.0 kJ mol-1和44.1 kJ mol-1。表明通过改变配位的金属离子可以有效调控酞菁转子的转动行为。5.偶氮苯桥联的光控叁明治型分子转子合成了偶氮苯桥连的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叁层叁明治型配合物,利用偶氮苯基团的可逆光致顺-反异构性质,以期实现对处于分子中间的酞菁配体的转动行为进行调控。用电子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对其光致顺-反异构进行了研究,当用365 nm波长的光照射20分钟后,由全反式变为顺式占主导(cis/trans = 76:24)。分别测试了其在反式结构和顺式为主时的变温核磁谱图,表明反式结构时酞菁环的转动阻力较大,转速较慢;而顺式结构时转动阻力较小,转速较快。该结果为设计新型光调控分子转子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7-11-18)
黄瑞康,萧智锋,张伟雄[10](2017)在《第叁分会:基于轮环藤宁合铜(Ⅱ)构筑的配位分子转子及其相变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仍分子水平上构建人工器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分子转子的设计和合成是其中的热点之一,人们合成了大量形状各异、功能特别的分子转子[1]。这类转子可能在外来电、磁、光的刺激下迚行定向转动,成为分子马达[2]。在目前的研究中,这类转子的合成往往需要复杂的有机合成,合成成本和难度都比较大。如果能将配位锧高定向性的优点引入该体系,使用配位单元实现分子转子的自组装,对于降低这类化合物的设计和构筑的难度和成本具有特别的意义。我们使用高氯酸轮环藤宁合铜(II)([Cu(Cyclen)~(2+)](ClO_4)_2)作为定子,叁乙烯二胺(DABCO)为转子,通过简单的溶剂挥収法合成了一例配位分子转子([Cu(Cyclen)(DABCO)](ClO_4)_2,1)。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结晶在四方空间群I4mm,属于4mm点群。如图1所示,铜(Ⅱ)离子以四方锥形式与Cyclen的四个氮原子和DABCO的一个氮原子配位。DABCO除了与铜(Ⅱ)离子形成配位作用外,呈现关于晶体学对称性的八重无序,这暗示着它与周围单元的相互作用很弱,即其绕轴旋转能垒较低。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表明1在207 K左右存在可逆结构相发,而其介电常数在210 K附近呈现台阶型的介电异常,表明相发导致了晶体内偶极矩的发化。这些实验现象暗示着DABCO在绕轴旋转动力学可以在降温中被"冻结"[3]。1的低温结构以及该化合物的相发机理,正在迚一步分析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墙报》期刊2017-07-19)
分子转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术治疗的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APTT、PT低于观察组,FIB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26%(10/43)高于观察组的6.98%(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效果较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转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军,杜文波.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an系统固定围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9
[2].马艳.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9
[3].杨勇,肖长青,李恩,周恒,冉旭秋.低分子肝素钙与利法沙班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4].牟雪璐尔.近红外比率型荧光分子转子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细胞内黏度和蛋白变性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
[5].孙凯.半金属表面上分子转子与马达的制备及其转动性质的STM研究[D].西南大学.2019
[6].郑世强,陈诚,刘刚,杨景裕.磁悬浮分子泵高速转子章动相位裕度跟踪补偿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8
[7].何莉.转子型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线粒体黏度成像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8
[8].谢正波.有单分子转子填充的酞菁钴(CoPc)-空缺阵列[D].西南大学.2018
[9].卢文欣.基于双卟啉的手性超分子体系及叁明治型分子转子体系[D].北京科技大学.2017
[10].黄瑞康,萧智锋,张伟雄.第叁分会:基于轮环藤宁合铜(Ⅱ)构筑的配位分子转子及其相变行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墙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