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念庵论文-张卫红

罗念庵论文-张卫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罗念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念庵,终极关怀,儒道交融

罗念庵论文文献综述

张卫红[1](2014)在《儒道交融:罗念庵一体两面的终极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病厄之危—道业未成"构成阳明学者罗念庵生命际遇中悲凉沉重的精神情结。与宋儒避谈生死、顺任生死、侧重世间人伦道德所不同的是,阳明学者明确将"体证心体—超越生死"视为同一主题,完成了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学理念,这也是念庵以潜心体道来对抗疾病死亡之厄的思想背景。另一方面,因儒道同源的一致性以及念庵与道家的亲缘关系,其终极关怀呈现为一体两面:儒家万物一体的现世关切和道家忘情忘世的生死关切相互交融,构成罗念庵独特的"一体两面的终极关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张卫红[2](2014)在《阳明学者罗念庵体悟良知的工夫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阳明学者王龙溪《悟说》所总结的工夫四阶次为基本框架,从工夫体验的角度,分析罗念庵叁期思想转变的原因及相应的工夫内容,梳理了罗念庵工夫实践的完整经历以及细致的心理体验和身心转化过程,论证"悟前—证悟—保任—彻悟—忘悟"构成一个完整的由凡至圣的工夫阶次,于阳明学功夫系统具有普遍意义;同时指出,工夫体验、静坐、冥契经验、人欲问题等应成为研究理学功夫论不可忽视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4年04期)

张卫红[3](2014)在《江右王门学者罗念庵学行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右王学代表人物罗念庵的思想和生平经历可分为叁个阶段:早期,思想上认同王龙溪的见在良知说,他与王门同道以讲会的方式结成信仰共同体,以期实现由仁心而仁政的济世理想;中期,因实践见在良知不得力转而从濂洛之学中找到无欲主静之方,并将济世之志落实为乡族实践;晚期,形成独立的收摄保聚主张,证悟良知,外化为讲学及乡族实践,最终打通动静,会得化境。思想发展与历史作为相结合的视角可以完整展现念庵之学的思想特质及其在阳明学中的定位,更好地说明古今学者对其评价相异的原因,并反思现代学术研究的某些局限。(本文来源于《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期刊2014年00期)

张卫红[4](2010)在《王门后学王龙溪与罗念庵工夫论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龙溪与罗念庵往复多年的思想争议,其分歧在于对良知不同体悟背景下的各说各道,二人分别发挥了阳明致良知教顿悟与渐修的两个方向。同时,随着念庵致知工夫的不断深入,他超出了中期的"主静"说,对阳明学体用一源、即用见体的理路逐步认同,晚年渐趋化境,表明致良知教的顿、渐两大路径殊途同归,通向同一个天德流行之化境。(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刘亿立[5](2009)在《“归寂”与“主静”》一文中研究指出阳明逝世后,王门弟子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讲学运动,阳明思想也因之广泛传播,然而由于王门弟子的不同理解,阳明思想在传播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对于良知本体而言,阳明弟子大体没有异议,但对于如何致良知,却有不同的看法。阳明后学的争论焦点转移到了工夫论问题上。聂双江和罗念庵是阳明弟子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两个学者,其思想在阳明良知学的发展中有着独特地位。阳明良知学所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心理为二,在阳明提出良知学说实现了心理的合一之后,阳明弟子围绕着良知和致良知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聂双江和罗念庵就是这其中的两位。聂、罗二人对于良知并无异议,但是他们都更注重自身体悟,良知学在他们是自得之学。聂双江主张“归寂”,复归本体,认为格物是致知的效验,通过主体警觉,时时刻刻注意是否逾越道德本体,形成一种自觉。这种敬的工夫具体入手处就是静坐,通过静坐消弭习气,然后见良知本体。双江反对将本体与工夫混作一谈,其特色在于强调复归本体的工夫。罗念庵“主静”,以万物一体之仁作为良知,反对见在良知,认为良知本寂,良知发用不像良知那样完足,要把本体和工夫分别开。念庵的特色在于强调静,通过静来去除私欲。念庵的另一特色在于认为致良知的工夫不能在言语上求,而要真真切切的去致知。聂、罗二人所强调的都是良知本体的存养,也就是所关注的是工夫。因为在聂、罗二人看来因为心体至善,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却不免受到习气的遮蔽,因此当下的意念主张未必是至善心体所发。所以应该采用静坐的方法,使欲念习心逐渐消退以至于无欲,良知心体也经由存养而朗现。聂双江、罗念庵分别从各自亲身体验的角度对阳明学的主要观点良知、致良知进行论述,并且对其所处时代流行的“见在良知”观点进行了批判。其学说宗旨分别为“归寂”、“主静”,突出了“寂”和“静”的本体地位,重点在于通过切实的致知工夫来彰显本体,其意义在于通过严辨知觉与良知、理与欲混淆的功夫,揭示出复归本体的重要性,既是对阳明良知学工夫论的发展,也是对王学流弊的补救。(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夏传仕[6](2009)在《罗念庵主静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念庵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本文立足于念庵自己的文献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阅读,比较,追问,反思的哲学研究方法,力图就此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念庵初入圣域,便浸滋在一个以“从静坐中养出端倪来”“圣学之功,只有一个存养为本”为特征的主静思想之中,这也是他日后选择“主静”的理论原因。“阳明殁后,二王之学盈天下”的社会现实让念庵一生都在致力于“主静”思想的运用与发展。为了弥补王龙溪“现成良知”思想中“语本体而遗工夫”的缺陷,他支持双江以“立体以达用”为核心的“归寂”思想,让自己主静思想更加地缜密;在汲取王龙溪“现成良知”以良知为源头、本体和工夫并重思想后,超越了双江的“归寂”说,最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主静”思想。和以往的研究成果不同的是:本文没有纠缠于念庵思想的分期分类,而立足于整体解读“主静”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关注念庵“主静”思想对聂双江、王龙溪等人思想的吸收和超越。从而得出基本结论是:贯穿念庵一生的学术思想是“主静”,念庵的“主静”思想是通过对“归寂”、“现成良知”等学术思想的批判吸收而达到成熟的。全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了念庵选择主静思想理论原因和现实原因。第二部分重点论证念庵主静思想的内涵,包括对双江的支持与超越。第叁部分力图给念庵的主静思想一个客观地评价。(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夏传仕,朱洁[7](2008)在《罗念庵致虚主静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徐阶说"公为学尤务力行",胡直说"益先生自丁酉后凡数悟,然不能无少疑,至是洞矣"。念庵思想就是在力行中发现弊端,在怀疑中推进学问,最终"洞然彻矣"。"先生之学凡叁变"中唯一没有变的是他的救世思想,而救世的药方就是致虚主静。(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8年19期)

张卫红[8](2008)在《罗念庵与道教道家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阳明学与佛道二教的亲缘关系以及中晚明叁教高度融合的基本背景,罗念庵尽管是一位恪守儒宗的王门后学,但与道教、道家无论在"术"还是"道"的层面依然有着深刻的交涉。在摒弃道教长生追求、道家弃世态度的同时,他曾向道士方与时虚心学习,将胎息术纳入悟良知的收摄保聚工夫中并进行了儒家本位的转换。在个体生命的终极关切层面,念庵晚年对老庄道家齐生死、等物我的超世旨趣用诗的形式隐而不张地予以深切认同,他的思想亦开显为儒道一体之两面:万物一体的现实关切和忘情忘世的终极关切,为念庵的儒家价值本位抹上了浓厚的"道家"色彩。(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08年02期)

张卫红[9](2007)在《罗念庵思想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洪先(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王门后学的一位重要代表。念庵之学,以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的地域划分法,属于江右王学;以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学术特征划分法,与聂豹(字文蔚,号双江,1487~1563年)同属于归寂派。学界对于罗念(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07年07期)

张卫红[10](2007)在《当下一念之别:阳明学现成良知之辨的关键问题——以王龙溪与聂双江、罗念庵的争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见在良知与圣人同异与否(圣愚之辨)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现成良知之辨的一个核心论题。从“体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争论双方对“当下一念”的不同指涉,龙溪以一念善端为依据,当下回溯至心体的一念之微并时时把持于此超越层的良知心体,一念之微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同层的关系,即本体即工夫,发挥了阳明学向上一机的致知理路;而双江、念庵则是从经验层之可能被欲根遮蔽的一念善端来质疑现成良知的,一念善端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异层的关系,从而开辟了体用有别、用工夫以复本体的渐修进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07年04期)

罗念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阳明学者王龙溪《悟说》所总结的工夫四阶次为基本框架,从工夫体验的角度,分析罗念庵叁期思想转变的原因及相应的工夫内容,梳理了罗念庵工夫实践的完整经历以及细致的心理体验和身心转化过程,论证"悟前—证悟—保任—彻悟—忘悟"构成一个完整的由凡至圣的工夫阶次,于阳明学功夫系统具有普遍意义;同时指出,工夫体验、静坐、冥契经验、人欲问题等应成为研究理学功夫论不可忽视的研究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念庵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卫红.儒道交融:罗念庵一体两面的终极关怀[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张卫红.阳明学者罗念庵体悟良知的工夫历程[J].中国哲学史.2014

[3].张卫红.江右王门学者罗念庵学行述评[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4

[4].张卫红.王门后学王龙溪与罗念庵工夫论之比较[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刘亿立.“归寂”与“主静”[D].陕西师范大学.2009

[6].夏传仕.罗念庵主静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7].夏传仕,朱洁.罗念庵致虚主静思想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8].张卫红.罗念庵与道教道家之关系[J].中国哲学史.2008

[9].张卫红.罗念庵思想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7

[10].张卫红.当下一念之别:阳明学现成良知之辨的关键问题——以王龙溪与聂双江、罗念庵的争论为中心[J].浙江学刊.2007

标签:;  ;  ;  

罗念庵论文-张卫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