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构冗余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冗余,热备份,同步,一致
异构冗余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安占新,许传明,王晓玲[1](2019)在《多模异构冗余软件系统同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控制领域普遍采用冗余方案进行系统设计,相应软件系统也存在冗余。本文对叁冗余软件之间、叁冗余软件与不冗余软件之间以及叁冗余软件与热备份软件之间实时同步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数据、信号的同步性和一致性,找出造成多模异构冗余软件系统不同步的时机、方式等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软件设计方法,提出了确保冗余软件系统数据同步和一致的延时等待、交互表决、串行操作以及记忆重发同步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航天控制》期刊2019年05期)
王伟,曾俊杰,李光松,斯雪明,杨本朝[2](2018)在《动态异构冗余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威胁网络空间安全的主要原因是漏洞和后门问题。为解决网络空间中基于未知漏洞、后门或病毒木马等不确定性的威胁,针对拟态防御的典型架构——动态异构冗余(DHR)系统,建立概率数学模型。从输出一致率、系统攻击成功率等角度讨论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和分析,得到DHR系统的攻击成功率的表达式,并给出DHR系统的性质。分析结果表明,DHR系统的抗攻击能力优于静态异构冗余系统。(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王伟,杨本朝,李光松,斯雪明[3](2018)在《异构冗余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漏洞和后门已经成为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冗余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受拟态防御思想的启发,分析了异构冗余技术对基于漏洞和后门的网络攻击进行安全防御的有效性。在一些假设前提下,以系统攻击成功率表征系统的安全性,建立了基于马尔科夫过程的异构冗余系统的安全性评估数学模型,给出了系统攻击成功率的表达式。最后对3模异构冗余系统进行了求解和分析,计算结果与直观预期相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胡力文,李启明[4](2018)在《异构环境下非均质性最小冗余分布式云存储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分布式云存储系统构建的合理性,提出一种异构环境下考虑非均质性的最小冗余分布式云存储系统构建方法.首先,开发了异构环境中,进行数据可用性计算的分析框架.由于在存储节点增长时数据可用性计算非常复杂,提出了一种以较少计算代价的方法来估计真实值的蒙特卡洛方法.其次,由于决定在每个主机上分配的最佳冗余量是很难计算的,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PSO)的分配方法.最后,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迭代算法来确定保证不同存储应用程序的数据可用性所需的最小冗余.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可实现数据冗余和存储成本的降低.(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18年05期)
胡恩超[5](2018)在《基于Web异构冗余系统的安全优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Web应用程序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也积极推动着Web技术的发展速度。新技术的诞生为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使得Web应用程序构建的复杂性越来越高。不幸的是,Web应用程序构建的复杂度越高,暴露给攻击者的攻击面也越多。同时,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的安全隐患,也使得目前的Web安全防御体系防御难以抵挡种类繁多的攻击面。攻击者对任意一个他们探索到的Web服务的漏洞发起攻击。这种攻防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Web安全问题一直处于研究的热门领域。为了弥补攻击者与防御者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许多Web安全防御研究者提出了异构冗余化Web应用程序,增加Web应用程序的复杂性、多样性。但由于Web应用程序构建的复杂性,使得构建者很难量化Web异构冗余系统的异构程度。本文结合先前研究者们的宝贵经验,基于Web异构冗余系统的基本理论下,提出一种能够量化Web异构冗余系统异构程度的方法,并基于这种量化方法,提出一种可以优化Web异构冗余系统异构程度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继续优化Web安全防御模型,提出一种可以实现动态切换Web执行体的动态切换策略,将静态结构的Web异构冗余系统转变成动态结构的Web异构冗余系统,最终将系统防御体系从被动防御升级成为主动防御体系。本文在上述两个大方向上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从Web应用程序构建模式的角度出发,将Web应用程序的构建自顶向下进行分层,然后分层讨论Web异构冗余系统在不同层级上的异构性,从而达到量化Web异构冗余系统的异构程度,最终实现筛选异构程度较大的执行体集的目的。考虑到筛选过程的复杂度,本文提出一种结合遗传算法的筛选方案,其中适应度函数采用本文提出的量化方法。2)基于拟态防御的背景,本文提出一个基于系统日志审计的动态切换算法(DSA),DSA将充分利用系统日志审计结果,基于实时数据进行动态切换执行体,使得系统内部结构动态化。DSA同时考虑了系统切换成本与执行体切换前后系统异构属性,将动态切换问题转化为双目标优化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对比静态结构,DSA可以有效转移并渐小系统暴露出的攻击面,并具有更好的数据保密性和入侵容忍度,对建立响应时间稳定的,提供连续可靠服务的主动防御系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瞿朗,左秀然,杨国良[6](2018)在《异构UPS双机双线式全冗余系统解决方案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不受UPS产品型号限制条件下解决机房单电源供电风险问题。方法通过异构UPS双机双线式全冗余架构供电模式保障机房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结论异构UPS双机双线式全冗余供电模式是一种在实践中更合理、更容易实现且更具优势的方案,此模式可复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刘志颖,郑松[7](2014)在《异构叁重冗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可靠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PLC叁重冗余系统存在的共因失效问题,提出了一种异构的PLC叁重冗余容错方案。系统采用OMRONCS1D、SIEMENSS7-400和ROCKWELLControllogix叁个不同的PLC构成主处理器的叁重化冗余,对输入、输出模块也进行了异构的冗余化设计。利用表决和表决自适应机制对冗余数据进行处理,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异构冗余的软硬件结合的检测机制。在考虑共因失效的条件下建立了系统的马尔科夫可靠性模型,利用MATLAB对其进行了可用度和可靠度仿真。仿真结果证实了异构冗余的方案能有效提高叁重冗余系统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气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张振华,窦满峰,杨新龙[8](2013)在《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异构冗余通信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功率无刷直流电动机(BLDCM)强电磁干扰等因素影响通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异构冗余通信切换理念,设计了基于CAN总线和RS422总线的异构冗余通信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系统实现了PC机对BLDCM的数字控制、实时监控,在CAN总线出现故障时,可以自动快速切换到RS422总线,通信数据连贯,提高了大功率BLDCM通信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机电一体化》期刊2013年04期)
吴子,温霜,邝少斌,黄涛,李剑平[9](2011)在《基于物理隔离(1+1)+1架构的异构冗余播出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全播出是广电行业立足的基础和生命线。一直以来,技术部门绞尽脑汁对安全播出机制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备份手段也层出不穷,但往往关注点都聚焦在系统内部的备份方面,在系统出现了灾难性故障时,依然缺乏应对手段。本文着重介绍了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全域智能化广播台网项目中基于物理隔离(1+1)+1架构的异构冗余播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技术,从内部到系统间均建立了备份冗余机制,从内至外极大的提升了安全播出的保障性。(本文来源于《广播与电视技术》期刊2011年02期)
满梦华,原亮,丁国良,巨政权,宋亮[10](2009)在《嵌入式高可靠性异构双机冗余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复杂电磁环境下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可靠运行为设计目标,提出了基于ARM和FPGA的可重构双机并行处理模型,以期运用备份策略保证系统可靠性。进而,利用马尔可夫过程模型分析此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证明本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可靠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09年08期)
异构冗余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威胁网络空间安全的主要原因是漏洞和后门问题。为解决网络空间中基于未知漏洞、后门或病毒木马等不确定性的威胁,针对拟态防御的典型架构——动态异构冗余(DHR)系统,建立概率数学模型。从输出一致率、系统攻击成功率等角度讨论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和分析,得到DHR系统的攻击成功率的表达式,并给出DHR系统的性质。分析结果表明,DHR系统的抗攻击能力优于静态异构冗余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构冗余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安占新,许传明,王晓玲.多模异构冗余软件系统同步技术研究[J].航天控制.2019
[2].王伟,曾俊杰,李光松,斯雪明,杨本朝.动态异构冗余系统的安全性分析[J].计算机工程.2018
[3].王伟,杨本朝,李光松,斯雪明.异构冗余系统的安全性分析[J].计算机科学.2018
[4].胡力文,李启明.异构环境下非均质性最小冗余分布式云存储系统[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8
[5].胡恩超.基于Web异构冗余系统的安全优化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6].瞿朗,左秀然,杨国良.异构UPS双机双线式全冗余系统解决方案与实践[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8
[7].刘志颖,郑松.异构叁重冗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可靠性评估[J].电气技术.2014
[8].张振华,窦满峰,杨新龙.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异构冗余通信系统设计[J].机电一体化.2013
[9].吴子,温霜,邝少斌,黄涛,李剑平.基于物理隔离(1+1)+1架构的异构冗余播出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
[10].满梦华,原亮,丁国良,巨政权,宋亮.嵌入式高可靠性异构双机冗余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