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时间论文-廖玲,石文英,李平,杨宇,周有君

针刺时间论文-廖玲,石文英,李平,杨宇,周有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刺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针刺,心经穴,脑血流量,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

针刺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廖玲,石文英,李平,杨宇,周有君[1](2019)在《观察针刺手少阴心经穴不同时间段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ROI-CBF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手少阴心经穴不同时间段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各感兴趣区(ROI)脑血流量(CBF)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3例,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梗死灶、梗死灶旁及对侧镜像区为感兴趣区,以ROI-CBF为观察指标,采用MR ASL扫描,获取针刺前、针刺即刻及拔针后3个时间段各ROI-CBF并分析其差异。结果:心经穴能够提高各ROI-CBF(P <0. 05),其中拔针后时间段尤为明显;各ROI-CBF值增加幅度依次为:镜像区≈梗死灶旁区>梗死灶区(P <0. 05)。结论:针刺心经穴能有效提高梗死灶区、梗死灶旁区、镜像区CBF,为临床上选取心经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了部分可视化依据。在同一时间段下,针刺心经穴对梗死灶区、梗死灶旁区、镜像区CBF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景涵,曹冬冬,门靖宇,周荣[2](2019)在《基于锂电池包针刺实验的热失控扩散时间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锂离子电池包的针刺热失控和热扩散实验中,由于失控时电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和电池包各异的结构特性等原因,很难得出可重复的热失控扩散放热、传递速率和蔓延时间数据,导致电池包的失控判定和预警无法进行。对此,基于针刺触发的电池包热失控扩散实验,提出一种在某型电池包针刺实验数据基础上,通过不确定性计算对失控扩散进行预估的方法,以此推测其扩散时间的期望和区间。此后,设计实验对本方法进行验证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测得的热失控扩散时间处于本方法预估区间内。该方法可以用于电池包热失控扩散实验的失控蔓延预测,并为电池包热失控的预警提出思路。(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魏晓凯,王朝辉,王洪峰[3](2019)在《时间因素与针刺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刺治疗与时间因素密切相关,治疗时间的变化会对疗效造成不同的影响。影响针刺疗效的时间因素包括:①针刺时机:根据病情择时选取病变脏腑对应的时辰或季节进行针刺,疗效较好;②留针时间:留针时间的长短影响针刺疗效,需根据病情控制在最佳范围;③时间间隔:针刺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对疗效产生促进作用;④疗程长短:提高疗效的关键步骤是通过辨证确立最佳疗程。目前,对时间因素与针刺疗效相关性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临床及实验研究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未对疾病进行系统归纳和研究;研究过程中未建立规范的临床指导模式,样本数量较少;对针刺作用的时效性机制研究较少。以上都使得时间因素在临床应用中有随意性和不科学性。今后的研究需在现有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基础上,充分应用现代医学资源有目的地对疾病进行归纳和研究,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总结出某一类疾病与时间因素的关系,得出规范可信的结论;针刺时间的确定受体质、病位、病程等影响,可对其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开展对针刺作用时效性机制的研究,探求其实质与规律,使时间医学有据可循,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治疗依据和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卢华锋[4](2019)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针刺治疗的完全性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其常规应用口服小剂量激素(口服泼尼松30 mg/d,每天2次)减轻面神经水肿,B族维生素(维生素B1和B12各100 mg,每天1次)营养神经,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0. 2 g,每6 h一次)等治疗。观察组根据其行针刺治疗起始时间进行分组,起始时间为早期(发病1周内)治疗组、中期(发病第1~4周)治疗组和晚期(发病4周后)治疗组。其中面瘫早期接受针刺治疗患者18例;中期接受治疗患者22例;晚期接受治疗患者11例;未接受面瘫治疗患者9例,未采用针刺治疗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House Brachmann分级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早期治疗组House Brachmann分级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均优于中期和晚期治疗组,且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处早、中及晚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刺治疗,其面瘫程度均可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且在合理行针条件下,针刺治疗时间越早,面瘫获得改善程度越大,临床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9年16期)

杨蓥萍,温妍,王一捷,张丽丽,陈少宗[5](2019)在《探究不同留针时间与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间关系的文献统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统计分析近30年来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相关文献中疗效与不同留针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1989-2019年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文献,按标准纳入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等软件进行信息挖掘。结果:笔者探究9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数据显示;随留针时间的改变,疗效的变化趋势波动较大,电针最佳留针时间是30min,有效率为94.21%,愈显率为72.92%;静留针时间相对更灵活,最佳留针时间是20min,有效率为90.56%,愈显率为62.93%。结论:临床上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留针时间和留针方式不完全相同,不同留针时间下的症状缓解程度也存在差异,并不随时间延长呈上升或者下降趋势,针刺治疗本病的时效规律需临床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期刊2019-08-17)

廖玲,李平,石文英,杨宇,潘江[6](2019)在《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不同时间段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ROI-CBF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不同时间段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各感兴趣区(ROI)脑血流量(CBF)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4例,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梗死灶、梗死灶旁及对侧镜像区为感兴趣区(ROI),以ROI-CBF为观察指标,采用MR ASL扫描,获取针刺前、针刺即刻及拔针后3个时间段各ROI-CBF并分析其差异。结果: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即刻和拔针后各ROI-CBF均增高(P<0.05);与针刺即刻比较,拔针后各ROI-CBF均增加(P<0.05);在针刺即刻和拔针后时间段下,心包经组对各ROI-CBF效应存在差异,CBF效应依次为:镜像区效应>梗死灶旁区效应>梗死灶区效应(P<0.05)。结论:(1)针刺心包经穴能有效提高梗死灶区、梗死灶旁区、镜像区CBF,为临床上选取心包经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了部分可视化依据。(2)在同一时间段下,梗死灶区、梗死灶旁区、镜像区CBF存在差异。(3)针刺对ROI-CBF的影响不仅具有即刻效应,还具有后续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4期)

王桓,程凯,任杰,李昱颉,游敏[7](2019)在《针刺预处理“极泉”与“内关”穴对房颤大鼠房颤持续时间和Cx40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针刺预处理"内关"穴和"极泉"穴对阵发性房颤大鼠的房颤持续时间、Cx40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内关组和极泉组,共4组。以Ach 66μg/m L+CaCl210 mg/m L混合液,连续7天经阴茎静脉注射诱发阵发性房颤大鼠模型。从造模第1天起对两针刺组分别针刺双侧穴位各20 min后注射造模药物,正常组注射生理盐水,以心电图检测各组大鼠房颤持续时间。7天治疗结束后,用Western-blot法测定Cx40蛋白的表达,用Real-Time PCR法测定Cx40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房颤持续时间显着延长(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极泉组的房颤持续时间缩短(P <0. 01)。Cx40蛋白在模型组表达最高(P <0. 01),在正常组表达最低,经1周治疗后内关组、极泉组的Cx40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 <0. 01)。各组大鼠的Cx40 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结论:针刺预处理"极泉"穴与"内关"穴缩短房颤持续时间的效果相当,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房颤大鼠心房肌心房缝隙连接蛋白Cx40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陈坤黄寓,王东[8](2019)在《针刺不同留针时间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眼部温度及即时镇痛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留针时间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眼部温度及即时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66例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每组22例。3组患者均采用针刺治疗,针刺后分别留针15min、35min、1h。采用简氏Mc Gill疼痛量表评价3组患者治疗2h后的即时镇痛效应,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5min、35min、1h眼部温度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分级指数(PR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中治疗2组与治疗3组治疗后PRI及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1组(P<0.01);治疗35min后,治疗2组与治疗3组眼部温度的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治疗1组(P<0.01);治疗2组总有效率为90.9%,明显优于治疗1组的63.6%(P<0.01)和治疗3组的86.4%(P<0.01)。结论:针刺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不同留针时间对眼部温度的影响及即时镇痛效应有所差异,留针35min时,眼部温度变化幅度达到最高,镇痛效果最佳,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眼温变化幅度呈下降趋势,而疗效并未增加。(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钟润芬,尹旭辉,曹玉华,张晓峰,张亚男[9](2019)在《不同时间间隔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间隔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各60例,各组均取L3~L5夹脊穴、环跳、委中等进行针刺治疗,并接KWD-808电针仪,针刺间隔时间分别为每日1次、隔日1次、每3天1次,疗程为3周。观察各组治疗1、2、3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定量表(JOA)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1组与观察2组有效率分别为96.7%(58/60)、95.0%(57/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观察3组的88.3%(53/60,均P<0.01);各组治疗1、2、3周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均P<0.01),观察1组与观察2组治疗1、2、3周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较观察3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各组治疗1、2、3周后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均P<0.01),观察1组与观察2组治疗1、2、3周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治疗3周后JOA评分高于观察3组(均P<0.05)。结论:每日针刺和隔日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疗效相当,优于每3天1次。(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9年05期)

王桓[10](2019)在《针刺预处理内关、极泉穴对房颤大鼠的房颤持续时间及Cx40/Cx40mRNA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腧穴特异性是指腧穴相对于非经穴、同经不同穴、同名经经穴等其他穴位在形态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相对特异性,是近代以来针灸界研究的持续关注点。本实验主要选择内关和极泉两穴,即从心包经和心经各选取一代表穴位进行研究。从所主病候来看,心包经和心经都常用于治疗心、胸和本经循行部位病症等,为治疗心脏疾病的高频经脉,均可作为治疗心系疾病的首选。心包经的内关穴作为治疗心脏疾病疗效最为突出的穴位之一,不论古代医籍或现代临床对其的研究都已非常深入和丰富;心经的极泉穴为心经脉气所发,有调整心率的作用。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且无毒副作用的方案对房颤能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内关穴和极泉穴在主治上有共性,而其在所属区域、解剖结构上又有差异性,因而可作为代表穴位进行腧穴特异性的对比。本研究借助阵发性房颤大鼠模型,分别对大鼠双侧内关穴、极泉穴进行针刺预处理,以干预后的心电图变化水平、心肌病理损伤程度作为疗效判断指标,同时检测房颤结构重构中关键蛋白及其基因层面的表达水平来探讨内关和极泉穴对房颤结构重构的作用机制,为腧穴特异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内关组、极泉组共4组,以阴茎静脉注射7d Ach 66μg/mL+CaCl2 10 mg/mL(1 mL/kg)混合液诱发阵发性房颤大鼠模型。从造模第1日起,于注射造模液进行造模前,对内关组、极泉组分别针刺双侧穴位,期间行针1min以每分钟30转轻微捻转,1Omin后行针第二次,共留针20min,正常组注射生理盐水,以心电图检测各组大鼠房颤持续时间。连续7d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房颤持续时间,用HE染色法观察心房肌病理损伤情况,用Western-blot法测定Cx40蛋白的表达,用Real-Time PCR法测定Cx40mRNA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房颤持续时间与正常组相较,模型组大鼠房颤持续时间显着延长(P<0.01),统计学有差异;与模型组相较,内关组、极泉组大鼠的房颤持续时间均缩短(P<0.01),统计学有差异;内关组与极泉组相较,大鼠的房颤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2)HE染色结果正常组的心脏组织基本结构正常;模型组的心脏组织结构略紊乱,可见空泡变性的心肌细胞,间质细胞可见炎性浸润;内关组、极泉组的心脏组织病变特征与模型组相同,程度有所减轻;内关组与极泉组比较,病理损伤程度相近。(3)Cx4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较,Cx40蛋白在模型组表达最高(P<0.01),统计学有差异;与模型组相较,大鼠经过1周针刺预处理后,Cx40蛋白表达水平在内关组、极泉组均下调(P<0.01),统计学有差异;内关组与极泉组相较,Cx40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正常组、模型组、经过1周针刺预处理的内关组和极泉组大鼠心房肌Cx40 mRNA无明显组间差异。结论(1)针刺预处理内关穴、极泉穴对房颤均有防治作用,说明两穴既有腧穴特异性也有主治共性,推测其原因可能与两穴所属的心包经、心包的同源性有关。(2)针刺预处理内关穴、极泉穴通过影响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Cx40的表达水平起到对心房颤动的防治作用,从而使房颤时心房的结构重构得到缓解。(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针刺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锂离子电池包的针刺热失控和热扩散实验中,由于失控时电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和电池包各异的结构特性等原因,很难得出可重复的热失控扩散放热、传递速率和蔓延时间数据,导致电池包的失控判定和预警无法进行。对此,基于针刺触发的电池包热失控扩散实验,提出一种在某型电池包针刺实验数据基础上,通过不确定性计算对失控扩散进行预估的方法,以此推测其扩散时间的期望和区间。此后,设计实验对本方法进行验证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测得的热失控扩散时间处于本方法预估区间内。该方法可以用于电池包热失控扩散实验的失控蔓延预测,并为电池包热失控的预警提出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刺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1].廖玲,石文英,李平,杨宇,周有君.观察针刺手少阴心经穴不同时间段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ROI-CBF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9

[2].张景涵,曹冬冬,门靖宇,周荣.基于锂电池包针刺实验的热失控扩散时间预测[J].电源技术.2019

[3].魏晓凯,王朝辉,王洪峰.时间因素与针刺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9

[4].卢华锋.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

[5].杨蓥萍,温妍,王一捷,张丽丽,陈少宗.探究不同留针时间与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间关系的文献统计[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

[6].廖玲,李平,石文英,杨宇,潘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不同时间段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ROI-CBF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9

[7].王桓,程凯,任杰,李昱颉,游敏.针刺预处理“极泉”与“内关”穴对房颤大鼠房颤持续时间和Cx40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9

[8].陈坤黄寓,王东.针刺不同留针时间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眼部温度及即时镇痛效应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9

[9].钟润芬,尹旭辉,曹玉华,张晓峰,张亚男.不同时间间隔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J].中国针灸.2019

[10].王桓.针刺预处理内关、极泉穴对房颤大鼠的房颤持续时间及Cx40/Cx40mRNA表达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标签:;  ;  ;  ;  

针刺时间论文-廖玲,石文英,李平,杨宇,周有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