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论文-肖华斌,刘文荣,李冉冉

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论文-肖华斌,刘文荣,李冉冉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乡非建设用地,空间演变,CA模型,佛山市

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论文文献综述

肖华斌,刘文荣,李冉冉[1](2015)在《佛山市城乡非建设用地空间演变及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非建设用地概念的提出是快速城市化地区发展面临巨大资源与环境挑战的一种空间响应。以珠江叁角洲地区佛山市为例,在GIS和RS等空间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支撑下,系统地从数量结构、变化速度、空间分异、空间形态和空间模式等方面描述了佛山市城乡非建设用地空间演变特征。2008年佛山市城乡非建设用地面积比1990年减少985.67 km2,减少幅度达28.18%。佛山市综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呈现出先递减后增加的趋势,其中1990—1995最大,达到2.36%。并基于CA模型模拟预测了2020年佛山市建设用地的规模达到1515.23 km2,发现远超过同时期规划控制的规模。需要尽快构建一套城乡非建设用地技术理性的规划方法和政策理性的管理措施,来应对建设用地无序地蔓延。(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期刊2015年05期)

肖艾华[2](2013)在《城乡非建设用地的规划保护与控制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非建设用地是保障城市健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推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结合新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来探索更有效的城乡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控制方法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研究与设计工作者的重要方向。该文分析重庆主城区城乡非建设用地的现状情况,剖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从保护策略、控制方法、法律保障叁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3年06期)

舒沐晖[3](2012)在《城乡非建设用地概念界定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概念界定,给相关研究带来困惑。本文通过对当前四个主要的概念提法和相应的界定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从空间范围、区别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键特征、功能属性、研究对象构成、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对比,认为在相同的研究基础和目的之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概念界定,分别体现在研究的视角、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的侧重点等方面。由此提出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理念转型的背景下,建议以"城乡非建设用地"形成统一的概念提法,其界定内涵包含城镇内外两个空间层面、以突出自然属性为主,突出其对城镇功能和空间结构上的生态支撑作用,与城乡建设用地形成相互依赖和包容的平等关系。(本文来源于《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期刊2012-10-17)

肖华斌,袁奇峰,宋凤[4](2012)在《城乡非建设用地空间演变与生态安全响应研究——以佛山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态安全提出了城乡非建设用地的概念,以平原河网地区佛山市为例,在GIS和RS等空间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支撑下,从定量角度系统解析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非建设用地空间演变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从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来看,佛山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呈显着下降趋势,与城乡非建设用地的减少呈正相关性;从生态系统自身生态因子来看,水文效应表现为年均径流系数增大,地表温度表现为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植被覆盖表现为大型森林斑块数量减少;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看,表现为生态系统生态的服务层次和服务价值降低。(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肖华斌,袁奇峰,宋凤[5](2012)在《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的城乡规划和管理单一强调建设用地,忽视了对整个区域起生态支撑作用的非建设用地,对城乡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提出应重新审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探索相应的规划思路。总结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非建设用地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了其原因。在辨析城乡非建设用地的用地类型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城乡非建设用地的识别方法。最后,基于城乡一体化理论,探索了城乡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框架。(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2年02期)

郭红雨,蔡云楠,肖荣波,彭涛[6](2011)在《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非建设用地是指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在规划期内不被用于城镇及乡村建设的用地,可划分为"两级五类"。其规划主要考虑到城市生态系统开放性、非均衡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根据景观格局—过程—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非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格局,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保证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基于非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理论,在城市生态限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人口规模预测与城市增长特征,确定非建设用地规模与空间布局。最后简要介绍了广州非建设用地规划实例。(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1年01期)

肖华斌,袁奇峰[7](2009)在《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时期,城市空间扩张作为一种城市增长的主要形式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城乡规划和管理中,单一强调建设用地,只注重土地的经济属性和眼前带来的局部利益,忽视对整个区域起着生态支撑作用的非建设用地,使得城乡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地挑战。因此,应在区域范围和整体环境之中重新审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转变观念,以反向作用的生态思维方式,积极探索相应的规划思路。本文首先总结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非建设用地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然后,在辨析城乡非建设用地的用地类型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城乡非建设用地的识别方法。最后,在城乡统筹的视角下尝试建立城乡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框架。(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09-12)

马凯,梁流涛,杨渝红[8](2009)在《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之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出现以来,政府垄断一直是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的重要特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垄断构想显然已经不能维持,各地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大量流转以及地方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昭示着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的迅速演化。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演化的内在逻辑,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建立一个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演化的分析框架,讨论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条件,得出帕累托最优流转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静态分析,讨论各变量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影响,并对一些实际问题作出解释。最后提出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演化规律,明确了市场演化方向,并指出其中的政策含义: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具有不同程度的流转均衡,在不同的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也将造成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演化的不同状态。"一刀切"的做法可能会造成地区市场混乱或者给流转后的集体经济造成负担,尊重规律、区别对待是最优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09年03期)

李红[9](2008)在《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用地需求逐年递增,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侵占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加之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及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更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以城乡用地矛盾为表征的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如何在保护好耕地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城乡用地的需求,如何确定城乡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当今社会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城乡非农建设用地的规模预测和布局研究是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泰安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现状分析,结合泰安市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泰安市城乡非农建设用地总规模,进而对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进行相应的布局调整,提出统筹城乡用地的措施和建议,力求构建泰安市城乡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最佳形式,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叁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与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界定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的内涵,明确其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等方面的研究意义。分析国内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内涵和要求,提出泰安市城乡非农用地规模和布局研究的思路。2、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的现状分析。进行城乡土地利用静态分析,了解泰安市城乡非农建设用地现状的结构和特征;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分析,了解泰安市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变化的历史趋势和演变规律。3、确定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结合国家、山东省的相关标准以及泰安市的城乡用地历史演变规律和现状,根据泰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以及《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相关目标,构建经济计量模型预测城乡用地规模。4、提出城乡非农建设用地空间布局调整方案。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大方面,充分考虑人口分布、GDP分布、地质灾害分布、水源分布、污染源分布、交通区位、坡度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地确定进行空间布局的适宜区域和调整方案。5、提出统筹城乡非农建设用地的措施和建议。根据泰安市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典型调查及分析,提出优化空间布局的措施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8-09-30)

梅昀,汪如民,陈银蓉[10](2008)在《柳州市及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与控制规模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马尔柯夫和最优化理论和方法,通过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的趋势预测与系统优化下的非农建设用地扩张控制(目标预测)比较,探讨在多目标约束下,柳州市及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控制的规模和方向。模型演绎结果表明: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的趋势预测与目标预测有比较大的差异,为实现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的控制目标应控制耕地和农用地转用,实行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08年04期)

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乡非建设用地是保障城市健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推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结合新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来探索更有效的城乡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控制方法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研究与设计工作者的重要方向。该文分析重庆主城区城乡非建设用地的现状情况,剖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从保护策略、控制方法、法律保障叁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论文参考文献

[1].肖华斌,刘文荣,李冉冉.佛山市城乡非建设用地空间演变及模拟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5

[2].肖艾华.城乡非建设用地的规划保护与控制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J].重庆建筑.2013

[3].舒沐晖.城乡非建设用地概念界定辨析[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2012

[4].肖华斌,袁奇峰,宋凤.城乡非建设用地空间演变与生态安全响应研究——以佛山市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

[5].肖华斌,袁奇峰,宋凤.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J].城市问题.2012

[6].郭红雨,蔡云楠,肖荣波,彭涛.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J].城市规划.2011

[7].肖华斌,袁奇峰.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初探[C].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8].马凯,梁流涛,杨渝红.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之演化规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

[9].李红.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10].梅昀,汪如民,陈银蓉.柳州市及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与控制规模的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

标签:;  ;  ;  ;  

城乡非农建设用地论文-肖华斌,刘文荣,李冉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