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制方向选择性论文-曾虹

调制方向选择性论文-曾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调制方向选择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M调频声,FM调制方向选择性,前掩蔽,下丘神经元

调制方向选择性论文文献综述

曾虹[1](2012)在《在体下丘细胞内记录揭示调制方向选择性与其前掩蔽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的前掩蔽及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 FM)现象广泛存在于现实环境之中,直接影响到人语言交流和动物声通讯。以往关于FM调制方向选择性和前掩蔽效应的研究基本以细胞外记录方法,且对其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实验采用自由声场和FM声刺激,在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IC)用在体细胞内记录方法,研究FM调制方向选择性与前掩蔽之间的关系和机制。本研究在20只成年雄性小鼠(Mus musculus, Km)IC上共记录到93个IC神经元,其中58个神经元获得完整数据,并对其做了分析:(1)神经元对FM调制方向选择性分为3种类型:①上扫FM(FMU)选择性神经元(N=18,31.0%),多数以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方式反应(n=12,66.7%),其余则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n=4,22.2%)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n=2,11.1%)方式反应;②下扫FM(FMD)选择性神经元(N=15,25.9%),多数以AP(n=8,53.3%)和EPSP(n=5,33.3%)方式反应,极少数表现为IPSP(n=2,13.3%);③非FM(FMN)调制方向选择性神经元(N=25,43.1%),多数表现为AP(n=16,64.0%),其余表现为EPSP(n=8,32.0%)或IPSP(n=1,4.0%)。(2)3种类型神经元的最佳频率分布:FMU选择性神经元的最佳频率(2~18kHz,11.4±5.3kHz)一般较低,FMD选择性神经元的最佳频率(16~46kHz,30.0±8.4kHz)一般较高,而FMN选择性神经元的最佳频率(9~35kHz,17.4±6.3kHz)则分布在中间频带。统计分析显示,3组数据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性(one-way ANOVA,***p<0.001,*切<0.01)。(3)神经元的FM调制方向选择性与前掩蔽效应间的关系:①FMU选择性神经元,在同样的双声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 IPI)条件下,由FMU所致的掩蔽效应要明显的强于FMD,恢复指数达到50%所需的IPI比FMD长5~40(19.9±12.7)ms。②FMD选择性神经元,在同样的IPI条件下,由FMD所致的掩蔽效应要明显的强于FMU,恢复指数达到50%所需的IPI比FMU长5-40(19.7士13.0)mS。③非方向选择性神经元,无论是用FMU还是FMD,产生的前掩蔽效应基本相当。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中不对称的抑制是调制方向选择性形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具有FM调制方向选择性的神经元,其偏好特性直接影响前掩蔽效应;无论是哪一类神经元,前掩蔽效应均随IPI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反之则增强,提示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的时相整合是前掩蔽效应形成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11-01)

闫荣玲,廖阳,李安安,吴飞健,陈其才[2](2011)在《小鼠下丘神经元对不同调制范围的调频声的扫频方向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固定调频(frequency-modulated,FM)声的幅度和时程,改变调制范围(modulation range,MR)和扫频方向,记录和测定了小鼠下丘神经元对FM声上、下扫频方向的选择性,探讨了MR对神经元扫频方向选择性的影响.实验共记录到102个神经元,其中45个(44.1%)神经元表现出扫频方向选择性,其余57个(55.9%)神经元则无扫频方向选择性.本实验设置了2,4,8,16和32 kHz 5种不同MR,从2~16 kHz,具有扫频方向选择性的神经元的数目随MR的增加而增加;MR为32 kHz时,有些神经元阈值上10 dB的高、低频边半带宽有不对称的现象,其半带宽越不对称,扫频方向选择性越明显.提示神经元扫频方向选择性的形成与半带宽不对称性有关,由此推测在兴奋性频率反应区内可能有神经抑制的介入,这或许可以对那些MR在神经元频率反应带宽内时仍有扫频方向选择性的特性做出某种解释.(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朱斌,陈元新,谈彧君,寿天德[3](2009)在《猫高级视皮层21a区对视皮层17和18区方向选择性的反馈调制作用——基于脑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猫和猴的视皮层存在着两条将视觉信息由低级视皮层向高级视皮层传递的并行的前馈信息处理通路,即形状信息处理通路(腹侧通路)和运动信息处理通路(背侧通路)。(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S1期)

朱斌,陈元新,谈彧君,寿天德[4](2009)在《猫高级视皮层21a区对视皮层17和18区方向选择性的反馈调制作用——基于脑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猫和猴的视皮层存在着两条将视觉信息由低级视皮层向高级视皮层传递的并行的前馈信息处理通路,即形状信息处理通路(腹侧通路)和运动信息处理通路(背侧通路)。(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期刊2009-07-12)

朱斌[5](2009)在《猫高级视皮层21a区对视皮层17和18区方向选择性的反馈调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猫和猴的视皮层存在着两条将视觉信息由低级视皮层向高级视皮层传递的并行的前馈信息处理通路,即形状信息处理通路(腹侧通路)和运动信息处理通路(背侧通路)。大量围绕这些前馈信息输入通路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早已广泛开展了,但对于与前馈输入同样大量存在的、高级视皮层到低级视皮层的反馈投射的功能却仍不十分清楚。功能上类似于灵长类V4区(或V3区)的猫的视皮层21a区主要负责形状信息的处理,是形状信息处理通路里的一个重要区域。它与初级视皮层17和18区之间具有相互的、直接的突触连接,关于这些连接对低级视皮层17和18区的形状信息反馈作用已有一些研究,但仍不清楚它们是否具有对初级视皮层17和18区的运动信息的反馈作用。我们使用内源信号光学成像技术观察视皮层17和18区对不同方向上运动光栅刺激的反应,在高级视皮层21a区定点微量注射GABA口谷氨酸的可逆失活和激活,对高级视皮层21a区对低级皮层17和18区的反馈调制作用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首次观察到:(1)微量注射400mM GABA溶液于21a区使之失活或烧灼损毁该区,均导致初级皮层17和18区的相对视觉反应强度显着性下降(25%左右);(2)这种改变不影响该区域方向选择性功能构筑模式,17和18区的斑块结构和风车中心的位置没有明显变化,最优方向角没有显着性的偏移;(3)抑制21a区的兴奋性会显着降低皮层17和18区的方向选择性强度,平均降低约15%。(4)在皮层21a区注射0.3mM浓度的Glu提高其兴奋性,导致皮层17和18区的相对反应强度和方向选择性强度发生了显着性的升高,但是21a兴奋性的提高同样不改变17和18区方向选择性的功能构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1a区对皮层17和18区的神经元反应强度发挥着兴奋性为主的调控作用。21a区的兴奋性改变不影响17和18区方向选择性的功能构筑模式,但是显着性改变初级视皮层17和18区神经元的方向选择性强度,提示处于形状信息处理通路的21a区也对于低级视皮层运动方向选择性具有正反馈调制作用,反映了背侧和腹侧信息处理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6-02)

臧旭东[6](2009)在《老年小鼠下丘神经元对调频声的调制方向和调制率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声在动物的通讯及人类的语言声信号中是普遍存在的。其调制方向(sweep direction)和调制率(modulated rate)对于听觉中枢系统表征不同类别的声信号起着重要作用。在各级听觉中枢的研究表明,神经元对FM声的调制方向和调制率有一定的选择性。本实验以老年昆明小鼠为模式动物,采用常规电生理胞外记录方法,通过改变时程(duration)及调制范围(modulatedrange,MR)的参数来研究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对FM声的调制方向和调制率选择性,以及时程和MR对方向和调制率选择性的影响。本实验选用16只老年小鼠,共获得92个声反应神经元。记录了对纯音和FM声的反应。结果显示:(1)在老年小鼠下丘记录到的神经元中,最小阈值(minimalthreshold,MT)升高,而且有较多的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偏高的神经元。测定了85个神经元(46.0%,39/85)的时程选择性,其中短通型占33.0%(28/85),带通型占11.8%(10/85),长通型占1.2%(1/85),反带通型神经元占4.7%(4/85),无规律型神经元占4.7%(4/85),全通型占44.6%(38/85),其比例较高。(2)当时程固定时,随着MR的增大,调制方向选择性神经元逐渐增多,且下扫选择性神经元比例加大。在同一MR下,时程的改变可影响调制方向选择性神经元的比例,在64 ms时,方向选择性神经元最多,而下扫选择性神经元的比例在各个时程下始终高于上扫。提示老年小鼠较偏爱下扫选择性,而这种偏爱是建立在较大的MR上的。这与成年鼠中对上扫FM声较敏感不同。(3)在时程选择性神经元中,时程选择性是其调制率选择性的主导因素。在不同的MR下,仅38.5%(15/39)的时程选择性神经元的调制率选择性表现出与其时程选择性相关,远低于成年鼠(78.6%33/42)。(4)在具有时程选择性的神经元中,有12.8%(5/39)的神经元随MR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调制率选择性,另外在非时程调谐神经元中,52.2%(24/46)的神经元表现出了调制率选择性,其中83.3%(20/24)的神经元是在MR接近时才表现出调制率选择性。说明MR是神经元调制率选择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非时程调谐神经元中。本实验结果提示,神经元的调制方向选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MR。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与调制率选择性密切相关,MR也是调制率选择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无规律型和全通型神经元中。MR对方向和调制率选择性的影响,推测与兴奋性频率反应区或调谐曲线两边的抑制区有关,当MR超出兴奋性频率调谐曲线范围时,FM声会激活一个抑制性输入,时程对调制方向和调制率的选择性的影响可能与此有关。本实验还比较了成年鼠与老年鼠下丘神经元对时程选择性的差异,发现在时程选择性神经元中,全通型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高,表明老年鼠听觉中枢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下降,该结果对阐明为什么老年人和老年动物对语言节奏、声信号时程分辨能力减弱的原因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调制方向选择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固定调频(frequency-modulated,FM)声的幅度和时程,改变调制范围(modulation range,MR)和扫频方向,记录和测定了小鼠下丘神经元对FM声上、下扫频方向的选择性,探讨了MR对神经元扫频方向选择性的影响.实验共记录到102个神经元,其中45个(44.1%)神经元表现出扫频方向选择性,其余57个(55.9%)神经元则无扫频方向选择性.本实验设置了2,4,8,16和32 kHz 5种不同MR,从2~16 kHz,具有扫频方向选择性的神经元的数目随MR的增加而增加;MR为32 kHz时,有些神经元阈值上10 dB的高、低频边半带宽有不对称的现象,其半带宽越不对称,扫频方向选择性越明显.提示神经元扫频方向选择性的形成与半带宽不对称性有关,由此推测在兴奋性频率反应区内可能有神经抑制的介入,这或许可以对那些MR在神经元频率反应带宽内时仍有扫频方向选择性的特性做出某种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调制方向选择性论文参考文献

[1].曾虹.在体下丘细胞内记录揭示调制方向选择性与其前掩蔽之间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闫荣玲,廖阳,李安安,吴飞健,陈其才.小鼠下丘神经元对不同调制范围的调频声的扫频方向选择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朱斌,陈元新,谈彧君,寿天德.猫高级视皮层21a区对视皮层17和18区方向选择性的反馈调制作用——基于脑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的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09

[4].朱斌,陈元新,谈彧君,寿天德.猫高级视皮层21a区对视皮层17和18区方向选择性的反馈调制作用——基于脑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的研究[C].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2009

[5].朱斌.猫高级视皮层21a区对视皮层17和18区方向选择性的反馈调制作用[D].复旦大学.2009

[6].臧旭东.老年小鼠下丘神经元对调频声的调制方向和调制率选择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调制方向选择性论文-曾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