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论文-邓玉洁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论文-邓玉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宇文所安,中国文论,翻译,误读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论文文献综述

邓玉洁[1](2018)在《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文论的翻译做出了新的尝试。他放弃了"优雅"的翻译,用直译的方式,希望能让西方学者从中看到些许中文原文的模样。但由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西语言在词汇、表达方式、意义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使他在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读。(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8年07期)

邸小松,王确[2](2016)在《在中国发现文学理论——评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研究与阐释,具有鲜明的历史化、语境化特征。他主张以文本为中心来阐释中国的文学思想,侧重于文本的生成、传播和效果的横向考察,进而呈现出中国文论话语、范畴、理论和思想的生成机制和实践方式。这种"活的思想"及其阐释方法论,可以称之为"以中国作为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张煜[3](2015)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缺省指的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中国古典文论中蕴含有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要恰当地补偿这些有民族蕴意的文化信息,译者面临极大地困难和挑战。结合《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的翻译实例,对其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总结了译者采用的四种主要的补偿策略。(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何洁茵[4](2014)在《“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材”、“非关”之辨——读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第八章“沧浪诗话”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把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的"非关"翻译成"has nothing to do with","材"翻译成"material"。针对这两处英译及评论展开论述。认为"has nothing to do with"改为"not be bound to/does not stick to"更加符合《沧浪诗话》原文之意。把"材"翻译成material,符合严羽的本意,有其合理性,但却没有看到更深层之意,翻译成"material and talent"较好。(本文来源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付忠[5](2013)在《论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诗学研究方法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汉学家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是一个汉学界奇才,是一个为唐诗为中国文学所生的人;一个汉化的湖人、湖人中的汉人。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汉语名宇文所安,"宇文"是中国古代胡人的姓,也可以理解为他所钟爱的事业——宇宙之文;"所安"出自《论语》"察其所安",他是想探索宇宙之文的奥妙,也是想在文学世界里安身立命。其代表性论着有:《初唐诗》(1977)、《盛唐诗》(1980)、《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晚唐诗》、《传统中国诗与诗学》等;翻译有《文(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3年12期)

朱玲玉[6](2012)在《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艺术阐释——以《典论·论文》的英译与评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可以看出,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阐释充分展示了施莱尔马赫艺术阐释的内涵:从文本本身出发,尊重其差异或特色、采用灵活的阐释原则、运用心理学解释和语法解释手段。其中《典论·论文》的英译与评论,尤其集中体现了对施莱尔马赫心理学解释任务的完成。(本文来源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高超[7](2012)在《他山之石:宇文所安如何译释中国古代文论——以《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宇文所安译释中国古代文论,从文本本身出发,采用直译的笔法,比较客观地再现了原文的风貌,而辅以解说与注释则弥补了翻译所缺失的文本中的那份准确与深刻,同时,宇文所安把文本与文本产生的历史以及文本诠释的历史互相征引,相互比照,以合理的历史想像力去诠释文本,梳理并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在广阔的文化史背景下的历史性变迁。(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2年03期)

纪军妮[8](2010)在《彰显中国古代文论文本的特色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论》是宇文所安向西方读者和学者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经典文本的专着。本文从文学批评史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框架下考察了《中国文论》的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论》的研究方法;二是其理论阐释的特色及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文论》的研究方法是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的、跨文化的大语境考察文本的方式。在探讨文本的释义、文学认识的中西差异、文本背景、理论传承、相互影响等方面后,在文本中寻找文学思想演变的过程。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有明显的不同,《中国文论》在这方面体现出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现代化转换的过程中,《中国文论》的出现是对固有的“观念史”研究体系的突破。所谓的“观念史”是指以历史为坐标、分朝断代式的介绍作者主要文学观点及文学观点的历史演变为特征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范式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中,其主要任务是文本中抽取观念,考察一种观念被哪位批评家所支持,说明哪些观念是新的,以及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这些观念怎样发生变化。宇文所安认为“观念史”忽视了“观念在具体文本之中是如何运作的,他希望能够”展现思想文本的本来面目:各种观念不过是文本运动的若干点,不断处在修改、变化之中,它们绝不会一劳永逸的被纯化为稳定的、可以被摘录的‘观念’”。因之,文本在宇文所安那里是一个思想过程,而非只是承载文学思想的容器。《中国文论》的理论阐释也极有特色,本书以对文学理论的深入思考和中西文论比较着称。在中西文论比较方面,宇文所安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学思想在各个阶段进行了对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国文学的认识论,并运用到实际的文本分析中。本文认为这种特色使中西两种文学思想体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见、互识、互动,产生了宇文所安独特的文学认识论,即“所以”、“所由”、“所安”的叁级阶段。比文学理论的思考更重要的他的中西理论的比较阐释没有产生以西方的文学理论分割中国文学思想传统的倾向,仍然保持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特色,这仍与文本的存在有直接的关系。文本的存在限制了西方文学理论话语的无限制扩张,保持了中国民族文学理论的话语的独立。这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现代化转换过程中“失语”的焦虑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因此,本文认为对《中国文论》的介绍不应仅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中国文论》所体现出的研究方式和理论阐释已超出了文本本身,它提醒了我们应从更宏观的视野中重新发现文本、重新回归文本。(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邓国军[9](2009)在《双语教材《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英译指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大学双语教材《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翻译方面存在的瑕疵进行了分析。该文认为:宇文所安教授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的翻译还缺乏哲学背景的考虑,同时他对抽象范畴的翻译存在"硬译"现象。(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张燕[10](2009)在《中国诗论传统中的诗艺价值争议——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带给我们关于中国诗论传统中关于诗艺的价值争议问题的启示,本文对此展开具体讨论,揭示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性",来自于诗论家围绕着诗艺作出的种种文化价值关怀,并强调在诗论考察中建立诗艺的视点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研究与阐释,具有鲜明的历史化、语境化特征。他主张以文本为中心来阐释中国的文学思想,侧重于文本的生成、传播和效果的横向考察,进而呈现出中国文论话语、范畴、理论和思想的生成机制和实践方式。这种"活的思想"及其阐释方法论,可以称之为"以中国作为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论文参考文献

[1].邓玉洁.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误读[J].文学教育(上).2018

[2].邸小松,王确.在中国发现文学理论——评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6

[3].张煜.《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何洁茵.“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材”、“非关”之辨——读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第八章“沧浪诗话”札记[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5].付忠.论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诗学研究方法及启示[J].山花.2013

[6].朱玲玉.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艺术阐释——以《典论·论文》的英译与评论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

[7].高超.他山之石:宇文所安如何译释中国古代文论——以《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

[8].纪军妮.彰显中国古代文论文本的特色思想[D].重庆师范大学.2010

[9].邓国军.双语教材《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英译指瑕[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09

[10].张燕.中国诗论传统中的诗艺价值争议——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启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论文-邓玉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