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上全国劳模的亿万富翁(论文文献综述)
卢江红[1](2020)在《汉语“V+O”动宾短语的隐喻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喻是认知隐喻学的基本理论,与传统隐喻学不同之处在于,认知隐喻学认为隐喻形成于人的思维,表现于人的语言。其工作机制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投射,是一种事物的概念域到另一种具有相似性的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传统隐喻学是站在修辞的角度从语义的层面出发对隐喻现象进行描述和研究。本文在认知隐喻学理论基础上,以“V+O”动宾隐喻短语为考察对象,对其隐喻体系进行描写解释和分析研究。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代研究的目的、方法、语料来源,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回顾隐喻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是后续分析的理论铺垫。第二部分为“隐喻的来源问题”,归类分析不同的隐喻来源,说明人类本身及生活内容是隐喻产生的来源,隐喻离不开客观世界。第三部分是“‘V+O’动宾短语的意象图式及其分类”,根据语料归纳总结动宾短语涉及的八个意象图式及其分布情况。第四部分是“‘V+O’动宾组合的隐喻类型及范畴重建”,运用隐喻理论深入分析“V+O”动宾隐喻短语的具体的运用情况。首先归类分析语料,把动宾短语归入初级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大类,以代表性隐喻短语为主分析各类隐喻类别,最后分析说明“V+O”动宾隐喻短语的范畴重建。动宾隐喻短语成立的实质是在认知领域,将不同类属经过隐喻改造后,凸显其中需要的特点,形成新的隐喻式家族范畴,从而合理化隐喻表达的语言现象。第五部分是“结论”,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论述。
向本贵[2](2020)在《两河口》文中研究说明一两河口村的名声真正响亮起来,是这年年底两河口村差点就被评为龙坪县最美示范村了。村支书兼村主任丁有旺从县里开会回来,先是召开群众大会,高喉咙大嗓子地说,已经进入了终评,就差一点点,那块最美示范村的牌子就给捧回来了。虽然遗憾也值得高兴啊,全县不知多少美丽村寨想争那个示范村的荣耀。过后,又让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万隆使出看家
周晓瑾[3](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杜文娟[4](2017)在《红雪莲》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庞申伟[5](2017)在《榜样文化及其当代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榜样者,民族之魂。尊敬和崇尚榜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选树和学习榜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近年来,戏谑、诋毁、抹黑榜样的事件频见网络,少数别有用心者意图通过篡改真相、辱没先进、解构崇高,达到扭曲人们价值观、瓦解人们精神信仰的目的,致使我国榜样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时代课题。审视榜样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和梳理榜样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建构科学完整的榜样文化理论体系,对于当代榜样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榜样文化是围绕着榜样人物进行培育、宣传、运用等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以榜样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综合体。榜样文化古已有之,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承载着精神感召、道德教化、价值引领等独特功能。建国以来,榜样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要义。榜样文化在国家治理、社会管控、个人修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价值属性又内在地规定着其所蕴含的阶级性、先进性、真实性和多维性等四重特征。榜样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与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化要求有着密切关系,醅酿于人与自然博弈、人与他人共生、人对自身超越的交互结果之中。我国榜样文化的演进历经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时期,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文化样态,呈现出与西方榜样文化差异性与相似性并存的文化格局。当代中国榜样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榜样的相关阐述为理论指导,在合理继承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榜样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科学借鉴西方榜样文化思想。审思当前榜样文化之实然,是榜样文化研究之应然。榜样选树、教育和宣传等实践活动在当今社会日渐式微,且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集中表现在榜样文化认知、认同、践行的三重困境之中,若不及时矫治,将不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榜样文化困境既存在主体虚位、方式掣肘和机制缺失等内因,又存在西方意识形态冲击和现代性负面心理侵蚀等外因,而正是内外因的合力影响致使当代榜样文化陷入困境。由于榜样文化的形态包括榜样物质文化、榜样精神文化和榜样制度文化,所以,摆脱榜样文化面临的困境,建设当代中国榜样文化需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着力。通过优化环境建设榜样文化,要求推进物态环境、精神环境、网络环境共同发展。物态环境的优化需要保护历史上遗留的榜样文化物态资源,增加新的榜样文化人文设施,并创新榜样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精神环境的优化需要将崇尚榜样、扞卫榜样、学习榜样、关爱榜样的精神融会到民众的情感、理性和信仰之中,营造“比学赶超”的心理环境;网络环境的优化,必须在夺取网络空间主导权与话语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并开发与整合网络资源,为榜样文化建设营造绿色网络环境。通过强化教育建设榜样文化,要求创新和发展榜样教育。榜样教育是当代榜样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向,坚持“以人为本”和“真善美”的统一为基本准则的榜样教育核心理念,浸入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主体的榜样教育体系之中,有利于提升榜样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深化榜样教育学理研究的基础上,优化榜样教育内容,创新和拓展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并将榜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以增强榜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健全规制建设榜样文化,要求健全以榜样选树、宣传及优抚为主体榜样文化制度体系。健全科学合理的榜样选树规制,要求坚持主导性、全面性和先进性原则,健全榜样发掘、评选、树立机制;健全高效多元的榜样宣传规制,要求坚持真实性、广泛性和适时性原则,完善榜样整合、表彰、传播机制;健全全面有效的榜样优抚规制,坚持立足长远与着眼当前相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榜样奖励、抚恤、帮扶、约束机制。
卜新章[6](2017)在《《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文中指出《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第一本用图片来报道新闻的刊物,创刊以来发行面广量大,至今从未间断。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以来的涉农报道为研究对象,以画报中的农民幸福为主题,对画报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涉农报道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文本分析和媒介话语分析,分析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叙事与表意,以及画报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探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内容、话语立场、话语倾向,从而发现画报在涉农报道叙事表意中承担的角色,发现农民幸福的话语建构中潜藏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逻辑。过渡时期(1949-1956),《人民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肯定,并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渲染,丰收景象、农民生活条件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农民沉浸在幸福之中。同时对农民幸福的内容和归因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强调农民幸福的获得是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生产建设中的困难,才能获得丰收、获得幸福,从而引导农民对共产党、组织集体、互助合作的认同,并推演出互助合作的集体归宿就是农民的幸福。探索时期(1957-1976),农民的幸福尽管在内容上延续了前一时期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然而在集体归宿方面的幸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越来越趋向于对物质幸福内容的替代,幸福的内容还越来越超越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成为战天斗地、建设贡献的精神超越,成为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愿望,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归宿的自豪,成为文化革命斗争中的狂热激情,从而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的附庸,以致农民幸福的内容被异化,幸福的概念被偷换。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9),画报的涉农报道见证了共产党工作中心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见证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见证了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逐步发挥,基本还原了农民幸福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建构了这一时期农民幸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报道中体现出农民幸福的个人立场、媒介立场、官方立场,宣传农民富裕幸福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富裕幸福的方法途径,对农民追求物质富裕幸福进行了肯定和鼓动。新世纪以来(2000-2016),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业的发展没有进行过多的炫耀,也没有太多的农民富裕幸福的叙事,而对“三农”发展过程的很多问题进行了呈现。同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话语较为集中,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发展成为新世纪画报涉农报道的主旋律。在这些涉农报道中,展开了城乡发展和农民幸福的追问,交织着农民增收的方法、途径和追求,进行着农民幸福与不幸的综合叙事,演绎了农民幸福的丰富内涵,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幸福的进一步追求,并通过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阐释了国家存在和领导的意义。将《人民画报》60多年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发展轨迹中,从话语转变的角度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进行传播政治经济学观照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幸福的叙事具有明显的特点和转向,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对话语建构起决定作用。过渡时期和探索时期,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铺天盖地,农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幸福、个人和集体方面的幸福得到了全面铺陈,同时更倾向于精神的和集体的幸福,并呈现为一边倒的农民非常幸福的倾向,没有任何农民不幸或问题的负面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幸福的话语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在画报建构的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和农民主体性地位之间的关系和重点呈现出独具时代的特征,在幸福话语建构的媒介立场上出现了迥然不同。新世纪以来,尽管报道话语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话语一脉相承,但在进行农民幸福的话语呈现时,出现了很多农民不幸的批评话语,呈现出农民幸福与不幸均衡报道的话语转向。在这些转向的背后,体现出党报媒介话语的霸权和意志,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控制和转变,呈现出《人民画报》作为媒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操控逻辑。也能发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画报》已然成为共产党的宣传手段,在需要解决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控制效果。
陈启文[7](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指出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张露[8](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王成祥[9](2014)在《寻梦,不只为那瞬间的辉煌——“长炉”掌门人周德福的追梦之旅》文中研究说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的,江南的春天总是那般令人神往,因为不知不觉中,它会在人们心里唤起一种亲切、美好的记忆。然而,如今江南之美,已不啻停留在古代诗文所描绘的那种自然美景中。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这片富饶美丽的神奇土地注入了崭新内涵。正是在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我们感受到了炎黄子孙的勤劳与勇敢,感受到中华儿女的智慧与美德,感受到百余年前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所憧憬与向往的那种充满神奇力量的
魏思孝[10](2014)在《我们为什么无聊》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一次简单的逃亡1.耳朵王蛊把一个家伙的耳朵割了下来。带血的耳朵就摆在我的面前,仔细看的话,那块耳朵上面还有些绒毛。我用手碰了碰那块耳朵,质地柔软。从这块已经脱离主人的耳朵形状上来看,王蛊在割的时候很紧张,以至于没有完整地割下来,应该还有一小块耳垂残留在主人身上。王蛊没对我说他当时很紧张,他只说自己要割这个耳朵可不是心血来潮,已经筹划了好几天。我一手拿着镜子,一手拿这块耳朵往自己头上比照了一下,断定这是个左耳。
二、当上全国劳模的亿万富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上全国劳模的亿万富翁(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V+O”动宾短语的隐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方法和语料来源 |
1.1.1 目的 |
1.1.2 论文的语料来源 |
1.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隐喻研究情况 |
1.2.2 国内隐喻研究情况 |
1.3 汉语中“V+N”组合研究情况 |
1.4 隐喻的定义 |
第2章 “V+O”动宾短语隐喻喻源 |
2.1 “生命体”喻源 |
2.2 “肢体动作”和“生理机能”喻源 |
2.3 来自“工具技术”及其他领域的喻源 |
第3章 “V+O”动宾短语的意象图式及其分类 |
3.1 力意象图式 |
3.1.1 肢体类力意象图式 |
3.1.2 生理机能类的力意象图式 |
3.1.3 驯养动物和自然现象的力意象图式 |
3.2 容器意象图式 |
3.3 整体-部分意象图式 |
3.4 链接意象图式 |
3.5 上-下意象图式 |
3.6 路径意象图式 |
3.7 规模意象图式 |
3.8 中心-边缘意象图式 |
第4章 汉语“V+O”动宾组合的隐喻类型及范畴重建 |
4.1 汉语“V+O”动宾组合的初级隐喻 |
4.1.1 初级隐喻中的方位隐喻 |
4.1.2 初级隐喻中的初始事件隐喻 |
4.2 组合中结构隐喻研究 |
4.3 本体隐喻研究 |
4.3.1 实体物质隐喻 |
4.3.2 容器隐喻 |
4.4 “V+O”动宾隐喻短语的范畴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动宾隐喻短语喻源类型表 |
致谢 |
(2)两河口(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3)《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榜样文化及其当代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榜样文化及相关问题概述 |
2.1 榜样的内涵考究 |
2.1.1 榜样内涵的历史溯源 |
2.1.2 榜样内涵的现代解读 |
2.1.3 榜样与偶像、典型、楷模的内涵辨析 |
2.2 文化的概念释义 |
2.2.1 文化概念的词源根究 |
2.2.2 文化概念的现代意蕴 |
2.3 榜样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2.3.1 榜样文化的内涵 |
2.3.2 榜样文化的特征 |
2.4 榜样文化的形态 |
2.4.1 榜样物质文化 |
2.4.2 榜样精神文化 |
2.4.3 榜样制度文化 |
2.5 榜样文化的价值阐释 |
2.5.1 国家层面的价值:整合与引导 |
2.5.2 社会层面的价值:规训与教化 |
2.5.3 个人层面的价值:寄托与激励 |
第3章 榜样文化的理论基础 |
3.1 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榜样的相关论述 |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榜样的论述 |
3.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榜样的论述 |
3.2 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榜样的相关论述 |
3.2.1 何谓榜样:“榜者,所以矫不正也” |
3.2.2 榜样何为:“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
3.2.3 何成榜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3.3 借鉴:西方文化关于榜样的相关论述 |
3.3.1 行为模仿理论 |
3.3.2 社会学习理论 |
3.3.3 榜样教育理论 |
第4章 榜样文化的历史沿革 |
4.1 榜样文化的醅酿 |
4.1.1 崇拜与模仿:人与自然博弈的需求 |
4.1.2 敬仰与思齐:人与他人共生的要求 |
4.1.3 比照与超越:人对自我超越的诉求 |
4.2 我国榜样文化的历史演进 |
4.2.1 古代榜样文化 |
4.2.2 近代榜样文化 |
4.2.3 现代榜样文化 |
4.3 中西方榜样文化发展的简要对比 |
4.3.1 西方榜样文化的历史发展 |
4.3.2 中西方榜样文化的主要差异 |
第5章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理性审思 |
5.1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主要表现 |
5.1.1 榜样文化的认知困境 |
5.1.2 榜样文化的认同困境 |
5.1.3 榜样文化的践行困境 |
5.2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渊薮 |
5.2.1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内因 |
5.2.2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外因 |
5.3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主要危害 |
5.3.1 削弱个体主流意识认同 |
5.3.2 妨害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
5.3.3 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
第6章 优化环境:榜样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
6.1 维护与充实:榜样文化物态环境 |
6.1.1 保护榜样历史文化物态资源 |
6.1.2 增加榜样文化人文设施 |
6.1.3 创新榜样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 |
6.2 培塑与营造:榜样文化精神环境 |
6.2.1 提升“崇尚榜样”的道德情感 |
6.2.2 树立“扞卫榜样”的思想意识 |
6.2.3 培育“学习榜样”的价值信仰 |
6.2.4 增强“关爱榜样”的理性自觉 |
6.3 掌控与引导:榜样文化网络环境 |
6.3.1 夺取网络空间主导权与话语权 |
6.3.2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
6.3.3 开发与整合网络资源 |
第7章 强化教育:榜样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 |
7.1 完善榜样教育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
7.1.1 涵化:家庭层面的榜样教育 |
7.1.2 引导:学校层面的榜样教育 |
7.1.3 浸润:社会层面的榜样教育 |
7.2 提升榜样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
7.2.1 理论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
7.2.2 价值圭臬:以人为本 |
7.2.3 伦理尺度:真善美相统一 |
7.3 增强榜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
7.3.1 深化榜样教育学理研究 |
7.3.2 优化榜样教育内容 |
7.3.3 拓展榜样教育方法 |
第8章 健全规制:榜样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
8.1 建全科学合理的榜样选树规制 |
8.1.1 榜样选树规制的建设原则 |
8.1.2 榜样选树规制的建设路径 |
8.2 健全高效多元的榜样宣传规制 |
8.2.1 榜样宣传规制的建设原则 |
8.2.2 榜样宣传规制的建设路径 |
8.3 健全全面有效的榜样优抚规制 |
8.3.1 榜样优抚规制的建设原则 |
8.3.2 榜样优抚规制的建设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关键概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画报摄影图像的意义与叙事 |
第一节 摄影图像的符号意义 |
第二节 《人民画报》涉农封面摄影图像解读 |
第三节 《人民画报》涉农报道的图像叙事 |
第三章 农民幸福“神话”的共识制造(1950-1956) |
第一节 农民日常生活的幸福“神话” |
第二节 集体幻想中农民幸福的“神话” |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中幸福的“农民阶级” |
第四节 参政地位中隐匿的农民幸福 |
第五节 制造共识——农民幸福“神话”的建构目的 |
第四章 农民幸福的内容扭曲与话语异化(1957-1976) |
第一节 生产跃进“神话”中农民幸福的浮夸 |
第二节 人民公社中农民幸福的意识形态绑架 |
第三节 文化革命“霸权”中农民幸福的政治异化 |
第四节 政治话语汇流中农民幸福的主体异化 |
第五章 农民幸福价值标准的本体归位(1977-1999) |
第一节 谨慎改革过程中迟到的农民幸福话语 |
第二节 农民利益诉求中经济建设话语的汇流 |
第三节 意识形态转变下幸福价值标准的回归 |
第四节 政治话语范式转换中农民主体的自由解放 |
第六章 农民幸福的本质追问与终极追求(2000-2016) |
第一节 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议程”与“框架” |
第二节 “问题”议程中农民幸福本质的话语追问 |
第三节 “增收”议程中农民幸福的经济本质 |
第四节 “新农村”议题中内涵扩张的幸福本质 |
第五节 “城市化”议题中农民幸福本质的终极追求 |
第七章 农民幸福话语的政治经济逻辑 |
第一节 农民幸福“神话”背后的政治合法性确认 |
第二节 农民幸福话语的意识形态操控 |
第三节 农民幸福价值观转变的经济发展逻辑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对象 |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5.1 搭配偏误分析 |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寻梦,不只为那瞬间的辉煌——“长炉”掌门人周德福的追梦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成长路上, 有梦相随 |
置身军营心系故土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天降大任于斯人 |
另一种风景 |
四、当上全国劳模的亿万富翁(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V+O”动宾短语的隐喻现象研究[D]. 卢江红.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2]两河口[J]. 向本贵. 民族文学, 2020(01)
- [3]《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4]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5]榜样文化及其当代建设研究[D]. 庞申伟. 湖南大学, 2017(06)
- [6]《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D]. 卜新章.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7]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8]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9]寻梦,不只为那瞬间的辉煌——“长炉”掌门人周德福的追梦之旅[J]. 王成祥. 青春, 2014(06)
- [10]我们为什么无聊[J]. 魏思孝. 百花洲,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