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意象论文-朱立华,孙丹丹

比喻意象论文-朱立华,孙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比喻意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拉斐尔前派诗歌,比喻意象,隐喻式比喻意象

比喻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朱立华,孙丹丹[1](2018)在《拉斐尔前派诗歌的比喻意象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意象研究是诗歌研究的主要路径之一。比喻意象是拉斐尔前派诗歌常用的意象艺术,既体现了映射和指称的心理表征,又体现了文化心理想象。采用中国传统文论分析法,对拉斐尔前派诗歌的隐喻式比喻意象和明喻式比喻意象进行研究,论证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特征。(本文来源于《昌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召妍[2](2018)在《《金瓶梅》比喻修辞的意象性与伦理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化修辞学理论视角探讨《金瓶梅》小说中比喻修辞的以恶贬丑、化雅为俗、俗中见美的意象特征。意象性是通过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映射以及文化语境的联想来实现的,其中的伦理意蕴亦清晰可感。(本文来源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萍[3](2018)在《比喻意象对曹操诗风形成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是最古老的修辞格之一,在古典诗文写作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其现存20余首诗歌中,他用比喻诉现实之苦;用比喻表求贤之渴;用比喻抒理想之宏;用比喻达游仙之情。不难看出,曹操古直悲凉诗风的形成与其广泛使用比喻修辞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比喻修辞格对曹操诗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庞冉[4](2016)在《比喻性意象探微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以现代诗歌为主,出现了比较多的意象。艾青在《诗论》中说:"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余光中《论意象》一文也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意象(imagery)是构成诗的艺术之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理解诗歌的关键,即在于对意象的把握。(本文来源于《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期刊2016年06期)

孙云青[5](2016)在《阿拉伯语比喻修辞中“骆驼”意象的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伯民族将骆驼这一意象广泛用于比喻修辞,有财富、坚忍、亲人团聚之意。本文旨在探讨骆驼在比喻修辞中代表的含义及使用原因,为阿拉伯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提供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6年01期)

杨颖育[6](2015)在《意象的转换与失落:《孟子》比喻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世界关于《孟子》的理解与阐释历经180多年,译本诸多。通过探究《孟子》七个英译本中比喻意象的转换与变形,从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意象的投射与缩放等角度对《孟子》中比喻意象进行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意象及其喻意进行理解和阐释时,语言意象的转换呈现出一致、相似或是完全不同的特点,翻译具有多样性。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再现喻体对象,凸显了不同语言文化的译者理解、认知以及描述世界的异同。(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韩琳[7](2014)在《诗歌比喻性意象英译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诗歌中的比喻性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概念和作用,分析说明英译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并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翻译个案分析比喻性意象的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学术研究)》期刊2014年11期)

彭霞媚[8](2014)在《《圣经》叙事的比喻和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圣经》以其简朴、简约的语言构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之相呼应的是,《圣经》中充满了贯穿始终的意象和比喻,力图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深刻的内涵。因此,引起了很多圣经研究者的关注,如着名圣经研究学者弗莱和叶舒宪就分别提出了《圣经》中比喻的划分方法,本文在借鉴两家有关比喻和意象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划分标准,从《圣经》中出现的数字、动物、植物及其他杂类等方面分别阐释《圣经》中出现的比喻和意象,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经文中要传达的含义。(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ealth(ICSSH 2014 V60)》期刊2014-05-31)

田一汐[9](2014)在《与树木相关的惯用表达里中日比喻意象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是一个对大自然有非常敏锐感觉的民族,而草木又可以说是最能直接反应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的事物。不管是日语还是中文,都有许多导树木相关的管用表达。与“树”相关的惯用表达,作为花语的一种,是社会语言文化中约定俗成,经过文学的洗礼,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扎根于社会文化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是语言文化领域中的一块瑰宝。这些与树木相关的惯用表达,以比喻的形式,为人们传递和表达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或者某种生活道理,成为一种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又带有一定哲学意义的表达工具。惯用句作为熟语的一种,由2个以上单词构成,并且惯用句的意思不由句中单个单词本身的意思所决定。根据日本学者宫地欲的理论,惯用句虽然在广泛使用,但是个中概念并不能明确。只不过是有2个以上单词,通过较为固定的连结方式连结在一起,并拥有某个被社会认同的整体意义的连结体。本文中关于“惯用表达”这一术语,将惯用句,民间谚语等都归类为惯用表达的范围,作为惯用表达的一种进行分析。另外,为了可以全面的进行对照,本论文将柳树,竹子等植物以及树的组成部分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从比喻修辞和语言利用的视点,对中日惯用表达进行对照研究。本论文总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章为序论部分,阐述选择与“树”相关的惯用表达中中日比喻表现的对比研究这一题目的原因,研究动机和本论文的研究立场。然后,总结了导树相关的惯用表达中关于比喻及比喻研究的先行研究,在先行理论的基础上,说明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在第二章中,进行了中日两国比喻句的对比研究,基于两国庞大的惯用句辞典,翻查导树相关的惯用句进行对比研究。第叁章对照研究了中日两国与“树”相关的惯用表达中的比喻表现,论证了中日两种语言中关于“树”的比喻的异同之处。包括“树”本身,特点的树木种类以及树木的其他部分,对照研究了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中各自此喻意象的异同。第四章中,调查了导树相关的惯用表达在日常生活在的使用率。使用第二章中出现的导“树”相关的惯用表达为材料,对其在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简单分析对日常交流方式的影响。最后,第五章中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并简单介绍了将来的课题。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汉字语言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两国的国际交流不断发展,语言研究的交流也渐渐多起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惯用表达的研究,有必要对两国语言进行综合调查对比研究,也有必要探讨其中隐藏的历史文化社会原因。本文主要从中日对照研究的视点出发且笔者个人能力,生活环境和时间的关系,因此没有对中日两国语言中与“树”相关的惯用表达的相关理论的细节部分进行论证,同时对中日两国不同点的原因也没有进行充分论证,为了更为广泛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今后可以提出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10)

刘国立[10](2014)在《古诗词中比喻意象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归纳了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对诗歌文体的分类,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其中的"比",就是比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这些都是《诗经》中"比"的佳例。自《诗经》而下,中国历代诗人狂笑苦吟,譬喻入诗,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01期)

比喻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文化修辞学理论视角探讨《金瓶梅》小说中比喻修辞的以恶贬丑、化雅为俗、俗中见美的意象特征。意象性是通过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映射以及文化语境的联想来实现的,其中的伦理意蕴亦清晰可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喻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1].朱立华,孙丹丹.拉斐尔前派诗歌的比喻意象艺术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8

[2].王召妍.《金瓶梅》比喻修辞的意象性与伦理意蕴[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

[3].王萍.比喻意象对曹操诗风形成的促进作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庞冉.比喻性意象探微举隅[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

[5].孙云青.阿拉伯语比喻修辞中“骆驼”意象的使用[J].才智.2016

[6].杨颖育.意象的转换与失落:《孟子》比喻英译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韩琳.诗歌比喻性意象英译初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

[8].彭霞媚.《圣经》叙事的比喻和意象[C].Proceedingsof2014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ocialScienceandHealth(ICSSH2014V60).2014

[9].田一汐.与树木相关的惯用表达里中日比喻意象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0].刘国立.古诗词中比喻意象翻译研究[J].芒种.2014

标签:;  ;  ;  

比喻意象论文-朱立华,孙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