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论文-任君宁

西安晚报论文-任君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安晚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媒体报道,传统媒体,融合,转型

西安晚报论文文献综述

任君宁[1](2019)在《《接陕籍海军飞行员烈士“回家”》为何赢得百万点击量——《西安晚报》一起全媒体报道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则全媒体报道案例,展示传统媒体转型经验,为地方纸媒的融媒报道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9年11期)

张际会,薛曜晗[2](2019)在《《西安晚报》借书信征集造品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自6月底至10月在《西安晚报》大面积、高频次见报的“我爱祖国学生书信征集活动”,新媒体多平台广泛传播,成为陕西媒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报道活动的亮点之一。10月10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专题评介“我爱祖国学生书信征集活动”指出:“这个活动借助书信写作(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11-12)

徐晓红[3](2019)在《全媒体环境中报纸副刊的文化责任——浅议西安晚报副刊的栏目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弘扬优秀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是报纸副刊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担当。在全媒体的新业态环境中,副刊对自身文学特质的强调,对文化品质的追求,为报纸赢得了新的、更大的生存空间,副刊的文化面孔将成为一份报纸的识别条码和金字招牌。(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9年14期)

彭坤[4](2019)在《2018高考系列报道的报网端全互动尝试——以《西安晚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考报道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众多的自媒体,准确性与权威性是传统媒体独有的优势。而探索迎合新时代特点、符合自身定位的新型报道方式和融媒体呈现形式,也成为传统媒体迎接"00后"高考时代的必然要求。《西安晚报》在2018年高考系列报道中,变身"互联网+"报纸,由"纸"到"端"再到"纸",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报道链条,给传统纸媒增添了开放性与参与性的"新动能"。(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02期)

张志杰[5](2019)在《地市级媒体冲击大奖应在“小”上做“文章”——以《西安晚报》文字系列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1月2日,第28届中国新闻奖正式揭晓,《西安晚报》文字系列作品"寻找‘最美’女孩"荣膺二等奖。历年来,中央及省级媒体是中国新闻奖的"收割机",地市级媒体很难分得一杯羹。在此次获奖的348件(含特等奖)作品中,地市级媒体作品共42件,占比12. 1%。本文以西安晚报获奖作品的采写及参评过程,结合地市级媒体获奖情况,总结规律,以期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02期)

郝福建[6](2018)在《报纸副刊逆生长的逻辑——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行业一片哀鸣,无论是经营还是版面总数都呈萎缩之势。令人意外的是,一些报纸的副刊却在"逆生长"。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个例的分析,解读报纸副刊版面"逆生长"的原因与前景。(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8年04期)

陈梅[7](2017)在《《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雾霾席卷全国大地,引起人们的阵阵恐慌。雾霾作为一个全新的名字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北京开始将PM2.5的指数作为判定雾霾天气的标准。3年过去,雾霾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陕西地区也未能幸免,全年蓝天天气不足一半,空气质量令人堪忧。雾霾这个词语开始逐渐被市民熟知,我们思考着如何治理雾霾,如何让我们的家人远离雾霾的侵袭,媒体的报道为我们获取雾霾信息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文将依据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西安晚报》和《华商报》的雾霾文本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研究,探讨两报在雾霾报道中的相同、差异之处,议题建构的特点,议程设置的不足,以及依据议题设置的持续性建构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对纸质媒体特别是都市报在雾霾报道中更好进行报道提供依据。选取《西安晚报》和《华商报》2016年度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因为两报是陕西地区知名度和读者群较大的都市报,《西安晚报》有效样本为83个,《华商报》有效样本109个。通过分析研究,《西安晚报》和《华商报》确实存在着相同相异的地方,比如在数量上,两报都十分重视雾霾报道,存在季节性报道方式:在议题类别上,两报议题多元化,倾向于官方议题;在版面编排上,《华商报》更富有创新型,更易抓住读者注意力,强调议题等。在得出以上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两报在议题建构上的特点,发现两报以数量和时间节点强化议题,版面编排贴近受众,多元化主题引导受众,权威信源定义议题。并继续探讨两报在雾霾议题建构中存在着公共话语失衡、议题比例失当、缺乏公众察觉等问题,进而对两报在今后的报道中提出创新性路径研究。希望两报能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在报道中的作用,强化议题建构的功能,重视受众反馈,主动承担大众媒体舆论引导的责任,提升的责任内涵。本研究认为分析《西安晚报》和《华商报》的雾霾报道,可以引导大众传媒特别是都市报纸认识自己议题建构的特点,积极地建构雾霾议题,改进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公众关注环境污染,真正做到关心环境、热爱环境保护,促进人人参与环境治理,真正令雾霾问题得到彻底治理,实现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贾静静[8](2017)在《《西安晚报》(1937-1945)的抗战动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晚报》创刊于1937年8月16日,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停刊。其出版时间贯穿于整个全面抗战时期,因而对战争的报道成为《西安晚报》与生俱来的一个使命。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安晚报》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在传达政府政令、报道战事消息的同时,积极进行战争动员,其动员内容包括精神动员、民众动员、物质和经济动员,不仅使身为抗战大后方的陕西稳定发展,而且也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基于此,本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采用文本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抗战时期《西安晚报》的精神动员、民众动员、物质和经济动员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期望呈现出报纸与战时社会之间的那种互动、交融。本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旨在说明本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方法,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文献,阐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西安晚报》的创办背景、创办人和创办目的,对《西安晚报》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第叁部分主要从精神、民众、物质和经济动员等方叁个方面对《西安晚报》的抗战动员内容进行阐述,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第叁、四、五章是对上述内容的详细呈现。第四部分是对第叁部分的扩展和延伸,是对第叁部分的总结和归纳,这一部分笔者以历史的视角对《西安晚报》精神、民众、物质和经济动员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对《西安晚报》的历史语境进行探索,进一步深化对《西安晚报》抗战动员的把握和了解。(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康壮壮[9](2017)在《《西安晚报》“文化周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且最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想要对文化下一个精准的概念恐怕是极其困难的事。文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传播方式发生许多改变,人们习惯使用互联网与手机移动终端接收信息,大数据时代来临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因此,报纸的衰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文化周刊》却能够在保证自身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为社会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文化周刊》是属于《西安晚报》周末版的一份报纸周刊,从它创刊起就高举文化发展的大旗,在几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并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本文以定量研究为主,将《文化周刊》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文化周刊》中所体现的文化属性,了解它对社会文化传播、文化认知构建和地域文化认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与此同时,寻找《文化周刊》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期望为全国报纸文化类周刊的创办提供积极的意见或建议。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概述文章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基本概念的阐述、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章对于样本资料的内容分析。第叁部分根据与同类报纸周刊的对比,并发现其优势与不足。第四部分主要是《文化周刊》体现文化特征的概括。第五部分是《文化周刊》本身以及报纸文化类周刊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刘青[10](2017)在《新媒体环境下晚报文艺副刊现状及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报纸的独有现象,报纸副刊与时代同频共振,已历经百年风云沉浮。时至今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报纸副刊作为“传统劲旅”,正面临着传统媒体逐渐势弱的严峻环境和报纸行业不破不立的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唯有在新媒体的围堵中重新定位、不断变革,一以贯之自身优势,紧跟当今时代节奏,不断调整道路方向,才能确保副刊勇立潮头,使之成为新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创刊于1953年的《西安晚报》副刊历经一甲子风云演进,既经历过陕籍作家争鸣,副刊一时纸贵的黄金时代,也面临着时代变革演进,留客之道渐狭的现实困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分五章对《西安晚报》副刊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几家知名晚报副刊的概况作了简要介绍,为研究《西安晚报》文艺副刊提供参照和借鉴指导作用;第叁章紧紧围绕《西安晚报》副刊,客观说明了其内容结构及发展现实;第四章、第五章以晚报副刊的实践为例,分析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副刊网络化、新闻化道路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报纸副刊的留客之道和生存之路。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着重对2016年度《西安晚报》副刊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晚报副刊采取的紧贴新闻时事、展现生活闲趣、提升社会影响、搭建互动平台、组织线下活动等方式入手,描绘出新媒体时代以晚报副刊为代表的诸多副刊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积极变化站位,主动上下求索,不断筑牢优化自身品牌的现实图景。试图以点带面,指引当代报纸副刊紧抓品牌实践经验,主动作为突破困境,以期《西安晚报》副刊继续根植本土文化土壤,成为名符其实的新锐作家摇篮和雅俗共赏的报业优秀品牌。(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3-01)

西安晚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6月底至10月在《西安晚报》大面积、高频次见报的“我爱祖国学生书信征集活动”,新媒体多平台广泛传播,成为陕西媒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报道活动的亮点之一。10月10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专题评介“我爱祖国学生书信征集活动”指出:“这个活动借助书信写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安晚报论文参考文献

[1].任君宁.《接陕籍海军飞行员烈士“回家”》为何赢得百万点击量——《西安晚报》一起全媒体报道实例[J].新闻知识.2019

[2].张际会,薛曜晗.《西安晚报》借书信征集造品牌效应[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3].徐晓红.全媒体环境中报纸副刊的文化责任——浅议西安晚报副刊的栏目创新[J].新闻战线.2019

[4].彭坤.2018高考系列报道的报网端全互动尝试——以《西安晚报》为例[J].今传媒.2019

[5].张志杰.地市级媒体冲击大奖应在“小”上做“文章”——以《西安晚报》文字系列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为例[J].今传媒.2019

[6].郝福建.报纸副刊逆生长的逻辑——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为例[J].新闻知识.2018

[7].陈梅.《西安晚报》与《华商报》雾霾报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8].贾静静.《西安晚报》(1937-1945)的抗战动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9].康壮壮.《西安晚报》“文化周刊”研究[D].西北大学.2017

[10].刘青.新媒体环境下晚报文艺副刊现状及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7

标签:;  ;  ;  ;  

西安晚报论文-任君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