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相转化论文-李云,陈永明,薛浩天,唐朝波,杨声海

溶液相转化论文-李云,陈永明,薛浩天,唐朝波,杨声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液相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氯化铅,碳酸氢铵,物相转化机理,脱氯率

溶液相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陈永明,薛浩天,唐朝波,杨声海[1](2017)在《氯化铅在碳酸氢铵溶液中的物相转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研究氯化铅在碳酸氢铵溶液中的物相转化机理,对比分析同一条件下不同转化剂的转化脱氯效果,转化脱氯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NH_4HCO_3、Na_2CO_3、(NH_4)_2CO_3、K_2CO_3;得出NH_4HCO_3作为转化剂时的最佳转化条件:溶液初始pH=10.0、NH_4HCO_3浓度1.68 mol/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20 min;PbCl_2在转化过程中会经历PbCl_2→CO_3~(2-)Pb_2Cl_2(CO_3)→CO_3~(2-)PbCO_3的转化过程,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转化率可达99%以上,转化产物为纯净的PbCO_3。通过不同转化阶段得到的产物的物相分析,确定PbCl_2在NH_4HCO_3溶液中转化为PbCO_3的机理、途径及影响机制。转化体系的p H值是影响转化率、转化途径及最终产物物相组成的最显着因素,而转化剂浓度、转化时间和温度,只会对PbCl_2脱氯速率造成影响,并不会影响PbCl_2的转化途径和最终产物组成。(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王妍妍[2](2017)在《直孔电极和多孔铜集流体的溶液相转化法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锂二次电池是重要的电化学储能体系,如今的商业化应用对其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有更高的要求。提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方法之一是从成型工艺和装配技术的角度入手优化电极的微结构。当电极上的活性物质负载量较大且处于大倍率充放电时,电极中曲折的孔道将会阻碍锂离子的液相扩散,导致锂离子分布不均而存在浓差极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成型工艺的角度出发,利用溶液相转化法成型具有直孔结构的LiFeP04电极并研究了直孔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另一种提高能量密度以及功率密度的方法是优化正、负极材料,即从电极材料入手。锂金属因具有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和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而被认为是理想的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负极中枝晶的不可控生长给电池体系造成了潜在的短路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溶液相转化法成型多孔铜集流体,以抑制枝晶的产生和生长,优化锂金属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利用溶液相转化法制备多孔LiFePO4电极,主要探究了溶液相转化法的成型工艺、实验参数等对电极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采用NMP为溶剂、PVDF为粘结剂、水为絮凝剂,并在10℃条件下完成溶液相转化可以成型出具有直孔结构的电极。电化学数据表明当电极处于高负载量大倍率条件下,直孔结构对改善浓差极化有明显的作用,溶液相转化制备的电极表现出比传统电极更加突出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内容研究了利用溶液相转化法成型具有双极孔结构的多孔铜,并分别利用一步法和两步法两种热处理工艺去除其中的聚合物相而得到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铜集流体。将它应用于锂金属负极时,多孔铜中的大比表面为锂的沉积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沉积位点,而其中的孔隙起到了抑制锂枝晶生长的作用。以两步法热处理的多孔铜作为集流体的锂金属电池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锂沉积量为1mAh/cm2、电流密度为1 mA/cm2的条件下,循环寿命高达470小时,在前225个循环中库伦效率不低于96%。(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4-01)

周海山,于俊荣,陈蕾,诸静,王彦[3](2016)在《滞空时间和凝固浴浓度对溶液相转化法制备BTDA-TDI/MDI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简称酮酐)(BTDA)、甲苯二异氰酸酯(T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原料,在较低的温度下,通过"一步法"合成BTDA-TDI/MDI叁元共聚聚酰亚胺,利用溶液相转化法成功制备聚酰亚胺(PI)微孔膜,探究了滞空时间和凝固浴浓度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滞空时间的延长,膜皮层厚度增大,皮层致密程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水通量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到达最小通量后开始回升,牛血清蛋白(BSA)截留率则呈现逐步增大趋势,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随着凝固浴浓度的增加,膜皮层厚度增大,膜厚减小,皮层致密程度变化不明显,水通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BSA截留率逐渐上升.(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洪晓芸,陈丽竹,吴造展,张向荣,袁伟恩[4](2014)在《溶液黏度对相转化水凝胶微针制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择黏度适宜的高分子溶液,制备相转化水凝胶微针。方法:通过考察两种型号的聚乙烯醇本身的黏度性质、溶液温度、几种不同性质的高分子材料,包括透明质酸、预胶化淀粉等可能影响聚乙烯醇溶液黏度的因素,使用粘度计测定其黏度值并作图比较,观察溶液黏度变化的规律。将所制溶液分别制备微针以观察针形的好坏,选择合适制备相转化水凝胶微针的溶液黏度范围。结果:实验表明黏度范围在2.5万至13万m Pa·s之间的聚合物溶液较为粘稠且流动性适宜。结论:在该黏度范围内的聚合物溶液可用以制备相转化水凝胶微针,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4年36期)

陈永明,薛浩天,李有刚,杨声海[5](2014)在《氯化铅在碳酸氢铵溶液中的物相转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的铅回收工艺——碳酸氢铵溶液中转化氯化铅物相。研究结果表明:PbCl2的转化产物主要受溶液pH影响,溶液中CO2-3浓度会随溶液pH提高而提高;当溶液pH达10.0时,脱氯率高达98.0%;同时,随pH提高,产物变化非常显着:pH较低时,产物以PbOHCl、PbCl2(CO3)中间产物为主;pH过高时,又会生成Pb3(CO3)(OH)2等复杂物相;只有在适宜pH条件下,转化产物才会以纯净PbCO3为主。氯化铅物相转化工艺最佳条件为:NH4HCO3实际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4倍,液固体积质量比为5∶1,溶液初始pH为10.0,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20min,搅拌速度为150r/min。最佳条件下,脱氯率为99.48%,转化产物为纯净的PbCO3。(本文来源于《湿法冶金》期刊2014年05期)

吴晶[6](2012)在《溶液相转化法制备聚乙烯催化剂复合载体及其负载催化剂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峰聚乙烯是一种可以较好平衡材料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的聚烯烃,拓宽了聚乙烯的应用范围,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聚乙烯合成树脂高性能化的主要方向。本课题组进行的“以制备带隔离膜的聚烯烃催化剂载体,负载双功能复合的复合催化剂,制备双/宽峰聚乙烯”的研究工作在制带隔离膜的复合载体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本文根据热力学原理,改进膜科学领域常用的溶液相转化法,制备含有隔离膜的无机/有机复合微球,详细研究了复合载体上有机隔离膜的合成机理和制备工艺,通过合成工艺的改变调控复合载体的结构与性能。最后,研究了复合微球负载烯烃聚合催化剂的性能及其乙烯聚合行为。具体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聚合物-溶剂-非溶剂体系的热力学原理,结合热力学的理论计算和浊点滴定法的实验结果,得到了聚(苯乙烯-co-丙烯酸)-四氢呋喃-正己烷(PSA-THF-Hexane)的叁元热力学相图,最终建立了溶解-吸附-固化的成膜模型。具体来说,模型的建立牵涉到如下五个步骤:首先,采用基团贡献法对聚(苯乙烯-co-丙烯酸)进行估算,得到溶剂与非溶剂的叁维溶度参数范围,据此选择出适宜的溶剂与非溶剂;然后,采用热重分析的方法,研究了PSA在THF溶液和硅胶二者之间的溶解-吸附行为,发现非溶剂的引入会增加PSA在硅胶上的吸附量;其次,基于Boom提出的“线性化浊点理论”,采用浊点滴定的方法,得到了PSA-THF-Hexane体系在溶液相转化法中的双结点线,并详细研究了温度、聚合物、非溶剂、溶剂对双结点线的影响;再次,采用Kelley-Bueche方程拟合得到THF对PSA的玻璃化温度抑制曲线,并以此确定叁元相图中的玻璃化边界线,进而得到叁元相图中的凝胶化边界线;最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得到完整的PSA-THF-Hexane叁元热力学相图。(2)基于PSA-THF-Hexane的热力学相图,合成了硅胶/聚(苯乙烯-co-丙烯酸)(SiO2/PSA)复合微球,并详细研究了Hexane、PSA、SiO2叁者对复合微球结构的影响,并实现了制备工艺的放大。叁元相图凝胶线处所需的Hexane用量是一个阈值,超过该用量才能得到无机/有机复合微球。在此基础上,增加Hexane的用量有利于形成表面形貌更光滑致密的复合微球。并且发现,在非溶剂蒸汽中加入少量溶剂蒸汽时,能有效抑制溶液中PSA的自成核和粘壁现象,提高PSA的利用率。另外,实验结果表明要实现聚合物对硅胶粒子的包覆完全,PSA质量至少为硅胶质量的0.5倍,PSA质量较少时,无机/有机复合微球壳层表面会出现明显的孔洞和裂缝,所以硅胶质量一定时,增加PSA的浓度有利于形成致密的壳层。将该方法放大到10L的设备中进行,发现非溶剂在聚合物溶液中分散得更加均匀,延长了聚合物的分相时间,有效地抑制了PSA的自成核现象,有利于聚合物的吸附和PSA壳层的生长。(3)将2,6-二[1-乙基(2-异丙基苯胺基)]吡啶/Fe(acac)3催化剂负载于硅胶/PSA复合微球上,并进行乙烯聚合评价。结果表明,相比于无机载体SiO2,该负载型催化剂除了能生产一部分α烯烃,还能有效提高聚乙烯产物的分子量,得到高结晶度的线性聚乙烯。考察了聚合工艺条件对催化剂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压力越高,催化剂的活性越高;Al/Fe摩尔比为750时,催化剂活性最高,Al/Fe摩尔比的增大也有利于生成分子量较高的聚乙烯;温度越低,越有利于活性的释放,同时温度降低也有利于生成α烯烃;烷基铝作为助催化剂时,易发生p-H消除反应,有利于α烯烃的生成;不同助催化剂的反应动力学曲线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4)将2,6-二[1-乙基(2-异丙基苯胺基)]吡啶/乙酰丙酮铁催化剂和Cp2ZrCl2催化剂分别负载在复合微球的PSA和硅胶上,得到复合催化剂,乙烯聚合结果表明该复合催化剂能生产双峰聚乙烯。聚合产物分析表明,复合催化剂外层的2,6-二[1-乙基(2-异丙基苯胺基)]吡啶/乙酰丙酮铁催化剂生产α烯烃和双峰聚乙烯的低分子量部分,内层的硅胶负载的Cp2ZrCl2生产高分子量部分的聚乙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2-01)

张正华[7](2011)在《溶液相转化法制备PSF超滤膜过程中的结构控制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聚合物超滤膜在较高压力下应用时很容易被压密的现象,通过调控铸膜液性质,制备系列密度梯度分布海绵状结构、耐压性好和通量高的聚砜(PSF)超滤膜。首先,设计粘度可调控的PSF/DMAC和PSF/DMAC/PVP共8个不同体系。通过研究铸膜液的粘度和浊点,相分离过程的光透实验,膜的表面和断面形貌,膜孔径、孔隙率及水通量等,发现对于由溶液相转化法制备得到的聚砜超滤膜而言,铸膜液的零切粘度是影响膜形貌、结构与通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设计PSF/DMAC/PVP, PSF/DMAC/Ethanol和PSF/DMAC/Ethanol/PVP共12个不同添加剂含量的体系。通过研究膜的水通量,表面和断面形貌,耐压稳定性,膜耐压前后孔隙率的变化等,发挥PVP和乙醇对铸膜液的共同调控作用,得到了密度梯度分布海绵状结构、耐压性好和通量高的PSF超滤膜。最后,通过分散聚合法合成了系列不同单体组成比例的SiO2-PAMPS纳米粒子,并以SiO2-PAMPS为添加剂,制备PSF杂化超滤膜。通过考察杂化膜的水通量,孔径和孔隙率,表面和断面形貌,力学性能,耐压稳定性及杂化膜振荡前后的接触角等,发现SiO2-PAMPS纳米粒子在杂化膜表面非常稳定,杂化膜的水通量,力学性能,耐压性能明显提高。由PSF/DMAC/Ehanol/SiO2-PAMPS4(单体的摩尔比(MSiO2/MPAMPS)为15.3:1,浓度为0.3 wt%)体系所得的杂化膜,纯水通量在0.1 MPa为190 L/m2.h,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4.3 MPa和20.5%,断面结构在0.5 MPa下连续操作4h,没有压密现象发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1-20)

杨荣榛,李莉,刘志宏,高波,胡满成[8](2005)在《2MgO·2B_2O_3·MgCl_2·14H_2O在H_3BO_3水溶液中相转化平衡溶液的拉曼光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拉曼光谱技术,从溶液结构方面研究了2MgO.2B2O3.MgCl2.14H2O在30℃下5种不同浓度硼酸水溶液中溶解及相转化平衡饱和水溶液中硼氧配阴离子的存在形式,给出了溶液中硼氧配阴离子的拉曼光谱峰归属.结果表明,饱和水溶液中硼氧配阴离子的存在形式分别为H3BO3、B(OH)4-、B3O3(OH)4-、B4O5(OH)42-和B6O7(OH)62-.该研究为2MgO.2B2O3.MgCl2.14H2O在不同浓度硼酸溶液中相转化机理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左丹英[9](2005)在《溶液相转化法制备PVDF微孔膜过程中的结构控制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偏氟乙烯(PVDF)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化学稳定性、耐辐射特性、耐热性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聚合物膜材料之一。对于溶液相转化法制备PVDF膜,工艺条件简单,容易成膜,但是存在着膜结构难控制、重复性差而且膜强度低的缺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对溶液相转化制备PVDF微孔膜过程中各工艺条件对成膜相分离行为以及膜结构的影响进行系统地研究,得出PVDF成膜机理以及各工艺条件、相分离行为和膜结构的关系,达到从根本上控制膜结构的目的。在上述成膜机理和成膜规律的基础上,制备了性能优良、结构可控的均质PVDF平板微孔膜和PVDF平板复合膜,并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考察膜的性能。 考察了单个因素对PVDF成膜过程中相分离行为以及最终膜结构的影响。采用光散射浊度仪和光透射仪测定了制膜液体系热力学性质和成膜过程的动力学过程,结合得到的膜的结构和性能,发现PVDF浓度、凝固浴组成、添加剂种类和含量对PVDF铸膜液相分离过程、膜结构有很大的影响,而铸膜液温度、凝固浴温度以及蒸发时间对成膜过程以及膜结构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上述制膜过程中,出现了不能用经典成膜理论完全解释的实验现象和膜结构。于是针对制备的膜大部分为不对称结构——皮层和亚层,将成膜过程的光透量变化图上的两段时间设定为皮层分相需要的延时时间(t1)和亚层分相时间(t2),提出皮层和亚层不同分相机制的成膜机理。 在快速分相的体系,这里主要指溶剂/非溶剂相互作用,皮层的生成主要由制膜体系热力学性质控制,低聚合物浓度时(<12wt%),皮层的分相以瞬时液液分相为主,最终生成多孔表层,孔径达到0.1~0.3μm;当聚合物浓度较高时(>12wt%),皮层的分相以液固分相为主,生成了致密颗粒状的表面,表面的孔径10~20nm;分相需要的时间(延迟时间t1)由体系溶剂/非溶剂相互扩散决定,相互扩散速度慢,t1长,相互扩散速度高,t1短。亚层的分相由动力学过程控制,发生液液分相;分相的时间和亚层结构受制膜体系热力学和扩散过程的影响;制膜体系不稳定、并且扩散速度快时,分相时间(t2)短,为瞬时液液分相,亚层中容易生成指状大孔结构;制膜体系较为稳定并且扩散速度慢时,分相时间(t2)长,为延时液液分相,容易生成海绵状孔结构。并且这个相转化过程中,结晶化作用越来越重要,膜的结晶度增加。在这一系列研究中还发现,PVDF的结晶性导致的结晶化作用对动力学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PVDF浓度较高的体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12-01)

李小平,刘志宏,高世扬,胡满成,夏树屏[10](2005)在《氯柱硼镁石在50℃ 4.5%的硼酸溶液中溶解及相转化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kinetics of diss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2MgO·2B_2O_3·MgCl_2·14H_2O in 4.5% H_3BO_3 aqueous solution at 50℃ was studied.The liquid samples were taken at different time for chemical analysis,and the solid phase at different stages was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2MgO·2B_2O_3·MgCl_2·14H_2Odissolved congruently in 4.5%H_3BO_3aqueous solution,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process of the dissolution of 2MgO·2B_2O_3·MgCl_2·14H_2O in water.The final solid phase was kurnakovite(2MgO·3B_2O_3·15H_2O).The kinetic equations of the crystallization reaction were given with the aid of Simplex Optimum Method and Runge-Kutta digital solution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 system.The mechanism of diss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ere proposed and discussed.(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05年01期)

溶液相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锂二次电池是重要的电化学储能体系,如今的商业化应用对其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有更高的要求。提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方法之一是从成型工艺和装配技术的角度入手优化电极的微结构。当电极上的活性物质负载量较大且处于大倍率充放电时,电极中曲折的孔道将会阻碍锂离子的液相扩散,导致锂离子分布不均而存在浓差极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成型工艺的角度出发,利用溶液相转化法成型具有直孔结构的LiFeP04电极并研究了直孔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另一种提高能量密度以及功率密度的方法是优化正、负极材料,即从电极材料入手。锂金属因具有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和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而被认为是理想的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负极中枝晶的不可控生长给电池体系造成了潜在的短路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溶液相转化法成型多孔铜集流体,以抑制枝晶的产生和生长,优化锂金属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利用溶液相转化法制备多孔LiFePO4电极,主要探究了溶液相转化法的成型工艺、实验参数等对电极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采用NMP为溶剂、PVDF为粘结剂、水为絮凝剂,并在10℃条件下完成溶液相转化可以成型出具有直孔结构的电极。电化学数据表明当电极处于高负载量大倍率条件下,直孔结构对改善浓差极化有明显的作用,溶液相转化制备的电极表现出比传统电极更加突出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内容研究了利用溶液相转化法成型具有双极孔结构的多孔铜,并分别利用一步法和两步法两种热处理工艺去除其中的聚合物相而得到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铜集流体。将它应用于锂金属负极时,多孔铜中的大比表面为锂的沉积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沉积位点,而其中的孔隙起到了抑制锂枝晶生长的作用。以两步法热处理的多孔铜作为集流体的锂金属电池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锂沉积量为1mAh/cm2、电流密度为1 mA/cm2的条件下,循环寿命高达470小时,在前225个循环中库伦效率不低于9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液相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陈永明,薛浩天,唐朝波,杨声海.氯化铅在碳酸氢铵溶液中的物相转化机理[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7

[2].王妍妍.直孔电极和多孔铜集流体的溶液相转化法制备与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3].周海山,于俊荣,陈蕾,诸静,王彦.滞空时间和凝固浴浓度对溶液相转化法制备BTDA-TDI/MDI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洪晓芸,陈丽竹,吴造展,张向荣,袁伟恩.溶液黏度对相转化水凝胶微针制备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

[5].陈永明,薛浩天,李有刚,杨声海.氯化铅在碳酸氢铵溶液中的物相转化工艺研究[J].湿法冶金.2014

[6].吴晶.溶液相转化法制备聚乙烯催化剂复合载体及其负载催化剂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7].张正华.溶液相转化法制备PSF超滤膜过程中的结构控制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

[8].杨荣榛,李莉,刘志宏,高波,胡满成.2MgO·2B_2O_3·MgCl_2·14H_2O在H_3BO_3水溶液中相转化平衡溶液的拉曼光谱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9].左丹英.溶液相转化法制备PVDF微孔膜过程中的结构控制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

[10].李小平,刘志宏,高世扬,胡满成,夏树屏.氯柱硼镁石在50℃4.5%的硼酸溶液中溶解及相转化动力学[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

标签:;  ;  ;  ;  

溶液相转化论文-李云,陈永明,薛浩天,唐朝波,杨声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