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节肢动物论文-刘洁

大型节肢动物论文-刘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型节肢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土区,农用地,生物多样性,空间过程

大型节肢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洁[1](2019)在《东北黑土区农田地表大型节肢动物多样性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是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是重要的土地资源。东北黑土区农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粮食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表大型节肢动物作为农田生物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以及土壤物质转换和能量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组成和变化是评价农田环境质量和农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农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对于确保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防治有害生物和疾病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黑土农田过度利用与开发,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了黑土质量和肥力,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安全以及粮食生产。研究黑土农田中地表大型节肢动物多样性格局,揭示黑土区农用地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与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对实现通过保护农田生物资源而促进耕地资源长效利用和提高农田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通过在黑土区农田田间尺度、黑土区不同纬度农田、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设置样地,使用陷阱法对黑土小尺度农田地块内、区域尺度农田地块间、农田周围不同土地类型中的地表大型节肢动物进行调查,研究其多样性组成、空间分布格局及多样性形成驱动因子,旨在为提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田间尺度上,地表大型节肢动物在作物生长抽穗期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在30-108m的空间范围内形成聚集分布,表现出适度或强烈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显着大于环境因子,物种随机扩散对群落多样性的形成影响较大。(2)在区域尺度上,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特征随纬度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表现为: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地表节肢动物个体数逐渐减少,高纬度地区节肢动物多样性较高,低纬度地区节肢动物优势度较高,且高纬度地区地表节肢动物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的相对作用中,从区域尺度来看,发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仍然主要取决于节肢动物的随机扩散,同时空间环境因子共同发挥作用的部分对地表大型节肢动物多样性有较大的解释能力,说明环境因子对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3)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玉米旱作农田地表节肢动物物种数、个体数均较少,多样性指数显着低于其他用地类型;和环境因子相关分析中,土壤有机质与大部分样地地表节肢动物个体数呈负向相关,土壤环境因子在玉米田中对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均不显着,可能由于农田中作物的单一性和土壤环境均质性限制了节肢动物的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考虑田间尺度上既要保证农田地块的整体性,也要加强农田土壤和植被环境的异质性,实施免耕、轮作等耕作方式;另外,也要考虑景观尺度上保护机制的建立,小到农田周围景观异质性的保护和生态廊道的设置,大到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此外,建立农田土壤动物长期监测网络,多尺度长时间的对农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格局进行调查,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影响,为解析农区土地利用方式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揭示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出农田生物资源保护措施提供详实数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文荣琴[2](2019)在《贵州寒武纪杷榔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系统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全球寒武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中分布广泛,该类节肢动物以具双壳瓣包裹着部分软躯体为特征,包含多个类群,由于化石保存完整性缺失,大多数类群的软躯体信息不完善,其个体形态学特征,解剖学及生态学等内容的认知仍有很多未知,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系统分类学和古生态学研究是寒武纪多样性节肢动物起源、演化及灭绝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贵州寒武纪杷榔生物群也是一个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含有矿化和非矿化的8个动物类群,其节肢动物主要由叁叶虫、叁叶形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高肌虫、奇虾等组成,具较高的多样性。本文首次对杷榔生物群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进行系统分类学、埋藏学和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杷榔生物群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由9属14种组成,包括2个新种,4个未定种,1个相似种,即剑河等刺虫Isoxys jianheensis Liu et al.,2018、锐角等刺虫I.acutangulus(Walcott,1908)、耳形等刺虫I.auritus(Jiang,1982)、球形等刺虫I.globulus Liu et al.,2018、辣子寨吐卓虫(新种)Tuzoia lazizhaiensis sp.nov.、中华吐卓虫T.sinensis Pan,1957、双刺吐卓虫T.bispinosa Yuan and Zhao,1999、辣子寨耙肢虾Occacaris lazizhaiensis Wen et Peng,2017、贵州鳃虾(新种)Branchicaris guizhouensis sp.nov.、有效剪肢虾(相似种)Forfexicaris cf.F.valida Hou,1999、加拿大虫(未定种)Canadaspis sp.、梳虾(未定种)Pectocaris sp.、融壳虫(未定种)Combinivalvula sp.和瓦普塔虾(未定种))Waptia sp.,显示了较高多样性。其中Isoxys和Tuzoia两属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都较高,出现了不同于其它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的物种,其它7属则为首次出现在较深水过渡区的杷榔组中。杷榔生物群新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组合面貌增加了杷榔生物群组成面貌,展示了该时期深水相区生物组合更高多样性。剑河等刺虫Isoxys jianheensis和辣子寨吐卓虫(新种)Tuzoia lazizhaiensis sp.nov.是杷榔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保存最丰富、壳瓣个体发育序列较完整的2个物种,借助143块T.lazizhaiensis sp.nov.和98块I.jianheensis标本,对这2种的个体发育进行了研究,依据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征,确认了其壳瓣边缘厚度,壳瓣矿化度及壳瓣长高比值在各阶段的生长特点,另外对T.lazizhaiensis壳瓣的腹部异常膨胀与正常膨胀类型做了相关的壳瓣特征对比,这两种类型可能代表同一物种雌雄差异。个体发育和性双型特征有助于更精确的分类学研究。杷榔生物群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具有较好埋藏条件,研究过程发现了一些具解剖学信息的标本,如带柄状眼睛和触角的Tuzoia lazizhaiensis sp.nov.,具躯干体节的Occacaris lazizhaiensis,具一对大附肢的Isoxys acutangulus,这些保存有软躯体部分的标本提供了相关解剖学信息,有助分类位置和其亲缘关系的厘定。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多是远游和近底表游泳生物,一些Tuzoia、Isoxys、Occacaris的壳瓣内侧上保存有不同形态特征的遗迹化石,推测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壳瓣内层具丰富有机质,造迹者们以壳瓣内部有机质和尸体周围形成的生物膜为食者,因此造迹者的觅食活动也很可能是造成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部分很难保存的原因之一,完整壳瓣且具附肢和柄状眼等软躯体标本的发现,表明该类群为近原地快速埋藏模式。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多被认为是二级消费者,具捕食功能,杷榔组发现Isoxys壳瓣上的咬痕表明杷榔生物群的生态系统至少具备叁级消费者,这对恢复杷榔生物群古群落生态位及食物网有重要意义,Isoxys壳瓣咬痕的位置也间接揭示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捕食与逃逸行为。杷榔组发现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壳瓣标本尤其是Tuzoia和Isoxys通常都比较集中保存在同一层位,虽然不确定这些标本是实体保存还是蜕壳保存,但仍可推测至少某些种类是群居生活的。杷榔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新的组合面貌丰富了杷榔生物群组成,增加了全球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组成多样性、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和演化的新信息。充实了该类群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及埋藏学的研究内容,提供华南板块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的新记录。(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大星,杨文佳,叶婷,李灿[3](2019)在《火烧干扰对喀斯特地区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弄清喀斯特地区不同火烧干扰对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4月和7月使用手捡法对火烧、火烧+垦殖和自然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4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214只,隶属5纲15目38科54类,优势类群为金龟甲科幼虫(Scarabaeidae larvae)。主成分分析显示,火烧+垦殖和火烧干扰明显影响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火烧+垦殖、火烧和自然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各功能类群密度均无显着差异。火烧处理下类群数、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火烧+垦殖处理下杂食性功能群密度季节差异显着(P<0.05),不同干扰方式下捕食性功能群密度季节波动明显(P<0.05)。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效磷显着相关(P<0.05)。研究表明,不同干扰对大型土壤节肢动物季节变化影响不同,这可能与干扰形式和火烧迹地恢复时间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陈婉怡[4](2018)在《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清虚洞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广泛分布在全球寒武纪海洋中,是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及中国寒武系常见化石类群。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凯里组之下的“清虚洞组”中上部发现了具软躯体化石保存的剑河生物群,其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是节肢动物中的重要类群。本文研究了贵州剑河“清虚洞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描述了剑河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6属8种,包括2未定种:剑河吐卓虫Tuzoia jianheensis、双刺吐卓虫T.bispinosa、耳形等刺虫Isoxys auritus、武定等刺虫I.wudingensis、疑问鳃虾(未定种)?Branchiocaris sp.、Canadaspis laevigate、Occacaris magnus、疑问瓦普塔虾(未定种)?Waptia sp.。“清虚洞组”剑河生物群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化石丰度不是很高,但属种的分异度较高,是剑河生物群的重要类群。其中吐卓虫Tuzoia数量最多,占总数的88%,其次是等刺虫Isoxys,但也仅占了6%,再次是鳃虾Branchocaris、加拿大虫Canadaspis、耙肢虾Occacaris与瓦普塔虾Waptia,大部分属延续到了上覆凯里组中。与凯里生物群中以吐卓虫Tuzoia、耙肢虾Occacaris、加拿大虫Canadaspis为主的组成面貌相似,不同于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以加拿大虫Canadaspis为主体的和澄江生物群以等刺虫Isoxys为主体。本文首次对“清虚洞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形态分类进行了详细研究,补充了系统古生物学信息,探讨了贵州剑河“清虚洞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生物组合面貌,并与国内外多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进行比较,为剑河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组成面貌提供新的材料,为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特别是贵州地区寒武纪第叁世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演化的连续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证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洁,高梅香,吴东辉[5](2017)在《基于黑土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的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生态与环境研究的关键区之一.为了研究农田生物群落构建过程,探索其多样性维持机理,本研究于2015年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建立了16 hm~2的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按照作物生长期,于玉米生长大喇叭口期(8月初)、抽穗期(9月初)和成熟期(10月初)对陷阱法获取的地表大型节肢动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获得地表大型节肢动物5284只,隶属于节肢动物门3纲12目32科47种.调查中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11类.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中植食性和杂食性节肢动物所占比重较大.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随作物生长期有显着变化.9月初节肢动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8月初Simpson优势度指数较高.从不同物种的变异系数(CV)及群落空间插值可以看出,节肢动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存在异质性.在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上,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月份地表大型节肢动物总个体数与土壤p H值、有机质、全氮、含水量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表明,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对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内地表节肢动物物种组成丰富,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变化过程.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通过大尺度、长时间对样地内土壤动物空间过程进行监测,可以为解决群落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提供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蒋宗凯[6](2016)在《凯里生物群非吐卓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凯里生物群,作为全球着名的叁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在凯里生物群中,节肢动物是最为重要的化石门类,达到了68属,化石数量也非常多。其中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共有10属,也是节肢动物中最主要的类群,除了常见的吐卓虫Tuzoia Walcott,1912外,还有9属,包括:锐虾Perspicaris Briggs,1977;等刺虫Isoxys Walcott,1912;加拿大虫Canadaspis Novozhilov in Orov,1960;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剪肢虾Forfexicaris Hou,1999;融壳虫Combinivalvula Hou,1987;丽虾Alicaris Zhang et Hou in Hou al.,1991;假北极鱼虾Pseudoarctolepis Brooks et Caster,1956;瓦普塔虾Waptia Walcott,1912。对凯里生物群中的非吐卓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进行再研究,描述了凯里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除去吐卓虫外9属13种,在其中有1新种,4相似种和1未定种:光滑加拿大虫(相似种)Canadaspis cf.laevigata;瘤加拿大虫(新种)Canadaspis granlus sp.nov.;网形锐虾(相似种)Perspicaris cf.dictynna;耳形等刺虫(相似种)Isoxys cf.auritus;瘤等刺虫Isoxys granulus;台江融壳虫Combinivalvulataijiangensis;卵形耙肢虾Occacaris oviformis;卵形耙肢虾(相似种)Occacariscf.oviformis;大型耙肢虾Occacarismagnus;网形剪肢虾Forfexicaris reticulate;凯里丽虾Alicaris kailiensis;半圆假北极鱼虾Pseudoarctolepis semicircularis;疑问瓦普塔虾(未定种)?Waptia sp.。使凯里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组成更加清晰化,是以吐卓虫Tuzoia、加拿大虫Canadaspis和耙肢虾Occacaris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分别占总数的21.38%、17.44%和17.44%,叁者总和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而区域性属种——耙肢虾具有3个种,分异度最高。以吐卓虫Tuzoia Walcott,1912、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加拿大虫Canadaspis Novozhilov in Orlov,1960为主要组成部分,是凯里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组成特征。不同于以等刺虫IsoxysWalcott,1912和锐虾Perspicaris Briggs,1977为主体的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和以等刺虫Isoxys Walcott,1912、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剪肢虾Forfexicaris Hou,1999等均等分布的澄江生物群。进一步研究凯里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不仅能为凯里生物群中生物的组成面貌提供新的材料,而且能为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在整个时代上的演化情况以及整个群落内的组成成分提供新的材料。(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蒋宗凯,赵元龙,周琦,于圣泉[7](2015)在《贵州凯里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耙肢虾Occacaris、剪肢虾Forgrxicari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描述了贵州省剑河县凯里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计2属3种,即疑问耙肢虾?Occacaris sp.、疑问卵形耙肢虾(相似种)Occacaris oviformis及网形剪肢虾Forfexicaris reticulate。其中卵形耙肢虾(相似种)Occacaris cf.oviformis是从原未定种Occacaris sp.划分出来的,最主要特征是其腹部边缘剧烈向下拱凸。凯里生物群中的耙肢虾、剪肢虾属种和云南澄江中的相同属及有关种具有相似性,原因是他们都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并未在其他地区被发现,具有相同区域性环境。(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蒋宗凯,赵元龙[8](2015)在《凯里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是凯里生物群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耙肢虾化石比较丰富,形态多样,包含3个种,包括1个相似种及1个新种:卵形耙肢虾(Occacaris oviformis)、卵形耙肢虾(相似种)(Occacaris cf.oviformis)及新种大型杷肢虾(Occaris magnus sp.nov)。其中Occacaris oviformis(卵形耙肢虾)见(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许洪军,于立忠,黄选瑞,朱教君,杨晋宇[9](2015)在《辽东山区次生林与人工林大型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陷阱法在地表节肢动物活动高峰期(7—8月)对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林和阔叶混交林3种次生林以及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和落叶松(Larix spp.)人工林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地表节肢动物5135头,隶属于7纲18目6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蚁科(20.4%)、葬甲科(19.5%)、蜣螂科(17.2%)和步甲科(14.5%);地表节肢动物的功能群丰度依次为:腐食性>杂食性>捕食性>植食性;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和地表甲虫群落均显示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胡桃楸林群落结构聚为一类,蒙古栎林和阔叶混交林群落聚为一类;冗余度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植被盖度与树高因子可以解释地表节肢动物及地表甲虫群落差异的85.9%和81.9%。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植被及凋落物状况、人为干扰是影响研究区大型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曾晨杰[10](2013)在《大型溞NAGase多克隆抗体检测水生节肢动物丰度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测量个体生长和繁殖过程中所释放的几丁质酶,经过0.1mol/L PBS缓冲液(pH=7.4,含0.2mol/L NaCl)提取,35%-75%硫酸铵沉淀,DEAE Sephadex A-25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150分子筛柱层析,从大型溞Daphnia magna体内提纯了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被提纯的NAGase达到了电泳纯。以粗提物为起点,酶的纯化倍数和纯化回收率为20.09和25.2%,纯化产物(大约6.5mg)的比活力为2243380U/mg。酶分子中各亚基的分子量分别为128、99和71kD。酶促反应的米氏常数Km为0.300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为0.072μmol/mg/min;酶催化底物分解的最适pH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45℃;酶在pH4.2-7.8的范围内活性处于高位;在不高于35℃的温度下处理30min,酶活性下降不明显。至于大型溞培养液中的游离态NAGase,其催化底物分解的最适pH为7.4,最适反应温度为40℃,该酶在pH4.6-7.8的范围内活性处于高位,在不高于40℃的温度下处理30min,酶活性下降不明显。这显示被提纯的酶和培养液中的酶在对温度和pH的反应方面具有相似性,它们可能属于相同分子型。用纯化的NAGase免疫BALB/c小鼠,得到了小鼠抗NAGase多克隆抗血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用抗血清定量检测大型溞NAGase免疫含量(NAGase-IR)的间接非竞争ELISA方法。方法学研究表明所用抗原最适浓度为9.1ug/mL,抗血清最适稀释倍数为1:8000;用以测定NAGase-IR的标准曲线为:Y=1.650(1-e-0172x),相关系数r=0.9984,标准误差S=0.0255,灵敏度为2.12ng/mL;建立的ELISA方法在不同蛋白浓度的批内、批间和整体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回收率介于95.4-97.6%之间,变异系数在1.67-9.27%之间。以本实验获得的抗血清与包括大型溞在内的几种水生节肢动物所释放的游离态NAGase进行反应。测得的交叉反应率,对大型溞、蚊子、摇蚊、剑水蚤、棘爪低额溞、绿藻分别为:87.5%、7.75%、6.25%、72.5%、80%、0.25%。这预示所制得的抗血清在甲壳纲内部特异性不高而在甲壳纲和昆虫纲之间具有较强特异性。作为抗原,来自大型溞体内和来自包括大型溞在内的几种水生节肢动物所释放的游离态NAGase与兔抗人基因重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多肽抗体的交叉反应率均比较低(0.25%-19.09%)。利用间接非竞争ELISA方法研究了亚致死剂量(0.02μg/L、0.12μg/L、0.81μg/L)的硫脲类杀虫剂丁醚脲对大型溞群体发育进程的影响,21d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所设置的试验浓度下,大型溞群体的NAGase释放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的下降,且下降率与酶活性基本一致。这说明NAGase-IR可以作为群体生物量的指示因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20)

大型节肢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全球寒武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中分布广泛,该类节肢动物以具双壳瓣包裹着部分软躯体为特征,包含多个类群,由于化石保存完整性缺失,大多数类群的软躯体信息不完善,其个体形态学特征,解剖学及生态学等内容的认知仍有很多未知,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系统分类学和古生态学研究是寒武纪多样性节肢动物起源、演化及灭绝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贵州寒武纪杷榔生物群也是一个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含有矿化和非矿化的8个动物类群,其节肢动物主要由叁叶虫、叁叶形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高肌虫、奇虾等组成,具较高的多样性。本文首次对杷榔生物群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进行系统分类学、埋藏学和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杷榔生物群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由9属14种组成,包括2个新种,4个未定种,1个相似种,即剑河等刺虫Isoxys jianheensis Liu et al.,2018、锐角等刺虫I.acutangulus(Walcott,1908)、耳形等刺虫I.auritus(Jiang,1982)、球形等刺虫I.globulus Liu et al.,2018、辣子寨吐卓虫(新种)Tuzoia lazizhaiensis sp.nov.、中华吐卓虫T.sinensis Pan,1957、双刺吐卓虫T.bispinosa Yuan and Zhao,1999、辣子寨耙肢虾Occacaris lazizhaiensis Wen et Peng,2017、贵州鳃虾(新种)Branchicaris guizhouensis sp.nov.、有效剪肢虾(相似种)Forfexicaris cf.F.valida Hou,1999、加拿大虫(未定种)Canadaspis sp.、梳虾(未定种)Pectocaris sp.、融壳虫(未定种)Combinivalvula sp.和瓦普塔虾(未定种))Waptia sp.,显示了较高多样性。其中Isoxys和Tuzoia两属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都较高,出现了不同于其它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的物种,其它7属则为首次出现在较深水过渡区的杷榔组中。杷榔生物群新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组合面貌增加了杷榔生物群组成面貌,展示了该时期深水相区生物组合更高多样性。剑河等刺虫Isoxys jianheensis和辣子寨吐卓虫(新种)Tuzoia lazizhaiensis sp.nov.是杷榔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保存最丰富、壳瓣个体发育序列较完整的2个物种,借助143块T.lazizhaiensis sp.nov.和98块I.jianheensis标本,对这2种的个体发育进行了研究,依据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征,确认了其壳瓣边缘厚度,壳瓣矿化度及壳瓣长高比值在各阶段的生长特点,另外对T.lazizhaiensis壳瓣的腹部异常膨胀与正常膨胀类型做了相关的壳瓣特征对比,这两种类型可能代表同一物种雌雄差异。个体发育和性双型特征有助于更精确的分类学研究。杷榔生物群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具有较好埋藏条件,研究过程发现了一些具解剖学信息的标本,如带柄状眼睛和触角的Tuzoia lazizhaiensis sp.nov.,具躯干体节的Occacaris lazizhaiensis,具一对大附肢的Isoxys acutangulus,这些保存有软躯体部分的标本提供了相关解剖学信息,有助分类位置和其亲缘关系的厘定。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多是远游和近底表游泳生物,一些Tuzoia、Isoxys、Occacaris的壳瓣内侧上保存有不同形态特征的遗迹化石,推测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壳瓣内层具丰富有机质,造迹者们以壳瓣内部有机质和尸体周围形成的生物膜为食者,因此造迹者的觅食活动也很可能是造成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部分很难保存的原因之一,完整壳瓣且具附肢和柄状眼等软躯体标本的发现,表明该类群为近原地快速埋藏模式。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多被认为是二级消费者,具捕食功能,杷榔组发现Isoxys壳瓣上的咬痕表明杷榔生物群的生态系统至少具备叁级消费者,这对恢复杷榔生物群古群落生态位及食物网有重要意义,Isoxys壳瓣咬痕的位置也间接揭示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捕食与逃逸行为。杷榔组发现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壳瓣标本尤其是Tuzoia和Isoxys通常都比较集中保存在同一层位,虽然不确定这些标本是实体保存还是蜕壳保存,但仍可推测至少某些种类是群居生活的。杷榔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新的组合面貌丰富了杷榔生物群组成,增加了全球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组成多样性、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和演化的新信息。充实了该类群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及埋藏学的研究内容,提供华南板块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的新记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型节肢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洁.东北黑土区农田地表大型节肢动物多样性格局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文荣琴.贵州寒武纪杷榔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系统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杨大星,杨文佳,叶婷,李灿.火烧干扰对喀斯特地区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4].陈婉怡.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清虚洞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初步研究[D].贵州大学.2018

[5].刘洁,高梅香,吴东辉.基于黑土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的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

[6].蒋宗凯.凯里生物群非吐卓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再研究[D].贵州大学.2016

[7].蒋宗凯,赵元龙,周琦,于圣泉.贵州凯里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耙肢虾Occacaris、剪肢虾Forgrxicari的初步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蒋宗凯,赵元龙.凯里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耙肢虾OccacarisHou,1999的初步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9].许洪军,于立忠,黄选瑞,朱教君,杨晋宇.辽东山区次生林与人工林大型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15

[10].曾晨杰.大型溞NAGase多克隆抗体检测水生节肢动物丰度的适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

标签:;  ;  ;  ;  

大型节肢动物论文-刘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