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本位论文-顾培东

个体本位论文-顾培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本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式选择

个体本位论文文献综述

顾培东[1](2019)在《法官个体本位抑或法院整体本位——我国法院建构与运行的基本模式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我国法院体制、机制以及人员结构等方面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改革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实际面临的问题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无论是改革方案本身还是方案实施中所呈现出的状态,似乎都不完全符合人们的某些期待。理论界对改革方案的批评主要集中于改革在"去行政化"方面尚不够彻底,学者们所力倡的法官独立自主判案的目标未能完全实现。为此,一些学者主张法院改(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4期)

顾培东[2](2019)在《法官个体本位抑或法院整体本位——我国法院建构与运行的基本模式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官个体本位与法院整体本位是法院建构与运行的两种基本模式。我国法院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对法官个体本位模式的趋从,但宪法制度安排、法院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司法的社会生态、对法官的激励与约束条件以及综合统筹运用审判资源的要求等,都决定了我国法院建构应当坚持法院整体本位。学术界从技术化层面论证的"法官独立"以及以此为核心的法官个体本位,都经不起实践逻辑的检验。法院改革的方向,不应是从法院整体本位转向法官个体本位,而应是从以院庭长为主导的法院整体本位转向以法官为主导的法院整体本位。当前法院的综合配套改革亦应在这一理念下进行,满足并完善法院整体本位所要求的基本要素。(本文来源于《法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崔静,宋秋蓉[3](2018)在《论美国个体本位教育价值观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个体本位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个体的人。移民背景、无封建羁绊和民主文化,是美国个体本位教育价值观的产生背景;"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本主义传统,构成了美国个体本位教育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个体本位教育观之下的以学生为中心、通识教育、研究型教学和个性教育,使得美国引领了世界创新潮流;增加课堂讨论、施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给个人更多的尊重,是美国个体本位教育价值观带来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科幻画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丹[4](2017)在《论“个体本位”的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学科里,“现代文学叁十年”似乎越来越不被理解为“当代文学”的前提,而在不觉间“当代文学”所延续的时间却已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并仍持续向前。可以想见,随着时间飞驰、话语堆迭,“当代文学”会使自己的传统愈加丰满,而“现代”与“当代”间(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7-06-21)

靳浩辉[5](2016)在《孔子的群体本位与耶稣的个体本位之比较——中西视阈下的“群己”之幽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和耶稣作为儒家与基督教的不祧之祖,两者对群己关系的幽思显现出强烈的价值分野。孔子以群体本位为诉求,而耶稣以个体本位为圭臬,这致使两者对家、国与社会的态度出现明显的区别。孔子的群体本位与耶稣的个体本位之比较主要体现在世俗人伦与神圣信仰、侧重家族与淡化家族、社会的隐没与社会的凸显、义务为重与权利为本四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林尚立[6](2016)在《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有理有据有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主的研究与思考可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思考民主一般,即在众多民主实践和反思中抽象出民主的一般原则;二是考察一般民主,即研究不同国家具体的民主实践。这两个维度是彼此相通并互为基础的。当下,一些受西方“经典”民主模式影响的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中国的人民民主是(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6-05-17)

梁辰[7](2015)在《《马向阳下乡记》中个体本位意识与个人现代性展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扎堆出现,创作者想要创作一部高品质、高收视率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吸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观众,需要对传统的农村题材进行创新,突破以往的模式和套路。《马向阳下乡记》就是一部有气质、有腔调的农村戏,它树立了一个具有都市雅痞气质的村官形象,颠覆以往固有的常态思维,展现现当代新农村风貌。一、城市公务员的个人现代性与城乡文化体验个体本位意识是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产物。在观念(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5年07期)

熊丽娟[8](2014)在《个体本位观理念下的现代教育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整体作用,忽视了对个体个性的培养。个体本位观主张尊重人的个性与独特性,主张充分发展人的禀赋和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在注重教育社会功能的同时,应在个体本位观的启示下,从教育目的设定、教育管理改革、课程价值取向、教育过程优化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4年19期)

张青[9](2013)在《生态良知在个体本位中的存在样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良知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态良知是从生存论意义上探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善"的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样态。从差异论的视角分析,个体化社会是社会差异化发展的产物,生态良知则是在人与自然的差异中产生和发展的。由于现代人与自然的差异片面扩大,生态良知在个体本位中的存在样态便呈隐性状态,这是个性张扬的结果。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是生态良知存在的根基,理性地考察个体本位中的生态良知,对于当代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谭会敏,张明平[10](2011)在《现代语境下大学生的个体本位与“自圣”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对大学生教育引导时如何澄清个体本位与"自圣"情结——自我中心意识,在现代语境下显得很重要。本文对其进行了界定,并对"自圣"情结的成因及解决措施作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04期)

个体本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法官个体本位与法院整体本位是法院建构与运行的两种基本模式。我国法院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对法官个体本位模式的趋从,但宪法制度安排、法院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司法的社会生态、对法官的激励与约束条件以及综合统筹运用审判资源的要求等,都决定了我国法院建构应当坚持法院整体本位。学术界从技术化层面论证的"法官独立"以及以此为核心的法官个体本位,都经不起实践逻辑的检验。法院改革的方向,不应是从法院整体本位转向法官个体本位,而应是从以院庭长为主导的法院整体本位转向以法官为主导的法院整体本位。当前法院的综合配套改革亦应在这一理念下进行,满足并完善法院整体本位所要求的基本要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本位论文参考文献

[1].顾培东.法官个体本位抑或法院整体本位——我国法院建构与运行的基本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文摘.2019

[2].顾培东.法官个体本位抑或法院整体本位——我国法院建构与运行的基本模式选择[J].法学研究.2019

[3].崔静,宋秋蓉.论美国个体本位教育价值观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J].科幻画报.2018

[4].李丹.论“个体本位”的文学批评[N].文艺报.2017

[5].靳浩辉.孔子的群体本位与耶稣的个体本位之比较——中西视阈下的“群己”之幽思[J].广西社会科学.2016

[6].林尚立.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有理有据有效[N].人民日报.2016

[7].梁辰.《马向阳下乡记》中个体本位意识与个人现代性展现[J].视听.2015

[8].熊丽娟.个体本位观理念下的现代教育革新[J].人民论坛.2014

[9].张青.生态良知在个体本位中的存在样态[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

[10].谭会敏,张明平.现代语境下大学生的个体本位与“自圣”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

标签:;  

个体本位论文-顾培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