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面隐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微创
面隐窝论文文献综述
李盼盼,孙敬武,陈建文,侯晓燕,孙家强[1](2016)在《经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乳突切开最小面积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顺利经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所需最小乳突切开面积,为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提供帮助。方法对2014年7月~2015年11月期间,在不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操作的情况下,逐渐切开乳突,能完成46例人工耳蜗植入,并按年龄进行分两组(3岁以下组和大于等于3岁组),测量乳突骨皮质切开范围大小,包括乳突切开的前后径、上下径及其面积,并计算出平均值。结果乳突骨皮质切开形状为类叁角形,上缘前后径的距离,左耳为(25.86士13.63)mm,右耳为(23.52士5.72)mm。上下径的距离左耳为(10.61士5.15)mm,右耳为(17.87士4.52)mm。切开的面积左耳(352.4士17.16)mm2,右耳为(414.2士12.01)m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以下乳突切开面积和年龄较大者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面隐窝入路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在不影响砧骨短脚暴露、面神经隐窝开放、圆窗膜暴露或鼓岬开窗、电极插入增加手术操作难度的情况下,最小程度的切开乳突,减少创伤和术后耳后塌陷,是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一重要组成部分[1](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李娟娟,柴福,韩晓东,王鹏,曾宪海[2](2016)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叁维影像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并对其进行观察测量,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就诊患者30例,行颞骨部位螺旋CT检查,在重建后的3D图像上观察和测量外耳道上棘、面神经、面隐窝、锥隆起、圆窗、前庭窗、砧骨等相关的解剖结构,以及上述结构之间的空间距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过3D重建后,面隐窝区域的结构清晰可辨,并可对其中重要结构进行测量。其中锥隆起至圆窗距离为(3.78±2.11)mm,前庭窗至圆窗距离为(3.23±1.12)mm,砧骨头至圆窗距离为(7.78±3.23)mm,砧骨短脚至圆窗距离为(8.13±3.19)mm,砧骨短脚至锥隆起距离为(5.27±2.19)mm,面隐窝纵径(5.78±2.34)mm,面隐窝横径为(3.16±2.33)mm。结论:经乳突-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部分重要解剖结构位置相对恒定,结构间距离及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同时CT3D成像可为人工耳蜗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可以作为指导临床手术的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16年01期)
刘亚昕,张幸[3](2014)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完壁式乳突切开联合面隐窝开放治疗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完壁式乳突切开联合面隐窝开放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方面的效果,分析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1月这段时间内接受治疗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者60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组,实验组患儿30例采用完壁式乳突切开联合面隐窝开放治疗,对照组患儿30例行保守疗法。手术之前均使用全麻,患耳朝上固定,术野周围采用消毒纸巾进行封闭。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之后,试验组患儿治疗显效21例(70%),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儿治疗显效15例(50%),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壁式乳突切开联合面隐窝开放疗法适合反复发作、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病灶清除效果十分显着,应该在临床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4年26期)
张珊珊,田广永,段永畅,徐达传[4](2014)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相关手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人路的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测量,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成人头颅福尔马林泡过6例12侧,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模拟中耳乳突面隐窝后鼓室入路手术,观察和测量了外耳道上棘、面神经、面隐窝、锥隆起、圆窗、卵圆窗,岬小桥、岬后脚、等相关的解剖结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外耳道上棘至砧骨短脚的平均距离为20.06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锥段中点平均距离为17.28 mm,面神经锥段中点距外耳道后壁垂直距离平均为4.67mm,面神经水平段平均长12.30 mm,面神经垂直段平均长16.31 mm.面神经水平段与垂直段的夹角平均为111.5°,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的夹角平均为23.9°锥隆起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4.46 mrn,锥隆起到镫骨头平均距离2.62mm,锥隆起到砧骨窝平均距离4.43mm,卵圆窗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3.84mm,砧镫关节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3.89mm面神经锥段中点到卵圆窗平均距离8.10mm;面神经锥段中点到岬小桥与岬下脚下端的距离分别是(4.85±0.45mm),(6.21±0.52mm);鼓索神经和面神经垂直段夹角平均为48.3°,水平半规管与面神经水平段夹角平均为19.5°,面神经水平段与垂直段夹角平均为111.5°。结论中耳乳突入路手术中部分重要解剖结构位置恒定,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离及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熟悉其解剖关系,可以完全的清楚病变,又可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手术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张军梅,沈蓓[5](2010)在《经乳突面隐窝后鼓室径路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儿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是临床常见病,患儿因自幼对声音无反应,失去语言学习的机会而造成聋哑。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唯一能获得较清晰声音的全聋患者的康复方法[1]。(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0年12期)
王明辉,张秋贵,张晓恒,孙彦[6](2009)在《经乳突-面隐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术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找出与手术相关因素,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成人颞骨22侧(左右各11侧),用耳科钻磨开乳突腔,去上鼓室盾板、断"桥",磨低骨性外耳道后壁,充分暴露相关结构,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前缘至圆窗龛前缘的距离、面神经管最高点与后鼓室底壁之间的距离(后鼓室的深度)、锥隆起的高度(即锥隆起基底到锥隆起顶端的距离)、镫骨头至圆窗龛前缘的距离。结果面神经管前缘至圆窗龛前缘的距离为(5.89±0.92)mm(4.75~7.85mm);后鼓室的深度为(7.02±0.92)mm(4.85~8.79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0±0.50)mm(0.85~2.73mm);镫骨头至圆窗龛前缘距离为(3.00±0.38)mm(2.32~3.71mm)。结论砧骨短脚是手术的重要标志;锥隆起解剖位置恒定;后鼓室的深浅对该进路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难易程度有重要影响;前庭窗与圆窗的位置关系相对稳定,因此镫骨头(砧镫关节)可作为参照标志来确定鼓阶钻孔的位置。(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洪素菊,陶宝鸿,蔡志毅[7](2008)在《面隐窝进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护理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一种可以帮助聋人恢复听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1],是一种直接刺激听神经的微电极序列,已被作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的首选方案[2]。近30 a来CI领域的显着发展,已使听神经完整的极重度耳(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08年18期)
汤勇,孙建军,刘阳,林勇生[8](2007)在《面隐窝切开在IBM手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保留骨桥乳突鼓室成形术(intact—bridge tympanomastoidectomy,IBM)的术式改良,包括经面神经隐窝开放后鼓室及外耳道重建,对比评价经典 IBM 手术及改良 IBM 手术在胆脂瘤性中耳乳突炎治疗中的效果,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0~2003年随访3年以上的96例(98耳)经 IBM 手术治疗的脂瘤性中耳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接受改良 IBM 手术行面隐窝切开的65耳(占66%),(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期刊2007-10-01)
王林娥,殷善开[9](2006)在《面隐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相关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导人工耳蜗植入使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重新获得了听觉。经乳突面隐窝径路耳蜗开窗己被广大耳科医生采用,但该处解剖结构复杂,极易损伤面神经和鼓索神经等结构。为了尽可能避免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采用面隐窝径路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相关解剖研(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田昊,张道行[10](2006)在《3岁以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乳突及面隐窝气房发育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岁以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乳突气房和面隐窝气房的发育特点及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影响。方法:对32例3岁以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前通过高分辨CT(HRCT)对乳突气房与面隐窝气房进行发育评估和CT形态的测量,按乳突气房平面高于或低于耳蜗底转平面将植入患儿分为两组(乳突发育成熟组和乳突发育不成熟组),对每组植入患儿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用术前的HRCT进行手术定位指导,将术中发现的乳突气房和面隐窝气房形态与术前HRCT评估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均有面隐窝气房发育,术中观察乳突气房和面隐窝气房的发育情况与术前HRCT评价相符。乳突发育不成熟组平均月龄为(16.00±5.48)个月,乳突发育成熟组平均月龄为(23.00±6.79)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以下的植入患儿面隐窝气房发育程度与大龄患儿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术前通过HRCT可以对乳突气化程度和面隐窝气房进行准确的评估,有利于术中面隐窝定位及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②本组月龄在16个月以下的患儿乳突气化不成熟者多见,手术中应注意乳突轮廓化的范围。③本组全部患儿有面隐窝气房发育,3岁以下患儿面隐窝气房体积与大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面隐窝气房于出生后就已基本发育成熟。(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2006年10期)
面隐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并对其进行观察测量,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就诊患者30例,行颞骨部位螺旋CT检查,在重建后的3D图像上观察和测量外耳道上棘、面神经、面隐窝、锥隆起、圆窗、前庭窗、砧骨等相关的解剖结构,以及上述结构之间的空间距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过3D重建后,面隐窝区域的结构清晰可辨,并可对其中重要结构进行测量。其中锥隆起至圆窗距离为(3.78±2.11)mm,前庭窗至圆窗距离为(3.23±1.12)mm,砧骨头至圆窗距离为(7.78±3.23)mm,砧骨短脚至圆窗距离为(8.13±3.19)mm,砧骨短脚至锥隆起距离为(5.27±2.19)mm,面隐窝纵径(5.78±2.34)mm,面隐窝横径为(3.16±2.33)mm。结论:经乳突-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部分重要解剖结构位置相对恒定,结构间距离及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同时CT3D成像可为人工耳蜗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可以作为指导临床手术的可靠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面隐窝论文参考文献
[1].李盼盼,孙敬武,陈建文,侯晓燕,孙家强.经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乳突切开最小面积探索[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
[2].李娟娟,柴福,韩晓东,王鹏,曾宪海.经乳突-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叁维影像解剖学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6
[3].刘亚昕,张幸.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完壁式乳突切开联合面隐窝开放治疗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4
[4].张珊珊,田广永,段永畅,徐达传.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相关手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
[5].张军梅,沈蓓.经乳突面隐窝后鼓室径路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J].天津医药.2010
[6].王明辉,张秋贵,张晓恒,孙彦.经乳突-面隐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术解剖学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
[7].洪素菊,陶宝鸿,蔡志毅.面隐窝进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护理配合[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8].汤勇,孙建军,刘阳,林勇生.面隐窝切开在IBM手术中的作用[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07
[9].王林娥,殷善开.面隐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相关解剖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
[10].田昊,张道行.3岁以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乳突及面隐窝气房发育的测量[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