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雌性状论文-孙剑飞,张国裕,于振华,田佳星,张帆

强雌性状论文-孙剑飞,张国裕,于振华,田佳星,张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雌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印度南瓜,强雌性状,六世代群体,遗传规律

强雌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孙剑飞,张国裕,于振华,田佳星,张帆[1](2017)在《印度南瓜强雌性状遗传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株雌花出现早,雌花多,是南瓜早熟、高产的必要条件。强雌性状的利用可以提早雌花出现节位,增加雌花数量,改善植株早熟性状,提高座果率与田间产量。而且,在杂交制种中应用强雌性状可以提高制种效率、降低去雄劳动量及杂交种纯度风险。但目前印度南瓜强雌性状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在杂交制种及生产上加以利用。我们在获得1份印度南瓜强雌性状野生突变体的基础上,经多代自交纯合后,分别配制了3个六世代群体,对强雌性状的特点进行了观察,并对其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南瓜强雌性状表现为在第4-8节出现雌花后,直至调查到第35节均只分化雌花而没有雄花出现,该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可以促进强雌性状的充分利用,也是进一步进行基因定位及连锁分子标记筛查,以揭示强雌性状分子机理及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6-14)

陈宸,崔清志,陈惠明,田云[2](2015)在《黄瓜强雌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瓜强雌株系S-2-98和雌雄同株系95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共获得6世代群体(P1,P2,F1,F2,B1,B2),通过观察6世代群体的雌花率,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方法 ,对黄瓜强雌性状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黄瓜强雌性状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符合D遗传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50%、68.98%和54.65%,相应的多基因遗传率和环境变异分别为45.67%、11.81%、25.45%和48.83%、19.21%、19.90%,说明黄瓜雌花遗传还受多基因的修饰,同时环境对黄瓜的雌花也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赵志伟,刘军,刘文波,沈火林[3](2012)在《苦瓜强雌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强雌性苦瓜品系09C-51、09C-54和普通性型品系09C-57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调查单株主茎50节位内的雌花节率。通过对两个组合的P1、P2、F1、F2、BC1P1各世代植株的性型观察,并经χ2测验,表明苦瓜强雌性性状由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利用组合09C-51×09C-57的Pl、P2、Fl、F2群体的性型分离数据,进一步对性型进行数量遗传学分析,表明强雌性性状符合1对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说明苦瓜强雌性性状由1对主基因控制,且存在微效多基因的影响,其主基因遗传率为63.06%,多基因遗传率为26.96%。(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2年16期)

刘莉,焦定量,郭敏,张秦英,胡宝刚[4](2010)在《西瓜遗传图谱构建及其强雌性状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雌花率稳定在80%以上的强雌性品系BG1(Citrullus lanatus var.lanatus)和普通花性型非洲野生西瓜900134(C.lanatus var.citroides)为亲本杂交自交获得F2群体,通过AFLP、RAPD及SSR技术对该群体进行扩增,建立了一个包括4个RAPD标记、140个AFLP标记、6个SSR标记和1个强雌性位点(subgy)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含17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1073.1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7.2cM。subgy定位在第5连锁群中,与s1454-1100、GT-CTA270两个标记连锁,距离分别为5.8cM和14.3cM。将特异条带s1454-1100回收、克隆、测序,设计特异SCAR引物,再对F2单株基因组DNA扩增,只在大部分的纯合强雌性单株和杂合普通花性型单株中扩增出一条375bp的特异带,以JoinMap3.0软件分析,该标记与与强雌性状位点的连锁距离为6.1cM,连锁较为紧密,表明已成功地将与西瓜强雌性连锁的标记转化为操作简便、表现稳定的SCAR标记,命名为SR375。(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刘莉,刘翔,焦定量,张秦英,商纪鹏[5](2009)在《西瓜强雌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强雌性西瓜品系BG1和普通花性型品系ZY10为材料配制杂交组合,调查单株30节位内的雌花比率,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该组合的P1、P1、F1、F2、BC1P1和BC1P2等6个世代群体的雌花率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瓜强雌性状遗传受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即B-1模型),主基因表现为隐性。第1和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3.46和5.17;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0.56和-11.20。主基因遗传率在BC1P1和F2世代中高达93.75%和94.32%,在BC1P2世代中较低,为60.91%。在该组合中不存在多基因的效应。(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郭敏[6](2009)在《西瓜遗传图谱构建及其强雌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强雌性品系是由田间发现的强雌性突变体经自交纯化而得来的,其雌花节率稳定在80%以上。该性状可用于杂种一代的制种,提高制种纯度。同时,在利用染色体易位产生少籽西瓜和叁倍体无籽西瓜的生产中,引入强雌性基因可以通过提高雌花比率来提高染色体易位和叁倍体西瓜的坐果株率。本研究以强雌性品系BG1为母本,普通花性型品系ZY10为父本,建立F1、F2、F3、BC1P1、BC1P2等西瓜性型分离群体,在研究西瓜强雌性状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应用F2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将强雌性状定位在图谱中,获得与强雌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P1、P2、F1、F3、BC1P1、BC1P2各分离群体单株30节位以内的雌花率进行调查统计,在前人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证实了西瓜强雌性状是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但是在F2分离世代中该性状存在组间界线模糊现象,分析可能还存在其他微效基因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F3世代株系内强雌性状的分离表现,来确定F2单株的基因型,得出F2群体基因型比例为GyGy:Gygy:gygy=51:87:51,经χ2测验符合孟德尔式1:2:1分离比率。(2)对BG1和ZY10两亲本间多态性进行分析,获得了多态性谱带较多并且表现稳定的114个标记,包括5个RAPD标记、104个AFLP标记和5个SSR标记进行遗传图谱的构建。(3)应用Joinmap3.0统计软件对强雌性状和分子标记数据进行连锁分析构建遗传图谱。该图谱由14个连锁群组成,覆盖基因组664.6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6.9cM,共包括2个RAPD标记,92个AFLP标记和3个SSR标记。由此获得了与强雌性状连锁的两个分子标记:S1454-1100和TG-GCT500,距该性状的距离分别为3.8cM和4.1cM。可用于进一步的性状转育及育种研究中。(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5-01)

刘军伟[7](2008)在《西瓜强雌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是一种世界性的园艺作物,我国年西瓜种植面积约147万hm~2,为世界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西瓜具有显着的杂种优势,提高杂交制种效率和杂种种子纯度,降低杂交制种成本,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课题,强雌性系的发现、研究和利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另外,可以将该性状用于染色体易位及无籽西瓜的育种中,以解决其坐果率低的问题。目前对西瓜强雌性性状的遗传规律及相关基础研究的报道很少。西瓜强雌性系BG1是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西瓜课题组在田间育种材料BG2中发现的一株突变体,系国内外首次报道,后经自交纯化,其雌花节率稳定在80%以上。为了更好地对其加以利用,本研究选用不同类型的西瓜材料与强雌性系杂交,通过建立F_2,BC_1代等西瓜性型分离群体,在分析强雌性状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近等基因系方法与RAPD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获得了可能与西瓜强雌性位点连锁的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强雌性系BG1为母本,分别与不同的西瓜品系杂交、自交及回交,共获得5个F1群体、1个F_2群体(170株)、1个回交群体BC1R34,以及1个回交转育系BC_4S_3。以25节内雌花节率大于50%定为强雌株。统计发现:5个F1群体植株全部表现为正常花性型,经χ2测验F_2分离群体中强雌性型与普通花性型的分离符合1:3的分离比率,与普通花性型回交后的BC1R34表现为普通花性型。回交转育得到的BC4S3品系表现为强雌性型,雌花率高达77.9%。结果初步表明该强雌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2)采用两对近等基因系BG1和BG2,BC4S3和R34进行RAPD、AFLP引物筛选,入选引物再用部分F_2单株验证。F_2群体系BG1×ZY10杂交所得。RADP标记中,选用333个随机引物,共筛选出14个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其中引物s1454在两对近等基因系间表现出一条约1100bp稳定的特异条带,进一步F_2单株验证,s1454-1100具有强雌特异性,在大部分强雌单株中出现,在大多数普通花性型中则未出现;AFLP标记中,试验共筛选了215对AFLP选择性引物组合,获得在两对近等基因系间表现多态的引物组合共6对:E14/M47、E15/M56、E18/M62、E22/M59、E31/M59、E32/M59,经F_2代单株验证,发现仅引物组合E22/M59在强雌单株中稳定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270bp的特异带,而在大多数普通的雌雄异花同株的单株中则未出现。鉴于西瓜中该强雌性性状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F_2代表现普通性型的个体的基因型需要经过F3代的验证。(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6-01)

强雌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黄瓜强雌株系S-2-98和雌雄同株系95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共获得6世代群体(P1,P2,F1,F2,B1,B2),通过观察6世代群体的雌花率,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方法 ,对黄瓜强雌性状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黄瓜强雌性状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符合D遗传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50%、68.98%和54.65%,相应的多基因遗传率和环境变异分别为45.67%、11.81%、25.45%和48.83%、19.21%、19.90%,说明黄瓜雌花遗传还受多基因的修饰,同时环境对黄瓜的雌花也有较大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雌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孙剑飞,张国裕,于振华,田佳星,张帆.印度南瓜强雌性状遗传规律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2].陈宸,崔清志,陈惠明,田云.黄瓜强雌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5

[3].赵志伟,刘军,刘文波,沈火林.苦瓜强雌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蔬菜.2012

[4].刘莉,焦定量,郭敏,张秦英,胡宝刚.西瓜遗传图谱构建及其强雌性状定位研究[J].果树学报.2010

[5].刘莉,刘翔,焦定量,张秦英,商纪鹏.西瓜强雌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园艺学报.2009

[6].郭敏.西瓜遗传图谱构建及其强雌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D].天津大学.2009

[7].刘军伟.西瓜强雌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D].天津大学.2008

标签:;  ;  ;  ;  

强雌性状论文-孙剑飞,张国裕,于振华,田佳星,张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