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压尾水洞引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压尾水洞引风,喷淋装置,空气处理系统,热质交换
无压尾水洞引风论文文献综述
余延顺,张少凡[1](2009)在《无压尾水洞引风喷淋串联空气处理系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突破尾水洞长度对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应用的限制,拓展其应用范围,提出采用低温尾水对无压尾水洞引风进行喷淋的串联空气处理系统,建立了顺流与逆流式喷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得出模型的解析解,分析了引风量、喷水系数、喷水压力及喷淋装置位置对串联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压尾水洞引风喷淋串联系统中,采用无压尾水洞优先处理模式及增加喷水系数有利于提高串联系统的空气热湿处理效果,而引风量及喷水压力对串联系统的运行特性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余延顺,李先庭,石文星[2](2009)在《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的热湿交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的准叁维数学模型基础上,对在不同岩层热参数、引风风速及尾水温度条件下的全年引风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各因素对无压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中,空气与尾水表面的热湿交换占主导作用,其热湿交换量占总量的80%~90%,洞体岩层的长期热累积效应对引风特性的影响很小;引风参数沿流动方向近似以指数规律逐渐接近对应尾水温度的饱和状态,且空气参数变化周期为1年。(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王平[3](2009)在《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降温效应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水电站建设突飞猛进,而水电站厂房通风已成为水电站建设中的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水电站工程中,利用无压尾水洞处理后的空气对电站厂房进行空气调节,可实现天然冷源在水电站通风空调中的应用。因此,对水电站空调系统而言,无压尾水洞是一个巨型的天然“空调机”,具有节能、环保和可再生的优点,是一个既节能又节省投资的天然冷源。本文通过建立地下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降温试验模型,测定空气流速分别为0.5m/s、1.0m/s、1.5m/s,引风空气温度分别为30℃、35℃、40℃、45℃,尾水流速分别为0.1m/s、0.2m/s、0.3m/s,尾水洞壁面为光滑及相对粗糙度为分别为0.01、0.02的情况下不同进深点的空气温度。得出了无压尾水洞引风降温效果随引风风速、引风温度、尾水流速、壁面粗糙度以及隧洞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流速度、空气温度、空气风速、尾水洞壁面粗糙度和隧洞长度对尾水洞引风换热都有影响。进风在经过尾水洞后温降范围为12.27-27.26℃,其出口温度基本上接近于水温,温差为0.53-1.26℃,通过计算对流换热系数可以得出,引风风速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光管进风温度为35℃水流速0.1m/s时,风速为0.5m/s、1.0 m/s、1.5 m/s时流换热系数分别为41.87w/m~2·℃、55.73W/m~2·℃、81.04 W/m~2·℃。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量纲分析理论导出尾水洞引风换热过程中Re、Pr和Nu之间的关系式,提出了无压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过程对流换热系数系数的计算公式与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余延顺,张少凡,牛艳青,赵永军[4](2009)在《受控条件下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电工程中尾水洞长度对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应用的限制,提出了受控条件下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即采用低温尾水对无压尾水洞处理后的空气进行二次喷淋处理,以实现对引风参数的控制。工程应用表明:在无压尾水洞长度有限的水电工程中,应用该技术可有效突破尾水洞长度对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应用的限制,拓展其应用范围,实现对具有无压尾水洞的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的"无冷机"运行。(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余延顺,张少凡,牛艳青,赵永军[5](2009)在《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有效作用长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无压尾水洞对引入空气的热湿处理能力,在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过程简化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全热交换效率的引风有效作用长度计算模型,分析了尾水洞断面尺寸、引风入口参数、尾水温度、尾水及空气流速等因素对引风有效作用长度的影响,得出了无压尾水洞引风有效作用长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尾水洞宽度、入口空气参数及尾水流速对引风有效作用长度的影响较大,而尾水温度对其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余延顺,王政,石文星,李先庭[6](2008)在《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空气热湿交换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空气与尾水及洞壁面之间进行热湿交换的准叁维数值模型及其简化模型。理论计算与试验测试结果表明二者吻合较好,数值模型与简化模型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对瀑布沟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全年引风热湿交换特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08年11期)
李丽,李安桂[7](2008)在《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换热系数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开展地下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降温模型的综合试验,测出了不同风速,不同尾水流速情况下空气、尾水及洞壁的温度,得到各种工况下的换热系数,经过对比分析得出引风速度、尾水流速对无压尾水洞引风降温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8年27期)
牛艳青[8](2008)在《受控条件下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水电属可再生能源,近50年来,我国水电站建设发展迅速,而水电站厂房通风已成为水电站建设中的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利用无压尾水洞引风可以实现天然冷源在水电站通风空调中的应用,具有节能、环保和可再生的优点,是一个既节能又节省投资的天然冷源。目前有关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尾水洞长度较长、尾水洞出口空气参数接近对应尾水温度饱和状态,可直接用于电站厂房通风的前提下。而在实际水电站工程中,尾水洞长度通常较短,空气与尾水表面及洞壁面之间的接触时间有限而使空气在流经无压尾水洞时不能得到充分的热湿处理,使得经尾水洞处理后的空气不能满足电站厂房通风空调系统的送风要求,从而使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的应用范围收到了限制。因此,为提高该技术的适应性并拓展其应用范围,以实现具有无压尾水洞引风条件的电站通风空调系统“无冷机”运行,在本课题中提出在无压尾水洞长度有限条件下,根据电站厂房送风参数的控制要求,在尾水洞出口设二次喷淋处理装置对无压尾水洞引风参数进行有效控制,使经喷淋后的空气达到适合送风的状态点,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与适应性。根据目前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本课题主要研究受控条件下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特性。首先分析在无压尾水洞沿程流动过程中空气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各个因素对空气参数变化的影响,建立空气与尾水表面及洞壁面之间进行热湿交换的数学模型;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研究和分析无压尾水洞引风系统的热湿交换特性与热工参数的变化规律,预测无压尾水洞内沿程空气参数的分布规律;为满足工程应用需要,建立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的简化模型:其次对喷淋室内空气与水直接接触的热质交换过程进行分析,建立空气与水逆流直接接触的热质交换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及模拟,分析喷淋过程的热湿处理特性:最后提出在无压尾水洞长度有限及送风参数受控条件下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的热工计算方法,为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与理论支持。无压尾水洞的利用有利于节能降耗和环保,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为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8-06-01)
李丽[9](2008)在《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换热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逐步成为了世界能源消耗大国。而煤、油、气等石化能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因此,寻求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空调方式来降低建筑能耗,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土壤有巨大的蓄冷蓄热能力,是天然、环保可再生能源,水电站通风空调设计中采用无压尾水洞引风系统,系统简单、节能、造价低廉,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建立地下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降温试验模型,测定空气流速为0.5m/s、1.0m/s、1.5m/s,尾水流速为0.1m/s、0.2m/s、0.3m/s,尾水洞壁面为光滑及相对粗糙度为0.01、0.04的情况下不同进深点的温度。得出了无压尾水洞引风降温效果随风速、尾水流速、壁面粗糙度以及隧洞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尾水洞壁面粗糙度、水流速度、空气速度和隧洞长度对尾水洞引风换热都有影响。当引风速度从0.5m/s到1.0m/s,1.0m/s到1.5m/s时,速度每增加0.5m/s,对流换热系数平均分别增加11.823 w/m~2·℃和8.013 w/m~2·℃;当尾水流速从0.1m/s到0.2m/s,0.2m/s到0.3m/s时,尾水流速每增加0.1m/s时,对流换热系数平均分别增加2.459 w/m~2·℃和2.871w/m~2·℃;当壁面从光管到相对粗糙度为0.01,相对粗糙度为0.01到相对粗糙度为0.04时,对流换热系数平均分别增加2.419w/m~2·℃和1.897w/m~2·℃。(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余延顺,李先庭,石文星[10](2008)在《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的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空气热湿交换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无压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过程的特点,建立了无压尾水洞内空气与尾水、空气与洞壁之间的热湿交换集总参数模型,得出了无压尾水洞内沿程空气参数的解析解,并应用模型试验与现场测试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应用该模型对无压尾水洞引风参数进行了预测分析。这些结果为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无压尾水洞引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的准叁维数学模型基础上,对在不同岩层热参数、引风风速及尾水温度条件下的全年引风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各因素对无压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中,空气与尾水表面的热湿交换占主导作用,其热湿交换量占总量的80%~90%,洞体岩层的长期热累积效应对引风特性的影响很小;引风参数沿流动方向近似以指数规律逐渐接近对应尾水温度的饱和状态,且空气参数变化周期为1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压尾水洞引风论文参考文献
[1].余延顺,张少凡.无压尾水洞引风喷淋串联空气处理系统特性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余延顺,李先庭,石文星.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的热湿交换特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王平.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降温效应模型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余延顺,张少凡,牛艳青,赵永军.受控条件下无压尾水洞引风技术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5].余延顺,张少凡,牛艳青,赵永军.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有效作用长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6].余延顺,王政,石文星,李先庭.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应用[J].暖通空调.2008
[7].李丽,李安桂.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换热系数的计算[J].山西建筑.2008
[8].牛艳青.受控条件下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9].李丽.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换热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0].余延顺,李先庭,石文星.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的预测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