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振幅加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振幅整合脑电图,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振幅加权论文文献综述
奚敏,崔珊,张焱,和灿琳[1](2019)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在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在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19名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所有入选患儿在住院期间均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振幅整合脑电图、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联合两种方法对于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诊断结果。结果振幅整合脑电图诊断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灵敏度为0.72,特异度为0.84,正确指数为0.56;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灵敏度为0.68,特异度为0.81,正确指数为0.49;联合应用aEEG和头颅MRDWI诊断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灵敏度为0.90,特异度为0.92,正确指数为0.82。结论在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检查诊断中,联合应用振幅整合脑电图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提高诊断率,且振幅整合脑电图可作为早期的、床旁的检查诊断方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作为后期诊断及随访的检查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育健康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孟远翠,范金超,郑玲芳[2](2016)在《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及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新生儿脑损伤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8例脑损伤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于患儿生后7天完善a EEG及DWI检查,观察其在诊断新生儿脑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在生后3个月给予复查,了解新生儿脑损伤的恢复情况。同时在生后7天对患儿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在出生3个月时行Bayley评分,以探讨不同程度影像学的改变与新生儿近期神经系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 EEG及DWI可以敏感发现新生儿脑损伤,a EEG及DWI的灵敏度分别60.41%、54.16%,联合诊断灵敏度高达79.16%。脑损伤新生儿生后3个月的a EEG及DWI的阳性率较7天时明显下降,7天a EEG及DWI联合诊断灵敏度达79.16%,3个月的联合诊断灵敏度达56.25%,均高于a EEG或DWI单项诊断灵敏度。a EEG异常表现与及不同的NBNA评分及Bayley评分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及弥散加权成像,可及早发现脑损伤,并实施早期干预,连续的监测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隋京坤,郑晓东,李艳东[3](2016)在《消除倾角影响的振幅曲率及其加权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振幅曲率的精度和计算效率,提出基于最小均方根振幅差的倾角搜索算法,沿着求取的地层方向计算振幅曲率。传统振幅曲率通常采用相干能量进行加权,需要构造协方差矩阵并求其特征值,文中使用中心道的均方根振幅对振幅曲率进行加权,避免上述矩阵运算,提高了计算效率。实际数据测试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6年03期)
杨鸿,陈鹤鹏,刘海,李扬,徐国庆[4](2016)在《线性加权物体振幅和相位的数字全息焦平面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物体波前中的振幅信息与相位信息同时作为焦平面判定准则,物体波前中含有振幅信息和相位信息,而强度是振幅的表现形式,较容易获得,因此目前主要提取物体波前的振幅信息来定位焦平面。采用相关系数(CC)法提出并验证了利用物体的振幅信息判定焦平面。分析相位信息将运用于相关系数法中,获得CC曲线峰值确定焦平面距离。分析得到同一物体的振幅CC曲线和相位CC曲线峰值所确定的焦平面距离有差距的原因是因为物体波前振幅和相位信息的区别。运用线性加权法,将物体的振幅CC曲线和相位CC曲线峰值所确定的焦平面距离加权来确定物体的焦平面。运用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该焦平面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6年01期)
宋健[5](2015)在《余弦振幅加权定向地震波束形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控震源进行地震勘探时,由于单震源激发能量较弱,可采用相控震源系统来提高激发信号能量。但相控震源系统存在搬运困难、震源间的非一致性等问题,可以利用接收端地震波束形成方法来提高单震源数据质量。接收端地震波束形成方法是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的方法,对震源间的一致性和控制精度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相对相控震源系统应用起来比较灵活、高效。对于常规的接收端地震波束形成方法,如果地震勘探测区的噪声很强,就需要增加迭加炮数N来提高合成后的地震数据中有效地震波的能量,从而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的。由波束形成理论容易得出,波束的宽度将随着迭加炮数N的增大而减小,若增大N后,使得有效地震波束宽度无法覆盖全部检波器排列,那么,常规的接收端地震波束形成方法合成的地震数据将难以满足后续数据处理过程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接收阵列的余弦振幅加权定向地震波束形成方法(Seismic directional beam-forming with the Cosine amplitude distribution,SDBCAD)。SDBCAD方法首先对各单炮记录乘以相应的余弦振幅因子值,然后进行时间域的延时迭加生成定向地震记录。使得合成后的有效波束范围展宽,同相轴连续范围延长,进一步改善合成单炮记录的质量,提高目的层横向分辨率,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数据。首先,阐述了定向地震波束形成理论。推导了阵列地震波束的方向因子,根据方向因子得出了波束的主要特性,分析并研究了影响地震波束特性的主要参数。其次,阐述了余弦加权定向地震波束形成原理与方法。推导了余弦加权波束的方向因子,分析了影响余弦加权地震波束特性的主要参数:震源(单炮记录)数量、炮点间距、加权系数矩阵等,并研究了各参数对地震波束的影响。给出了余弦加权波束形成的参数选取方法和定向地震记录合成方法。再次,对余弦振幅加权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数值模拟。建立了一个水平层状地质模型,利用射线追踪的方法合成了多个单震源地震记录,并给出了单震源、均匀加权方法、余弦加权方法合成的单炮记录。通过对比叁种方式的单炮记录,说明了均匀加权方法能够实现地震波束定向,提高地震数据质量;余弦加权方法增大了有效的地震波束范围,使目标地层同向轴更加连续,提高了地震记录的整体质量。最后,在研究了方法理论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差异的基础上,对余弦加权波束形成方法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利用野外实验数据对比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宋健,姜弢,徐学纯,林君,葛利华[6](2014)在《余弦振幅加权定向地震波束形成方法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可控震源成为地震勘探中重要的激发震源之一,在当今的国际地震勘探领域,可控震源已成为最为主要的激发震源。在地震勘探领域,1956年Bodine等在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一项有关地球物理发射器(Geophysical transducer,震源)的专利.该专利提出可产生方向性地震波的震源设计思想.这是最早的源端的地震波束形成方面的研究。吉林大学林君等提出相控震源变频信号激(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5: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探测仪器与装备论文集》期刊2014-10-20)
宋健,姜弢,徐学纯,葛利华,贾海青[7](2014)在《余弦振幅加权定向地震波束形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控震源进行地震勘探时,可以利用基于接收阵列的时域地震波束形成方法(TSBBRA)来提高信噪比。如果背景噪声很强,需要增大TSBBRA方法控制参数N来提高信噪比,但伴随的问题是波束会变窄,当主波束不能覆盖整个接收排列时,会造成单炮记录上有效波束范围较窄,仍难以满足数据处理过程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接收阵列的余弦振幅加权定向地震波束形成方法(SDBCAD)。SDBCAD方法通过在接收端对各单炮记录进行余弦振幅加权,然后进行时域延时迭加形成定向地震波。论文合成了TSBBRA方法与SDBCAD方法下的地震数据,结果表明在TSBBRA方法的主波束无法覆盖整个观测系统时,合理利用SDBCAD方法可令地震波束展宽,更好覆盖接收排列。可见,SDBCAD方法在控制波束形态上具有适当展宽定向地震波束的能力,合理利用可改善数据质量。(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陈晓东,孙和平,徐建桥,郝兴华,刘明[8](2012)在《用加权振幅因子传递法计算相对重力仪的格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对重力仪的格值计算中,大都采用线性回归法计算相对重力仪的格值(孙和平,等.2001;Kim,等.2009;邢乐林,等.2010;张锐,等.2011)。但是线性回归的方法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就是重力仪的漂移会影响到计算的格值,在某些情况下是不能采用的,例如,Riccardi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和LCR-ET(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2》期刊2012-10-16)
种兰祥[9](2012)在《基于振幅加权的阵列辐射强度分布的理论与数值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控阵列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但是,相控阵列技术真正被应用于诸如卫星通信、弹道导弹预警、气象雷达、工业无损检测、医学诊断与治疗等领域却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最近几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和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声波相控阵列又被用于地下资源勘探、地质评价和测井中。在这些应用中,无论是电磁波还是声波,其波束形成、空间扫描都是对阵元辐射相位进行控制,以达到在空间产生特定的辐射模型或进行空间扫描。这就是人们不断研制高精确度的、结构复杂的相位延迟网络和控制系统的原因。然而,人们不断追求高的辐射频率,增加振元数目,使得相位延迟网络和控制系统的制造变得愈来愈困难。而作为波动的另一个独立可控变量振幅却没有给予充分利用。本文研究发现,对阵元辐射振幅进行恰当控制,可实现特定的辐射模型。无论是从原理上还是工程讲,实现对振幅大小的控制比对相位的控制要简单得多。本文首先指出,对阵元辐射振幅控制形成所需的辐射强度分布是可行的。其次,在远场情况下,提出了半波约束条件和波束质量评价标准,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导出了远场与近场情况下的振元振幅取值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实例,进行数值分析,证明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本文还指出,如果将振幅加权与线性相位控制联合使用,实现在特定远场辐射振幅分布不变条件下的波束空间电子扫描,这也可以降低阵列相移器和控制器的复杂度与成本。采用振幅加权形成特定的辐射强度分布方法的潜在应用,包括战时通信、医学治疗、特殊形式的无损、非接触探测等。本文的方法可以推广到阵元呈周期性排列的其它阵列结构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期刊2012-08-01)
叶云飞,孙建国,张益明,张东良[10](2011)在《Kirchhoff型真振幅反偏移加权函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Kirchhoff型真振幅反偏移的基本目的是通过等时线迭加得到偏移的输入场,是将深度偏移的结果再反映射到时间域去,而真振幅加权函数是Kirchhoff型真振幅反偏移的核心内容,它没有唯一的数学形式,目前发表在文献当中的加权函数公式是在物理直观下的最优表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导了真振幅反偏移加权函数公式,对影响加权函数的几何扩散因子、以及与反射能量相关的角度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并计算分析了二维均匀介质中真振幅加权函数随水平传播距离、炮检距以及传播深度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研究Kirchhoff型真振幅反偏移技术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1年01期)
振幅加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8例脑损伤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于患儿生后7天完善a EEG及DWI检查,观察其在诊断新生儿脑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在生后3个月给予复查,了解新生儿脑损伤的恢复情况。同时在生后7天对患儿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在出生3个月时行Bayley评分,以探讨不同程度影像学的改变与新生儿近期神经系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 EEG及DWI可以敏感发现新生儿脑损伤,a EEG及DWI的灵敏度分别60.41%、54.16%,联合诊断灵敏度高达79.16%。脑损伤新生儿生后3个月的a EEG及DWI的阳性率较7天时明显下降,7天a EEG及DWI联合诊断灵敏度达79.16%,3个月的联合诊断灵敏度达56.25%,均高于a EEG或DWI单项诊断灵敏度。a EEG异常表现与及不同的NBNA评分及Bayley评分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及弥散加权成像,可及早发现脑损伤,并实施早期干预,连续的监测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振幅加权论文参考文献
[1].奚敏,崔珊,张焱,和灿琳.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在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临床应用[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9
[2].孟远翠,范金超,郑玲芳.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及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新生儿脑损伤的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
[3].隋京坤,郑晓东,李艳东.消除倾角影响的振幅曲率及其加权算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
[4].杨鸿,陈鹤鹏,刘海,李扬,徐国庆.线性加权物体振幅和相位的数字全息焦平面定位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6
[5].宋健.余弦振幅加权定向地震波束形成方法[D].吉林大学.2015
[6].宋健,姜弢,徐学纯,林君,葛利华.余弦振幅加权定向地震波束形成方法与模拟研究[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5: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探测仪器与装备论文集.2014
[7].宋健,姜弢,徐学纯,葛利华,贾海青.余弦振幅加权定向地震波束形成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14
[8].陈晓东,孙和平,徐建桥,郝兴华,刘明.用加权振幅因子传递法计算相对重力仪的格值[C].中国地球物理2012.2012
[9].种兰祥.基于振幅加权的阵列辐射强度分布的理论与数值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
[10].叶云飞,孙建国,张益明,张东良.Kirchhoff型真振幅反偏移加权函数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