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东方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身份,自我东方主义,翻译策略选择
自我东方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会琴[1](2019)在《张爱玲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与其自译的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揭示出张爱玲通过翻译策略的选择彰显了其文化身份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我们必须警惕这些虚假的"刻板印象",通过翻译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还原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中国形象。(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08期)
蔡晓梅,寸露,朱竑[2](2018)在《自我东方主义?丽江旅游形象的想象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援引"东方主义"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云南丽江为案例地,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旅游宣传片《丽江欢迎你》等文本,深入剖析西方与中国内部等"他者"如何建构丽江的旅游形象以及"我者"丽江如何回应这种旅游想象。研究结论有:(1)西方社会对丽江的旅游想象基于东方主义话语;中国内部对丽江的地方建构基于国家政治符号与自我东方主义的视角。(2)"我者"丽江通过《丽江欢迎你》的宣传片,在响应与抵制的矛盾中尝试揭开丽江神秘化、女性化、现代化的面纱,建构中西融合、独具民族特色的"自我"形象。研究在理论上补充了自我东方主义中"自我"与"东方主义"的边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也为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与重构提供了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8年09期)
潘雯[3](2017)在《“自我东方主义”之辨:一段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历史回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追溯了作为文化批评关键词的"自我东方主义",在美国亚裔——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东方人——的文化身份建构里,曾经引发过怎样的发现、行动、理论与思辨。论文按照历史的时序,认为"自我东方主义"首先让亚裔发现了"种族主义的爱"的现象并大力批判,接着美国社会既定的话语秩序令亚裔的反抗话语不得不走向女性主义批评,最后"差异"、"杂糅"与"协商"等后现代身份政治策略提供了暂时的话语出路,同时也隐含了种种"去中心化"的理论危险。(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7年05期)
顾晶钰[4](2017)在《《红楼梦》王际真英译本中的自我东方主义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首。王际真在西方因英译《红楼梦》而广为人知,但接受过西方教育并且在生活在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中的他,在其英译的小说《红楼梦》中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自我东方主义情结。本文旨在分析《红楼梦》王际真英译本中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揭示他在自我东方主义思维下对于文本内容的取舍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此更进一步地理解东方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7年17期)
马剑银[5](2017)在《“想象”他者与“虚构”自我的学理表达——有关《法律东方主义》及其中国反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东方主义》一书是美国学者络德睦近年来的一部比较法论着,翻译成中文后引起了中国法学界的高度关注,此书将前人"东方主义""中国中心论"等理论应用于法律领域,提出了"法律东方主义"的概念,虽然理论的原创性不算太强,但也对不同文化比较中的自我与他者的认知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对于西方人对世界的重新认知,尤其是对"东方"的重新认知具有很强的警醒作用,对于东方世界存在的"自我东方化"现象同样有警醒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不能夸大,更不能政治化,在特殊的社会情境中成为"政治消费品"。因此,对此书在中国的讨论和可能的"政治化"应该保持警惕。(本文来源于《交大法学》期刊2017年03期)
丛思宇[6](2016)在《“他者”与“自我”——从东方主义的视角解读《面纱》》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小说《面纱》是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女主人公凯蒂在经历了幻想破灭和生死离别之后,将生活的面纱从眼前揭开,并且实现了精神觉醒。本文试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深刻分析小说中作为"他者"的东方人身份与作为"自我"的西方人身份,从而剖析毛姆小说中所体现的东方主义思想。(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周迁旬[7](2016)在《自我东方主义视角下张爱玲《赤地之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20世纪60年代,夏志清开启了张爱玲研究的大门,从此,张爱玲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其实,张爱玲的才华并不仅限于写作,她还是一名多产的译者。她的译作涉及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赤地之恋》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它也被张爱玲本人译成英语文本Naked Earth。在仔细对比中英文文本之后,不难发现,译本中有很多与原文本不相一致的翻译现象。因此,本文旨在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这些翻译现象。在较长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后,东方主义在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因此,爱德华·萨义德无疑是东方主义最具影响力的批评者。他认为东方主义本质上是西方对东方控制的一种方式。同时,东方主义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翻译成为一种为文化霸权服务的工具。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一些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译者在其翻译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迎合东方主义的倾向,陷入自我东方主义的困境。本文仔细进行文本分析,采用描述性的方法,把自我东方主义和译文本中特殊的翻译现象结合起来研究。从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中“他者”体现来看,张爱玲在《赤地之恋》的翻译中,表现出了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4-01)
李欣蔚,徐志伟[8](2015)在《新闻编译中自我东方主义的媒介话语生产——以财新网旁观中国栏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浪潮下当下中国对外国媒体如何报道自身的关注与日俱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对获取世界认同的焦虑与渴望。然而在极力摆脱他者化东方形象的过程中,中国媒体却时常对东方化的中国进行无意识地积极表征,即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本文通过对旁观中国中编译新闻的文本分析印证了自我东方主义倾向在中国媒介话语中的存在,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寻找一种超越自我东方主义的可行路径。(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5年13期)
王少娣[9](2013)在《林语堂的双重文化取向探析——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的二元并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语堂植根于东方,对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与历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他自小开始接触西方宗教与语言文化,成年后更有叁十余年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经历。这种文化背景造就了林氏双重的文化身份与复杂的文化观:一方面,他为满足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期待而对其本族文化作了相应的修饰甚至曲解;另一方面,他又始终无法割舍对东方的深厚情感。因此,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的二元并立构成了林语堂文化观的重要特征。深入研究其根源与表现形式有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研究林语堂。(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3年10期)
冯强[10](2013)在《英雄叙事中的“自我东方主义”:“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塑造与话语运作——以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传播仪式观,民族主义是传媒叙事的重要脚本。在体育英雄叙事中,媒体往往刻意强调英雄的民族身份,同时在"反抗书写"中塑造东方的英雄,这种叙事隐藏着"自我东方主义"的权力话语。本文通过对台湾《中国时报》中的286篇有关"林书豪"的报道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林书豪的新闻报道逐渐位移于头版,新闻价值发酵,林书豪的符号弥散于报纸各类新闻里;他以各种能指出现于媒体标题和行文中,并被媒体通过不同报道视角来进行追捧和赞美;在媒介塑造中,林书豪的台裔、亚裔等"民族/种族"身份与他的英雄故事混杂在一起,"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叙事被民族主义、身份认同等权力话语所裹挟,成为整合台湾社会、凝聚民意的符号。(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3年04期)
自我东方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援引"东方主义"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云南丽江为案例地,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旅游宣传片《丽江欢迎你》等文本,深入剖析西方与中国内部等"他者"如何建构丽江的旅游形象以及"我者"丽江如何回应这种旅游想象。研究结论有:(1)西方社会对丽江的旅游想象基于东方主义话语;中国内部对丽江的地方建构基于国家政治符号与自我东方主义的视角。(2)"我者"丽江通过《丽江欢迎你》的宣传片,在响应与抵制的矛盾中尝试揭开丽江神秘化、女性化、现代化的面纱,建构中西融合、独具民族特色的"自我"形象。研究在理论上补充了自我东方主义中"自我"与"东方主义"的边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也为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与重构提供了实践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东方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陈会琴.张爱玲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与其自译的翻译策略[J].海外英语.2019
[2].蔡晓梅,寸露,朱竑.自我东方主义?丽江旅游形象的想象与建构[J].旅游学刊.2018
[3].潘雯.“自我东方主义”之辨:一段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历史回望[J].华文文学.2017
[4].顾晶钰.《红楼梦》王际真英译本中的自我东方主义情结[J].大众文艺.2017
[5].马剑银.“想象”他者与“虚构”自我的学理表达——有关《法律东方主义》及其中国反响[J].交大法学.2017
[6].丛思宇.“他者”与“自我”——从东方主义的视角解读《面纱》[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7].周迁旬.自我东方主义视角下张爱玲《赤地之恋》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
[8].李欣蔚,徐志伟.新闻编译中自我东方主义的媒介话语生产——以财新网旁观中国栏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
[9].王少娣.林语堂的双重文化取向探析——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的二元并立[J].中华文化论坛.2013
[10].冯强.英雄叙事中的“自我东方主义”:“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塑造与话语运作——以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为例[J].台湾研究集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