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印迹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藻酸盐,交联改性,聚乙二醇,蛋白质印迹
蛋白质印迹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勋[1](2017)在《蛋白质印迹化学交联改性海藻酸钙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特异吸附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蛋白质在生化及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分离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能够合成出对特定模板分子(如蛋白质)具有特异识别性的聚合物,以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蛋白质分子量大,构象多样,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因此,需要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网络结构发达的水凝胶材料作为印迹基材。海藻酸钙价廉易得、生物相容性好,但是单纯的海藻酸钙水凝胶机械强度差,对蛋白质的吸附性差和选择性低。因此为了提高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机械强度,本课题通过化学交联的方法,以环氧氯丙烷(Epoxy Chloropropane;ECH)为交联剂,将聚乙二醇600(PEG600)接枝于海藻酸钙(CaA)凝胶,然后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制备蛋白质印迹PEG600-g-CaA凝胶微球,并对其特异性吸附行为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利用红外、核磁、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热性能分析等方法对改性前后的材料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交联结构对微球的溶胀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聚乙二醇成功接枝到海藻酸盐骨架上。经过接枝改性的微球,表面由粗糙变为光滑,热稳定性更好,溶胀性能有所提升。其次,我们研究了 BSA浓度、混合液pH值等因素对印迹微球(MIPs)吸附量和印迹效率(IE)的影响,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接枝率为43.3%,pH值在4.5左右,蛋白质浓度为2.5 mg/mL,洗脱液为0.2%wt NaOH和5%wt SDS。考察了吸附液环境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特异性吸附的最佳条件为:溶液pH值介于4.0~4.7之间,温度为25℃。同时研究了交联结构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交联结的MIPs吸附动力学趋势相似,印迹微球和非印迹微球(NIPs)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不同,分别为120 min和60 min。吸附热力学结果证明,随着BSA浓度的增大,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首先增大,当BSA浓度达到4 mg/mL后保持稳定不变。最后,我们研究了不同交联结构的印迹微球和非印迹微球对各种蛋白质的特异选择性。结果表明,适当的交联结构有利于微球对模板蛋白的吸附。相比NIPs,MIPs的选择性较高,证明了 MIPs的印迹空穴对模板蛋白有特异性识别能力。(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凌谢[2](2015)在《蛋白质印迹结晶性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制备及特异吸附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研究逐渐成为后基因时代的核心。传统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蛋白质印迹聚合物具有与模板分子尺寸、形状和构象相匹配的印迹孔穴和位点,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识别性能,是一种可用于蛋白质吸附、分离的新型材料。海藻酸钙水凝胶材料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点,已应用于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但是其在重结合过程中易溶胀,降低材料的结合量以及识别特异性。本课题为了控制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溶胀度,通过自由基接枝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氨酯接枝改性海藻酸钙凝胶微球(PU-g-CaA),并以此产物为印迹基材,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分子,制备印迹聚合物材料。本文首先利用FTIR、13CNMR、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DSC)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表征改性产物并将改性前后小球的溶胀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PU和海藻酸盐之间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且改性后材料的表面形貌发生变化,热稳定性能提高,溶胀度降低。其次,通过考察制备体系预组装pH值、蛋白质浓度、洗脱液种类及pH和改性凝胶基材的接枝率对印迹微球(MIPs)吸附量和印迹效率的影响,而获得最佳制备工艺:选用接枝率为20%的改性产物为印迹基材,控制体系的pH值为4.1,蛋白质浓度为2 mg/mL,采用pH为7.5且含0.09 mol/L Ca2+的Tris-HCl缓冲溶液洗脱模板分子,持续时间为750 min。同时研究了外界环境条件对印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20℃时,MIPs在含有0.09mol/LCa2+且pH值为4.6的BSA溶液中具有最好的印迹效果。动力学研究表明印迹微球吸附速率随吸附时间延长而降低;在12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热力学表明MIPs的吸附量不会随着吸附液浓度的增加而无限增大;当浓度为4 mg/mL时达到热力学吸附平衡。最后考察了 MIPs对不同蛋白质的特异性吸附能力和重复使用性能,对比了PU-g-CaA和CaA印迹微球的差异。研究表明,改性后材料的选择性得到提高;且经过反复的洗脱、吸附过程后,仍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5-06-01)
张忠,李金花,陈令新[3](2013)在《荧光和磁双重响应的蛋白质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是指制备对某一特定目标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本文介绍了细乳液聚合法制备磁性荧光蛋白印迹复合微球,这种微球具有磁性和荧光双重响应特性。实验测定了合成过程的红外图谱,并对样品的吸附容量,吸附速率、重复稳定性能等进行了测定,并将其应用到了电泳预处理和细胞环境中。结果表明,该微球对模板分子有吸附速率快、选择性高、分离速度快和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仪器分析及样品预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8-24)
英晓光,张凤菊,张立广,成国祥[4](2011)在《互穿网络改性的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微球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海藻酸盐凝胶的离子交联强度较低、含水量高、凝胶稳定性差等不足,通过在海藻酸盐凝胶体系中添加少量纤维素醚(如羟乙基纤维素等)并使用戊二醛交联的方法,制备了互穿网络改性大分子及乳液双印迹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微球机械强度和在0.9%氯化钠溶液中的抗溶胀性均有提高,振荡实验破损比例由24.4%降低为9.84%.红外光谱表明,改性组分戊二醛和羟乙基纤维素之间形成新的化学键,构成互穿网络结构.重结合实验表明,经过互穿网络改性的双印迹微球的印迹效率由2.19提高到2.70.离子交换色谱实验证实,改性微球的重结合分离系数由1.478提高到18.88.印迹重结合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共价交联的互穿网络的形成和疏水性微环境的影响.共价交联的互穿网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球印迹结构的稳定性,增强对模板分子的特异性重结合能力.(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盖青青,张涛,屈锋,张玉奎[5](2010)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蛋白质分子印迹磁性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一种活性可控的自由基聚合方法在水相中制备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印迹磁性微球。该方法条件温和,室温下发生反应,可避免热聚合与紫外光照聚合引起的蛋白质变性,有益于保持蛋白质活性与构象的稳定。在无水无氧条件下将2-溴异丁酰溴(自由基引发剂)修饰到氨基功能化的磁性纳米粒子上,以修饰有自由基引发剂的磁性微球为载体,氯(本文来源于《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期刊2010-05-08)
英晓光[6](2009)在《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聚合物微球及其诱导适配重结合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大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材料在许多科研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分子印迹凝胶聚合物体系的重结合行为涉及构象的改变及适配等不同于传统小分子印迹体系的过程,使得该体系的重结合行为相似于生命体系识别的某些步骤,但也有其本质区别.蛋白质大分子的印迹方法须考虑到蛋白质分子自身的特点给印迹聚合物带来的影响,即体积效应、多官能团及构象多变等性质.选用含水量高、网孔尺度适合、官能团含量丰富、溶胀性能良好的水凝胶类基材已逐渐成为研究者的共识.适用于蛋白质类印迹材料的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包括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Scatchard分析法,以及由我组提出的目标作用模式原理和印迹诱导适配模型等.本研究首先采用两种新型双水相成球方法制备了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凝胶聚合物微球,研究了各种制备条件对微球形貌、尺寸、分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可兼顾产量和均一性的最佳操作工艺.研究了蛋白质溶液的聚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归纳并获得了一系列蛋白质聚集态所需试剂量及配制控制条件.在对印迹诱导适配行为的研究中,采用不同交联密度的聚合物作为印迹基材,研究了重结合速率常数随着交联密度及溶胀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印迹诱导适配模型”并引入参量“适配性参数”作为衡量基材适配行为的手段.通过理论计算证实了凝胶印迹体系适配行为的存在及可预测性.针对蛋白质模板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运用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不同聚集态组分的蛋白质溶液的重结合行为;利用一级连串反应方程重点研究了二聚体相关的重结合反应,建立了重结合量回归方程式;利用Arrhenius公式推导出单分子、二聚体及二者混合体系的重结合量方程和重结合自由能方程;得出了“印迹诱导适配模型的本质是熵补偿机制(entropic/enthalp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的重要结论.印迹聚合物制备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特异重结合性.本研究制备了溶菌酶及细胞色素C分子双模板印迹凝胶微球用以研究重结合选择性.提出“相对印迹效率”参量用以表征单印迹微球在单组分及双组分溶液中的特异重结合性能.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及离子交换色谱等手段证实,单印迹微球在双组分溶液中的相对印迹效率可高达2.92和3.91,即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结合效果.(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12-01)
李宇平[7](2008)在《蛋白质大分子印迹琼脂糖基聚合物微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琼脂糖为蛋白质大分子印迹基材,色拉油为油相,分别以卵白蛋白(EA)、牛血清白蛋白(BSA)和溶菌酶(Lyz)为模板分子,采用反相悬浮凝胶法制备了的蛋白质大分子印迹琼脂糖聚合物微球(P-Agr MIPMs),优化了成球条件及模板分子脱除液。研究了EA-Agr MIPMs的特异重结合性并探讨了影响因素。比较了各不同P-Agr MIPMs对各自目标分子的重结合动力学、平衡重结合量和印迹效率-时间曲线,考察了Lyz-Agr MIPMs在不同底物浓度中的重结合动力学,并用EA-Agr MIPMs和BSA-Agr MIPMs做了目标分子交叉重结合实验。采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了微球形貌与粒径大小,用UV分光光度计检测并尝试了用电导率仪检测重结合实验中蛋白质浓度的变化。实验表明,油水比、分散剂、搅拌速度和琼脂糖浓度是影响其粒径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当琼脂糖溶液浓度为2.5%(w/v)、油水比为4/1、搅拌速度为420rpm时成球效果最好,此时微球平均粒径为240μm,多分散指数为0.24;SDS (0.001mol/L) / NaCl(0.001mol/L)缓冲溶液适合用于大分子印迹琼脂糖的脱除液;叁种印迹微球都有一定的印迹效果,但重结合性因模板分子的不同而不同;研究还表明环境电解质的种类、温度等因素对EA-Agr MIPMs重结合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叁种蛋白质印迹微球对各自目标分子的平衡重结合量、重结合动力学比较以及BSA-Agr MIPMs与EA-Agr MIPMs的竞争动力学实验和重结合热力学研究结果,我们讨论了琼脂糖为蛋白质大分子印迹基材时的特点,推测该类印迹微球重结合过程中印迹孔穴起主导作用。另外,由P-Agr MIPMs的重结合选择性能分析,BSA-Agr MIPMs和EA-Agr MIPMs都有一定的重结合选择性,其中相对分离因子β分别为1.19和1.34。(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5-01)
闫长领[8](2007)在《蛋白质分子印迹核—壳微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识别是生命过程的一种重要活动,分子印迹技术就是模拟天然分子的识别功能制备具有特异选择性聚合物的人工方法。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步,特别是在小分子印迹方面,实验所需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日臻完善,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技术渐趋成熟,相关的许多应用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但是对于生物大分子比如蛋白质分子,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不理想,实验结果重现性差,水环境下的识别机理还不清楚,生物大分子在聚合物中扩散慢。因此,有必要对生物大分子印迹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对大分子印迹材料在催化领域、物质分离、生物制药、分析化学和生物传感等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分子印迹技术来源于免疫学。1993年,Mosbach等在《Nature》上发表了有关茶碱分子印迹物的研究报道之后,分子印迹技术才得到了蓬勃发展。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在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时,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通过一定的作用力结合在一起,引发聚合后模板分子被包埋在聚合物内部。当模板分子从聚合内部洗脱之后,聚合物中留下一些位点,这些位点能够记忆模板分子的功能和形状。分子印迹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预组织法(共价法)和自组织法(非共价法)。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色谱分离、仿生催化、药物分析及分析传感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研究正从以小分子为模板向生物大分子为模板发展。目前用于印迹的蛋白质种类多种多样,较为常用的有牛血清蛋白(BSA)、牛血红蛋白、核糖核酸酶和溶菌酶等。对蛋白质印迹目前常采用的单体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N,N′-乙烯基二丙烯酰胺,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等。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物理形式可大致分为叁维块体和二维薄膜两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制备聚苯乙烯微球,在水溶液环境条件下制备核-壳结构的蛋白分子印迹微球。通过再结合实验考察所制备的印迹微球的特异结合能力和分子识别性能等,并对蛋白质分子的印迹和识别原理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各种制备微球的方法中,探索出了用悬浮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米级球体技术,考察了聚合温度、搅拌速率、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表面活性剂浓度等条件对微球形貌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微球的表观形貌、粒径及粒径大小分布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条件下,悬浮聚合法可以制备出粒径在50-60微米的球体。该方法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大小较均匀、表面清洁,所需反应时间短、操作方便、产品易于分离。其次,在水溶液中于聚苯乙烯微球表面通过化学氧化法嫁接一层聚间氨基苯硼酸薄膜,形成核-壳结构微球。在此实验部分主要研究了乙酸溶液和磷酸缓冲溶液对嫁接的聚间氨基苯硼酸薄膜稳定性的影响。并用透射电镜、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对核-壳结构微球进行了表征。实验证明,聚间氨基苯硼酸通过苯环上的电子成对作用较牢固地结合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核-壳微球在乙酸溶液和磷酸缓冲溶液中有很高的稳定性。再次,在制备核-壳微球的基础上,当蛋白分子参与嫁接过程时实现了蛋白质分子印迹。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我们首先以溶茵酶作为模板分子进行印迹。先将一定浓度的间氨基苯硼酸溶液和溶茵酶溶液相混合,使蛋白分子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聚苯乙烯微球和一定浓度的过硫酸铵溶液,在22-24℃下进行聚合反应。反应完成后将印迹的微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并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一定时间后,用乙酸溶液洗涤除去模板分子,再于室温下进行干燥。用干燥的微球进行间歇式吸附实验,考察印迹微球达到吸收平衡的时间。结果表明该印迹微球可以在60min内达到吸收平衡,证明该微球对生物大分子具有较好的质量传输性能;印迹微球对模板分子的特异吸附性能实验表明,当实验达到吸收平衡时印迹微球比非印迹微球有较大的吸附能力;分子识别性能实验显示,印迹微球对模板分子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另外还考察了这种印迹微球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其稳定性在两个月内没有明显变化。最后,利用这种原理分别制备了其它蛋白质(牛血红蛋白、牛血清蛋白、胰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等)的印迹微球,用多种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印迹微球的特异吸附能力和识别性能及质量传输性能和稳定性等。总之,实验表明我们制备的蛋白质印迹核-壳结构微球有较快的质量传输性能,对模板分子有高的吸附能力和良好的选择性识别性能。该分子印迹技术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可以在水溶液环境中实现蛋白分子的印迹和识别,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10-01)
黄建军,赵孔银,高宁,成国祥[9](2007)在《一种新型蛋白质大分子印迹杂化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相悬浮法,通过引入磷酸氢二铵,制备了大分子印迹的磷酸钙/海藻酸钙(CP/CA)杂化微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的制备技术可以方便地获得球形和透明性良好的大分子印迹微球,并且湿态凝胶微球的表观机械强度优于纯海藻酸钙微球.红外光谱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微球中出现了新的杂化组分.紫外光谱对重结合行为的研究表明,大分子印迹微球的重结合容量得到显着提高.该基材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蛋白质大分子印迹聚合物基材.(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英晓光[10](2007)在《蛋白质及乳液印迹海藻酸盐基微球的特异重结合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分子印迹区别于小分子印迹的特征似乎主要在于大分子的体积效应,而自然界中大分子间的识别现象多决定于局部区域结构的组装或配合。因此,大分子印迹材料与技术的研究中,分子印迹效应需要明确判定为一个基本的学术问题。本论文在本组原工作基础上,采用蛋白质和乳液为模板制备了双模板印迹海藻酸盐基凝胶聚合物微球,重点对大分子印迹效应和乳液印迹效应的区别及其受结构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了恒定温度下蛋白质分子和乳液双模板印迹体系的吸附热力学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在较低溶胀比(Swelling Ratio, SR)条件下(离子控制时为SR<0.8,温度控制时为SR<1.7)乳液印迹和分子印迹微球的印迹效率均持续增长,分析其原因是两种印迹结构中均含有基于空间尺寸的吸附效应的部分;当凝胶处于较充分的溶胀状态时,乳液印迹效率持续上升,而分子印迹效率则经历极值转而下降;分析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由于乳液印迹主要采取多孔结构基于表面效应的非特异性吸附,而分子印迹则采取尺寸互补作用和位点结合相配合的特异性吸附即重结合作用;分子印迹效率曲线中极大值可作为分子印迹的特异重结合特性的特征,我们将其称为分子印迹特异点。研究结果还表明,两种模板印迹结构之间既有相互作用,又保留各自特征;乳液印迹效率在Na+和弱碱性环境中易获得较高效率,而分子印迹效率则在Ca2+环境和pH为蛋白等电点处达到极值。工作中进一步研究了不同交联度和乳液孔径的印迹微球的双模板吸附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交联度可通过改变微球的平衡溶胀比和增加物理交联点两种方式实现对分子扩散、交换和结合的影响;而乳液孔径则是通过比表面积、表面活性和扩散能力叁种效应影响吸附行为;凝胶网络密度增加则分子印迹效率提高,孔径增大平衡时间吸附缩短。对环境条件如离子强度、温度和溶液pH值等对双模板印迹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分子印迹效率随离子强度、温度变化具有极大值,而乳液印迹的吸附行为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而从印迹效率随pH值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双模板印迹微球印迹效率曲线具有两个峰值。论文进一步阐述了目标作用模式的原理及其在双模板印迹凝胶微球体系中的实现方式。(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6-01)
蛋白质印迹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研究逐渐成为后基因时代的核心。传统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蛋白质印迹聚合物具有与模板分子尺寸、形状和构象相匹配的印迹孔穴和位点,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识别性能,是一种可用于蛋白质吸附、分离的新型材料。海藻酸钙水凝胶材料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点,已应用于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但是其在重结合过程中易溶胀,降低材料的结合量以及识别特异性。本课题为了控制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溶胀度,通过自由基接枝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氨酯接枝改性海藻酸钙凝胶微球(PU-g-CaA),并以此产物为印迹基材,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分子,制备印迹聚合物材料。本文首先利用FTIR、13CNMR、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DSC)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表征改性产物并将改性前后小球的溶胀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PU和海藻酸盐之间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且改性后材料的表面形貌发生变化,热稳定性能提高,溶胀度降低。其次,通过考察制备体系预组装pH值、蛋白质浓度、洗脱液种类及pH和改性凝胶基材的接枝率对印迹微球(MIPs)吸附量和印迹效率的影响,而获得最佳制备工艺:选用接枝率为20%的改性产物为印迹基材,控制体系的pH值为4.1,蛋白质浓度为2 mg/mL,采用pH为7.5且含0.09 mol/L Ca2+的Tris-HCl缓冲溶液洗脱模板分子,持续时间为750 min。同时研究了外界环境条件对印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20℃时,MIPs在含有0.09mol/LCa2+且pH值为4.6的BSA溶液中具有最好的印迹效果。动力学研究表明印迹微球吸附速率随吸附时间延长而降低;在12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热力学表明MIPs的吸附量不会随着吸附液浓度的增加而无限增大;当浓度为4 mg/mL时达到热力学吸附平衡。最后考察了 MIPs对不同蛋白质的特异性吸附能力和重复使用性能,对比了PU-g-CaA和CaA印迹微球的差异。研究表明,改性后材料的选择性得到提高;且经过反复的洗脱、吸附过程后,仍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印迹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王洪勋.蛋白质印迹化学交联改性海藻酸钙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特异吸附性研究[D].福州大学.2017
[2].李凌谢.蛋白质印迹结晶性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制备及特异吸附性研究[D].福州大学.2015
[3].张忠,李金花,陈令新.荧光和磁双重响应的蛋白质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C].第七届全国仪器分析及样品预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4].英晓光,张凤菊,张立广,成国祥.互穿网络改性的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微球的制备与表征[J].天津大学学报.2011
[5].盖青青,张涛,屈锋,张玉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蛋白质分子印迹磁性微球[C].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2010
[6].英晓光.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聚合物微球及其诱导适配重结合行为[D].天津大学.2009
[7].李宇平.蛋白质大分子印迹琼脂糖基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
[8].闫长领.蛋白质分子印迹核—壳微球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
[9].黄建军,赵孔银,高宁,成国祥.一种新型蛋白质大分子印迹杂化聚合物微球的制备[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
[10].英晓光.蛋白质及乳液印迹海藻酸盐基微球的特异重结合行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