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维力传感器论文-顾正祥,陈丽君,潘辉

叁维力传感器论文-顾正祥,陈丽君,潘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叁维力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电式,六维力,传感器

叁维力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顾正祥,陈丽君,潘辉[1](2019)在《压电式轴上六维力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压电式传感器在力敏元件的选择、传感器结构的建立、力学模型、解耦原理与算法、传感器的标定等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对比了六维力传感器的两种空间布置结构,得到了正方形布置优于菱形布置的结果。并对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解耦计算。通过对六维力传感器的种种分析,为轴上六维力的测量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韩康,陈立恒,李行,夏明一,吴清文[2](2019)在《高灵敏度大量程六维力传感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空间在轨组装望远镜地面装配试验的相关需求,综合考虑六维力传感器的量程、刚度和灵敏度等因素,设计了一种高灵敏度大量程六维力传感器。首先对经典十字梁六维力传感器进行数学建模,通过对比各通道单独作用时,应变梁表面应变和弹性体变形刚度的数学表达式,提出一套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的改进方案;然后对传感器结构进行详细设计,并通过传感器的有限元仿真验证结构方案可行性;最后,对六维力传感器进行加工与标定,得到传感器线重复性误差小于0. 33%FS,力通道测量灵敏度大于0. 83 m V/V,力矩通道测量灵敏度大于2. 6 m V/V。该六维力传感器各项性能优良,目前已应用于在轨组装望远镜地面实验当中。(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3](2019)在《一种六维力传感器及改善六维力传感器温度漂移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申请号:201810882484【公开号】CN108801531A【公开日】2018.11.13【申请日】2018.08.06【申请人】海伯森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发明人】郑泽鹏;丁海鹏;王国安;孙久春;吴伟锋;周飞【摘要】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六维力传感器及改善六维力传感器温度偏移的方法,该六维力传感器包括内圈结构、外圈结构以及均匀分布在内圈和外圈结构之间的若干测量梁。测量梁包括四个臂面,分别(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世界》期刊2019年08期)

宋伟山,李成刚,王春明,宋勇,吴泽枫[4](2019)在《8/4-4分载式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大传感器量程,适应大负载要求,基于8/4-4并联压电六维力传感器,提出了一种8/4-4分载式并联结构的六维力传感器。基于大力分载原理,在8/4-4并联压电六维力传感器的基础上,各个支链采用压电陶瓷作为敏感元件,增加中心承载梁,使其分载传感器的大部分外负载广义六维力。建立8/4-4分载式并联六维力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其解耦算法。通过ADAMS算例仿真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六维力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及解耦算法的误差不超过0.14%,验证了其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19年03期)

贺静,王志军,崔冰艳,李占贤[5](2019)在《正交并联六维力传感器数学模型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六维力传感器实际应用中所完成的任务不同,提出一种基于工况函数模型的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结构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所得到的优化结果更有利于传感器的受力和测量性能。首先介绍正交并联六维力传感器结构,并进行静力平衡方程求解,然后提出了基于工况函数模型的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参数优化方法,以测力分支量程最小为优化目标,得到满足要求的结构参数及对应的测力分支最小量程。最后对正交并联六维力传感器进行结构参数优化,来验证该优化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5期)

谢若龑,张一帆,唐松[6](2019)在《采用六维力传感器检测受力同轴度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了利用六维力传感器这一特性,测量同轴度试样横截面的应力,结合材料应力与应变关系,检测材料试验机受力同轴度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计量测试》期刊2019年02期)

刘俊,徐军领,李敏,秦岚,刘京诚[7](2019)在《垫圈式压电六维力传感器静态灵敏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基于垫圈式压电六维力传感器灵敏度指标的多结构参数设计与优选,必须开展传感器的静态灵敏度解析数学模型研究。首先,分析了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根据载荷在传感器内部的传递路径推导其静态灵敏度解析数学模型;然后,使用解析数学模型和基于ANSYS软件的数值模型对9组不同结构参数模型分别进行了解析计算和数值模拟,在运用统计学理论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解析数学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引入正交试验,结合解析数学模型研究了多个结构参数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规律,优选了传感器结构参数并研制了实验样机,完成了静态灵敏度标定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垫圈式压电六维力传感器的解析数学模型与数值模型之间的综合相关系数为0.988;实验原型相对于解析数学模型和数值模型的平均载荷传递系数分别为0.73和0.75;解析数学模型、数值模型和实验原型的综合各向同性度分别为0.71,0.71和0.67,3种模型对传感器的灵敏度研究结论一致。以解析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正交试验可实现对该类传感器的多参数主动设计和优选。(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陈望隆,杨述焱,胡权,宋爱国[8](2019)在《面向运动力学测量的无线六维力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六维力传感器普遍存在的体积偏大、操作繁琐、应用场景复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电阻应变原理的小型化无线六维力传感器。首先,基于十字横梁结构设计传感器的弹性体,并通过ANSYS软件进行结构静力学分析,确定了传感器的最优结构尺寸;其次,基于传感器小型化和无线传输的设计要求,设计了传感器的内部硬件电路,包括四等臂全桥电路、两级放大电路以及数据采集与传输电路,有效减小了传感器的体积,增强了灵活性;最后,设计并优化了静态标定方法及静态解耦算法,降低了传感器的维间耦合干扰,提高了测量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室内无线传输距离达到8 m,传输速率满足中低频力信号测量,Ⅰ类与Ⅱ类误差均满足在高精度要求场合的使用。(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刚[9](2019)在《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设计及静态标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维力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叁维空间力和力矩的力传感器。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出了并联结构形式的六维力传感器,它能够实现六个连杆测量力与被测平台上所受的空间外力的直接转化,因其结构积累误差小、测量效果好等优点在工业机器人、医疗等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本文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一种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对传感器的结构布局和整体设计过程中面对的一些关键问题做出分析,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各向同性评价指标是六维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及性能优劣评价标准,对目前所采用过的各向同性评价指标做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为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结构的优化设计及特性优劣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对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的结构模型做了初步分析,根据螺旋理论构建出并联机构空间模型,分析平台在外力作用下,作用力与连杆受力之间力学关系,建立结构参数化模型,并对该结构的作用力与连杆受力的力学关系进行了推导,得到基于基本结构参数的力雅可比矩阵条件数的表达解析式。对传感器进行整体设计,分析了解耦约束条件,力和力矩各向同性等条件下的结构参数,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基于矩阵条件数最优值下的结构参数,得出结构最优时的参数范围。分析了测量支杆薄片厚度、柔性铰链柔度、贴片桥路设计等关键问题,完成了传感器的模型设计。对所设计的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样机进行了静态标定试验分析。根据六维力传感器的标定原理设计了标定装置。采用砝码逐级加载的方式加载标定,对六个测量分支标定校核,对六维力传感器六维度力、力矩静态标定,通过标定数据分析得出所设计六维力的标定矩阵和误差矩阵。(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4-01)

谢若龑,龚振华,张懿[10](2019)在《一种六维力传感器现场校准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维力传感器是一种用于监控被测对象所受力和力矩的复合传感器,大量工厂、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开始使用带有六维力传感器的大型设备,这些设备面临难以送检、需要现场校准的难题。原有六维力传感器检测装置占地庞大,设备沉重,无法随身携带,故设计了一种六维力传感器现场检测装置,并根据该装置的特点研究了一套标定、校准方法,以满足检测服务需要。(本文来源于《工业计量》期刊2019年02期)

叁维力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满足空间在轨组装望远镜地面装配试验的相关需求,综合考虑六维力传感器的量程、刚度和灵敏度等因素,设计了一种高灵敏度大量程六维力传感器。首先对经典十字梁六维力传感器进行数学建模,通过对比各通道单独作用时,应变梁表面应变和弹性体变形刚度的数学表达式,提出一套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的改进方案;然后对传感器结构进行详细设计,并通过传感器的有限元仿真验证结构方案可行性;最后,对六维力传感器进行加工与标定,得到传感器线重复性误差小于0. 33%FS,力通道测量灵敏度大于0. 83 m V/V,力矩通道测量灵敏度大于2. 6 m V/V。该六维力传感器各项性能优良,目前已应用于在轨组装望远镜地面实验当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维力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顾正祥,陈丽君,潘辉.压电式轴上六维力传感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

[2].韩康,陈立恒,李行,夏明一,吴清文.高灵敏度大量程六维力传感器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19

[3]..一种六维力传感器及改善六维力传感器温度漂移的方法[J].传感器世界.2019

[4].宋伟山,李成刚,王春明,宋勇,吴泽枫.8/4-4分载式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建模与分析[J].压电与声光.2019

[5].贺静,王志军,崔冰艳,李占贤.正交并联六维力传感器数学模型及参数优化[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6].谢若龑,张一帆,唐松.采用六维力传感器检测受力同轴度的方法[J].上海计量测试.2019

[7].刘俊,徐军领,李敏,秦岚,刘京诚.垫圈式压电六维力传感器静态灵敏度解析[J].光学精密工程.2019

[8].陈望隆,杨述焱,胡权,宋爱国.面向运动力学测量的无线六维力传感器[J].仪器仪表学报.2019

[9].张刚.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设计及静态标定[D].扬州大学.2019

[10].谢若龑,龚振华,张懿.一种六维力传感器现场校准方法的研究[J].工业计量.2019

标签:;  ;  ;  

叁维力传感器论文-顾正祥,陈丽君,潘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