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叶栅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等教育,叶栅理论,教学方法
叶栅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文海罡,符杰[1](2017)在《课程教学方法探究之《叶栅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叶栅理论》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以及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寻求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13期)
丰镇平,厉海涛,宋立明,李颖晨[2](2013)在《基于控制理论的透平叶栅气动反设计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控制理论,采用提出的基于网格节点位置坐标直接变分法,研究建立了一般性优化问题的伴随系统,研究发展了基于控制理论的轴流式透平叶栅气动反设计优化方法与系统.该伴随系统的推导过程以尽可能的减少计算资源为宗旨,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和连续伴随方法,最终得到的目标泛函变分的表达式中仅仅含有网格坐标变分的边界积分项,避免了梯度计算过程中网格内部节点的重复生成,相对于传统的伴随方法更进一步节省了计算资源.伴随系统的数值求解采用ROE格式近似黎曼通量和显式五步龙格-库塔时间推进法,并使用多重网格技术和当地时间步长加速收敛.为验证本文伴随系统的稳定性、通用性、收敛性和精确性,通过定义不同的目标函数进行了考核,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发的伴随系统和反设计优化系统具有优秀的鲁棒性和高效性,能够有效应用于轴流式透平叶栅气动反设计优化中.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所研究的气动优化理论,建立了应用Euler方程和N-S方程的伴随方法叶栅气动反设计优化方法与系统,研发了轴流式叶栅的二维、叁维无黏及黏性条件下的压力反设计、等熵马赫数反设计软件,成功进行了数值算例研究,验证了该优化系统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厉海涛,宋立明,丰镇平[3](2010)在《复杂约束环境下基于控制理论的透平叶栅气动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控制理论,基于网格节点位置坐标直接变分法建立了N-S方程的伴随系统.以叶栅通道内熵增最小为目标函数,并以流量为约束条件,详细推导了具有约束条件的二维N-S方程伴随系统的偏微分方程组及其相应的边界条件和敏感性导数的表达式。建立了基于黏性连续伴随方程和N-S方程的二维叶栅气动优化设计系统,并成功地应用于某一跨音速叶栅的优化设计。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适用于透平叶栅气动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厉海涛,宋立明,李颖晨,丰镇平[4](2009)在《基于控制理论和N-S方程的二维叶栅气动优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控制理论的气动优化方法的计算量与设计变量无关,可快速精确地完成控制变量的灵敏度分析。本文以出口熵增最小为目标函数,详细推导了二维N-S方程伴随系统的偏微分方程组及其相应的边界条件和敏感性导数的表达式。以拟牛顿算法为优化求解器,利用CFD方法求解流动变量,采用时间推进方法求解伴随方程,建立了基于黏性伴随方法和N-S方程的二维叶栅气动优化设计算法。(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李颖晨,丰镇平[5](2008)在《应用控制理论的叶栅气动反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控制理论的气动设计方法作为一种基于梯度的优化方法,通过引入伴随系统计算目标函数的敏感性导数,大大降低设计成本。本文将基于控制理论的气动设计方法应用到透平叶栅的气动反问题中,应用Euler方程研究了二维叶栅的压力反设计问题,并讨论了该方法具体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包括采用非均匀B样条进行二维叶栅造型;应用Thompson时间相关边界条件理论进行伴随方程特征分析;研究伴随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构造伴随方程的耗散通量.通过算例证明了该气动设计方法适用性好,速度快,可以大大节约计算成本。(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李颖晨,丰镇平[6](2007)在《透平叶栅叁维粘性气动反问题的控制理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基于控制理论的形状优化设计方法应用于粘性可压流动条件下的透平叶栅叁维气动反设计,详细推导了叁维N-S方程伴随系统的偏微分方程组及其各类边界条件。讨论了伴随系统的解的适定性条件,并由此给出应用N-S方程进行气动优化的目标函数的选取限制.研究了伴随方程的数值求解技术,给出敏感性导数的最终计算式,结合拟牛顿算法发展了叁维透平叶栅粘性反问题的气动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马安昌,孙旭光[7](2007)在《基于环形叶栅理论的子午轴流加速风机叶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基于平面直列叶栅理论的气动力计算偏差,提出了基于环形叶栅因素的子午风机叶轮设计方法。推导出气流进口相对速度w1和出口相对速度w2的公式。研究表明:验算各叶栅w2/w1时,要求w2/w1≥0.65。(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乔渭阳,王占学,蔡元虎[8](2003)在《考虑冷气喷射的涡轮叶栅尾缘损失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enton的尾缘流动理论 ,发展了一种考虑冷气喷射的二维、可压涡轮叶栅尾缘混合损失模型 ,研究了涡轮叶栅尾缘损失的特征 ,定量评估了影响尾缘损失的各种参数。研究表明 ,冷气流量是影响尾缘损失的一个重要参数 ,对于主流马赫数为 1 1的典型情况 ,冷气流量从 0增大到 10 % ,损失增大 3 5倍。叶片尾缘基压变化对损失也具有明显的影响 ,其它影响损失的参数包括叶栅出口位置边界层动量厚度、冷气总压、叶栅尾缘厚度等(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刘高联[9](2000)在《跨声速平面叶栅多工况点反命题变分理论:人工来流振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新的‘人工来流振荡’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跨声速叶栅多工况点气动反命题的变域变分理论,可以保证叶栅在相当广阔的变工况范围内都能保持优良的运行特性。本理论的突出优点是可较直捷地推广到全叁维流动和有旋流动中去,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李建平,张万苹,陈廷槐,徐问之[10](1997)在《基于小波理论的平面叶栅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和Lagrange插值建立了任意回转面叁元叶片的平面叶栅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用小波理论求解此模型得到一批数值结果。结果分析表明小波方法较传统方法更加有效。(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7年02期)
叶栅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应用控制理论,采用提出的基于网格节点位置坐标直接变分法,研究建立了一般性优化问题的伴随系统,研究发展了基于控制理论的轴流式透平叶栅气动反设计优化方法与系统.该伴随系统的推导过程以尽可能的减少计算资源为宗旨,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和连续伴随方法,最终得到的目标泛函变分的表达式中仅仅含有网格坐标变分的边界积分项,避免了梯度计算过程中网格内部节点的重复生成,相对于传统的伴随方法更进一步节省了计算资源.伴随系统的数值求解采用ROE格式近似黎曼通量和显式五步龙格-库塔时间推进法,并使用多重网格技术和当地时间步长加速收敛.为验证本文伴随系统的稳定性、通用性、收敛性和精确性,通过定义不同的目标函数进行了考核,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发的伴随系统和反设计优化系统具有优秀的鲁棒性和高效性,能够有效应用于轴流式透平叶栅气动反设计优化中.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所研究的气动优化理论,建立了应用Euler方程和N-S方程的伴随方法叶栅气动反设计优化方法与系统,研发了轴流式叶栅的二维、叁维无黏及黏性条件下的压力反设计、等熵马赫数反设计软件,成功进行了数值算例研究,验证了该优化系统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栅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文海罡,符杰.课程教学方法探究之《叶栅理论》[J].课程教育研究.2017
[2].丰镇平,厉海涛,宋立明,李颖晨.基于控制理论的透平叶栅气动反设计优化[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3
[3].厉海涛,宋立明,丰镇平.复杂约束环境下基于控制理论的透平叶栅气动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
[4].厉海涛,宋立明,李颖晨,丰镇平.基于控制理论和N-S方程的二维叶栅气动优化算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
[5].李颖晨,丰镇平.应用控制理论的叶栅气动反设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
[6].李颖晨,丰镇平.透平叶栅叁维粘性气动反问题的控制理论方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
[7].马安昌,孙旭光.基于环形叶栅理论的子午轴流加速风机叶轮设计[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
[8].乔渭阳,王占学,蔡元虎.考虑冷气喷射的涡轮叶栅尾缘损失理论分析[J].航空学报.2003
[9].刘高联.跨声速平面叶栅多工况点反命题变分理论:人工来流振荡模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
[10].李建平,张万苹,陈廷槐,徐问之.基于小波理论的平面叶栅优化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