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表现论文-周芮,台婧,赵江月,罗云霄,赵银龙

皮肤表现论文-周芮,台婧,赵江月,罗云霄,赵银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表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蛋白,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计数,皮肤破损

皮肤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周芮,台婧,赵江月,罗云霄,赵银龙[1](2019)在《铁蛋白辅助诊断以皮肤破损为首要表现的成人型still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因"全身红斑、斑丘疹20余天,加重1周"就诊于我院。该患者无明显诱因双前臂出现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后,未好转。10天后,蔓延至全身出现大片状水肿性红斑、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伴剧烈瘙痒,夜间加重,关节轻度疼痛。就诊于皮肤科门诊,门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对症治疗后症状未缓解,同时出现双肘、踝、膝关节疼痛。2周后,头面颈部、躯干、四肢多发水肿性红斑、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伴瘙痒,关节轻度疼痛。患(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11期)

赵博,陈文,葛喜凤,黄九平[2](2019)在《2例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的超声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例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的超声表现,旨在探讨超声在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就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患者超声声像图。1例患者为71岁男性,主因"发现左前臂皮肤结节30余年"就诊,另1例患者为61岁女性,主因"发现右前胸壁皮肤结节1年余"就诊。应用PHILIPS EPIQ7超声诊断仪的高频线阵探头扫查病变,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然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变血流情况。结果:1.病变部位:2例病变均位于皮肤-皮下层,表皮表面完整光滑。2.病变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2例病变均呈单发局灶性结节样表现,具体如下:2.1病变大小:2例病变大小分别为2.4×1.1cm、2.9×2.0cm。2.2病变形态:1例形态欠规则,1例形态不规则。2.3病变边界:2例病变深部边界不清(基底部均不规则,与皮下组织分界不清)。2.4病变回声:均呈实性低回声,内可见少量点状强回声,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2.5彩色多普勒:1例病变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例病变内可见少血流信号。讨论: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又称硬化性汗腺导管癌,为汗腺癌的一个亚型,由Goldstein等于1982年首先报道,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生长特征的低度恶性附属器肿瘤,可向毛囊及汗腺双向分化,可复发,但很少发生转移。好发于成年人,年龄不限,男女发病无差异,以头颈部好发,但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躯干、腋窝等。本研究中2例病人均为老年人,一例发生于左前臂,一例发生于躯干部(右前胸壁)。迄今尚无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超声表现的报道。本研究表明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皮肤至皮下层内的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少量钙化,血供较少,因病变主要累及真皮层以下,因此表皮表面不会受累,仍保持完整光滑。这些超声征象与钙化性上皮瘤的超声表现类似,易出现误诊。但钙化性上皮瘤更好发于青少年,且大多数为良性病变,边界较清晰,而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发病年龄更大,且具有向深方侵袭表现,即通常基底部形态不规则,与深方组织分界不清。高频超声对病变基底部特征的准确显示对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结论: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基底不规则的伴有钙化的实性低回声结节,易误诊为钙化性上皮瘤,需注意进行鉴别。超声可清晰显示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病变的部位、层次、大小、数量、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病变内部血供情况,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随访提供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11-15)

车东东,陈征,朱家安[3](2019)在《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单纯皮肤复发的超声表现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术后,单纯的皮肤髓外白血病复发是非常罕见的。皮肤复发是白血病细胞浸润真皮和皮下组织,通常,皮肤病变是无痛的,并表现为局部或弥散分布的红褐色皮肤丘疹、结节或斑块。由于其比较少见,很少有超声报告发现孤立的皮肤白血病复发。在这里,我们报告了在一名患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青春期女孩接受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术后右上、下肢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皮肤复发的一例超声检查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11-15)

徐慧英,吴晓丽[4](2019)在《罕见皮肤Merkel细胞癌的超声表现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83岁,左上臂无痛性红色肿物2个月,逐渐增大来就诊。查体:左上臂触及直径约2cm红色结节,质韧,活动度可,高于皮肤表面,皮温正常,结节无破溃。超声:左上臂皮下紧贴皮肤层可见约2.Ocm×1.5cm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低回声结节内可见丰富杂乱血流信号,PW:可探及动脉频谱。PET/CT提示:左上臂局部皮肤及皮下糖代谢增高结节,余未见异常。考虑皮肤恶性肿瘤。行左上臂结节切除术,术中见皮肤及皮下直(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11-15)

陈君,陈健,李梦华,邓琳[5](2019)在《以腹股沟皮肤肿块为首发表现的ALK+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肿瘤细胞呈间变性,CD3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发病率为NHL的2%~7%~([1])。在2016年WHO修订的淋巴瘤分类H1中,ALCL被分为4种类型:(1)ALCL,ALK+;(2)ALCL,ALK-;(3)(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林艳,沈雪,竞艳,王文菊,崔勇[6](2019)在《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点滴型银屑病中特殊表现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描述点滴型银屑病和斑块型银屑病的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特征,探讨皮肤镜联合RCM在点滴型银屑病中的特殊表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1月~2019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行皮肤镜及RCM检查的点滴型银屑病和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共62例。比较2组患者皮损的皮肤镜及RCM特征,评估点滴状银屑病不同于典型银屑病皮肤镜特征的特殊表现。结果:点滴型银屑病在皮肤镜下更容易观察到油滴样结构(P=10~(-6));在RCM下,点滴型银屑病较斑块型银屑病更易观察到Munro微脓肿(P<10-9);多数在RCM观察到Munro微脓肿的皮损在皮肤镜下可观察到油滴样结构。结论:点滴型银屑病具有特征性的皮肤镜(油滴样结构)及RCM表现(Munro微脓肿),皮肤镜联合RCM在未来随访银屑病是否处于反复状态的评估中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中日友好医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彭艳梅,崔慧娟[7](2019)在《阿帕替尼相关手足皮肤反应表现和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为一种新型小分子单克隆抗体,作用机制是高度选择性竞争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组织新血管生成。手足皮肤反应(hand-foot skin reaction,HFSR)为阿帕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导致靶向药减量,从而影响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常规的西医治疗为尿素和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临床常根据红肿、破溃、结痂等不同皮肤表现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对阿帕替尼相关HFSR的表现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以期给临床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9年18期)

冯海霞,顾龙,冯卫华,王唯伟,安丽华[8](2019)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FSP患者资料,就其影像及病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5例位于皮肤或皮下脂肪内,1例位于浅筋膜下,其中发生于盆壁4例,腹壁4例,头颈部3例,大腿3例,乳腺1例,阴囊1例;8例呈类圆形,7例呈不规则形,其中6例合并子结节外突征,1例呈梭形,病灶最大径2.9~10 cm,平均5.6 cm,肿瘤边界均欠清;4例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CT值约为23~37 HU,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较明显强化;T_1WI上,11例呈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T_2WI上,4例呈均匀高信号,8例呈混杂高信号,7例呈DWI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瘤具有侵袭性,其中14例见"脂肪尾征",12例见"皮肤尾征",10例见"筋膜尾征";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席文状排列,在真皮、皮下组织内浸润生长,其中1例肿瘤实质内见黏液样基质区,1例伴有纤维肉瘤样变区,1例肿瘤两者兼有,免疫组化CD34均呈阳性。结论:DFSP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术前定性及手术方式制定提供参考,最终确诊仍依赖病理。(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郭永贞,刘瑞风,唱文娟,曲彤,张开明[9](2019)在《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的Wegener肉芽肿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51岁。右下肢暗紫红色皮疹半年余。患者近2个月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尿常规检查结果示:潜血(+)。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间隔可见以血管为中心的肉芽肿性改变,中央为变性坏死的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组织细胞、浆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多核巨细胞。结合临床、尿常规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Wegener肉芽肿。(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刘晓依,陈琢,吴静,金莹莹,陈同辛[10](2019)在《四种常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感染和皮肤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4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的临床感染情况和皮肤特征,帮助皮肤科医师早期识别并诊断这4种疾病。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确诊的87例年龄为1个月~15岁的PID患者的临床感染情况和皮肤特征性表现,其中36例为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CGD),14例为高IgE综合征(hyper-IgE syndrome, HIES),22例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15例为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 WAS)。结果:87例经临床和基因诊断确诊为PID的患者中,男性为79例,女性为8例,其临床感染情况主要为呼吸道感染(82.76%)、器官脓肿(52.87%)、胃肠道感染(48.28%)、脓毒血症(25.29%)、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感染(6.90%)。PID患者的皮肤表现主要为早期反复出现的皮肤感染(51.72%),其中细菌感染发生率为42.53%,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2.18%,此外还表现为湿疹样(42.53%)、皮肤紫癜(17.24%)等其他一些特征性表现。CGD以早期反复出现的皮肤细菌感染为主,出生不久即有顽固的湿疹和皮肤感染是HIES的主要皮肤表现,SCID则以皮肤黏膜的机会性感染较常见,WAS以皮肤瘀点瘀斑和湿疹表现为主。结论:感染是PID患者的共同特征,而皮肤感染往往是早期识别免疫缺陷的重要临床表现,应予以重视。(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4期)

皮肤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例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的超声表现,旨在探讨超声在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就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患者超声声像图。1例患者为71岁男性,主因"发现左前臂皮肤结节30余年"就诊,另1例患者为61岁女性,主因"发现右前胸壁皮肤结节1年余"就诊。应用PHILIPS EPIQ7超声诊断仪的高频线阵探头扫查病变,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然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变血流情况。结果:1.病变部位:2例病变均位于皮肤-皮下层,表皮表面完整光滑。2.病变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2例病变均呈单发局灶性结节样表现,具体如下:2.1病变大小:2例病变大小分别为2.4×1.1cm、2.9×2.0cm。2.2病变形态:1例形态欠规则,1例形态不规则。2.3病变边界:2例病变深部边界不清(基底部均不规则,与皮下组织分界不清)。2.4病变回声:均呈实性低回声,内可见少量点状强回声,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2.5彩色多普勒:1例病变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例病变内可见少血流信号。讨论: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又称硬化性汗腺导管癌,为汗腺癌的一个亚型,由Goldstein等于1982年首先报道,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生长特征的低度恶性附属器肿瘤,可向毛囊及汗腺双向分化,可复发,但很少发生转移。好发于成年人,年龄不限,男女发病无差异,以头颈部好发,但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躯干、腋窝等。本研究中2例病人均为老年人,一例发生于左前臂,一例发生于躯干部(右前胸壁)。迄今尚无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超声表现的报道。本研究表明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皮肤至皮下层内的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少量钙化,血供较少,因病变主要累及真皮层以下,因此表皮表面不会受累,仍保持完整光滑。这些超声征象与钙化性上皮瘤的超声表现类似,易出现误诊。但钙化性上皮瘤更好发于青少年,且大多数为良性病变,边界较清晰,而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发病年龄更大,且具有向深方侵袭表现,即通常基底部形态不规则,与深方组织分界不清。高频超声对病变基底部特征的准确显示对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结论: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基底不规则的伴有钙化的实性低回声结节,易误诊为钙化性上皮瘤,需注意进行鉴别。超声可清晰显示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病变的部位、层次、大小、数量、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病变内部血供情况,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随访提供客观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1].周芮,台婧,赵江月,罗云霄,赵银龙.铁蛋白辅助诊断以皮肤破损为首要表现的成人型still病1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2].赵博,陈文,葛喜凤,黄九平.2例微囊性皮肤附属器癌的超声表现[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3].车东东,陈征,朱家安.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单纯皮肤复发的超声表现1例[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4].徐慧英,吴晓丽.罕见皮肤Merkel细胞癌的超声表现1例[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5].陈君,陈健,李梦华,邓琳.以腹股沟皮肤肿块为首发表现的ALK+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一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6].林艳,沈雪,竞艳,王文菊,崔勇.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点滴型银屑病中特殊表现的探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9

[7].彭艳梅,崔慧娟.阿帕替尼相关手足皮肤反应表现和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9

[8].冯海霞,顾龙,冯卫华,王唯伟,安丽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

[9].郭永贞,刘瑞风,唱文娟,曲彤,张开明.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的Wegener肉芽肿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

[10].刘晓依,陈琢,吴静,金莹莹,陈同辛.四种常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感染和皮肤表现[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9

标签:;  ;  ;  ;  

皮肤表现论文-周芮,台婧,赵江月,罗云霄,赵银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