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地协同开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汽车摇窗电机,异地协同开发,项目风险管理,德尔菲法
异地协同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柯昌日[1](2014)在《摇窗电机异地协同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汽车摇窗电机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面临严峻的成本以及新平台开发周期的挑战。很多企业都选择了控制并持续的进行全球异地协同开发来降低开发成本以及缩短开发周期来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但是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由于区域文化差异,经验积累差异,比较优势差异,无形中对摇窗电机异地协同开发带来了诸多控制风险。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针对摇窗电机异地协同开发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模式对跨国企业具有重大意义。汽车摇窗电机异地协同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在汽车零部件开发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他有诸多环节需要考虑,包括成本、质量、开发周期等等,而就风险管理这一重要内容,他又包括了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步骤,并且是一个闭环系统。而在了解了国际同类型公司的基础上,并且结合他们异地协同开发的特点,基于自身公司的情况,特别制定出汽车摇窗电机异地协同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经过分析汽车摇窗电机异地协同开发项目风险的特点后,基于德尔菲法的特点,本文采用它进行项目的风险识别,在我司开发的汽车摇窗电机BW12项目中,由于它是一个基于不同地域的客户背景、不同客户的品质要求,而全球又必须共享同一平台设计,不可避免存在诸多风险。采用德尔菲法,基于众多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形成该类项目风险调查表;接着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综合分析法对该类项目的进行评估,从而确定风险的等级,以便后续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规避方法。最后,针对全球异地协同开发项目在时间和成本、质量上的要求,结合风险清单排序,以及风险评价的等级,相应的论述了风险应对措施和规避方法。并结合公司BW12项目开发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成果的评定,确定了论文研究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12-01)
梁协君[2](2012)在《异地协同开发环境下软件测试质量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件测试在软件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现阶段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随着异地协同工作模式的盛行,软件测试面临新的挑战,比如,需求沟通难度加大,额外的沟通成本急剧增加,对客户的期望特别是需求管理往往不到位,各团队间测试标准不统一引起后期返工较多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加大了软件质量保证的风险。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针对每个软件测试阶段的评级模型,对软件质量进行全程监控,每个阶段的测试只有通过统一的指标才能进入下一环节,以期在项目集成或在交付客户之前,尽量在组内保证最大程度地保证自己团队提交物的质量,减小沟通成木,最终形成一个涵盖项目全生命测试周期的软件测试评级。监控的主要手段是从不同角度分析统计每次测试的覆盖率。在接口测试时,引入包含统一接口定义的数据模拟器中间件,分别对接口相关模块做测试并评级;在系统测试中,将建立用户行为模型库,以此为基础根据用户行为需求和实际测试操作来分析测试覆盖,同时,在测试者执行测试时,我们在服务器端同时植入一个代理工具,它会监控程序中各类的运行情况,针对监控结果从代码逻辑角度再进行测试覆盖分析。据此对测试质量的评测既符合客户预期,能较小跟用户在需求理解上的偏差,也能很好地评价测试质量,并通过覆盖分析结果,拉平各开发团队以及开发与测试团队间的分歧,提供更精准的测试。用户行为模型库的建立,特别是基于组件的用户模型,能够方便新项目的需求分析,根据历史经验把需求细节尽早提出来解决。对于管理客户期望,特别是消除细节处理上的分歧,有很大的作用;它也能据此自动生成测试用例,节省时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5-01)
孙广远[3](2008)在《异地协同设计系统的管理及模型传输模块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地协同设计系统可供不同地域、不同公司、不同部门的设计人员对产品进行协同的设计开发,从而使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而对参与协同设计人员的有效管理是实现高效协同设计的基础。另外,叁维设计模型的快速精确传输,对于协同设计平台的同步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上述原因并结合“十一五”重点预研项目:“**异地协同设计制造网络平台关键技术”,主要完成了以下两点工作:(1)建立了协同设计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组织模型,并应用Struts框架进行了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开发,完成了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人员管理模块的功能开发,实现了对参与协同设计的公司、部门、人员、工程项目和角色等信息的管理,如信息的添加、查看、修改和删除等操作,以及工程员工的管理和员工所扮演角色的分配。(2)对叁维设计软件CATIA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CATIA叁维零件模型在异地协同设计系统平台上的快速精确传输。为实现CATIA叁维零件模型的快速精确传输,提出了基于特征信息的模型传输方法,并应用Dassault Systemes产品扩展和客户二次开发的强有力工具Component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组件应用架构,CAA)对CATIA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叁维零件模型特征几何拓扑信息的提取,信息在作为传输载体的中间文本文件中的读写,以及传输到异地后根据特征信息对叁维零件模型的重构。最后应用ActiveX控件等技术实现了所开发的快速传输插件与协同设计系统平台的集成。测试表明,此模型传输模块可以实现协同设计系统平台内CATIA叁维零件模型的快速精确传输,而且传输的模型文件越大,折合传输速率越高,当零件模型文件达到10MB以上时,折合传输速率可达到160KB/s以上。目前,模型传输模块只对CATIA叁维零件模型的几何拓扑信息进行了处理,而且其中还有很多几何特征(特别是曲线和曲面的特征)处理效果不理想,对于这些几何特征的处理以及零件模型的非几何的特征信息(如尺寸公差、粗糙度、材料等)的处理,在以后的工作中亟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12-05)
姜海丽[4](2008)在《面向异地协同设计的航天产品开发平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分析了我国航天企业目前研制现状与发展趋势,针对航天产品研制中具有的系统结构复杂、多学科交叉、研制过程非常复杂、可靠性要求极高、研制所厂之间协同要求高等特点,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适于航天研制特点的产品开发平台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异地协同设计的、开放的、基于PDM系统框架和系统集成的航天产品开发平台的体系结构,并对开发平台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文以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为背景,展开了面向异地协同设计的航天产品开发平台的研究。论文详细地论述了面向异地协同设计的航天产品开发平台的研究过程。在平台的体系结构方面,论文对平台的层次模型和功能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阐述了平台的运行环境。在平台的核心PDM技术方面,论文阐述了PDM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了系统的定位,归纳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以及系统的建立等。在平台的CAPP技术方面,论文从CAPP的功能特点、航天企业CAPP应用现状、发展趋势着手,重点研究了航天CAPP与PDM的集成,实现平台中设计、工艺环节数据的转换。本文研究的平台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成功的应用于某航天研究所的产品开发,在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航天企业以通用参考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08-01)
田光福[5](2007)在《异地协同开发时的计划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关注CMMI时,人们就会发现软件计划的管理和软件项目的追踪监控是CMMI的两个关键过程域,可见软件计划及其实施有着重要的地位。软件计划的制定和追踪也一直是软件工程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目前国内外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和软件公司开发出工具和平台,支持软件项目计划(本文来源于《中国计算机报》期刊2007-12-10)
赖朝安[6](2007)在《新产品异地协同开发自组织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网络组织新产品开发系统的复杂性特征,提出了网络组织向更高复杂性有序结构的非线性循环进化模型,提出基于知识集成及多Agent系统的自适应计划与控制方法,以实现网络组织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分析与优化控制,为网络组织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07年10期)
潘敏,石广田,王生发[7](2007)在《异地产品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在分析了协同设计特点之后,结合目前Web盛行的局面,建立了基于Web的异地产品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的功能树、体系结构和软件实现结构,论述了系统中运用的关键技术,通过Java Applet平台和Microsoft SQL数据库实现了此管理系统。(本文来源于《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期刊2007年06期)
李玉玲,杨春峰,巫付专[8](2006)在《基于Web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平台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Web的异地协同设计的开发平台,可以使参与产品研发的各种人员通过平台完成自己的设计或管理工作,实际上相当于组建了一个虚拟企业.本文通过对产品开发过程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Web的协同设计平台的框架结构,并对具体实现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期刊2006年01期)
刘一江,谭凯,童桦[9](2006)在《基于结构异地协同控制试验网络平台的开发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远程结构试验网络系统,解决结构工程动力学科大型结构多节点试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分析了结构远程试验系统的组成以及网络远程协同控制的结构试验,初步实现把分布在各地的多个实验室连接在一起,利用各自不同的设备,完成复杂的试验和测试,同时让其他用户来实时观察所进行的试验,或参与试验过程,研究分析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06年01期)
司孟华,陆一平,张继军[10](2005)在《异地局域计算机协同设计在食品机械厂的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机械厂异地局域计算机协同设计采用标准密钥管理协议IKE(Internet Key Exchange)来验证身份、协商安全服务并产生其共享密钥,与网格技术融合。IKE的握手采用PSK(预共享密钥)方式或RSA方式,密钥长度为64-2048位可选;安全服务的加密算法采用国家密码委员会推荐的加密算法;验证算法采用HASH-MD5,保护数据完整性,验证密钥长度位数。(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5年12期)
异地协同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软件测试在软件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现阶段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随着异地协同工作模式的盛行,软件测试面临新的挑战,比如,需求沟通难度加大,额外的沟通成本急剧增加,对客户的期望特别是需求管理往往不到位,各团队间测试标准不统一引起后期返工较多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加大了软件质量保证的风险。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针对每个软件测试阶段的评级模型,对软件质量进行全程监控,每个阶段的测试只有通过统一的指标才能进入下一环节,以期在项目集成或在交付客户之前,尽量在组内保证最大程度地保证自己团队提交物的质量,减小沟通成木,最终形成一个涵盖项目全生命测试周期的软件测试评级。监控的主要手段是从不同角度分析统计每次测试的覆盖率。在接口测试时,引入包含统一接口定义的数据模拟器中间件,分别对接口相关模块做测试并评级;在系统测试中,将建立用户行为模型库,以此为基础根据用户行为需求和实际测试操作来分析测试覆盖,同时,在测试者执行测试时,我们在服务器端同时植入一个代理工具,它会监控程序中各类的运行情况,针对监控结果从代码逻辑角度再进行测试覆盖分析。据此对测试质量的评测既符合客户预期,能较小跟用户在需求理解上的偏差,也能很好地评价测试质量,并通过覆盖分析结果,拉平各开发团队以及开发与测试团队间的分歧,提供更精准的测试。用户行为模型库的建立,特别是基于组件的用户模型,能够方便新项目的需求分析,根据历史经验把需求细节尽早提出来解决。对于管理客户期望,特别是消除细节处理上的分歧,有很大的作用;它也能据此自动生成测试用例,节省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地协同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柯昌日.摇窗电机异地协同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2].梁协君.异地协同开发环境下软件测试质量评价模型[D].浙江大学.2012
[3].孙广远.异地协同设计系统的管理及模型传输模块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8
[4].姜海丽.面向异地协同设计的航天产品开发平台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5].田光福.异地协同开发时的计划调整[N].中国计算机报.2007
[6].赖朝安.新产品异地协同开发自组织控制方法[J].制造业自动化.2007
[7].潘敏,石广田,王生发.异地产品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7
[8].李玉玲,杨春峰,巫付专.基于Web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平台的开发[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6
[9].刘一江,谭凯,童桦.基于结构异地协同控制试验网络平台的开发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
[10].司孟华,陆一平,张继军.异地局域计算机协同设计在食品机械厂的研究与开发[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