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学风、实干的工作、领导力和领导力

积极的学风、实干的工作、领导力和领导力

一、学风正 工作实 领导带头(论文文献综述)

温程芳[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能够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责任担当精神,去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压力。”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大历史使命。新时代高校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方法,在广泛的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及培育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培育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综合梳理当前国内外学者有关于此类研究的内容及观点,在此基础上阐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对核心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进行相关概念界定,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理论、习近平关于大学生责任担当的相关论述为理论基础,进一步论述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实证调查部分,本研究以石河子大学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10名学生、20名老师的访谈反馈结果为现实依据,对目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政治责任担当具备基本认知,认同持积极态度,行为践行情况良好;(2)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生命责任情感,乐于在生活中践行助人为乐行为;(3)普遍具有良好的学习责任担当意识,学习活动参与度高;(4)网络责任担当意识认知水平较高,理性上网行为践行度较高;(5)学校责任担当具备基本认知,责任行为落实一般。对新时代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学校总体培育方向把握到位,社会责任担当培育目标逐级推进;(2)思政课教师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课堂上注重渗透社会责任担当培育;(3)学校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取得显着效果;(4)学校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担当培育环境,形成良好风气。第四部分: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存在总体水平不高,责任认知最低;政治责任担当意识和学校责任担当意识发展缓慢的问题。在培育层面存在培育目标针对性不足、培育内容不够完善、培育途径不够多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引起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责任担当培育重视程度较弱,顶层设计不够全面;(2)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协同发展不能深入;(3)理论指导与实践锻炼之间衔接不当,社会责任担当践行受到阻碍;(4)社会责任担当培隐性培育不够完善,需要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5)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缺失,朋辈群体的不良影响;(6)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弱化培育效果。第五部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从顶层设计、培育内容、培育方法,培育渠道、队伍建设五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有效对策。

刘绍春[2](2019)在《玉溪高中楹联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研究玉溪高中楹联课程目标、楹联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从中发现玉溪高中楹联教学的相关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三方面的构想。首先是玉溪高中楹联课程目标的设置构想。通过分析各校楹联课程目标与语文核心素养、学校培养目标、师情、生情的关系发现玉溪高中楹联课程目标大多缺乏系统性和实操性,因而提出楹联课程目标应具体化、层次化、本土化的构想。其次是玉溪高中楹联教学内容构想。通过梳理玉溪高中楹联教学资源材料,观察楹联教学实践,提出了整合玉溪楹联教学资源、多进行楹联实地参访、加强对楹联教师的培训等构想。最后是玉溪高中楹联教学评价体系构想。通过调查发现玉溪高中楹联教学评价单一,因而提出了以学校培养目标和楹联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教师楹联教学能力的提高情况为依据,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学校的三维评价体系构想。希望能为玉溪高中楹联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赵绍新[3](2018)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廉政文化是以廉洁政治为根本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法宝。廉政文化建设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现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推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升党领导推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我们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要求我们党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开展新实践,展现新气象,酝酿新观点,争取新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大力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通过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踏上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征程,通过努力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和规范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相对于用法律惩治腐败形成不敢腐、用制度监督权力的不能腐的体制机制,廉政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思想意识,从而建立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从思想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滋生蔓延现象。本论文将着重从多个角度深入全面探究和诠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问题,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概括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等方面内容,并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写作难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新时代与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内容。第四部分,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揭示了新时代党的廉政文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五部分,探究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重要启示,并提出了美好展望。通过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和文献分析,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整体与部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以期提出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和现实借鉴意义。

黄家周[4](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黄家周[5](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陈宸[6](2015)在《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精神面貌,关系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毛泽东曾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2008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进一步指出,“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这就将学风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去认识。同时,学风建设作为党建理论宝库中的锐利武器,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也起着辐射与推动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秉承着重视学风建设的光荣传统,在每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在全党掀起学习高潮,重整学习风气。90多年的学风建设实践表明,学风端正,前途光明;学风不正,举步维艰。正如习近平所说:“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现实且严峻;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紧迫且尖锐。学风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成为应对考验、化解危险的关键环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今后“正风肃纪”将成为新常态。可见,研究学风问题是党对新形势做出的深刻回应,体现了党的建设的高度自觉。党的学风建设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在横向上对学风及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全面的理论阐释,在纵向上遵循党的学风理论逻辑与历史脉络,才能找到当前党的学风建设的理论支撑,才能借鉴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学风建设的创新性成果、吸取经验教训。进而从现实出发直面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从揭示现实背景,挖掘理论基础、历史实践、基本经验、时代挑战、突出问题、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探析,力求为当前党的学风建设献计献策。绪论部分对论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进行了阐述。本文的正文分为五个部分,以党员个体与党组织两部分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始终围绕学风的基本内涵——思想立场、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分析党的学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怎么做”等问题:第一章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学风的基本内涵及其相关概念,回答了党的学风“是什么”的问题。首先,阐释学风及其相关概念,延展论述学风概念的泛化使用。在辨析“学风”、“学习”、“文风”、“党风”,“学习型政党”的相关概念基础上,分析党的学风与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习是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风是学习的风气,通过学风来反映学习的方法、态度和风格,检验其标准与好坏。本文在学风建设研究中大量的针对党员的学习展开,就是由于它们之间直接相互作用。学风、文风、党风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学风正则文风正、文风正则党风好,学风建设与党风建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学风、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三者的联系,有利于体现学风建设的时代性、科学性。其次,结合党的学风理论,从思想立场、思想路线、思想方法三个维度,详细剖析了学风的基本内涵。思想立场是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前提,是党员进行思想活动的前提也是学风的基础要素,是党始终坚持把理论联系实践作为学风要义的认识基础;以毛泽东关于学风涵义论断为依据,学风问题是人们看待事物思考事情的思想立场问题,是反映对理论联系实践态度的思想路线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问题。最后,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之一是修身克己,强调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完善自我克服自身的不足。在学习态度上强调勤学重道,注重知行结合、勤奋自主、终身学习、注重规律(“道”);在学习目标上追求贤哲治国,注重德育素养、仁政治国;在学习内容上涵盖礼乐人文;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博约慎思,主张系统全面地学习、学思并重、举一反三、省察克治。这些思想理念值得在学风建设中加以借鉴。第二章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学风建设的问题。分析了我党学风建设理论来源、实践历程,以及党的学风建设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奠定了学风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学风概念,但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上却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为我们树立了科学观点,即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指明了正确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不断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构建了中国共产党学风建设的理论体系。他从思想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工作态度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毛泽东首次提出学风的要义是实事求是:他始终强调要把实事求是作为出发点与根本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是理论要联系实际;对主观主义学风进行批判;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的历史命题。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了毛泽5东的学风建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使学风建设理论具有了突破性发展,他强调要恢复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改革实践统一起来。而后江泽民、胡锦涛的学风思想及建设“学习型政党”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学风建设理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学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在历史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的角度上把握学习的意义,注重学习理念的更新、科学方法的培育,对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发挥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关于学风建设的理论为不同时期的学风建设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学风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延安整风运动开启了党进行学风建设的实践征程,通过这次自上而下的全面整风,坚持了正确的党性原则,树立了学风建设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解决了党员干部思想认识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理论脱离实际造成了学风建设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时期再一次掀起学习高潮,学风建设成果促进了改革成绩斐然;新世纪以来,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的提出,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告知我们,党的发展与学风建设息息相关,党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要求赋予了党的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促进了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手段,成为执政党党建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发展中现实问题的关键。第三章剖析了目前党的学风建设的时代挑战、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学风问题的深刻成因,回答了当前党的学风“怎么了”的问题。当前党的学风状况如何?这就需要了解学风建设的现实挑战,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实证分析,并揭示学风问题的深刻成因。首先,时代背景给当前学风建设带来了严峻的形势,主要体现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对党员思想的影响上。经济全球化将西方价值观念渗透进来,政治多极化使西方意识形态肆意蔓延,文化多元化使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全球化以多种形式作用于党员的思想意识;市场化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市场化来带来了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在市场交易中滋生出党员的贪腐思想,全面地挑战了党员的思想意识;网络化对党员思想具有双重作用,网络化在为党员思想提供新视野的同时,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使人们困惑不已。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学风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发挥多年负责全国地方党员干部培训的工作优势,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向多个省份不同地区的党员干部发放了千份调查问卷并对部分党员进行了访谈。经过分析发现,当前党的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场,表现为入党动机中忠诚度下降、理想信念淡化、党员求利心理加重;二是割裂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表现为丢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对待学习态度消极、理论脱离实际;三是歪曲事6实求是的思想方法。表现为拿来主义俨然成风、不注重调查研究、思想方法落后。事物的变化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追溯造成突出问题的深刻成因,不难从心理、文化、社会因素上找到答案。首先,心理因素导致党员意识偏差。如党性心理弱化,影响党员责任意识;社会心理干预,影响党员主体意识;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影响党员宗旨意识。其次,文化因素影响精神信仰。如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思想及当前我国面临的信仰危机。最后,社会因素诱生功利思想。如消费主义刺激下党员社会角色混乱与利益选择的困境。第四章、第五章从两类建设主体出发探讨了党的学风建设的主要途径,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显着特征,也是学风建设的主旨。保持党员思想先进性的关键在于党员个体的努力。第四章从党员个体作为主体出发,探寻建设主体修养内在提升的方法。主张从党性修养、思想意识,主体思维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加强学风建设。首先,党性修养是按照党性原则规范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是世界观形成的基础,而世界观是思想立场的表现,因此要坚定思想立场来巩固学风建设,就必须从党员的党性修养入手,具体而言,通过抓党性教育、巩固理想信念、提高自身修养、遵循价值标准等方面实现。其次,思想态度,是一种主观意识,是党员思想先进性的具体体现。系统思考、终身学习、自我超越、全面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先进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特征,与之相应地,党员主体修养的提升路径,是提升以身作则的政治觉悟、培养终身学习的思想态度、树立自我超越的问题意识、倡导全面学习的科学理念,最终很好地执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中,全面学习思想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展现了当代政党学习的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在现阶段除了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学习传统文化、历史等能够提升人格力量的文化知识,才能始终保持具有崇高的品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最后,思想方法是指借助思维形式来认识事物,因此要优化体现思想方法的学风,就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党员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特性,并坚守改进思想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发挥主体性创造力的前提与保障,同时要注意发挥主体在创新中的统领作用,在坚持继承与创新科学思想方法并重的前提下,确保主体思维对创新思想方法的科学运用。第五章从党员组织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角度,阐发关于学风建设的宏观思考。针对当前学风存在的突出问题,探析党组织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要义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始终是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党的学风问题的突破口。因此,通过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力推进调查研究的工作方式、将理论与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相结合,掀起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之风,才能着力解决理论脱离实际、偏离思想路线的学风问题;思想纯洁性作为学风建设的另一主旨,需要党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和把控。通过明确党员干部奖惩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改进党员的学习组织方式,激发党员学习动力保持其思想的纯洁性,进而解决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场的学风问题。同时,制度保障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一环,改善学风的有效方法需要有效机制来保障。融合学习型组织兼学别样、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等学习模式,引用社会学中制度的构成要素——规范系统、组织系统、设施系统,从规章制度、组织制度、资源保障制度三方面展开制度建设研究。首先,学习规章制度的设立是“从严治学、从严治教,弘扬务实之风”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形成严格的、成型的、规范的规章制度。如用严谨的学习档案制度来记录党员的学习情况;用严明的学习考勤制度来管控党员学习的参与程度;用严密学习宣传制度来倡导党员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合规性。其次,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的加强和改善,能够巩固它在学风建设中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地位,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规范的学习资源保障制度,把学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党员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保证党员学习上与时俱进;完备的物资保障制度,为推动党的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的载体保证和资金保障。党的学风建设制度体系能够促使党员先进的思想方法的形成,为当前学风建设的持久性和长效性提供有利保障。

褚志高[7](2010)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干部选配问题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文中认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村干部作为我国干部队伍中工作在农村最基层的一个群体,他们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素质能力形象,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自1980年村民委员会出现以来,经过30年的实践,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选举,大批农村基层优秀人才充实进村级领导班子,发挥了良好的农村领头人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村干部的选配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暴露出村干部诸如综合能力不强、发展思路不清甚至违法违纪等问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拓宽村干部队伍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就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村及村干部的概念、特征以及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入手,以枣庄市为例,阐述了我国村干部选配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了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村干部选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探讨,剖析了当前村干部选配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矛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破解村干部选配工作困境、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张卫峰[8](2007)在《加强作风建设重在躬身践行》文中指出本文认为,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党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志兴[9](2003)在《学风正 工作实 领导带头》文中研究表明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盛事。因为,它不仅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十分重要的

章微,李贻玲[10](1997)在《风景这边独好——记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学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97年9月10日,教师节,佳木斯市西郊。有一群园丁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礼遇:夜幕降临,秋风习习,学校的礼堂内烛光闪闪,歌声阵阵,每一位园丁手中都握着学生精心编制的花环,幸福溶人他们温馨的笑容,很甜很美。"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灯光明亮……"学生温柔的轻唱,唱出了他们心底对老师浓浓的爱,唱出了对学校的深深眷恋。这是笔者在采访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学校期间看到的令人心动的一幕。是农垦经济学校声名鹊起的知名度吸引了笔者的脚步;是农垦经济学校蒸蒸日上的生机葱郁了笔者的生命。作为中级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她抒写

二、学风正 工作实 领导带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风正 工作实 领导带头(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概念界定
        (一)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内涵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内容
        (五)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原则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与责任关系理论
        (三)习近平关于大学生责任担当的相关论述
    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一)弘扬时代风貌,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突显价值引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丰富新时代教育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四)提升公民素养,激发学生自我成长诉求的需要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现状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现状调查设计
        (一)问卷统计情况
        (二)访谈调查样本情况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总体情况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具体情况
        (三)新时代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情况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水平需要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认知需要加强
        (二)大学生“忠诚爱国”的认知需要提升,政治责任担当行为践行有待加强
        (三)大学生“在校爱校”的情怀较浅,学校责任担当行为践行需要加强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责任担当培育目标缺乏统一性
        (二)社会责任担当培育内容缺乏整体性
        (三)社会责任担当培育途径缺乏多样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重视程度较弱,顶层设计不够全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协同发展不能深入
        (三)理论指导与实践锻炼之间衔接不当,责任践行受到阻碍
        (四)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活力,教师示范引领需要加强
        (五)学生自身责任意识缺失,朋辈群体不良影响
        (六)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弱化责任培育效果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社会责任担当系统培育格局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发力
        (二)“教学育人”与“管理育人”协同发展
        (三)“个人”与“集体”共同凝神聚力
    二、丰富培育内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二)弘扬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
        (三)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四)增强大学生在校爱校情怀
        (五)规范大学生网络责任行为
    三、运用培育方法,锤炼大学生社会责任意志
        (一)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增强相关认知
        (二)不同方式树立学习榜样,引领价值示范
        (三)灵活采用典型伦理案例,开展道德讨论
        (四)举办各种形式志愿活动,增强实践锻炼
        (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熏陶,营造培育氛围
    四、发挥学生特长,引导朋辈群体良性互动
        (一)多种渠道组建良性朋辈群体,发挥学生个人特长
        (二)加强朋辈群体骨干队伍选拔,注重学生成长诉求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教师责任素养
        (一)提升教育者专业素质
        (二)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三)扩大教育者道德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玉溪高中楹联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理论依据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玉溪高中楹联教学课程目标研究
    第一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玉溪高中楹联课程目标
        一、玉溪高中楹联课程目标
        二、玉溪高中楹联课程目标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
    第二节 学校培养目标下的玉溪高中楹联课程目标
        一、华宁一中
        二、师院附中
        三、玉溪三中
    第三节 学情分析下的玉溪高中楹联课程目标
        一、华宁一中
        二、师院附中
        三、玉溪三中
    第四节 师情分析下的玉溪高中楹联课程实施目标
        一、华宁一中
        二、师院附中
        三、玉溪三中
第二章 玉溪高中楹联教学内容研究
    第一节 华宁一中楹联教学内容
        一、资源材料
        二、教学实践
    第二节 师院附中楹联教学内容
        一、资源材料
        二、教学实践
    第三节 玉溪三中楹联教学内容
        一、资源材料
        二、教学实践
    第四节 玉溪高中楹联教学内容建议
        一、课程内容教材化
        二、教学内容素材化
        三、教学内容本土化
第三章 玉溪高中楹联教学效果探究
    第一节 玉溪高中楹联文化学校楹联教学自评结果
        一、对比玉溪高中楹联文化教育学校自评表的目的
        二、玉溪市楹联文化教育学校自评分
        三、对比结果
    第二节 玉溪高中学生楹联作品评价
        一、词语对偶
        二、声调对立
    第三节 玉溪高中楹联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调查
        一、来自教师的楹联教学目标达成度调查
        二、来自学生的楹联教学目标达成度调查
第四章 玉溪高中楹联教学构想与展望
    第一节 玉溪高中楹联课程目标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应具体化
        二、课程目标应层次化
        三、课程目标应本土化
    第二节 玉溪高中楹联教学内容构想
        一、资源材料的整合
        二、教学实践的构想
    第三节 玉溪高中楹联教学评价体系构想
        一、楹联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
        二、楹联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考量
        三、楹联教学评价维度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楹联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B 楹联教学调查问卷
附录C 玉溪高中楹联教学资源材料图片
附录D 玉溪高中楹联教学实践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背景
        1.历史背景
        2.现实背景
        (三) 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2.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
        (1)关于“新时代”的界定和内涵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2.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方面
        (1)关于“廉政文化”的内涵
        (2)关于“廉政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3)关于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具体路径
        (二)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
        2.关于政治文化与廉政文化
        3.关于腐败成因和治理腐败的路径
    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写作难点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研究创新之处
        (三) 本研究写作难点
        (四) 本研究写作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与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相关理论
    一、关于新时代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
        (一) 关于“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1.关于“新时代”的内涵
        2.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征
        (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三) 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主要路径
    二、关于廉政文化的相关理论
        (一) 廉政文化的内涵
        1.文化的内涵
        2.廉政文化的内涵
        (二) 廉政文化的特征
        1.鲜明政治性
        2.文化先进性
        3.来源广泛性
        (三) 廉政文化的功能
        1.价值导向、舆论监督功能
        2.行为规范、环境净化功能
        3.凝聚民心、促进和谐功能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主义廉政文化理论是新时代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廉政实践是新时代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来源
        (三) 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是新时代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传承根源
        (四) 西方优秀廉政文化是新时代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宝贵借鉴资源
    四、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一) 新时代要求以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 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要求必须加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
        (三) 新时代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的廉政文化建设
        (四) 以加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重点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与权力利益关系
        (一) 倡导党员干部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二) 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正确权力观
        (三) 促进党员干部在为人民谋幸福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着力构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职业道德和党内监督体系
        (一) 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 健全党内监督体系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 建设一支对党忠诚素质过硬政治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
    三、推动党员干部筑牢预防腐败堕落的思想道德防线
        (一) 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抵御腐败风险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 以高尚的生活情趣提高健康高雅的精神文化品味
        (三) 以知行合一的途径实现廉政从政的道德行为目标
    四、努力实现党风廉政风清社风正民风淳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 党员干部要注重廉洁修身齐家实现家风廉
        (二) 党员干部要通过廉洁齐家促进实现党风廉政风清
        (三) 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 推动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
        (二) 促进新时代党的信誉和形象得到显着提升
        (三) 推进新时代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得到显着改善
    二、新时代党的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新时代党的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廉政文化建设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制约
        2.廉政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和理论研究不足
        3.廉政文化建设主体缺位参与度不高
        4.廉政文化建设内容和方式单一
        (二) 新时代党的廉政文化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引发
        2.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机制尚未健全
        3.部分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素质较低自觉性较弱
        4.中国封建腐朽落后文化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综合保障制度和机制
        (一) 加强廉政文化制度建设
        (二) 完善廉政文化建设奖惩评估制度
        (三) 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物质保障体系
        (四) 完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多元载体
        (一) 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和辐射范围
        (二) 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传播廉政文化
        (三) 开展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活动
        (四) 打造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和特色品牌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廉政文化建设
        (一)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加强和推进学校廉政文化教育
        (三) 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正确处理好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关系
        (一) “破”旧与“立”新的关系
        (二) 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的关系
        (三) 廉政文化和廉洁文化的关系
    五、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体系,坚定廉政文化自信
        (一) 倡导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清除“腐败文化”
        (二) 破除腐败“潜规则”树立廉洁“明规则”
        (三)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体系
        (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6)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观点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学风的涵义界定及其相关概念
    第一节 党的学风相关概念
        一、学风与学习
        二、学风与文风、党风辨析
        三、学风与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辨析
    第二节 党的学风的基本内涵
        一、学风的基础——思想立场
        二、学风的实质——思想路线
        三、学风的核心——思想方法
    第三节 学风与传统文化中学习思想的滋养
        一、学习态度勤学重道
        二、学习目标贤哲治国
        三、学习内容礼乐人文
        四、学习方法博约慎思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学风建设的发展进程及其实践意义
    第一节 党的学风建设的理论传承
        一、经典作家奠定了学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构建了学风建设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创建了学风建设的新格局
        四、其他领导人增添了学风建设的新思路
    第二节 党的学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延安整风运动促成革命胜利
        二、学习脱离实际造成曲折发展
        三、优良学风促使改革成绩斐然
        四、学习型政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节 党的学风建设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二、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三、完成执政党建的首要任务
        四、解决发展中现实问题的关键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学风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刻成因
    第一节 党的学风建设的时代挑战
        一、全球化对党员思想的多种渗透
        二、市场化对党员思想的全面挑战
        三、网络化对党员思想的双重作用
    第二节 当前党的学风的突出问题
        一、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场
        二、割裂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三、歪曲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第三节 党的学风问题的深刻成因
        一、心理因素导致意识偏差
        二、文化因素影响精神信仰
        三、社会因素诱生功利思想
第四章 当前中国共产党学风建设的主体修养
    第一节 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场
        一、注重党性锤炼
        二、巩固理想信念
        三、提高自身修养
        四、遵循价值标准
    第二节 增强先进意识,持有展现学习型政党特征的思想态度
        一、提升以身作则的政治觉悟
        二、培养终身学习的思想态度
        三、树立自我超越的问题意识
        四、倡导全面学习的科学理念
    第三节 运用主体思维,培育科学创新发展的思想方法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特性
        二、坚守改进思想方法的基本原则
        三、发挥主体在创新中的统领作用
        四、继承与创新科学思想方法并重
第五章 当前中国共产党学风建设的宏观思考
    第一节 基本环节:掀起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之风
        一、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二、大力推进调查研究的工作方式
        三、将理论、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
    第二节 现实基点:激发学习动力保持思想纯洁性
        一、明确干部奖惩激励机制
        二、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改进党员的学习组织方式
    第三节 保障体系:完善党员干部的学习制度
        一、建立严格的学习规章制度
        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
        三、规范党员学习资源保障制度
结语
附录:关于党的学风情况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7)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干部选配问题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目的、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1.2.1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1.1.2.2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3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村干部的概念
        1.3.2 村干部的特征
        1.3.2.1 乡土性
        1.3.2.2 双重性
        1.3.2.3 现实性
        1.3.2.4 职能多样性
        1.3.2.5 示范引导性
        1.3.3 村干部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1.3.3.1 理论来源
        1.3.3.2 法律基础
        1.3.4 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3.4.1 村干部担负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任
        1.3.4.2 村干部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1.3.4.3 村干部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骨干
        1.3.4.4 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1.4 论文基本框架
2. 枣庄市村干部选配的历史沿革
    2.1 区乡体制时期(1949-1958年)
    2.2 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82年)
    2.3 乡政村体制时期(1982—1990年)
    2.4 农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确立时期(1990年至今)
3. 枣庄市村干部选配的现状分析
    3.1 选与配的关系
        3.1.1 村干部的选举
        3.1.2 村干部的配备
        3.1.3 "选"与"配"的结合
    3.2 村党支部班子的选配
        3.2.1 改革选配方式
        3.2.2 拓宽选配渠道
    3.3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3.4 村干部的目前结构
        3.4.1 年龄结构
        3.4.2 学历结构
        3.4.3 交叉任职情况
        3.4.4 党员结构
    3.5 村干部选配工作的初步成效
        3.5.1 村干部的来源呈多元化
        3.5.2 村干部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3.5.3 群众的认可度得到显着提升
        3.5.4 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普遍增强
    3.6 枣庄市村干部选配工作的意义之所在
4. 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选配遇到的困境与矛盾
    4.1 镇村关系—控制中的对立与统一
    4.2 "两委"关系—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民自治
    4.3 村民与村委会的关系——权力委托中的"异化"问题
    4.4 宗族关系—农村基层民主的桎梏
    4.5 黑恶势力—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毒瘤
    4.6 贿选现象—村"两委"选举的蛀虫
    4.7 人才流失—智力支持的缺失
5.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干部选配工作的对策思考
    5.1 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5.2 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基础
    5.3 完善激励、保障、监督机制
    5.4 理顺镇村及村"两委"关系
    5.5 营造农村干部成长的社会条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加强作风建设重在躬身践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加强作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3.加强作风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至关重要。
    4.加强作风建设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措施。
二、全面把握加强作风建设的 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
三、切实把加强作风建设的要求 贯彻到具体行动上来
    1.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2.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在求真务实上狠下功夫。
    3.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着力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
    4.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努力建立长效机制。
    5.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6.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抓好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

四、学风正 工作实 领导带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D]. 温程芳.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玉溪高中楹联教学研究[D]. 刘绍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赵绍新.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6]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建设研究[D]. 陈宸. 中央财经大学, 2015(02)
  • [7]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干部选配问题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D]. 褚志高. 山东大学, 2010(03)
  • [8]加强作风建设重在躬身践行[J]. 张卫峰.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6)
  • [9]学风正 工作实 领导带头[J]. 王志兴. 党政论坛, 2003(01)
  • [10]风景这边独好——记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学校[J]. 章微,李贻玲. 北大荒文学, 1997(06)

标签:;  ;  ;  ;  ;  

积极的学风、实干的工作、领导力和领导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