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连线并联论文-张新亮,陈照章,徐晓斌

无连线并联论文-张新亮,陈照章,徐晓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连线并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逆变器,并联控制,功率均分,电流分解

无连线并联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亮,陈照章,徐晓斌[1](2008)在《基于电流分解的逆变器无连线并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本 PQ 控制法对非线性负载均流性能较差的缺点,采用了基于电流分解的方法对逆变器进行无连线并联控制。给出了功率均分和电流分解原理,提出了逆变器并联控制的实现方案和 DSP 在并联控制中的应用。实验表明,该方案对于非线性负载也具有很好的均流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08年12期)

马皓,雷彪[2](2007)在《逆变器无连线并联系统的统一小信号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逆变器无连线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建立了一种以下垂法作为均流控制方法的并联系统的统一小信号模型,并给出了下垂系数的设计方法.该小信号模型可适用于传统下垂法及改进下垂法控制的并联系统.基于小信号模型建立了由2台1 kVA逆变器构成的无连线并联系统,使用Matlab绘制了该并联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了下垂系数变化对系统稳定性和动态响应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适当的下垂系数,使系统能稳定运行,实现较好的均流效果.实验结果证实了该小信号模型及下垂系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7年07期)

雷彪[3](2006)在《单相逆变器无连线并联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有利于提高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量,无信号连接线的逆变器并联系统与有信号连接线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相比又具有位置摆放更方便、并联时接线少、冗余度高等优点,是当今电力电子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详细介绍了逆变器电流内环电压外环双环控制器参数的设计方法,接着介绍了现有的逆变器无连线并联技术(主要是PQ下垂控制法)的原理,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均流控制方程,从理论上分析了逆变器与负载间连线阻抗存在差异时逆变器输出电流的均分情况,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为了降低连线阻抗差异对功率均分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两种改进的PQ下垂控制法:输出阻抗调整法和谐波注入法。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均流控制方法:PQ系数调整法,对这种新方法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由于上面分析的均流控制法只能控制交流环流,为消除直流环流,本文设计了一个“直流环流消除器”,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证实了该直流环流消除器能有效抑制直流环流。 其次,本文建立了基于下垂控制法的逆变器无连线并联系统的小信号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下垂系数对并联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选取了合适的下垂系数。 最后,实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验证了基于小信号模型的下垂系数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及改进的均流控制方法能有效提高均流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5-01)

付好名[4](2005)在《基于DSP控制的逆变器模块的无连线并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领域对电源安全性与可靠性要求的逐步提高,模块电源的集成技术受到工业界的青睐。模块集成可以达到较大功率,由于系统具有冗余特点,能够大大提高安全性,同时供电质量也较集中模块要好。在模块集成领域中,相比直流电源的集成,交流电源集成不仅应用前景更广泛,其实现难度也较大。在交流电源的集成技术中,交流电源的并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要保证交流电源并联成功,需要保证其输出电压相位和幅值的一致,从而达到模块均流。按照模块间是否有信号线,可将并联策略分为有连线并联与无连线并联两类。有连线并联除输出交流母线相连外,一般在模块间还接有信号线。无连线并联则是模块间仅有交流母线相连,相比有连线并联,其冗余性大大提高。目前的无连线并联策略中,一般都是通过负载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来保证输出相位(通过频率间接控制)与幅值的一致,这就是下垂控制法的基本思想。 本课题是基于DSP控制的逆变器模块的无连线并联,其并联控制思想在基本下垂控制法的思想上加以改进,提出逆变输出的频率和幅值都与负载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相关,即由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共同调节频率与幅值,同时为提高系统的动态系统,在控制策略中加入微分环节。在这种控制策略中,下垂参数的设计相当关键,它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但本策略中下垂参数较多,且相互耦合,设计起来比较复杂。本课题分析下垂参数的重要性,发现频率与有功功率之间的下垂参数非常重要,因此先设计此参数,由此参数推导出其余参数。实验表明,这种理论能够较好的保证系统稳定性。 系统并联成功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快速而准确的检测出负载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本课题详细分析功率计算的电压电流相移法与双表法,考虑到系统动态系统的要求,优先采用双表法。 本系统中,各个逆变模块器还通过CAN总线连接到PC机,这样可以通过PC机的监控软件对逆变器模块进行控制操作。 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提出的控制策略和参数推导理论较好的保证系统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模块均分电流的均方差比较小,模块间的均流误差为5%左右,在启动、退出和负载切换时,经过2~4个工频周期后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动态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2-01)

无连线并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逆变器无连线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建立了一种以下垂法作为均流控制方法的并联系统的统一小信号模型,并给出了下垂系数的设计方法.该小信号模型可适用于传统下垂法及改进下垂法控制的并联系统.基于小信号模型建立了由2台1 kVA逆变器构成的无连线并联系统,使用Matlab绘制了该并联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了下垂系数变化对系统稳定性和动态响应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适当的下垂系数,使系统能稳定运行,实现较好的均流效果.实验结果证实了该小信号模型及下垂系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连线并联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新亮,陈照章,徐晓斌.基于电流分解的逆变器无连线并联控制[J].电子技术应用.2008

[2].马皓,雷彪.逆变器无连线并联系统的统一小信号模型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

[3].雷彪.单相逆变器无连线并联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付好名.基于DSP控制的逆变器模块的无连线并联研究[D].浙江大学.2005

标签:;  ;  ;  ;  

无连线并联论文-张新亮,陈照章,徐晓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